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王韬的报刊活动与其新闻思想

2022-07-13 21:44李莎莎
装备维修技术 2022年25期

李莎莎

摘 要:王韬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创见的思想家,也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的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受到了西方思想的深刻影响,有一定的独创性和先进性,但依然无法摆脱半殖民半封建制度下中国社会的束缚。本文从王韬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以及王韬思想的局限性论述了王韬作为中国新闻第一人的思想高度,但受到时代的束缚,王韬的思想又带有不可磨灭的局限性。

关键词:王韬 新闻思想 报刊活动 评论

一、王韬的报刊活动

王韬(1828—1897),江苏吴县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早起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报刊政论家。王韬从小好学,父为塾师,家境贫寒,18岁中秀才,后两次考举人未中,遂无意于科考,转向经世致用之学。1849年,王韬因到上海探亲,偶然结识英人麦都思,受麦都思之邀,在“华洋杂处”的上海《字林西报》附设的墨海书馆担任中文编辑。1857年,他参加出版上海最早中文杂志《六合丛谈》月刊,这是他报刊活动的开端,也是他研究西学进行经世致用之学的起点。

1862年,他回乡探望母亲之时,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从而遭至横祸,这也正是与他主动给当道者投信献方略,以谋仕途一席之地,急于用世的心态有关。他后来逃亡香港改名为韬,字仲弢,实寓良弓在囊,待主取用之意。因此,还未曾留洋的王韬只是一位被生活所迫从事报刊工作,但心里还是向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成才之道的。

正如时人所评价的那样,“如果说,‘未经沧海’的王韬只不过是一个初具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萌芽的‘洋务秀才’的话,那么‘沧海归来’的王韬已经变成了忧国忧时的魏默深。”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游历西方各国之后的王韬对于报纸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希望通过报刊来达到他改良社会开启民智“通上下、广见闻”的目的,而这些报刊功能认识的提出都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两度亲身游历西方社会的王韬使他后来办的报刊成为了沟通中西方的桥梁,他在报刊上对西方政治经济情况进行了具体又大量的介绍。王韬是因生计被迫开始了他的办报生涯,但游英访法后,亲眼目睹了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严酷事实后,感到难以接受,便开始主动地寻求救国图存的方式。他希望通过办报纸来达到改良社会风气,但是成为大家公认的中国“具有专门办报思想的第一人”的王韬除了和他的亲身经历有关外,和他本身所具有的个性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王韬的新闻思想

1874年2月,王韬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是中国第一份完全由华人主编和管理的中文日报。在长达30余年的报馆生涯中,王韬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形成了其独特的新闻思想。

他认为,报纸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广见闻。在当时交通不便、传播缓慢的时代,增加人们的见识、扩大人们的眼界和提高人们的认识最佳的方法就是办报。王韬认为应该仿效西方,自辦日报。一是因为日报内容新鲜丰富,二是因为传播信息快速。

(2)通上下。王韬积极主张在各省城设立新报馆,他认为上下蔽隔的导致了国政治腐败、民心涣散,而西方的强大不仅因为其甲兵精强、财富富饶、物产富庶,更重要的就是因为其上下相通。王韬对这种于外情茫然无知、内情又不得流传于外的情形扼腕叹息。他怀着一腔忧国忧民之心,为中国的保商御侮、变法自强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真知灼见。其中之一,便是利用日报以通内外的观点。

(3)辅教化。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历来就有以先觉启发后觉的观念,王韬也不例外。他认为报纸登载的内容不仅广泛,而且要对读者有借鉴和教化作用。对于民众的舆论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人明辨是非,怎样去做事。

王韬对于新闻舆论观的认识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其一,重视民意,提倡舆论自由。王韬在《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这篇著名论文中总结分析了现代报馆的职能,其中有自由地“指陈时事无所忌讳”,明确提出了要公开自由地评论时事;其二,舆论与政府的关系。王韬认为政府是舆论的主导,舆论应为政府所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上述的“通上下”和“辅教化”。);其三,以日报鼓吹变法,影响社会舆论。王韬创办《循环日报》明确宣布是借“日报立言”,宣传他的变法自强主张。王韬深切地认识到近代报纸的巨大功能,他要借“日报立言,义切尊王”,情殷敌忾,救亡图存;其四,掌握舆论的主权。王韬在西方看到列国“采取舆论、探悉群情、即出自日报”,主张从中央到地方设立翻译外文报刊的专门机构——“译报局”。

三、王韬新闻思想的局限性

《循环日报》在创刊之初就宣布:“本局倡设循环日报,所有资本及局内一切事务皆我华人操权,非别处新闻纸馆可比”。他宣传“变法自强”就是该报的基本任务,其本质依然是在维护清王朝统治下的改良。之前,我们论述了王韬的新闻思想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开创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出于其历史条件和自身思想的限制,使他的新闻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王韬提出其新闻思想的前提是在封建集权的社会制度之下的,他希望通过办报刊的方式来达到改革的目的,这种想法带有改良派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的色彩。他将放开言禁和实现言论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腐朽不堪和倒退没落的清朝政府身上,它终究无法冲破旧社会旧制度的禁锢。新闻言论自由的形成并非易事,只有在较为先进的社会制度、民主自由的氛围以及现代公民意识的保障下,才能为新闻言论自由提供生长的土壤和空气,才能真正促进和实现王韬的新闻思想,而在当时的中国,这些条件远没有达到要求无法为言论自由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作为一位有着丰富政治思想并渴望通过权力阶层实现其政治抱负的改良派人物,他并没有自觉的意识到报刊政论可以引导社会大众舆论,促使国民的思想觉醒。他的政论文章的对象也主要针对的是当权者而非没有政治权力的广大民众,这使他失去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王韬的政论在国内因为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高压又没有群众基础从而不能广泛的传播。

二、在对报刊功能的认识方面,王韬的新闻思想同现代的新闻理论还是有所差距的。王韬这种把报纸新闻当作抒发个人政见和感受的工具,将注意力集中在政治领域和国家命运上,他急切地渴望通过报纸传播自己的主张,而忽略了新闻本身存在的价值在于“信息的传递”与“注重客观事实”。他急切地渴望通过报纸传播自己的主张,他的报纸缺乏西方报纸独立的批判的精神,其政论无法摆脱当时制度的束缚和个人思想观念的局限。作为转型期的知识分子,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价值观念始终是王韬个人价值体系的根基。因此,他的新闻思想要想完全摆脱旧文化观念中的糟粕,形成如同西方新闻观念中具有批判精神和现代新闻理念还需要不懈的努力。

总而言之,王韬作为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一人,可以说他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尽管由于其特定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和旧制度的束缚,他的新闻思想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但毫无疑问的是,王韬的新闻思想对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中国近代新闻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他关于新闻思想和政论文集对于现代新闻界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朱润萍,郝美津.《论王韬新闻思想的开创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J].东南传播 ,201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