林春涛
多年来,大部分教师适应了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的传统教学模式,他们认为多媒体教学只是花架子。但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不断满足人们对更高质量教育的发展需求,就需要学校打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通过教育信息化實现教育现代化。因此,笔者所在学校将教育信息化育人环境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依托信息化建设,以提升乡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为着力点,结合“三个课堂”和学校的工作实际,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学中的应用,经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接下来,笔者从学校实践角度进行阐述。
一、明确目标
笔者所在学校在信息化办学方面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学校的信息化硬件条件大有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良好教学环境
笔者所在学校十分重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改善工作,通过三步逐步改变了学校的面貌。一是开展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学校在已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规划、资源共享”的思路,通过“自主开发、网上下载与市场购买相结合”等举措,集中建设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二是加大硬件投入。学校建设了高标准的录播教室,给班级配备了先进的教学一体机,为教师进行常规教育教学提供了保障。三是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
笔者一直认为,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是推动学校信息化发展和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的关键环节。笔者所在学校为提升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逐步实现教师办公信息化,学校结合“三培养、三落实”教学管理模式,积极引导教师熟练运用校园资源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二是以校为本,在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实践中和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奠定基础。
二、精准施策
为了使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笔者所在学校完善了各项制度和机制,为信息化教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1.制度保障
首先,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由一位副校长和信息化管理员具体负责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工作。其次,完善了各项制度、管理规范和考评办法。结合“激励教育”办学理念,学校建立了激励和促进机制,以推动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
2.实施策略
除了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之外,笔者所在学校还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教师们切实感受到信息化为教育教学带来的巨大变革。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综合素养。学校坚持一名骨干教师引领,一名老教师帮扶和一名青年教师实施的“三个一”管理和应用模式。在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中,年轻教师在组长的带领下都能独立完成培训任务,部分老教师在年轻教师的带动下也积极予以配合。截至目前,学校全部青年教师都参加过多次信息技术培训,对视频剪辑和微课制作都能操作自如。学校还经常派教师外出培训,如参加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中平台操作、微能力点的确定、能力点学习,参加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调用培训,参加吉林省电化教育馆面对乡村学校开展的数字资源应用系列培训等。培训结束后,由参训教师对其他教师进行普及性二级培训,以此整体提升教师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整校统筹、全员参与、结对帮扶的形式,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二是引导教师在办公中融合信息化手段。笔者所在学校专门建立了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项目工作群,实现了及时、快捷联络,为工作开展提供便利。为提升家校共育工作质量,学校申报了国家级课题“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化实践研究”子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研究”,开展了项目课题研究,让教师体验了教育信息化的普惠性。
三是鼓励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手段。以小学部为例,11名班主任均为青年教师,教师的平均年龄为28.5岁,这也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开展提供了保障。教师均能应用工具软件和资源库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教师们积极参与到了信息化教学变革中。
四是在班级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手段。结合“双减”“五项管理”政策的落地实施,学校鼓励班主任通过“人人通”空间和“教学助手”平台对学生课后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三、成果初显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所在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掌握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均能将适合的教育资源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并多次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竞赛活动中获奖。2021年度吉林省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中,有10件作品获奖;蛟河市2021年“基础教育精品课”竞赛活动中,2人获奖;蛟河市2021市级骨干教师“示范好课堂”主题教学展示活动中,2人获奖……教育科研成果论文《中小学网络信息化教育激励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网络环境下线上教学的应用策略》等多篇论文在省级和国家级教育期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