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融合与协同模式研究

2022-07-12 02:42汪承研石伟萍戴护民胡晓岳李友余李玉玲李玉琼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2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融合

汪承研,石伟萍,戴护民,胡晓岳,李友余,李玉玲,李玉琼

(1.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550;2.深圳市威斯特姆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3.广东柳道热流道系统有限公司,广东东莞 523861)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其基本原则中的第一条即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因此要提高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

1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瓶颈(典型问题)

近年来,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尤其在创新创业比赛、校企协同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指数较高,因此,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要求更高,对比这些要求,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创新思维不系统,创新创业劲头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研究团队对大湾区某学院大一新生创新创业的氛围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你是否愿意参与创新创业类竞赛项目”问题的回答,仅有9.8%的学生选择“愿意”。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明显较低。

(2)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偏弱。部分学生仅能写文档,由于缺乏实际项目锻炼,部分学生缺乏写代码、调试设备、做实验、成果展示等动手实操的能力。学生动手能力偏弱是一个表象,其本质原因是创新创业活动缺乏支撑性资源和实战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没有发挥高校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优势,没有将其融入创新创业活动。

(3)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脱节,没有服务于学生综合职业和素质能力的培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出现了“两张皮”现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边缘化的辅助性人才培养模式,而专业教育固化在传统的、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难以融入创新创业内容。

(4)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清晰的能力进阶路径,没有整合多学科和创新导师资源。对有兴趣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而言,创新创业能力持续进阶才会激发其参与的动力,目前部分高校对能力进阶路径系统描述得比较少;对新加入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在内部培养过程中,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专门的培养体系,往往都是教师自己摸索指导经验,自己发掘项目,甚至创新创业活动经费也由教师自行解决。在使用企业创新导师资源方面,高校均有所探索,但在效率和效果方面还需要提升。

2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某项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创新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既是高校的教学教育难点,也是高校的教改探索点。

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模式研究,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新的“双创”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在模拟实践中感受创新精神、创新价值,提升创新意识。

(2)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借用科研平台,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支撑,在实际项目中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项目孵化能力[2]。

(3)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尤其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学生到企业可以快速融入和获得认可。同时,也降低了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用人成本。

3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融合和协同模式的探索

3.1 主要理论支撑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主张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提升学生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该理念对创新创业有两点核心启示,一是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通过课程进行顺势引导;二是重视学生个性差异,比如通过兴趣、能力测评选定项目组,建立虚拟创新班等。

“做中学”教学理论。该理论指出,知识的习得与运用应合二为一;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学生应该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实践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就是参与学习实践,从实际行动中、亲身参与中去获得,在“做中学”。“双创”教育是一个典型的实践过程,因此需要向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载体,为其实践活动提供支撑。

“双创”教育理论。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该实施意见要求高校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等。

3.2 创新、融合和协同模式的整体研究思路

创新创业教育侧重实践,“做中学”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论适合在其中应用,结合高校学生的学情特点,着力进行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创新和运作机制创新,以引导-培养-实践的路径层层推进,模式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三创新,两融合,一协同”基于项目化运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引导阶段负责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热情,主要方法是创新课程。

培养阶段负责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教改方法包括创新班、创新团队、“赛研融合”“专创融合”。创新班以实行导师制为特色,创新团队作为进阶型能力平台培养高阶动手能力,“赛研融合”提供创新创业的载体,“专创融合”主要推动课堂教育与创新创业活动融合。

实践阶段主要将校企协同的实践基地和生产项目[3],以及创新竞赛项目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动手能力的平台。

该模式包括创新课程、创新班、创新团队、“赛研融合”“专创融合”、校企协同六个模块,简称为“三创新,两融合,一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面对各个模块和机制做简要介绍。

(1)创新课程实践。

首先是面向新生增设创新创业通识课,以及专业相关的创新选修课程,其次在现有专业课程中增设创新创业元素。该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和热情。

(2)创新班、创新团队实践。

创新班是跨越专业和班级的虚拟班级,班级成员经过初步筛选才能加入,实行导师制,并提供系统的创新创业能力定制课程。创新团队一般指由导师负责的校级科研团队,作为进阶的实践平台,校级创新团队项目可以在创新班中选拔优秀种子参与导师负责的真实科研项目。

(3)融合、协同机制实践。

“赛研融合”提供创新创业的载体,将创新竞赛项目和导师科研项目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和人力共享,解决创新创业项目缺乏的问题。“专创融合”,指在日常的专业教育活动中,创新创业教育将以课堂、课程、实践等形式融入其中,建立学生创客中心、3D 打印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专创融合”提供支持。

校企协同可以提供实践基地、合作项目、企业导师等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校企协同关联起来,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场地。

(4)项目化运作。

现代化项目管理是企业研发管理的主要方法,是产品研发成功的保证,也是技术类职场员工的基本技能。针对创新创业类项目,应用项目管理方法的启动、计划、执行、控制、收尾五大阶段进行管理,确保项目推进的有序性和可控性。按照人力资源管理要求设定项目角色,让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提前接受项目化运作理念的训练,提升职业素养。

3.3 创新创业项目设置的各小组

根据上述课题研究思路,项目组按照任务类型进行小组分工。

(1)创新课程开发组。

创新课程开发组负责开发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创新思维类课程,以及与专业专任教师合作,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专业课程。

(2)培养机制探索组。

培养机制探索组负责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探索,包括创新班建立与管理、“赛研融合”与“专创融合”的实践经验总结与提炼。

(3)实践项目探索组。

实践项目探索组在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中,运用前述人才培养机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3.4 “三创新,两融合,一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创新点

(1)融合创新。

在建立创新班导师团队过程中,不同专业的教师会加入进来,其专业知识和能力形成了互补。在实践项目中,需要不同学科知识,不同专业的学生加入进来,负责产品或设计的不同模块,形成能力互补。协调学院内的实验室,为创新创业项目服务。资源整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交叉融合能力[4]。

(2)培养模式创新。

基于高职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依照“引导-培养-实践”的思路和“做中学”的教育理论,进行创新课程引导,以创新班和创新团队递进式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竞赛和科研项目融合、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作为教学手段[5],以校外“双创”基地、生产型项目、竞赛项目作为实践支撑平台,以项目化运作作为保证机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3)运行机制创新。

在创新课程、创新团队、竞赛项目、生产项目等培养要素中推行完整的项目化运作机制,培养活动不再是单独任务。项目是“双创”教育的基本组织单位,表现为两个特征,即项目组织架构和项目主流程。首先,参与项目的学生都会被安排为项目组织架构中的一个角色,负责对应的职责,其次,所有项目都按生命周期模型运行。

4 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试验田、桥头堡,当前创新型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湾区发展的瓶颈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活动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通过培养具有较高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6]。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融合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