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波韵
摘要: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即将升入小学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规则意识的养成极其重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教育将促进幼升小阶段幼儿的规则意识,有助于孩子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发展。
关键词:规则意识 家园共育
一、背景分析
(一)家园共育促进幼升小阶段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1.幼儿发展的需求
研究表明6岁左右的幼儿具备了规则意识形成的生理条件。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很多儿童中,他们的规则能力和意识都非常薄弱,不太能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对于幼升小阶段的幼儿来说,需要培养规则意识。《上海市学前纲要》要求引导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规则意识必须从小培养。
2.幼儿园与家庭形成合力的必要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规则意识建立无疑非常重要,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幼儿园良好有序的环境和教师规范的教育,能有效提高幼儿对规则的认知能力。培养孩子的规则能力,为他们升入小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家庭是幼儿接受规则的另一个重要地方。如果在家庭中没有制定相关的行为规范,或者是制定了一些规范而没有很好落实和坚持,就会削弱幼儿园规则教育的效果。
(二)家园共育促进幼升小阶段规则意识的现状
1.经验的积累
我园成立了家教部、家长委员会、膳食委员会,每学期定期开展家长会、家委会会议、膳食委员会会议,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家园栏对我园的特色——“情绪活动”和“田野活动”进行宣传互动。我园开展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进课堂等活动,引导每一位家长成为家园共育的合作者,共享幼儿健康成长趣事,共商幼儿园健康发展大计,共建健康家园沟通平台。
2.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现状调查中,一年级新入学儿童在入学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规则意识弱,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课堂纪律不好,其中规则意识弱排首位。这也就反映出了幼升小阶段幼儿规则意识弱的问题。
目前,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方法与途径还不全面,对家园如何同步共育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系统的活动方案的研究的思考很少。本人在平时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了一些这方面的探索。
二、研究目标
根据幼升小阶段幼儿(大班幼儿)的现状,分析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问题,以及家长的困惑,使幼儿园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开展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规则意识教育,探究以家园共育促进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活动、方法和策略。通过提高大班幼儿的规则认知和遵守规则的愿望,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帮助大班幼儿更好的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
三、研究内容
(一)幼升小阶段幼儿缺乏相应规则意识的原因
1.研究家长的规则意识
2.研究幼儿对规则的认知情况
(二)在教育实践中增强家庭和幼儿园的互动共育
1.研究建立家园互动家长学校的方案
2.研究家园共育中家庭活动的情况
(三)促进幼升小阶段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方法
研究课内和课外规则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将实践行动与研究工作结合,研究内容是针对实际教育行动,不断提出论证意见或方案,并进行不断修整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文献中提出的方案和计划,结合实际的幼儿行为发展水平,实施预设的各板块的活动,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修正,寻找家园共育开展幼儿规则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五、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7年11月~2018年1月)
1.梳理园级课题立项中的注意点,初步确立区级课题申报意向;
2.参加区级课题申报培训班,听取课题研究的来源和开展的方法;
3.查阅文献、资料,并撰写综述;
4.拟定研究方案以及区级个人课题申请书。
(二)实施阶段(2018年2月~2018年9月)
1.了解規则意识的内涵与要素。
2.根据相关内涵与要素,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现状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3.探索家园共育开展幼儿规则意识教育的具体指导内容、形式和方法,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总结经验。
(三)总结阶段(2018年10月~12月)
1.收集整理资料
2.经验总结
3.撰写研究总报告。
六、研究实践与成果
(一)大班幼儿缺乏相应规则意识的原因
1.家长对规则认知的缺乏
问卷调查表明,有些家长自身的行为自由散漫,生活中不太关注规则,总认为孩子毕竟还小,长大了自然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类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毫无规则,对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还有些家长宠爱孩子,包办生活的一切,让孩子坐享其成,使孩子缺少了规则锻炼的机会。
2.幼儿认知能力有限
幼儿认知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不能完全理解规则背后的原因,他们的自控能力又低,遵守规则有一定困难,幼儿的规则意识需要培养。
由此,研究梳理了幼儿缺乏规则意识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家长教育的缺失和家长自身规则意识不强,以及幼儿的认知能力的限制。找到原因就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促进幼儿的规则意识。
(二)在教育实践中增强家庭和幼儿园的互动共育
1.建立家园互动家长学校
建立家园互动家长学校,旨在引导家长,具有正确的教养观念,能指导孩子在家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规则意识。我园开展了亲子情绪课题,通过生动的绘本故事情节,以及游戏互动形式,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指导家长具有更多的亲子沟通和互动的方法。
在家长会上介绍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并推荐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图书,邀请有特长的家长进课堂,向孩子们介绍他们感兴趣的球类运动的比赛规则等,并邀请幼儿初步体验。本人通过班级微信群和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规则意识培养的相关知识。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
本园组织亲子运动会,幼儿园事先组织教师制作规则指示牌、班牌、积分牌、等候区、休息区标志和雨伞收纳箱等规则环境标志,提醒家长在活动中向孩子解释并认知这些标识,鼓励每个幼儿都能遵守运动规则,体验运动游戏活动的快乐。
本人为家长设计了亲子游戏,将幼儿园开展的“斗兽棋”内容,推荐给家长,同时设计活动记录表,请家长共同参与观察记录幼儿行为,旨在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促进孩子规则意识的发展。
2.家园共育中重视家长和孩子在家的表现
本人设计了相关的的观察记录表,旨在反应家长和孩子在家的作息习惯、整理物品和看书运动等规则内容。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孩子在家遵守作息计划的表现情况不理想,规则意识差。部分家长在家的反馈情况较好,但是也存在不能始终坚持规则的现象。还有小部分家长的规则意识较差,很少能遵守家庭中和公共场所的规则。
本人基于观察表中反馈的情况,了解到家长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对家长提出了改进意见。首先家长需要增强自身的时间观念,何时起床、用餐,何时开展读书、运动等活动,合理安排时间,给孩子树立具有良好的时间观念的榜样。在公共场所中,也要加强自身的规则意识,注意自身言行,遵守公共规则。
通过一系列的具体的家园互动活动,积累了很多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经验,并将保持这些特色活动,提升规则教育的水平。
(三)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方法
1.外出活动中学习并体会规则
教师在带领大班幼儿外出活动时,让孩子学习并体会规则,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有机会外出春游或参观博物馆,这是一个好时机来教育孩子规则意识养成。首先,笔者在外出活动前设计一些教学内容,增加孩子们的规则知识,比如在春秋游和田野活动出行前,哪些安全规则要记住,在路上要记住“红灯停,绿灯行,靠右行走。”在公园里“爱护花草树木,不随地扔垃圾。”通过图片、视频让孩子们事先熟悉这些规则。在孩子们的真正出行时,让孩子按照在上课时学习到的规则行动。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往往能遵守这些基本规则,为以后自觉遵守规则奠定良好基础。
2.多用鼓励教育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养成
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需要鼓励,鼓励是教育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规则教育中,教师多用鼓励教育,孩子的进步更明显。鼓励方法多样化,每天根据在幼儿园的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可以在专门制作的幼儿遵守规则展示板上贴上五角星,让孩子体会到遵守规则的快乐;也可以制作表扬卡片,写上鼓励的语言。孩子会在这种良好的交流形式中快乐的进步。
3.利用课堂活动促进规则意识养成
在“认识时钟”和“课间10分钟”的活动中,孩子们更准确地认识了钟点,知道了10分钟可以合理安排完成许多事情。在“快上一年级”的音乐活动中,孩子们体会到了节奏的规律,大家一同跟着音乐图谱可以合奏出和谐的乐章。孩子们体会到了在规则学习中的收获和快乐。
在上述的教育實践中,积累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案例,同时也积累了家庭和幼儿园合作共同教育的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将不断的完善。
七、研究成效
(一)提升了家长和教师对幼儿规则意识的认识
通过家园共育活动,家长和老师们都对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更加重视了,有了更为科学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教师更全面的了解了幼儿在家庭和学校的遵守规则的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家长也提高了培养孩子规则的能力。
(二)提升了幼儿对幼儿园活动规则的认识
大班幼儿在家园共育活动中,不断地在规则中学习,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中都能更自觉的排队进行各项活动,在游戏后的整理环节,也都有进步。对运动和游戏规则有了更深的认识,体现出了良好的规则行为,遵守规则更加自觉了。
八、研究的反思与讨论
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教育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对孩子未来学习生活至关重要。在各种家园互动活动中,是否关注到每个孩子参与热情与接受情况;以及是否能注意到孩子个别差异,从而制定特别的方案做到因材施教,这是本人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冯小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仓桥物三.幼儿园真谛[M].李季湄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
4、华爱华.幼儿规则意识与规则认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2,(2).
5、施宝莉.家园合作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规则执行能力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487+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