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介休东岳庙祭祀文化

2022-07-13 20:51张海鑫
文史月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重修舞龙仪式

张海鑫

小靳村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南面10公里绵山脚下,村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遗存古物随处可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亦在此。

为落实关于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挖掘整理传统村落民俗文化建筑与文化遗产,小靳村村民继承了每年3次的传统庙会习俗,分别于每年正月初十举行祭祀活动、七月初七唱猴猴、九月初九唱庙会,来表达对先贤神佛的敬仰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特别是每年正月初十的祭祀仪式一直流传至今,兼以舞龙灯、竹马马、划旱船等传统表演形式,传承着优秀独特的地方民俗。

东岳庙高踞小靳村的村东土塬之上,环境静僻,古柏翠茂,庙貌规整,格局齐全。占地面积不大,但颇有气势。介休东岳庙创建年代已无法考据,根据庙中的碑文记载,此庙“由来久矣,历唐宋元明,代有补修。”结合各方面线索推断,东岳庙约始建于唐代,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重加修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在时任介休知事王一魁的主持下,对庙宇整体进行进一步重修扩建。

东岳庙整体坐北朝南,环境静僻,古柏翠茂。庙内三进院落,依次为山门、戏台、献亭、正殿、圣母宫,左右两面分别有配殿,庙内彩塑、壁画、石雕、石碑等均为珍品,是现存较为完整的山村古道教宫观之典型。

东岳庙山门内墙,门侧绘钟馗画像,东西山墙绘青龙白虎,俱以墨线绘就,线条遒劲威武生动,在正殿及圣母宫内还绘有“东岳大帝出巡图”“圣母率众送子图”两组彩绘,笔画笔触细腻,色彩鲜艳。人物丰富多姿,气势恢宏壮观。其中,“东岳大帝出巡图”生动描绘了东岳大帝出巡和回銮的情景,是罕见的艺术珍品。这些壁画至今保存完好,据庙中碑文记载,均为清道光年间绘制。

献亭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卷棚式歇山顶结构,殿体庞大,占地达80平方米。整座建筑中,明间(指建筑的正中一间)凸出一个单檐歇山小抱厦,变化多姿,顶部黄、蓝、绿各色琉璃交相辉映,富丽堂皇。献亭四周为青石围廊,以34根望柱和32块浮雕石板曲折环绕镶嵌而成。正面石廊板上刻武士人物,龙狮飞凤;东西两面和后侧为菊、葵、梅、棠、牡丹、石榴等组成的花鸟图案;石廊望柱顶部刻有十二生肖、鹰、狮、蛙、猫等动物及儿童玩耍人物等立体造型。这些石雕图案灵动活泼,刀法简洁明快,充分显示出古代石雕艺人的丰富想像力和精湛技艺,山门院内近两米高的旗杆石座,献亭垂带抱鼓石狮,正殿前廊柱下须弥座石狮等,均做功精湛,玲珑可爱。

献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分别是五间带抱厦的窑洞,内塑牛王、摩斯土地、财神等神像,这些塑像充分体现了道教神祇体系杂而多的特点。

正殿为东岳庙的主体建筑,其雄伟宽阔,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重檐歇山顶结构,环以周廊,屋顶正脊,宝瓶楼阁以及骑马武士均为珍贵的孔雀蓝琉璃装饰,色釉华美,造型活泼。殿内保存有神像彩塑小尊,正塑为东岳大帝,旁塑为南、北、西、中四岳及殿臣、武卫。左中右三段暖阁镂花彩绘,二龙盘柱,栩栩如生。

后寝殿圣母宫为硬山顶结构,东西为影壁墙,殿内原塑有云霄、碧霄、琼霄三位女神,头戴双朝阳冠,身着龙凤锦绣衣,仪态端庄典雅,雍容华贵,塑于清嘉庆年间。

诸多道光及嘉庆年间塑像表明,东岳庙修建由来久矣,据现存最早碑文记载:“至元七载(1270年)重加修葺,然规贯仍旧,而廊庑台榭莫之展修,何裨观丽。越皇明以来,无虑三百余载。”可见,在此《重修小靳村东岳庙神祠记》中提到的300多年前已是重加修葺之事,而碑中所载重修对旧有祠庙进行增补:“况奉命增修,又岂止于藻润而已,益其所未备焉,饰其所未新焉。如寝殿隘而楹之,以三廊署缺而增之,以两乐楼广为重檐,三门加之槫大,复为厨室、为台砌、为之黝垩丹漆。虽复庙层楼无改于故,而规制全美,黼藻雕甍,视昔顿改观矣……是役也,肇功于己丑(嘉靖四十四年即1565年)春三月,迄功于庚寅春正月。”

“庙自前人而创尤赖后人修”,兴修之绩不可忘,重修之功亦不可没。清雍正八年记事石刻载:“于是两村纠首诚心起造咸愿重兴也乎,乐助资财共成胜事,第具广廓者其禅门也,彩饰者其墙也,重修缔造者庙中之禅室也,刻壁雕墙实足壮庙貌之光,修堂葺室克当结万善之缘,由殿宇而廊庑以及乐楼献亭皆辉辉乎有焕彩之观焉。斯时也,其人乐甚,其神乐甚”。

子孙圣母、牛王尊神与土地神祠,皆以保一方之民,康物阜佑兹土之雨顺风调,但因其年深日久,不无损坏,一如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碑记》对比重修前后之庙貌:“常见庙宇有倾颓之机,圣像有剥落……远而望之,苐见巍峨者庙貌也,高阔者门墙也,近而即之,鸟革飞翚者栋宇之美也,彩画金妆者圣像之光也。”

“夫乐者所以昭示豫顺,神人者也,是以乐楼之兴废一庙之盛衰系焉。”“揆厥建始杳不可追,而重修之功已经叠见。”前人眼中庙楼的兴废寄寓了时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殿献亭、东西廊圈窑皆备,非献殿不足以壮其观。“瞻祈福求真必洁地始可以伸,夫诚敬如我村圣母尊神,岁祀久矣。阖村感麟趾之德,万姓赖庇佑之安,是献殿诚不可以不修者也。”正如《创建圣母献殿碑记》中记载,辛未岁(1811年),小靳村善士兴周陈公因报圣惠,表达欲建献殿心愿,其胞兄兴诏、兴基,暨侄正言等,均有心乐助,于是在众香老、纠首、住持等人的帮助下,共同努力,仅用两个月时间即完成修建。

新建之功固难,重修之功亦不易。自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动土至咸丰十年(1860年)历时十五年之久,可谓东岳庙有记载的重修历史中耗资耗时耗力最大的工程,东岳庙之风貌也得到改观。此后,清光绪丙申年(1896年)又对大殿、抱厦、两廊、三门进行重修,“禅堂、客座、神房、戏房俱各焕然一新”。

距今最近的一次重修起于1994年。东岳庙历经1938年日军炮轰和1979年地震危难,殿亭楼阁均遭严重毁坏。1994年欣逢改革开放盛世,时任市政协主席的王华科提议将东岳庙修复工程列入日程并拨专款辅之以完成修缮事宜。“小靳村全体村民有钱出钱有物出物鼎力相助,工程历时十个月,1995年9月9日全面告竣。耗资一百零三万元,动用木材二百三十万(方),土石三百五十万(方),青砖十八万块,更换梁柱檩椽板一千七百五十二根,重塑涂彩泥像三尊,新砌砖石围墙三百八十米,中轴线主体建筑、西鼓楼、圣母宫、山门、戏楼、献殿、正殿、东西配殿全部修葺一新。千年古刹重放异彩,建筑瑰丽,气势恢宏,诚属一处观光旅游之胜景,全市人民无不欢呼称颂。”

2018年农历正月初十(2月25日),介休市小靳村在东岳庙举行一年一度的传统祭祀仪式。早在多天前,小靳村委便开始策划这场活动,村民们分工购买香烛、水果、蛋糕等贡品及鞭炮等用品。为了把仪式办得更热闹,村长还邀请了大靳村的舞龙表演队伍与竹马马、划旱船等表演人员增添节庆氛围。

到了那一天,当笔者应邀到达小靳村时,村内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笔者反复确认日期无误后,决心先到东岳庙内看看。还是之前的大门,只是看起来高了些,也是旧有的塑像,只是仿佛更新了些。迈进门槛,越过戏楼,献亭两边的石柱上贴着一副手写的摘自北京东岳庙的对联,上书:阳世奸雄,伤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再往前进入正殿,迎面碰到正在准备祭祀仪式用品的守庙人陶光胜先生,从其口中得知仪式将于正午12时整开始。时间尚早,笔者便决定先到附近居民家中走访一番。

笔者首先选取了紧挨着东岳庙的一户人家,简单介绍后,主人罗金香女士表示欢迎并愿尽己所能。她声称自己年岁不高,且从外村远嫁而来,对东岳庙历史了解甚少,只知与女性求子相关的每年三月二十民众自发举行的娘娘庙戴架活动。闻此,笔者甚喜,此则恰好足以弥补录音访谈中对于此部分内容的空缺,便饶有兴致地开始与罗金香攀谈一番,听她讲一些娘娘庙有关的风俗。百姓带着孩子前来为神像戴架,许愿祈求孩子茁壮成长,直至年满12周岁方停止。所戴架多用竹竿编制而成,形状以三角形及菱形居多,外部缠绕一圈彩色纸。

从罗女士家出来,笔者进入村内一家小商店,经营者是一对朴实的老夫妻。从男主人郭绍贵先生口中,笔者了解到录音访谈中提到的戏台上钟鼓的去向,乃被村中公社支援电气化所用。交谈中,一阵炮竹声响起,误以为祭祀仪式已经开始,笔者赶忙匆匆道别前往东岳庙。

时值上午9时30分,从远处可望见庙内升起缕缕青烟,跨进庙门,戏台前整齐地摆放着一排还冒着火气的鞭炮,想必刚刚听到的炮声即从此处发出。进入正殿,几位中年人正在点燃香烛,供品台上摆放着水果、花馍,地面上按一定造型摆放着点燃着的小蜡烛。紧接着他们开始磕头许愿,进行三叩九拜仪式。待此一行人仪式结束后,笔者得知,带头跪拜者王建寿先生对东岳庙祭祀仪式深有感受,此行即为抢得头炷香而来,他本人为小靳村村民,来祭祀跪拜东岳大帝是从祖先父辈们传承而来的仪式性活动,每年都会来。随后,同行者还向笔者解释了他们方才进行的“三叩九拜”有一定的动作标准:先双手合掌,然后右手撑在垫子上,左手置于胸前跪下,之后左手放在垫子前端,右手放置于与左手平行处,叩头,此时头轻触地面,随后翻掌,翻掌时讲究先翻左手后翻右手,然后是握拳,再翻掌,一套动作结束后,右手撑离垫子,起身,重复三次,当可视为虔诚。

中午12时整,祭祀仪式正式开始,伴随着爆竹声,在献亭点燃用黄纸折叠而成的金元宝,与此同时,庙外一派欢庆景象,大靳村的舞龙表演队前来助兴,手执绣球的领头人上下跃动着前进,带动着龙首龙身来回穿梭,好不活泼,寄寓着小靳人民对未来生活日益腾飞的美好愿望。穿过献亭,进入正殿,村长陶福生带领着村委会干部开始紧张罗着祭祀仪式。

摆放供品——燃烧纸质金元宝——点燃香烛—跪拜神灵——许愿祈福。笔者注意到,每一位祭祀者都手执三炷香跪拜磕三次头。仪式后村长陶福生解释道:百姓们敬重小靳村内圣母、摩斯、天地爷等各类佛像,将他们视为神灵。东岳大帝、西岳大帝、中岳大帝、南岳大帝、北岳大帝、送子娘娘、云霄娘娘、琼霄娘娘、碧霄娘娘、后土、财神爷、马王爷、天地爷、土地爷、门神……东岳庙内每一尊塑像都得到了虔诚的祭拜。

东岳庙内神像祭祀结束,小靳村村民按照提前规划好的祭祀顺序前往下一个祭祀地点。紧随其后的是来自大靳村的舞龙表演队,再往后是锣鼓唢呐民乐演奏者,铿铿锵锵的节奏带动了欢庆的氛围。队尾是小靳村前来观看祭祀仪式、间有排队等候祭拜的男女老少,其中不乏有儿童争抢祭祀之后的供品,村里老人郭柱先生告诉笔者,村民们认为祭祀之后的供品是具有吉祥兆寓的,可以保佑生活如愿。

观音堂、叭蜡堂、真武庙,环绕村子内原有庙址,祭祀仪式继续进行着,依旧是认真虔诚的参拜仪式,摆放供品——燃烧纸质金元宝——点燃香烛——跪拜神灵——许愿祈福,所到之处同时响起的还有清脆的鞭炮声及锣鼓声。

时值下午1时30分,队伍行进至小靳村村民委员会大院,除大靳村舞龙表演队振奋人心的舞龙,来自宋庄村的旱船表演队也前来助兴,将整个祭祀仪式推向高潮,舞龙、划旱船、竹马马,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表演形式在村委会大院中竞相展示独特魅力。

作为广大民众情感的寄托,舞龙运动代表着喜庆。如今,舞龙运动不仅是中华民族欢度节日和表达喜庆氛围的手段,也是寄托民族精神的符号象征,得到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龙的每一个身体结构和体貌特征均被赋予吉祥的意象。如虎一样的眼睛象征着威严;鹿一样的角象征着长寿;牛一般的耳朵象征着名列魁首;鹰一样的爪象征着勇猛;剑眉象征着英武;狮一样的鼻子象征着富贵;前额的宽阔隆起象征着聪明和智慧;马一样的牙齿象征着勤劳和善良;金鱼一样的尾巴象征着灵活等等。人们在舞动这种祥瑞“动物图腾”的过程中表达着一种对生活和生产的本质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划旱船亦称旱船、舞旱船、跑旱船、花船灯等,最初是靠打渔为生的百姓,把各种水上行船的生活拿到地面上进行夸张处理,形成一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演艺术。划旱船主要表演人物有艄公和船姑娘,艄公头戴青色鸭尾巾,挂白满髯,穿蓝色镶黑边对襟褂、浅蓝色短裙、蓝色灯笼裤、黑色快靴,腰上扎黑布带。船姑娘头搭红色方巾,戴上花额子,穿红衣、彩裤、布鞋,扎红色腰箍,喜庆的色彩分外引人注目,两人往往以白粉腮红涂脸,浓眉红唇,带有民间戏曲的审美特色。

片刻休息后,祭祀队伍继续向前,来到村中古槐处,村长陶福生告诉笔者,这是村内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槐树,共三棵,将整个小靳村环抱起来,村民们觉得是古槐庇佑着小靳,遂将古槐也列入祭祀对象中。紧接着祭祀的文昌庙、五道庙等地引起了笔者的好奇心,明明此处并没有之前的或神像或庙址遗留,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祭祀者的指引,笔者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些祭祀点的存在,它们或处于村子外围的黄土地上,或仅靠一块木板展现。仪式后笔者就此向村民们提出疑惑,据村民郭绍贵先生讲述,村子里这些大大小小的神佛,一直以来庇佑着小靳村,村里从未发生过大的灾祸,祖先长辈们告诉后代,这些地方都存留着各种神灵的牌位,他们原先存在过,虽然遗址已经被毁坏,但神灵存在于村民们心中,村民们感激神灵,因此会到他们原来存在过的地方去祭祀,以此来感谢他们对小靳村的庇佑,并祈愿美好。

下午3时,整个祭祀活动按照既定路线初步完成,祭祀队伍重新回到东岳庙前,两支表演队伍再次进入纯正的表演阶段,不时引得围观村民的阵阵喝彩,尽兴之时,村长陶福生更是拿起绣球,掀起整个舞龙表演新的高潮……

傍晚7时,伴随着绚丽的烟花,祭祀活动再次进入高潮,舞龙队伍将彩灯披上龙身,开始了舞龙灯表演。舞龙与灯的结合形式昭示着祭祖和繁衍后代的含义,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灯有两层含义,灯不仅代表着能够给人光亮和温暖,还代表着“阳”,是男子的标志,“龙灯”与“龙丁”谐音,预示着人丁兴旺,至此,小靳村东岳庙正月初十祭祀仪式告一段落。

猜你喜欢
重修舞龙仪式
仪式感
仪式感
舞龙
流绚夏日
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
舞龙舞狮进校园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重修教学探讨
独立学院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Talking strategies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