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伦,闵晓阳
(广西医科大学招生就业处,广西南宁 530021)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是实现“六稳”“六保”的关键。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着眼于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1]。
部分地方医学院校开设就业创业教育较晚,且由于专业的特点,就业创业整体氛围不够浓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就业创业教育在医学院校课程体系中处于补充的地位,学校对就业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机构设置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在实际工作中较少将就业创业教育真正地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课程的延伸部分,课程体系和人员配置缺少完整而有效的机制保障[2]。
就业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均较强的课程,但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就业创业教育内容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较少安排实践课程[3]。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机会少,未能营造浓厚的就业创业氛围,教学成效不突出。
就业创业教育的任职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但是目前医学院校就业创业课程师资多为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或来自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作为兼职教师,他们一方面要完成繁杂的学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兼顾就业创业课程的授课,加上就业创业指导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影响了教师的教育热情,影响了就业创业教育课程的效果。
广西医科大学立足地方医学院校医药类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构建“三位一体衔接式”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从内容上将就业创业教育分为“理论课程、实训模拟、第二课堂”三个模块,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融为一体。“衔接式”指的是衔接学生特点、衔接市场需求、衔接专业特色。衔接学生特点,是立足于学生大学四年或五年期间,每个阶段对就业创业教育需求的不同,开展分段式教育教学;衔接市场需求,指的是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掌握市场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衔接专业特色指的是充分考虑医学院校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高、就业单位相对固定等特点(如图1所示)。
图1 “三位一体衔接式”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根据就业创业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及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2+3”课程,“2”是两门必修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38 学时)和《大学生创业基础》(32学时);“3”是三门选修课:《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大学生KAB 创业基础》《大学生求职面试技巧》。课程参与人数累计超过1 000 人次,授课学时累计超过100 学时(如图2所示)。
图2 “2+3”理论课程体系
3.1.1 教学内容改革
一是注重衔接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实行课程低年级启动,分阶段教学,让就业创业课程贯穿整个大学过程。大一开展职业规划及就业创业形势的启蒙教育;大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模块,指导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规划意识、撰写职业规划书等;大三开设创业教育模块,培养创业素质,激发创业热情;大四及大五则开设就业指导模块,提升学生求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成功率。
二是注重专业渗透,强调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专业渗透,对全体学生进行普及教育,如《卫生事业管理》《口腔诊所运营与管理》《医疗美容导论》等专业课程,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就业创业教育思想,阐述行业需求和经济态势,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与就业创业课程之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协同促进作用,在专业课程中体现就业创业课程的理念,形成跨学科融合、多学科促进的课程格局。
3.1.2 教学方法改革
拟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开发与建设)方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方案、《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方案,从课程教学方式上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改革必修课程,将两门课的实践课时提高到40 个学时。如《大学生创业基础》的20 个实践课时主要集中于开展商业模拟游戏、商业计划书展示、参观企业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水平。选修课则包括了实训、调研、简历设计、创业项目设计、模拟招聘等实践主题活动,形式更加灵活,以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课外体验等多样化学习形式为主,变“教学”为“导学”,建立以课题和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兴趣,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实战能力。
3.1.3 教学师资改革
一是规范管理,奖惩并重。拟定《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教师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全体辅导员参与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并从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中精选一批就业指导经验丰富、理论基础丰厚的人员组成教学骨干队伍,对学生施以全程的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对教师教学课时、教学课件等方面进行量化要求,出台《广西医科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及奖励办法》,建立一系列奖惩制度,直接对教研室教师授课量、授课效果、评鉴反馈等进行考评,表现突出的给予奖励,并在日常的工作培训、绩效评优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优先考虑。
二是多管齐下,加大培训。通过请专家来校指导、教学研讨、集体备课、说课比赛等方式提升教学水平。如邀请北森教育培训机构进校开展“高校职业生涯规划TTT 培训”,成为广西第一所将专业机构请进来为就业教育师资队伍开展培训的高校,先后在学校举办“职业生涯咨询实战技术工作坊”“UCT 生涯教育师资培训”等大型师资培训活动,有150 多名教师参加;选派教师60 人次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技能提升工作坊”“发现生涯密码学习沙龙”“国家创业咨询师培训班”“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班”等进行学习、培训与交流。
三是强化科研,以研促教。出台《广西医科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研究优秀论文评选方案》《广西医科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课题研究申报工作方案》等,为就业创业教师提供校级科研平台,提升理论水平。
对接就业市场需求,构建就业实训和“校内孵化基地、协同育人平台、教育实践中心”三大创业实训平台,强化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体验(如图3所示)。
图3 “1+3”就业创业实训模拟教育架构
3.2.1 就业实训
让低年级医学生在模拟职业环境中,对接行业和岗位对个人能力、品格、素质各方面的需求,从而做好职业规划[4]。学生利用暑期分别赴用人单位进行不少于两周的见习,经带教教师评价、实训总结、实训分享等环节考核课程合格情况,成绩占2 个学分。2013年以来,超过20 000 名大二本科生开展就业实训活动,每年99%以上的大二本科生顺利完成实训教育模块,学生的实训成果形成了《感悟明天的需要—就业实训优秀总结集》及《就业实训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录》成果集。实训学生家长和实训学生的满意度均超过97%。
3.2.2 创业实训
通过三大创业实训平台,解决创业教育“纸上谈兵”的问题,置创业大学生于“仿真”创业环境下“真枪实弹”演练,体验创业过程,引领和带动周围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是6 000m2的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以及创业商铺一条街,为创业意愿强烈的大学生提供实践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免费场地和办公设备[5]。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和创业意向,基本分为医药生物、养生保健和生活服务三大区域。
二是协同育人平台:依托《南宁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西南特色民族药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和广西新东源生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6 大校办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深入了解技术创新、科研转化、成果转化、技术入股等创新创业关键环节的机会,同时鼓励技术过硬的大学生积极与企业合作拓展技术创新平台,催化科研成果转化。
三是1 200m2的创业教育与实践中心:依托“民族地区卓越医生综合教育训练中心”项目,于2017年11月建成1 200 多m2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中心,建设集“教育、孵化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拟定“大学生创业体验计划”“多元化创业大学堂”以及KAB、SYB 等线下培训项目和慕课等线上网络培训项目,多维度拓展专业性培训。此外,采用校内校外“双师制”,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市场营销、财务税收、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辅导,实行“广泛帮扶、重点追踪”的指导服务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使具有市场化前景的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进行孵化,接受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
通过这一系列实践活动,学校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关注并参与创业实训活动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创业孵化基地共有46 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大学生成功注册26 家微型企业。
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外化就业创业教育实效,通过“三个主题核心”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体验就业创业环节,提高能力、素质和水平(如图4所示)。
图4 “三核驱动型”第二课堂教育工程框架
3.3.1 紧扣专业知识核心
开展“卓越医学生计划”“未来学术之星”等参与人数最多、与专业结合最紧密的活动,以鼓励大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和个人兴趣[6],开展学术科研、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和专业调查等活动,极大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利用率和专业实验概率。
3.3.2 紧扣求职就业核心
开展医大版职来职往“勇往职前全能大赛”“职业梦想秀”和“求职训练营”等活动,直接邀请用人单位担任评委,以录用人才的标准考核选手对行业现状、岗位了解程度、职业态度、求职技能、职业规划等各方面情况,对表现好的优秀学生发出“带薪实习”“长期实习”“优先录用”等邀请,使第二课堂直接接轨就业市场。
3.3.3 紧扣创新创业核心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营销大赛”“金点子创新创意大赛”等活动,鼓励医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科技创新、创业营销、创意竞技等活动,从医学生角度,以医学、专业和校园文化主题活动为切入口,提高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关注度、参与度、接受度和认可度,提高医学生对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