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渝 方新格
摘 要:流域生态补偿是国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一个热点话题,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6—2021年共1099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研究流域生态补偿的作者及机构之间合作较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明确补偿责任主体、补偿形式多元化、补偿机制的市场化趋势以及补偿标准4个方面;相关研究内容不断扩展和细化,研究主题的发展有明显的政策指向性;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以及流域系统协同共生发展或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新热点和重要方向。
关键词:流域生态补偿;补偿机制;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研究热点;研究趋势
中图法分类号:X522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
自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生态补偿相关话题已受到国内学者广泛关注。流域生态补偿作为当前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帮助解决我国流域水污染等问题,缓解流域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各省份相继出台了流域生态补偿相关政策,涉及长江、黄河、太湖、新安江等多个河湖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規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的保护治理,使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深入探索流域生态补偿对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学术界已有不少流域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成果,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相关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不同地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1-2]、生态补偿的市场化以及多元化[3-4]、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政策及制度研究[5]等。文献计量分析是评价某领域当前研究水平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目前文献计量分析在森林[6]、草原[7]生态等领域进行了应用,但较少应用于流域生态补偿方面。陈艳萍等[8]对水权交易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但并未全面反映流域生态补偿的主要内容。蒋毓琪等[9]用定性的方法对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的各方面展开了详细的综述,但定性的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作者的主观看法易对该领域热点及趋势的判断造成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运用以CiteSpace为主要工具的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内流域生态补偿研究性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揭示该研究领域作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发掘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推测进一步的研究趋势,期望能为国内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的方向提供参考。
2 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工具
本文选择CiteSpace作为文献计量分析的主要工具。CiteSpace由陈超美教授支持开发,通过计算机算法和交互可视化分析文献特征,已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和探索某特定研究领域的整体情况和近期研究热点,并帮助预测未来研究趋势和前沿。
2.2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
astructure,CNKI)作为数据来源。在CNKI学术期刊的高级检索中,以“主题:生态补偿and主题:补偿机制and篇关摘:流域”为检索词,对当前已有文献进行检索,共得到1124篇文献。为了保证入选文献的相关性,采用人工的方式对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最终获得有效文献1099篇(2021年2月20日检索)。
3 数据结果分析
3.1 发文量的时间分布
图1显示了1996—2020年CNKI收录的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相关的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情况。由图1可以看出,1996年首次有学者关注到流域生态补偿的重要性并发表相关文章;1996—2004年发文量极少,相关高质量文献几乎呈空白状态;2004年以后,相关研究文献发文量逐渐增多,在2008年之后一直保持在60篇以上并在2020年达到了最高的114篇。这说明流域生态补偿在近十年乃至未来都会是中国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
3.2 机构、作者及合作网络分析
通过对机构及作者的分析能识别出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主体及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10]。将数据导入CiteSpace后,设置节点类型为Institution,得到节点数为414、连线数为132、密度为0.0015的机构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图2)。
由图2可知,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发文量最多,达到了23篇,其次是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发文量均超过了8篇,是流域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主要力量。此外,图2中各个机构之间连线较少,表明各机构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仅部分同一地区的机构之间有合作关系,加强各机构间的合作交流迫在眉睫。
将节点类型设置为Author,得到节点数为538、连线数为348、密度为0.0024的作者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图3)。
由图3可知,发文量最多的是葛颜祥,达到48篇;接玉梅、张化楠、孙付华等人位列其后,发文量均超过了10篇,属于这一领域的高产作者。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以葛颜祥为核心及以孙付华等人为核心的网络结构。从研究对象来看,葛颜祥等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流域生态补偿的多元化探索[4]、补偿效益评估[11]、补偿标准及费用研究[12]等方面;孙付华等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演化博弈[13]、补偿主客体识别[14]等方面。各学者在流域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范围广泛,但学者之间的合作联系有待加强。
3.3 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3.3.1 文献计量结果
研究热点反映了某一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对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趋势、现状等有重要的意义。在文献计量学中,一般通过关键词的内涵和彼此之间的关联来分析研究热点。本文利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聚类,以期把握流域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内容。在通过CiteSpace分析产生的17个聚类中,聚类文献数大于30篇的聚类包括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流域生态补偿、对策、机制、流域、水资源保护和上下游。
选取各聚类下前五个关键词,得到流域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聚类分布情况(见表1)。
3.3.2 研究热点分析
结合各聚类下关键词的分布情况和重要节点文献,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热点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补偿责任主体的明确。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在于理顺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15]。生态补偿的来源与受体之间存在着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16]。对于省内流域生态补偿,在政府的监督推动下,能较好确定补偿方和受偿方,有效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17]。但对于跨省流域,水资源管理必须同时考虑环境和地缘政治风险[18]。流域的整体性和行政区的分割导致不同行政区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责任主体难以明确界定,其补偿机制的建立面临诸多困难。从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来看,政府间行为的利益博弈是跨界流域多主体协商管理的重点[19],在明确责任主体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任以胜等[20]认为跨省流域生态补偿需要各省政府之间通过双边或多边谈判,构建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相结合的制度模式来突破流域生态补偿管理体制的障碍。不可否认,构建政府利益共同体可以促进流域生态补偿的实施,而中央政府的“适度干预”是实现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关键[21]。
(2)补偿形式的多元化探索。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由政府主导的“输血型”生态补偿模式消耗了国家大量财力,但对经济增长和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却在逐渐减弱[22]。为了寻求持久长效的补偿机制,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探索多元化的补偿形式将是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发展的新方向。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研究。张明凯等[23]以排污权交易为基础构建生态补偿多元融资机制,分别分析了政府、市场、政府和市场(PPP)作为融资主体的融资机理。郑云辰等[4]认为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在于依靠多元补偿主体协同运作,共同分担一个补偿量,以提高生态补偿的效率。在一定条件下,成本分担机制可以实现各补偿主体和整个系统利益的帕累托改进[24]。不同学者对“多元”的理解不尽相同,在融资体系、补偿主体等不同方向进行了多元化探索。
(3)补偿机制的市场化趋势。补偿机制市场化是整个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两条腿走路”的关键[25]。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就需要协调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市场交易是将自然资源变成财富的主要渠道,生态补偿机制的市场化是我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保证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术界对补偿机制市场化的研究主要探讨了权力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这两个重要方面。潘华等[26]提出生态资源有偿使用是流域生态补偿市场化的重要手段,要重视流域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权力交易的制度和市场体系的建立。李忠[27]通过建立奖罚制度使资金分配与生态保护成效相挂钩、推进产权交易促使生态资源变资产、促进生态资源向生态经济转化三条路径,积极寻求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方式。
(4)补偿标准的丰富与完善。合理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的核心,是补偿机制顺利运行的关键[28]。必须厘清生态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与受益人之间的供给-传递-收益机制,科学确定受益人和补偿金额[29]。针对流域生态补偿中补偿标准单一、产权界定不明、补偿标准过低等问题[30-32],国内学者从生态保护费用、居民支付意愿、污染控制成本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方面对补偿标准的核算进行了研究。肖加元等[33]提出基于排污权的生态补偿标准。Ren等[34]通过对新安河流域不同地区居民支付意愿的调查,提出有必要根据区域差异制定生态补偿标准。Guan等[35]计算出污染物的单位价值,并据此构建了基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标准定量模型。杜林远等[36]通过核算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将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量化。整体来看,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受偿者角度或者补偿者角度来分析补偿标准,少部分学者同时考虑了两个角度。
3.4 研究趋势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的“Burst terms”功能获取关键词时序图谱(图4)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以下特征。
(1)研究主题不断扩展,研究内容更加深入细化。从时间上将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2003年),学术界初步意识到水资源保护问题,国内研究主要聚焦于生态补偿观点的提出及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整体框架的构建[37]。生态补偿、流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水资源保护等关键词在这一阶段出现频繁,且与后期许多关键词之间都有长远的联系,是后续研究的知识基础。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学者们致力于实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补偿标准的进一步完善。第二階段(2004—2012年)涌现了许多针对不同流域、湖泊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性文章,其中新安江流域、东江流域、太湖流域等区域颇受关注。在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由于流域生态补偿问题的不断暴露和研究层次的持续深入,新的研究内容接连涌现,河长制、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同治理、生态补偿市场化等成为研究的重点。这说明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正在向着研究内容更加细化的方向发展。
(2)研究重点的转变有明显的政策指向性。随着物质活动的不断发展,人们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的流域环境问题逐渐受到公众的重视。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党的十七大强调了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此基础上,生态补偿成为受损者与受益者之间利益的深度博弈,“机制”“博弈”等关键词在这一阶段广受学者们的关注。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对湖泊生态系统修复、合理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作出了较好规划,在随后的2010年、2011年,学术界加强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等领域的研究。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制定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办法”。在政策影响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同治理”相关的研究逐渐丰富。这些变化表明,国内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和国家政策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具有明显的政策指向性。
(3)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流域系统协同共生发展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新热点。由图4可知,随着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不断进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市场化、高质量发展、协同治理等关键词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结合相关文献,学者们认为明确补偿基准、丰富补偿方式、完善流域上下游政府间磋商协作机制是改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有效途径[31,38],未来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还需因地制宜,从多方面完善横向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流域作为自然-经济-社会组成的有机体[39],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演进,流域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成为流域生态补偿的新方向。其中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机制是优化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探讨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与生态环境价格的制定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趋势下流域生态补偿重要的研究方向。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我国流域生态补偿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研究学者、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剖析,得出以下结论:
(1)相关研究文献的发文量在前期逐年上升,2008年之后虽有所起伏但整体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是学术界需要持久关注的话题。
(2)从机构及作者的合作网络来看,机构之间连线较少,建议机构间加强合作交流,以加快流域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进度;该领域主要的高产作者之间有部分合作,但总体来看,作者之间合作程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3)从研究热点及趋势来看,我国流域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主题不断扩展,内容逐渐深入细化。国内学者主要围绕明确补偿责任主体、补偿形式多元化、补偿机制市场化、补偿标准的制定四个方面展开研究,致力于实现流域生态补偿长期有效的运行。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流域系统协同共生发展或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新热点,跨际补偿上下游政府之间的磋商协作机制仍待完善,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4.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本文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领域的后续研究提出了参考建议,但仍存在有待完善之处。
(1)2004年以前流域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性文献非常少,但在进行趋势分析时,为表现其整体性,本文仍将2004年以前的文献作为一个研究阶段,对其研究内容的归纳总结性相对较低。日后研究中应更谨慎地斟酌研究的时间节点。
(2)关键词聚类中各个聚类名称意思相近,最终只能通过聚类中的具体关键词来辨别研究热点内容。后续可以考虑选择不止于关键词聚类的其他聚类方式,更加清晰地展现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3)由于CiteSpace无法将同一词意的中英文表达进行互通,本文的可视化分析只囊括了中文期刊论文,并在研究现状分析中,对中国学者发表的外文文献进行了参考,但无法结合我国学者在国外期刊上的发文情况进行总体的可视化分析,对最终的分析结果可能有所影响。期待之后CiteSpace的功能有所优化,或找到其他可替代的可视化分析软件。
参考文献:
[1]Cheng X,Fang L,Mu L,et al. Watershed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China:Policies,Practices and Recommendations[J]. Water,2022,14(5),doi:10.3390/w14050777.
[2]黎元生.基于生命共同体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改革:以闽江流域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9(3):93-98.
[3]刘薇.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与运行模式[J].经济纵横,2014(12):37-40.
[4]郑云辰,葛颜祥,接玉梅,等.流域多元化生态补偿分析框架:补偿主体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7):131-139.
[5]张捷,谌莹,石柳.基于生态元核算的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及实施方案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20,12(6):110-119.
[6]陈丽荣,曹玉昆,朱震锋,等.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5,14(6):622-629.
[7]傅利平,扎拉加,索端智,等.国内草原生态研究圖谱与主题脉系: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20(2):84-92.
[8]陈艳萍,朱瑾,吴凤平.我国水权交易价格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图谱分析[J].水利经济,2020,38(4):60-67,84.
[9]蒋毓琪,陈珂.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2016,32(4):175-180.
[10]胡泽文,孙建军,武夷山.国内知识图谱应用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3):131-137,184.
[11]李彩红,葛颜祥.流域双向生态补偿综合效益评估研究:以山东省小清河流域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9(12):85-90.
[12]耿翔燕,葛颜祥,张化楠.基于重置成本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小清河流域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1):140-147.
[13]孙付华,张晓杰,高鑫,等.基于声誉效应的跨流域生态补偿演化合作机制分析[J].资源与产业,2021,23(1):87-96.
[14]华庆莉,曹秋迪,沈菊琴,等.流域生态补偿主客体识别方法比较研究:以行政区为研究对象[J].江苏水利,2020(12):22-26.
[15]Wang L. Watershed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Policy Study in China[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0(2):1290-1295.
[16]Shu L. Games between Stakeholders and the Payment for Ecological Services:Evidence from the Wuxijiang River Reservoir Area in China[J]. PeerJ,2018,6,doi:10.7717/peerj.4475.
[17]彭丽娟,李奇伟.《湖南省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水质水量奖罚)暂行办法》实施评估研究[J].环境保护,2018,46(24):64-68.
[18]He D,Wu R,Feng Y,et al. China’s Transboundary Waters:New Paradigms for Water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through Applied Ecology[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14,51(5):1159-1168.
[19]邵莉莉.跨界流域生态系统利益补偿法律机制的构建:以区域协同治理为视角[J].政治与法律,2020(11):90-103.
[20]任以胜,陆林,虞虎,等.尺度政治视角下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府主体博弈[J].地理学报,2020,75(8):1667-1679.
[21]Ren Y,Lu L,Yu H,et al. Game Strategies in Government-led Eco-compensation in the Xin’an River Bas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litics of Scale[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21,31(8):1205-1221.
[22]王彬彬,李曉燕.生态补偿的制度建构:政府和市场有效融合[J].政治学研究,2015(5):67-81.
[23]张明凯,潘华,胡元林.流域生态补偿多元融资机制及融资效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34(19):71-75.
[24]Sun H,Gao G,Li Z.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ve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for Bas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Based on Differential Game[J]. Plos One,2021,16(7),doi:10.1371/journal.pone.0254411.
[25]靳乐山.中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政策框架的新扩展:《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的解读[J].环境保护,2019,47(2):28-30.
[26]潘华,周小凤.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准市场化路径研究:基于国土治理与产权视角[J].生态经济,2018,34(9):179-184.
[27]李忠.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0(1):124-128,163.
[28]倪琪,徐涛,李晓平,等.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基于成本收益双视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1,30(1):97-110.
[29]Zhai T,Zhang D,Zhao C. How to Optimiz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o Alleviate Environmental Injustice in Different Citi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A Case of Integrating Ecosystem Service Supply,Demand and Flow[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21,75,doi:10.1016/j.scs.2021.103341.
[30]马永喜,王娟丽,王晋.基于生态环境产权界定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8):1325-1336.
[31]沈满洪,谢慧明.跨界流域生态补偿的“新安江模式”及可持续制度安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9):156-163.
[32]杨兰,胡淑恒.基于动态测算模型的跨界生态补偿标准:以新安江流域为例[J].生态学报,2020,40(17):5957-5967.
[33]肖加元,潘安.基于水排污权交易的流域生态补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7):18-26.
[34]Ren Y,Lu L,Zhang H,et al.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Ecosystem Servic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A Study of the Xin’an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68(10),doi:10.1016/j.jclepro.2020.122301.
[35]Guan X,Liu W,Chen M.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for River Basin Water Environment Based on Total Pollutants Control[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6,69:446-452.
[36]杜林远,高红贵.我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标准量化研究:以湖南湘江流域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2):43-50.
[37] Jiang L. The Legal Mechanism of Yangtze River’s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J]. Disaster Advances,2013(6):16-23.
[38]李奇伟.我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实施与完善建议[J].环境保护,2020,48(17):27-33.
[39]黎元生,胡熠.流域系统协同共生发展机制构建:以长江流域为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5):76-82.
收稿日期:2022-03-01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China:A 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Liu Yu,Fang Xinge
(College of Management,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han 430205,China)
Abstract: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s a hot topic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and fruitful research results in related fields have been achieved. Based on the database of 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1099 articles published from 1996 to 2021 was conducted by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 Results reveal inadequate cooperation among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At present,the research contents mainly focus on four aspects:clarifying the subject of compensation responsibility,diversifying compensation forms,market-oriented trend of compensation mechanism,and compensation standards. The above research contents are expanded and refined constantly,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topics is obviously policy-oriented. The mechanism of horizon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between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and the coordinative symbiotic development across watershed may become new hotspots in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watersh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compensation mechanism;CiteSpace;visual analysis;knowledge graph;research hotspots;research trend
基金項目: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1ZD063)。
作者简介:刘渝,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研究。E-mail:lyu429@163.com
通讯作者:方新格,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E-mail:17624916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