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1929年2月10日至11日,红四军在瑞金大柏地歼敌两个团,为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拉开了序幕。4月8日,红四军和红五军攻占于都县城。4月12日,在毛泽东和红四军的直接指导下,成立了赣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从此,于都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为日后中央红军集结于都奠定了可靠的群众基础。
1930年,赣西、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党政组织迅速发展。3月,在吉安富田成立了赣西南苏维埃政府。3月18日,在福建龙岩成立了工农民主政权,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0月7日,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央根据地的初步形成。
随着革命政权的普遍建立,赣南、闽西和湖南的红军与地方武装有了进一步发展,先后组建了第一和第三军团。1930年8月,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县东北的永和市合编组建了以毛泽东为总前委书记、朱德为总司令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组建后,在毛泽东、朱德等的领导下,成功地运用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在根据地内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一、二、三次 “围剿”,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1932年,中央苏区红军先后发起6次进攻战役,向外扩展苏区。1933年2月至3月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原有江西、福建两个省级苏维埃政府的基础上,新成立闽赣省、粤赣省,中央苏区进入全盛时期。1933年8月,中央苏区的疆域面积达8.4万平方公里,人口有453万,红军主力部队有10余万人,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建设事业不断发展。
国民党军队第四次“围剿”红军遭到失败后,又对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由中革军委、红军总部等机关组成的第一野战纵队和由中共中央、中央政府等机关组成的第二野战纵队,以及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于10月上、中旬分别从瑞金、兴国、宁都、石城、长汀等地陆续进抵于都地域集结休整,进行兵员、武器弹药、粮款的补充,准备战略转移。10月17日至20日,中革军委、中央机关及红一、三、五、八、九军团等主力部队共8.6万余人,先后从八个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走向胜利、走出一个全新的中国。于都也为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
当年,选择在于都集结出发长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由战略转移的突围方向和目的地所决定的。红军最初打算到湖南去与二、六军团会合。突围方向定在中央苏区的西南角,而于都正处在中央苏区的西南角。第二,是由当时的战场形势所决定的。 国民党兵分六路直攻中央苏区,驻守在西南角的是广东军阀陈济棠。陈济棠曾三次通电反蒋,与红军达成停战借道的协议。所以,红军把突破口选择在中央苏区的西南角。第三,是由于都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的。于都是全红县、大后方,人员、物资比较充裕,便于大部队的补充和给养。第四,是由于都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于都距离当年的主战场兴国、石城、长汀等地,都是在八九十公里左右,各主力军团一天时间都能够到达于都,这样便于大部队的迅速集结和安全突围。因此,从10月7日开始,各主力军团将防务移交给地方部队之后,先后撤离战场,来到于都集结休整长达10天之久。
于都作为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为保障红军顺利突围、长征最终胜利和革命延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为全面展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这段历史,更好地弘扬长征精神,缅怀先辈伟业,1986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之际,在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举办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展览”,基本陈列对外开放。长征出发前,中共赣南省委在这里主持召开了省、县、区三级干部大会,要求做好掩护主力红军转移,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争等工作。毛泽东出席会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示全体干部要树立革命必胜信心,坚持斗争。这次会议对稳定赣南民心,做好长征善后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14个地点之一,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0月,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展览”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后为方便广大游客参观,于2004年搬迁至当年中革军委、中央机关渡河旧址的东门渡口旁,2014年进行改陈布展,2015年5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处展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的主题性纪念馆,纪念馆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陈列采用文字、图表、照片、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VR、AR体验以及红色课堂为一体,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和震撼力。第一层是序馆主题浮雕,饱满的古铜色浮雕,富有节奏感的设计构图,将红军渡河与百姓依依不舍的场景生动还原,远、中、近的布局,纵向空间感得到拓展,气势恢宏。二层是主要展区,共分为五个部分展示,展出200余件实物、40多件文物,直观展示了中央红军出发长征的历史,再现中国革命伟大转折及苏区人民支援红军的历史场景。目前,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并已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之一,每年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研学,成为重要红色研学基地。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大爱和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来到赣南,来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习近平总书记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并三鞠躬。他缓步绕行纪念碑,仔细察看基座上的浮雕,深情缅怀当年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苏区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察看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原于都县城东门渡口,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接见红军后代和烈士家属。在纪念馆内,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情况介绍,在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前驻足察看,同大家不时交流,回顾当年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二楼展厅,习近平总书记对每一幅展出的图片都看得很专注、很认真、很细致。在赣南第一个县级红色革命政权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旧址图片前驻足停留约半分钟。当他看到国民党飞机轰炸苏区的图片时,很感慨地说:“制空权还是很重要的,当时国民党有几架破飞机飞来飞去,对我们的反‘围剿’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抗战时期,日本的制空权作用更加明显,看来掌握制空权还是很要紧的。”
在看到展柜展出的羊皮袄时,讲解员为习近平总书记介绍道:这件羊皮袄的主人是于都银坑镇的老红军曾广华,是他在攻打漳州战役时缴获来的,因为战斗表现出色,这件衣服分配给了他,之后伴随着他参加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它不仅见证了一位长征老干部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见证了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习近平总书记听了介绍后发出感叹:“当时生活真是非常艰苦啊,我们要把这个红色故事讲下去。”
在第五部分,当讲解员说最近这七年来,是赣南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的时期时,习近平总书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参观结束时,当讲解员介绍赣南人民大力弘扬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时,习近平总书记握住讲解员的手说:“你讲得很好,我们要把红色故事继续讲下去,传承红色基因。”
在纪念馆一楼大厅,习近平总书记还接见了于都九位紅军亲属。他动情地说:“这里是中央苏区,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我来这里也是想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中国共产党要不忘初心,全中国人民也要不忘初心,不忘我们的革命宗旨、革命理想,不忘我们的革命前辈、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们苏区的父老乡亲们”。参观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广场接见了群众代表,并且发出“现在是新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的时代宣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于都,迅速引爆了于都的红色旅游。全国各地来于都参观学习和开展党性教育的人员络绎不绝。仅2019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共接待游客110余万人次。于都,成为全国人民寻初心、悟初心、守初心的重要打卡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饱含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对革命老区的浓浓深情。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前不时驻足察看,并询问了不少细节,对很多史料非常了解。从习近平总书记一言一行中,我们感受到他深厚的红色情怀。
为了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于都时“要把红色故事讲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殷殷嘱托,更好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讲好长征故事,让伟大长征精神代代相传。我馆围绕“新媒介、新路径、新体验、新载体、新风貌、新举措”六个方面,开展宣讲宣传,充分发挥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
(一)新媒介:扩大宣传力度
一是利用网络平台,传播红色故事。我馆利用单位公众号开创了《长征源头话初心》栏目,主要依托《印象于都》为内容,邀请来自于都各行业的红色文化爱好者和志愿者,以诵读的形式传播红色故事。二是深入一线访红,践行“新长征、新文博、新思想”的理念。精心策划党员下基层活动,安排干部职工到红军后代家里开展访红活动。通过和红军后代的深情互动,红军后代无偿捐赠给博物馆100余件珍贵文物,新发现10余个红色故事新素材,创作了《我钢铁一般的红军妈妈》、《总书记温暖了她一世离愁》、《我的父亲是圣人》、《妈妈的马灯》等一大批红色故事。三是创办网络栏目,补齐宣传短板。通过尝试拍摄主题为“于都文化创意产品”的微电影,推出的《新长征、再出发,我在于都等你》系列视频、《渡口有一支难忘的歌》系列视频、《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视频都获得较高的人气。2021年6月,我馆参加了国家文物局举办的“云讲国宝”活动,自制红色故事视频《妈妈的马灯》获得“云讲国宝”高手称号。
(二)新路径:培育红色传承人
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激发少年儿童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我馆大力培养小红星讲解员。每年有上百名孩子报名参加博物馆小红星红领巾讲解员筛选考核,营造了人人争当小红星红领巾讲解员的浓厚氛围。目前我馆有小红星红领巾志愿者400多人,其中正式上岗讲解的有140多人,完成讲解2000多场。小红星红领巾讲解员已成为于都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又一张靓丽名片。2019年,博物馆获评全国第十一届“薪火相传——红色基因传承者”荣誉称号。
(三)新体验:创新传播方式
打造了数字展馆、增加了VR体验,引进了塔米智能机器人。 协助《长征路上红色展馆》融媒体读书编委会采集小分队到毛主席故居何屋、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谢家祠、长征渡河八个主要渡口等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群14个点进行拍摄,将采集的数据上传至中宣部;完成《薪火相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专题拍摄;积极配合中央、省、市各级媒体采访拍摄。先后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长征出发:绝境重生,创造奇迹》,共青团中央《跟着主播看中国》,央视《百家讲坛》、《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长征出发 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新华社《我是红军后代我要讲好长征故事》,央视军事报道《弘扬长征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馆长讲党史——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伟大长征由此启程》等栏目50余次采访拍摄。配合央视频《乘着大巴看中国》、《理想照耀中国》、《带乡村孩子走近红色纪念地》等活动直播。
(四)新风貌:扩大文化影响
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2021年我馆开展了我们的节日——元旦、牛气冲天——纪念馆里迎新年、欢欢喜喜过元宵等主题社教活动,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红领巾心向党 奋斗新征程”庆祝建党100周年快闪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7·1”系列活动、陈毅元帅诞辰120周年主题纪念活动、“我为祖国添色彩 百米长卷画百年”主题绘画活动、10月长征纪念月系列活动、12·26“新长征,再出发”纪念毛泽东诞辰128周年活动等。活动效果显著,社会反响强烈。
(五)新载体:搭建服务渠道
在做好纪念馆日常讲解接待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进单位、进军营、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力打造好长征文化品牌,进一步密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如我馆举办红色文化公开课活动,每半月一次,固定在周四晚上,邀请知名红色专家、资深人士来馆现场讲课,已开了《“共和国第一国企”——中华钨矿公司历史》、《我的外公陆定一》、《于都革命斗争历史》等课。同时,开展了“观看红色影视,重温峥嵘岁月”活动,在每周末晚7点播放露天红色电影,截至目前,我们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共播放周末红色电影200余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六)新举措:开拓宣教资源
借鉴于都长征源合唱团12年的建团经验,通过积极动员红军后人参与,并整合本地人才资源,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于都一周年之际,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成功组建了长征源宣讲团。宣讲团结合实际,配合党史学习教育,统筹安排宣讲队员走进村镇、机关、企业、社区、军营、学校等地进行宣讲,截至目前已开展义务宣讲470余场。该团成为宣教工作一面鲜红的旗帜,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一定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办好,把红色故事讲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不断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中华儿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