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
【内容摘要】本文对第19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纪录片推选作品进行了评述,认为本届纪录片入选作品观照现实、反省历史、直面自然、检视人性,主题深刻、类型多样、制作精良,可谓名至实归。
【关键词】纪录片;“金红棉”;评述
一、引言
第19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纪录片推选活动入围终评纪录片共计46部。①来自国内外的9位评委本着客观、公平、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组委会规定的评审方式、评审规则和评审要求,对入围作品进行了认真审看,有的甚至是反复审看,评选投票流程科学公正,力求不错过一部优秀作品,最终评选出23部33项提名作品、11项优胜作品。可以说,评选出来的作品体现了评委的共同心声,代表了本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水准。
二、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从23部提名、优胜作品的题材类型来分,社会纪实类11部,自然环保类和文化艺术类各3部,旅行探险类和人物传记类各2部,科学技术类和人文历史类各1部。由此可见,入选作品中社会纪实类纪录片占近一半比重,这充分体现全球广大纪录片人继承了纪录片关注社会现实境况、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良传统,彰显了纪录片人的悲悯情怀、反思精神和追求真理、歌咏美善的品格。当前,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风险挑战增加,战争、恐怖主义、核污染、生态恶化、重大传染病流行、科技伦理等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入选胜出作品《重逢》中叙利亚难民的孤苦无助与期盼团聚的心声,《妈妈扎瓦迪》中战争对女人和黑猩猩的伤害以及人性在灾难中依然散发出的光芒,《阿里卡的呼声》对正义和公理的追问,《无去来处》对核泄漏灾难的关注,《以火书写》中冲破世俗、为公平正义而战的印度女记者,她们打破强权与谎言的铜墙铁壁,记录、思考、呼唤着人类的理性和良知。
《落地生根》《无穷之路》《柴米油盐之上》等记录了中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进程中的一朵朵细小浪花,一个个真实的普通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级响应》回首人类与新冠肺炎疫情抗争的至暗时刻,展现了抗疫中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担当。
生态议题日益进入公众视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生态题材在当下纪录片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生态纪录片通过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等内容,呈现生态文明的特点及其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影响,唤醒人们的生态环境忧患意识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
生态题材《伊甸园——最后的秘境》是一首关于大自然的史诗。BBC作为世界著名的自然环保类纪录片的生产制作机构,再次用精湛的制作水准为我们呈现了这类题材纪录片的新标杆,向观众提供了6种截然不同的视听体验:加里曼丹岛的雨林,非洲西南部的纳米布沙漠,东非大裂谷的卢安瓜河谷,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热带岛屿,南美洲山势起伏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以及阿拉斯加东南部的温带雨林。这些角落与世隔离,远离人类的干扰与破坏,可以窥见万物自由生长及其相互间的依存关系,也呈现了这些稀有物种生存的环境将面临人类现代文明的侵扰和挑战。
《一路象北》记录了西双版纳大象北上迁徙的重大事件,描绘了人与动物共处互助的动人图景,展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如何杀死一朵云》看似一部科普片,但随着事件的进程发展,它转换成为一部严肃的社会话题纪录片。片中主人公女科学家提出了深刻的科学伦理思想,在利益集團充满诱惑的资助面前,她敢于挖掘和质疑科技的道义,反思科技作为双刃剑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让我们想起爱因斯坦发明核弹公式后那双充满忧虑的眼睛。
最佳导演胜出的作品《潮汐之寂》是一部近年来少见的诗化纪录影片。没有采访和旁白,甚至连配乐也没有,但这部影片的声音却是一部雄浑壮阔、震撼人心的交响乐,它的每一个音响都来自大自然的呼吸吐纳之声。
来自荷兰的导演彼得—里姆·德·克朗,以他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细节和对海天水色纹理变化的敏感,將荷兰、德国和丹麦海岸的潮间带瓦登地区描绘成一个巨大的呼吸着的生命体。他保持冷峻客观的观察态度和有克制的记录风格,以定焦镜头拍摄,把地平线放在镜头中较高的位置,让观众离海更近一点,近到几乎与潮水的呼与吸融为一体。在他的镜头里,这些地球上最美丽的生灵,相依相偎,和谐共生,海的呼吸之间,万物同在。画面的诗意和片中蕴含的生态文明哲理油然而生。这部影片也启示了“人与自然间粗糙而脆弱的共生关系”。
我们跟随邮差汉尼的老式小火车,观察着面积10000平方公里的全球最大的潮间带的春夏秋冬。在阳光、月亮、海风、沙土、特别是潮汐的持续作用下,瓦登海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生态体系和自然景观。这里虽然是超过10000种动植物的家园,但人类在瓦登海区域的活动还是改变了它的自然环境,造田建房,捕捞开采,乃至发展起来的农业、工业、旅游业,特别是美国和徳国等利用这一带地形资源开展的军事训练活动,打破了这里的平衡。
影片中高速俯冲的F-16战斗机伴随着的呼啸声、射击声,以及投弹爆炸惊起的一群水鸟的尖叫声,还有小鸟破壳而出张着大嘴巴嗷嗷待哺,但迎来的却是两栖登陆艇及其“哒哒哒哒”的机关枪射击声……这一切,给大自然和谐壮美的交响曲带来了刺耳的杂音,也给观者带来了深重的生态隐忧。
还有一些获得提名的作品,虽然没有最后胜出,但一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较高的社会价值。
我们认识声音吗?一个历史传闻引出了一段充满奇妙体验的声音之旅—《哦,赫兹》用各种实验捕捉、体验我们身边的声音,创作者奇思妙想,将那些人们从未在意的声音细节编织成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将听觉艺术转换成视觉体验,以独具魅力的纪实手法告诉我们:声音是有形象的,声音是有情感的,声音是有灵魂的!
《西泠印社》是一部严谨深刻隽永的人文纪录片,再现百年名社的厚重历史,描摹印坛巨匠的家国情怀,讴歌中华文化的源头价值。源自东方文化底蕴的视觉美学传达,追求东方古典美学和古典价值观的极致表达,展示了中国文化、中国美学、中国价值。
《龙虎武师》充沛感怀的激情、密集化的信息、线性铺排的时序架构、薪火传承的主题,再现了一个特殊的电影行当的前世今生。影片唤回了一代人的记忆,虽然是处女作,但未来可期。
《放羊的画家》一边放羊一边写生,农民与艺术家在转型的中国农村土地上交错。生活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但作品中又充满对乡土的眷恋。纪实而不失美感的镜头,流畅而又生动有趣的故事,创作者以独特视角解读着中国西北乡村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碰撞交流。
年过八旬的退休老师用自己生命的余光点亮了无数乡村孩子的梦想。在《先生,叶连平》中,叶连平义务为孩子们传授着一个个知识点,用自己的臂膀温暖了无数人,同时也感动着无数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了具有无限意义的事情。
《无穷之路》从村民的真实生活切入,通过聊天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多种扶贫方式及其山乡脱贫变迁。香港媒体人记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中立客观的视角,亲切随和的主持风格、村民朴实的扶贫成果展示,使其背后严肃重大的主题表达更具传播公信力。无穷之路,既展现了脱贫的多种途径、多种可能,也揭示了这些没有穷尽的脱贫探索可以抵达“无穷”的境地,即再没有贫穷的世界。
《六万里独白》冒着严寒与烈风,记录了一场没有观众的冰雪运动。在连生存都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作者用镜头完整展示了一个逐梦故事。即使没有旁白,也没有丰富的音乐和特效,仍然刻画出一个勇于探索的远行家形象。
还有三部片子虽然没有获得提名,但很值得提及。有着伊朗电影阿巴斯风格的《祝你安康》,记录了来自伊朗南部80岁工匠阿齐兹生存的故事。他平常到大山深处去采石头制成砧板和石舂售卖,以换取生活费用。让人震惊的是,他是盲人,靠女儿引导行动,而并不认同他的行为的女儿只是免强偶尔搭把手帮他,他没有任何现代科技工具,只有手锯、锤子、铁楔和锉刀,他靠手的触摸和嘴巴啃食品尝来感受岩石的种类和品质。导演冷峻的叙述,旁观的视角,素描手法,却激起观者内心阵阵波澜,并无奇观的日常琐碎细节却塑造出独特而高贵的人物形象,让人深感像岩石一样坚硬顽强的人的生命力。
《我们正年轻》所要展示的不是某一位业内精英,而是行业代表身后的无数无名英雄。众多平日闻所未闻的“小众”职业、“冷门”研究、高精尖技术,以微紀录片为起点走出象牙塔,这是一次勇敢尝试。
《停止拍摄我们》这是关于拍摄的拍摄,也是关于拍摄的思考。它的意义在于,不仅用镜头观察拍摄对象,也在通过观察时刻反思自我。
三、余论
第19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共征集到来自全球五大洲125个国家与地区的3670部纪录片参评参展。其中,国内占比 17.7%,国外占比82.3%,这算是名符其实的国际节展了!本届纪录片入选作品观照现实、反省历史、直面自然、检视人性,主题深刻、类型多样、制作精良,可谓入选名至实归。
的确,作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纪录片节展,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推选活动,对于中外纪录片的创作、生产和运营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于中国纪录片创作从业者坚守中国文化自信,瞭望国际动态,借鉴世界认知,为人民书写,为时代记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帮助普通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对纪录片这门人类艺术的价值认识具有重要的普及作用。纪录片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人类的生存境况;纪录片也是一把锤子,它敲打着人类的良知;纪录片还应是一把高擎的火炬,它增添人们前行的光亮和勇气!
注释:
①《纪录片节|第十九届广州国际纪录片节4月15日开幕,46部佳作入围终评》,金羊网,https://news.ycwb.com/2022-04/14/content_40702176.htm,2022年4月14日。
(作者系第19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纪录片终评评委会主席、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
【特约编辑:刘 原;责任编辑:韩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