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与气象的“冰雪奇缘”

2022-07-12 08:05
生命与灾害 2022年2期
关键词:气象预报冬奥赛场

杨 叶 罗 澜 吴 鹏

有人说,气象条件是冬奥会赛事真正的“发令枪”。从气象角度讲,北京冬奥会是近20年来唯一在大陆性冬季风主导的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冬奥会,面临国际上尚未解决的气象预报难点。

气象条件会对冬奥会筹办、赛程、运动员安全、比赛成绩等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应对冬奥会期间的不利天气呢?

冬奥史上的“调皮”天气

今,一个城市若想承办冬奥会,这个城市的天气与气候条件是国际奥委会考量的重要因素。毕竟,在冬奥会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因天气原因推迟或取消比赛的情况。

1928年2月11日至19日第二届冬奥会举办期间,瑞士的圣莫里茨作为承办城市出现了罕见的高温天气。由于天气突然转暖,冰雪开始融化,该届冬奥会的速滑10 000米决赛被迫中断,最终组委会不得不取消这个项目。所以在第二届冬奥会上,速滑比赛只进行了500米、1 500米和5 000米三个项目的比赛。另外,该届冬奥会的五人座雪车赛也受高温天气影响,原计划的三轮比赛只进行了两轮。

1932年,第三届冬奥会的四人雪车比赛被迫延期至闭幕式结束后两天才进行,原因同样是作为承办城市的美国普莱西德湖出现了高温天气。据报道,1932年1月的当地气温为当时美国气象部门有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开幕式前10天,运动员已陆续到达,普莱西德湖周围的群山却依然没有被雪覆盖。工作人员只好用雪板从更高的山区取雪,再用火车运输至赛场,通过一场浩大的“运雪工程”才让比赛得以进行。

不过,有时候天公“作怪”起来,还远不止这般折腾人。意大利北部小镇科蒂纳丹佩佐曾申办过1944年冬奥会,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比赛被迫取消。12年后,冬奥会终于来到科蒂纳丹佩佐。意大利人以极大的热情迎接这次盛会,但缺少积雪又给比赛笼罩了一层阴影。组织者只好将积雪从较高的雪山运到比赛的山谷里。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开幕式当天天降大雪,早先运来的积雪又必须从场地上清除。

此外,回溯近30年的冬奥会历史,有不少因天气原因产生的“状况”和趣闻。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期间出现暴雨,缺少积雪,组委会负责人甚至进寺庙祈雪;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因为缺雪,商铺和饭店挂出“想念雪”的牌子;2010年加拿大温哥华冬奥组委不惜动用300辆卡车和数架直升机运雪;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最高气温一度达到20℃,雪道松软使比赛选手频频发生失误,并出现受伤等情况;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受大风影响,2月14日的高山滑雪项目女子回转比赛被迫推迟1小时后,再次推迟至2月16日。

气象条件如何影响冬奥会

恶劣天气一直是历届冬奥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天气因素不仅对所有户外比赛的公平性及运动员的安全有明显影响,还会影响开(闭)幕式的举办和赛场设施建设与维护等。

因此,天气风险管理一直都是保障冬奥会顺利进行的核心工作之一。

冬奥会大型活动

冬奥会的开(闭)幕式一直是受人们关注的环节,但寒潮、大风、降水等都会对彩排和正式演出造成不利影响。

例如,大风天气可能会使焰火燃放造成火灾的风险加大,同时也会有大型装置道具、威亚等吊装设备发生倾倒或脱落的风险;降水会造成赛场电器设备受潮短路,易引发火灾或漏电;低温则使得设备控制失灵或损坏,后续耗电过快;等等。

比赛赛程进行

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事项目共设7个大项、15个分项和109个小项。其中,易受天气影响的主要是66个雪上项目及10个滑行项目,占比2/3以上。高影响天气如大风、暴雪、沙尘、低温等,往往会造成比赛延误或延期,甚至取消。

回顾近5届冬奥会,都出现过因为天气原因导致比赛延期甚至取消的情况。例如,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期间,因大风、低温及降雪天气造成17项赛事调整、1项赛事取消。

许多雪上项目对天气条件有具体要求,当出现相应天气时,裁判长或组委会会根据情况来调整赛程。如高山滑雪比赛,当平均风速或阵风风速大于17米/秒、24小时新增积雪厚度大于30厘米时,组委会将决定比赛是否继续进行。气温是否低于-20℃,则是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的关键影响决策点。

比赛成绩公平性

雪上项目中,运动员大多按顺序依次出发,由于天气状况时刻在变化,这就使得每个运动员的比赛环境有所不同,进而影响比赛成绩。

以跳台滑雪为例,适当逆风对选手相对有利,气流会减缓运动员的下降速度,乘风之势可助其飞得更远,但裁判会相应扣分,以平衡逆风带来的“好处”,相反则会加分。

冬季两项是越野滑雪与射击相结合的比赛,对能见度要求较高。大雾天气会影响越野滑雪运动员对线路的判断,对射击的影响也很大。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冬季两项比赛受大雾影响,男子集体出发比赛推迟进行。

运动员安全

雪上项目速度快,有腾空动作,天气状况有时还会威胁运动员的安全。

跳台滑雪是公认的最易受天气影响的比赛之一,对瞬间风速的要求极高,要求“瞬时风速<4米/秒、无横风”,否则运动员在空中的方向和视线都会受影响,一旦失控,非常危险。其他如高速滑行和跳跃的项目,也易受风的影响造成动作失控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赛场上气温过低时,会冻伤运动员。一般气温低于-25℃就会对比赛产生严重影响,比赛会被延期或取消。当气温过高时,赛场上的雪会融化,对滑雪运动员控制转弯动作影响极大。

当比赛期间出现较强降雪时,新雪比较松软,会导致摩擦力增大、滑行速度减慢,不利于运动员掌握平衡,在急转或加速时易产生危险。此外,暴雪还会掩盖雪道,使标志变得模糊,造成安全隐患。

设施建设与维护

天气条件对赛场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也有直接影响。由于冬残奥会在3月份举行,如果出现暖冬,会使赛道积雪融化;特别是出现沙尘或降雨天气,融化速度会明显加快,从而影响赛事。2010年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期间,由于赛前气温过高,使本来多雪的奥运赛场出现无雪状况,温度过高也无法满足造雪条件,组委会不得不动用军队从几百千米以外的地方运雪。

此外,恶劣天气对临时搭建的场馆设施以及供水、供暖、供电等设施都会造成威胁。

气象如何助力冬奥项目“脱敏”

在北京冬奥会的项目中,大约有七成均在雪上进行。作为户外项目,它们都是天气“过敏体质”,对天气格外敏感。2021年11月26日至27日举行的国际雪联高山滑雪世界杯加拿大路易斯湖站的比赛中,原定的三场比赛因过量降雪取消了两场,赛事总监只能感叹:“大自然母亲2∶1战胜了世界杯。”

与不利自然条件作斗争闪现着奥运精神之光,但在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的背景下,我们如何才能更从容地应对冬奥会期间的恶劣天气呢?

一张覆盖赛区的气象监测网必不可少。2020年底,“三维、秒级、多要素”的冬奥气象监测网络就已建成。监测站点都建在赛区和赛道的出发点、起跳点、结束点等重要位置。

这张“捕风捉雨”的大网获取的宝贵气象数据源源不断地汇入“冬奥智慧气象预测保障系统”和“分钟级、百米级”预报服务系统……

往届冬奥会,客观气象预报基本以千米网格为主,时间更新频率是半小时至1小时。在国内,目前的高精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网格分辨率最高是3千米,部分发达地区的网格距可达到1千米,时间更新频率基本是1小时或3小时。而北京冬奥会高精度气象预报的空间网格分辨率最高是67米,时间更新频率最高是10分钟,精细化气象预报在当前趋于极致。

此外,预报员经过多年钻研,潜心打造的一把“倚天长剑”,也首次在北京冬奥会上大显身手,它就是人工智能预报技术。预报员用海量气象观测数据和模式数据来“喂养”它们,让其对客观气象预报进行再订正,进一步提升冬奥气象预报的精准度。

正是这些洞察风云的“利器”,让精细到“一场一策”甚至“一项一策”的气象服务成为可能,也在无形之中化解了冬奥会比赛中的诸多潜在气象风险。

猜你喜欢
气象预报冬奥赛场
龙江气象预报服务团队助力北京2022冬奥会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我国海洋气象预报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分析
赛场回眸
赛场回眸
赛场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