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网暴,你可以……

2022-07-13 11:39于荷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22年7期
关键词:当事人暴力心理

于荷

要问现在网络热词,“网暴”绝对拥有“姓名”。有调查显示,近些年,网络暴力流行率成倍增加,而网暴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有人因此辞职,有人不敢出家门,有人不堪重负而自杀……因此,甚至有大代表提议,在《刑法》中增加网络暴力的专项罪名。

有人或许认为那些新闻中的“热门”离自己很远,“网暴”也很远,但真的是这样吗?现在很多人毫无征兆地就被网暴。他们可能只是随手发了视频,甚至随意的一句评论就放下手机,等再拿起手机时突然发现,等待自己的是一场血雨腥风……

“不必负责”心理造就了“网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付瑶说:网络暴力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在网络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语、文字、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与现实生活中遭遇暴力事件不同,在网络暴力中,受害者通常无法逃避他们遭受的辱骂和骚扰,且暴力行为可能永无休止。

实施网络暴力的人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付瑶说:我认为有几点原因。网络虚拟性:网络中的匿名、虚拟性让很多人不必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导致很多人把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转移到虚拟世界里尽情发泄,不计后果;年轻化:目前“网民”的年轻化,决定了这一部分青少年的思想认识水平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容易冲动、被激怒。而网络本身的特性使得这种年轻的冲动与无知更容易展现;猎奇心理:网络大数据如“人肉搜索”等很容易满足人们探寻答案,窥探隐私的猎奇心理;从众心理:网路中一个言论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不断增多,会引起更多人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从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不做判断地跟风评价;侥幸心理:网络暴力在现实层面中承担法律责任的较少,也让很多人有“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在评论中可以毫无顾忌。

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网络

网暴可能会让人“崩溃”,这是一个又一个事件背后让大家看清楚的事实,为啥网暴这么可怕?付瑶表示,网络暴力会对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心理角度来说,轻度的会因网络暴力事件感到痛苦,抑郁、焦虑和愤怒,有的人睡眠和正常的生活节奏被打破,产生社交隔离、退出朋友圈、与家人朋友出现隔阂等问题;严重一些的人会出现过度警觉、记忆侵扰、畏缩回避等应激反应,甚至出现自伤、自杀的行为。而网络暴力常常让人崩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网络暴力常常混淆真假。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很多事件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被歪曲混淆,使得事件的真实性不断地被曲解,在这个过程中,混淆了对与错,真假难辨。具有言论导向的信息使得“一边倒”的评价快速地,包围式地涌进当事人的生活,形成“三人成虎”的压力,当事人靠一己之力在庞大的网络评论中百口莫辩,孤立无援,具有强烈的无力感。

2.网络暴力侵犯现实生活。网络大数据时代,网民已不再局限于在网络上通过语言文字或图像的方式对当事人攻击讨伐,他们还通过人肉搜索手段直接从网络虚拟社会渗透到现实社会,对当事人的現实生活进行骚扰,这就完全打破了当事人原有的正常生活节奏,熟悉生活环境中构建的安全、接纳、支持、休憩等心理支撑点被摧毁,让当事人逐渐走向崩溃。

3.网络暴力影响道德价值观。除了直接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外,网络暴力也会影响广大网民的价值观。“断章取义”的某个视角的不断放大和发酵,冲击着当事人原有的自我认知体系,引起强烈的委屈和自我怀疑。

4.原有心理健康程度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心理压力也逐渐增大,很多人的基础心理健康程度不高,在遭受外界舆论、压力时心理屏障构建不够完善,也是容易在网络暴力中崩溃的原因。

找到现实中的心理支撑

如果有一天你也成为被网暴的对象,面对网络暴力,你应该怎么做?

付瑶说:首先,理性判断,避免信息过载。当相关信息超过了个人或系统所能接受、处理或有效利用的范围,就会导致故障的状况,因此,我们要控制上网的时间和频率,如果已经对生活造成影响,建议暂时远离网络环境,并进行全面且理性的分析,找到自我的正向出发点。其次,接纳情绪,提升心理弹性。面对网络暴力,很多人都或多或少会出现心理上、情绪上的波动,认识到短暂地出现负面情绪很正常,接纳这些情绪反应,不指责埋怨自己。同时,通过音乐、运动或合理适度的方式宣泄情绪,寻找应对的方法,提升面对压力的心理弹性。第三,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寻求家人、朋友等帮助,通过沟通交流,舒缓不良情绪,获得有效支持。当感觉心理压力过大无法调整时,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最后,记住,保留证据,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当事人暴力心理
我不喜欢你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反性别暴力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中西方饮酒文化大对比
暴力的班长
从梦想到现实
暴力和痛苦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