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 青静娴 文传浩 罗胤晨
摘 要:三峡库区地跨湖北省西部和重庆市中东部,山川纵横、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区域,兼顾发展与保护,推動农业生态化发展意义重大。受特殊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落后、人地矛盾突出、发展矛盾凸显等影响,三峡库区农业生态化发展面临自然灾害多发、传统产业结构单一、农业面源污染多发等障碍,导致农业生产环境不佳、农产品品质不高、整体竞争力弱等。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和方式,探索一条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融合共生的道路,是促进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三峡库区;农业生态化;障碍及原因;现代生态农业;对策
中图法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将生态经济体系列为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强调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三峡库区地跨湖北省西部和重庆市中东部,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区,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区域。推动三峡库区农业生态化发展,构建以生态为基础、经济与生态发展相统一的生态农业体系,不仅事关重庆、湖北两地的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也事关长江流域、西部地区乃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全域,是新时代三峡库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 三峡库区农业生态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1.1 自然灾害多发
三峡库区的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受特殊的水文、气候、地形地貌以及库区流域沿岸人类活动频繁等影响,三峡库区自然灾害种类众多,如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其中旱灾、暴雨洪灾、地质灾害尤为多发[1],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不利于农业生态化和高质量发展。如消落区植被恢复较难、库周森林灾害多发等导致的地表径流量变大、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肥力、生产力。从巫山案例看,巫山县是重庆市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区县之一,自库区蓄水以来,巫山县长江库岸范围内曾出现望霞危岩、龚家坊危岩、青石滑坡等地质灾害,据统计,截至2019年,巫山县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39处,影响居民92 232人,影响耕地2 700多公顷[2]。从秭归案例看,秭归县境内地形高低起伏、层峦叠嶂、自然灾害多发,尤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等灾害为主,如2003年的千将坪滑坡造成当地房屋坍塌、交通中断、河流断流、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8000多万元[3],对当地农业生产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1.2 传统产业结构单一
根据《重庆统计年鉴》《恩施州统计年鉴》《宜昌市统计年鉴》,三峡库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587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 58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牧业总产值分别从2010年的319亿元、22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947亿元、470亿元,约占三峡库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90%。单一化、短链式、同质化的传统“粮猪型”农业产业结构特点比较明显,易引起农业粗放式规模发展和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态循环利用率较低等问题。
从产品品种看(见表1),三峡库区主要以粮食、蔬菜、水果等种植业为主,蔬菜、粮食在种植业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油料、烟叶、茶叶等经济作物产量占比相对较低,如2020年油料产量仅只有粮食和蔬菜产量的6.1%、2.9%。畜牧业主要以牲猪为主,带动局部牛、羊等放养畜牧业及家禽畜牧业发展,畜牧污染源呈多点、散乱分布,养殖质量有待提升,上下链条有待完善。从生态农业品牌看,三峡库区尤其是库腹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不高,受制于传统农业落后的生产模式、机械化水平低、规模化经营水平低等因素影响,农业发展整体存在农产品品质不高、农业经营分散、农业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没有整合形成具有三峡库区特色的生态农产品品牌。
1.3 农业面源污染多发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的农用薄膜,处置不当的畜禽粪便、恶臭气体以及不科学水产养殖等产生的水体污染物。据统计,1998—2011 年间重庆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排放量分别达到44.96万t、91.65万t、13.41万t、6.17万t[4],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占比如图1所示。农业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占农业面源污染氨氮、总氮和总磷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农村生活造成的面源污染在农业面源污染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占比中接近一半,农业发展和农业产量大幅提升的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三峡库区的化肥、农药使用量虽呈总体下降趋势,但化肥污染仍是农业污染的最主要成分。根据《重庆统计年鉴》《恩施州统计年鉴》《宜昌市统计年鉴》,2019年三峡库区26 个区(县)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共计达到56.52万t,农药使用量共计达到1万t,平均化肥使用强度达283.6 kg/hm2,已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25 kg/hm2安全上限[5],降低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和强度是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农村生活污染物看,地处库腹和库首的区县如万州、开州、云阳、涪陵、夷陵等,因农业人口较多,人地矛盾突出,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相对滞后,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也相对较多。
2 三峡库区农业生态化发展障碍的主要原因
2.1 生产方式落后
三峡库区大多数地区仍主要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存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重、土地资源利用效能低等问题,导致土层变薄、肥力贫乏、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另一方面,三峡库区坡耕地占比大,域内土地复垦现象突出,农民长期在坡耕地上的不合理农作、放牧等生产活动,会造成土壤肥力衰减,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资源利用效能降低等负面环境影响,导致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再者,三峡库区内农业人口总体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小农意识较强,缺乏有知识、有技术的高素质农民带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应用,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生产难度大,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2.2 人地矛盾突出
三峡库区是典型的集“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一体的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其域内耕地的碎片化和坡耕化分布,大于15°的坡耕地约占耕地面积的56%以上,中低产田约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差。同时,域内人口基数大、增速快,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人均耕地仅有0.06 hm2左右,部分地区如重庆万州区等区县人均耕地不足0.03 hm2,具有典型的人多地少的特点。在人均耕地不足、土壤环境较差等现实条件下,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更多地依靠化肥、農药、农膜等大量外部生产资料的投入,长此以往会对生态、土壤、种植等环境形成污染和破坏,最终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3 发展矛盾凸显
三峡库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凸显,不符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过度依赖农药、化肥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域内水质、土质污染程度加重,与土壤和水源保护的矛盾凸显;薪柴和秸秆等直接燃烧的传统农作模式和能源获取模式,与空气环保的矛盾凸显;传统的小农式、粗放式、短链式、分散式的农业生产模式,与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矛盾凸显。
3 三峡库区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走出一条具有三峡库区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产业生态化“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要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同时实现[6]。当前,我国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阶段,乡村产业振兴必须推进农业生态化发展,走一条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持续释放农业绿色发展潜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充分认识到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培育现代生态农业思想,构建符合新时代特征和绿色发展要求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走出一条依托长江、彰显三峡库区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3.2 探索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三峡库区农业发展既受到自然环境因素,也受到传统农耕和种植方式的限制和制约,要走出一条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既要加强灾害防治工作以减少农业生产的负担,也要采用现代化技术优化农业生产方式以促进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应高度重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及时研判自然灾害发展趋势,在编制自然灾害防治规划和预案时强化农业自然灾害防治、灾害治理、灾害后重建恢复等措施,减少农业受灾面和受灾后生态环境影响。同时,系统开展域内农业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充分利用大数据、GIS等新兴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加强域内农业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区间分布等特征研究,加强自然灾害防控和应对不同自然灾害的农业生态化发展路径和方式研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减少自然灾害对人民和农业的伤害。在打造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方面,在坡耕地进一步推广免耕技术,合理密植,减少施肥量和追肥次数;进一步推广休耕、轮耕、轮牧等方式,促进土壤肥力恢复,加强撂荒地、坡耕地水系调查和有针对性的保护,加强水源涵养林培育;推广和开展科学化的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管理和培训;加大对果园+生态养殖、果园+中药材套种等生态套种模式的补贴力度;注重用林业改善生态环境,在治山的过程中同时注重治水,帮助恢复更多的植被生态,改善域内农业土壤,满足更多农业生产活动。
3.3 探寻符合三峡库区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目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高品质的农产品需求更加强烈。结合新时期的新消费结构和特点,应进一步构建现代化、标准化、特色化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高品质、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调整优化三峡库区农业产业结构,打造具有三峡库区特色的差异化绿色农产品,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品牌,形成有竞争优势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结合三峡库区的土地种植特点,从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持土壤肥力等角度出发,推动良种、良法、良制、良田、两季有机融合,打造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引领示范区,推进山地丘陵地区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培养高素质农民,健全品质高、附加值高的高山蔬菜、柑橘、茶叶、中药材等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链,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稻鱼共生等绿色产业;加大对农业生产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探索制定三峡库区绿色生态农产品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推广绿色生态种植补贴、有机肥施用补贴等;借鉴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技术等国外发展模式和经验,推进生态农业试点并探索制定三峡库区区域性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并逐步推广试点应用。
3.4 控制农业生产的主要污染源
注重平衡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促进三峡库区农业生态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前文分析可知,三峡库区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农业化肥、农村生活和小部分的畜禽污染等,农业污染治理的重点在于种植业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在种植业污染治理方面,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行动,加强农业环保生产宣传,多措并举推广有机肥使用,合理测算生态环保边际成本,协同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重点污染物和农业主要污染物监测和跟踪评估,对不同类别的水域和区域,可根据地域特征、水域特征、土质特征等,推广更加科学的种植、养殖方式。在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方面,加强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不断完善域内农村地区尤其是库腹和库首地区的农村垃圾、污水、黑臭水体等整治方案,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重点地区、重点污染物监测和评估,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在农业污染防控和治理的过程中,需结合空间污染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治理方式,比如在库腹地区,要结合峡谷种植和养殖特点,注重水土流失、化肥流失、畜禽养殖等带来的面源污染。
4 结语
受三峡库区自然地理形态、传统生产方式等影响,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发展存在其特有障碍和原因。本文对三峡库区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自然灾害多发、传统产业结构单一、面源污染三大障碍和生产方式落后、人地矛盾突出、发展矛盾凸显三大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立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人民消费需求的转变,提出要走出一条具有三峡库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探索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提出符合三峡库区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控制农业生产的主要污染源的四项建议,致力推动三峡库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虹.三峡库区(重庆段)自然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5-28.
[2]张广泉.找准灾害防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点:重庆市巫山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调查[J].中国应急管理,2019(4):30-32.
[3]刘义.三峡库区秭归县典型滑坡成因分析及灾害防治[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4]肖新成.重庆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研究:基于农户参与、政府主导的视角[D].重庆:西南大学,2015:27-42.
[5]韓雪梅,张蓉蓉,俞映倞等.苏州市吴中区土壤地力评估及适宜氮肥投入量估算[J].江苏农业科学,2019(7):256-261.
[6]李星林,罗胤晨,文传浩.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推进理路及实现路径[J].改革与战略,2020(2):95-104.
Obstacles,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iz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Wang Chun1,2 ,Qing Jingxian1,Wen Chuanhao3,Luo Yinchen2
(1.Chongqing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Consulting Group Co.,Ltd.,Chongqing 400023,China;
2. Institute of Green Development,Chongqing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Chongqing 401320,China;
3. 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
Abstract: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s located in the west of Hubei Province and the middle east of Chongqing. It is featured with crisscross mountains and rivers,complex terrain and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is an important area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well-coordinate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avoiding excessive develo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by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ffected by the special natural environment,backward production mode,promin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and land,and conspicious development contradiction,the agriculture ecologicaliz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faces some obstacles such as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singl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frequent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resulting in po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nvironment,low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and weak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It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mo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xplore a way of integration and symbiosi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Key words: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agricultural ecologicalization;obstacles and causes;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countermeasure
收稿日期:2022-03-03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2019PY3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8CJL031)
作者简介:王春,女,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生态产业、区域经济。E-mail:2778507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