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观察与反思

2022-07-13 21:34荆丽娜 王海峰
教育传媒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观念院校目标

荆丽娜 王海峰

【内容摘要】本研究以33所地方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观察样本,发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观念与素养、岗位与市场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认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应厘清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外部关系,以“目标的特色化”为人才培养的突破口,领会“能力目标”的内涵,处理好“创新”与“应用”的关系,使人才培养目标与新媒体发展环境及人才需求相适应。

【关键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院校

一、引言

本文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我国地方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存在哪些问题;二是这些问题反映了人才培养中哪些视角、观念上的局限,以及超越这些局限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本文以2019年获准招生的全国33所①地方院校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要研究样本,在综合分析这些样本的基础上,对这些地方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比较观察与深度分析,试图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2019年,中国传播进入“5G元年”。②我国新媒体领域的竞争已经白热化,自媒体红利触顶,新媒体发展从前几年迅猛的爆发态势,变为平稳增长的存量阶段和精细化的经营阶段。短视频、网红电商等新媒体形态大范围发展。中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并取得重要成果。③2019年是我国开设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专业的第七年。在这个年度节点上,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显然要考虑新媒体的发展态势。2018年春,教育部发布了《新闻传播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2019年获批的33个地方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培养方案是2018年中期擬定的。建立在国家标准之上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迅速发展的新媒体产业和新媒体人才需求情势是否适应,理应成为本文加以研究的一个论题。

我国从2013年开始结合新媒体发展态势和人才需求情况,陆续批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增设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专业。在此之前,教育部分别在2011年、2012年先后批准了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9所普通高等学校增设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虽可视为现在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前身,但依据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被视为新闻传播学类(0503)的下属专业,成为与数字出版、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会展(交叉专业)平行的新专业或特设专业。根据教育部官网数据统计,自2013年至2021年,我国共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69个,④平均每年增设33.6个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假定一所院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年招生人数为60,那么2013年至今,我国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专业招生总数已超6.7万人。⑤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观察,结合2019年至今我国新媒体的发展态势,并参照国标对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⑥对33所地方院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多层面的观察与反思。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存在的问题

国标对新闻传播学类所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出了具体要求:“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基本定位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保持相对稳定,但同时应根据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并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⑦这个“具体要求”是对“总体要求”的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补充说明。各地方院校应在“总体要求”框架下结合具体要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而实际却存在诸多问题。

(一)知识与能力层面的人才培养要求问题

国标对新闻传播学类所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概括为“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在2019年开始招生的33所地方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这些“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重复、细化、分解、侧重或阐释。其中,9所地方院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将“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或相似表述直接写入人才培养目标,对“知识目标”的要求比较模糊与笼统。

在能力目标方面,16所地方院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表述比较概括或笼统,基本表述为类似以下的话语:扎实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技能、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的能力等。其他17所院校的能力目标相对具体,涉及网络新闻采写编评、新媒体策划运营、新媒体组织管理、新媒体创意思维、网络舆情分析、数据挖掘等。这些能力目标的确立一般主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很多院校的具体能力目标列举颇多,一味求全,没有侧重。纵观33所地方院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总体来看,其中能力目标的设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要么重复国标中的“总体要求”,一句话概括;要么依据核心课程,将具体新媒体实践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而详细列举。两者其实都未能领会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力目标”的真正含义。

(二)观念与素养层面的人才培养理念问题

在国标的“总体要求”中,提及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等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的观念和素养要求,决定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在33所地方院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8所院校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观念和素养”的宏观要求,6所院校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写入观念要求,8所院校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或“艺术修养”等写入培养目标;11所院校未明确写出“观念和素养”方面的要求。

从33个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所在院系来看,24个专业设置在“人文”“中文”或“文学与传媒”类院系,1个专业设置在“基础教学”类院系,1个专业设置在“管理”类院系,1个专业设置在“文理学院”,6个专业设置在“艺术”类院系。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因其所在院系侧重学科不同而不同。这一点通过观察33所院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可见一斑。例如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设置在管理系,开设管理学、公共关系学、财务管理与资本运营、媒介经营与管理、新媒体管理与运营案例研究、现代企业运作综合实习等管理学相关课程。虽然“管理能力”被写入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观念和素养方面并未体现。又如,在数字艺术系设置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则将“艺术修养”“美”的发展等写入人才培养目标。诸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观念和素养层面的思考仍然不够深入和具体,且普遍未能与专业特色结合。

(三)岗位与市场层面的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类型提出了要求。这个要求在人才培养类型的具体层面体现在岗位和市场需求上,在人才培养类型的抽象层面体现在人才类型和性质定位上。“岗位需求”和“人才类型和性质”互为表里。33所地方院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岗位和市场需求定位大同小异,基本以两种定位思路呈现:一是以具体的“单位类型+岗位类型”为描述方式,例如,在“政府信息部门”“企事业单位”“媒介传播公司”等单位的“网络新闻采编”“舆情分析与管理”“网络运营与推广”“媒体设计与制作”等岗位从事新媒体及相关工作;二是以具体的网络与新媒体能力为描述方式,例如从事“新媒体内容的创意策划、制作加工、传播营销、运营管理”“媒介用户研究、媒介推广与策略优化”等工作。岗位与市场层面的人才培养定位符合国标“总体要求”中“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的要求。

但是,在进行人才培养类型和性质总结时,众多院校却出现了分歧。33所地方院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将培养“应用型”“技术型”或“专门型”人才作为直接且唯一目标的有14个,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有5个,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有4个,其他则是培养“创新型”与“应用型”兼具者、“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等各不相同的类型。岗位需求和人才类型在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或许可以自洽,但纵观33所地方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后,我们发现这种“自洽”暴露了岗位需求与人才类型之间的内在矛盾,同时也显示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存在支撑性和关联性不够等问题。

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思路

以上分析了以33所地方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代表的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存在的问题,接下来谈一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思路。

(一)妥善处理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外部关系

培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需要解决两方面的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所谓内部关系,即以什么样的观念,培养具有什么样的素养、知识与能力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而观念、素养、知识、能力的要求,往往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类型和性质形成了内在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支撑内容必须与人才培养的类型、性质相符。例如,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不仅具有应用能力,还要具备开发能力等。换言之,要在观念、素养、知识、能力等方面对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给予充分且必要的支撑。所谓外部關系,即什么样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适应什么样的岗位和市场需求,支撑人才培养的观念、素养、知识、能力等内容与相关学科、专业的关系。这个外部关系是相对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内部支撑而言的,涉及传媒、文化、教育、科技等诸多领域。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需要妥善处理好这些内外部关系。支撑与协调、融合与匹配应成为新时代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主要原则。

(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一个凝练而集中的“突破口”

当下,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走的是专才教育之路。专才是与通才相对的人才培养观念。自中国近现代以来,尤其是以蔡元培、梅贻琦等为代表的教育家大力提倡通才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虽有刘道玉等许多学者继续呼吁通才教育,但是随着“应用型大学”理念的确立,网络与新媒体等一大批地方院校开设的专业都走向了专才培养道路。这在33所地方院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得到充分体现。但是,“应用”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适宜所有应用型专业。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而言,应具体厘清“应用什么”或“什么应用”,并且这里的“什么”不应该仅仅是一系列的采编、运营等能力或策划、管理等工作,而应该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凝练而集中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的作用是整合与融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等。例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可以某一类别“新媒体产品”作为一个突破口,人才培养中的观念、素养、知识、能力都成为某类“新媒体产品”的支撑性“要件”。这类“新媒体产品”的核心要件则又指向人才培养中的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以此类“突破口”为基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则既能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又能解决人才培养的内外部矛盾。

(三)应领会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力目标”的真正含义

33所地方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及的网络新闻采写编评、新媒体策划运营、新媒体组织管理、新媒体创意思维、网络舆情分析、数据挖掘等诸多能力,实际上是能力的具体化和对象化,即技能或专门能力,如写作能力、编辑能力、运营能力等。技能是指向事物操作的“能力”,而我们所说的“能力目标”则是更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特征。《现代汉语词典》中“能力”一词的释义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力的对位解释。而专门的能力,如运营能力、编辑能力,则并非是直接关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能力应该是一种综合素质和心理特征,例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等,这些能力可以作为能力内涵的外延。而采编、策划、加工等能力则是技能,不属于体现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范畴。例如,西安邮电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系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了能力目标的含义。

(四)人才培养目标要处理好“创新”和“应用”的关系

首先,“创新”与“应用”并不矛盾。“应用”是实践,“应用”也是既成的“创新”,在这个意义上讲,“应用”的土壤是“创新”。而“创新”又总要在“应用”中体现,在这个意义上讲,“应用”又是“创新”的土壤。二者是矛盾统一的关系。其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总是受到新媒体环境的直接和深刻影响,所以,“新”成为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牵引力。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云平台等新技术、新观念、新介质、新平台或新内容等,都成为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要面对的新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应用型人才是在不断创新的环境里培养的新型应用人才。所以,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理应成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词。

四、结语

知识和能力、观念和素养、岗位和市场等层面的人才培养定位,实际上牵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质量保障等诸多方面问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不仅涉及生源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且涉及院校总体人才培养定位、院校所在地域、师资队伍结构、院系自身特色、市场人才需求等众多问题。所以,如何突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的诸多观念局限,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必须考量的问题。本文虽然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外部关系、“突破口”“能力目标”“创新”和“应用”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但仍然有很多问题未能给予关注。例如人才培养目标中怎样处理知识、技能的关系问题等。

注释:

①2019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5所高等院校增设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专业,其中两所大学非地方院校(合肥工业大学、内蒙古大学)不在本文所论“地方院校”概念之内,其余33所学校均为地方院校,具体参见教育部2019年3月25日发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②單波:《中国传播创新研究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页。

③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可参见谢新洲等人撰写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

④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获批招生年度,其增设数量具体为:2013年28个、2014年20个、2015年29个、2016年47个、2018年36个、2019年35个、2020年28个、2021年46个。

⑤招生数量保守估算方法:(28×8+20×7+29×6+47×5+36×4+35×3+28×2+46)×60=67440(名)。

⑥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如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我国高等教育定位和特点为参考框架,同时以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⑦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96页。

(作者荆丽娜系绥化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副教授;王海峰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绥化学院数字出版专业教师)

【特约编辑:李艳华;责任编辑:谢 敏】

猜你喜欢
观念院校目标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钓鱼的观念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