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暄/江苏省宝应县政府办公室
江苏省宝应县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强县、人才兴县”发展理念,持续推动产业发展提效、人居环境提质、治理水平提高,奋力谱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强化组织保障。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公共财政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建立“一项工作、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工作推进机制,制定重大项目、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目标任务书、时间表,以目标倒逼责任,以时间倒逼进度,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可量化、能落实、快见效。
强化人才保障。拓宽选人视野,打破地域、行业、身份界限,先后制定实施“宝地英才集聚计划”“宝应县加快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等人才政策,组织开展“宝地英才·百佳工匠”推选活动,入选省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培育对象56人,挂牌组建乱针绣、现代园艺、水产养殖、农机技术等技能传承“工匠学苑”10个。强化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合作,搭建省级产业科技研发平台8个等。
强化资金保障。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21年投入乡村振兴资金40多亿元,其中,农林水支出预算5.33亿元,较上年增长7.68%;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35%,较上年增长0.05%。深入推进“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举办银企对接活动20场,为“村企联建”项目授信近1.5亿元,发放“新农直通车”专属产品贷款3.26亿元,全县涉农贷款余额达404.5亿元。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192万元,同比增长1.8%,承保险种扩大到20多个,理赔服务惠及农户3万户(次)。
强化用地保障。优先保障乡村振兴用地,累计新增乡村振兴建设用地指标374.3亩,有效保障了中粮60万吨面粉加工、楠峰稻米深加工、永顺泰麦芽等项目和农村宅基地用地。使用结余增减挂钩指标542.4亩,用于卫生院、村党群服务中心、农村大舞台等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项目。先后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22个,其中列省重大项目14个。
坚守粮食安全。粮食播种面积保持169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87万吨左右,综合单产水平全省前列,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新建高标准农田2.9万亩,全县高标准农田覆盖率90%以上。保障蔬菜、畜禽、水产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出栏生猪30万头、水产养殖39万亩,创成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推进万亩“菜篮子”基地建设,蔬菜播种30万亩,获批省绿色蔬菜产业特色县,列入全国水生蔬菜全产业链典型县创建名单。
做强特色产业。突出荷藕产业“高效、集聚、融合、科技、绿色、品牌”发展,加快培育羽绒、乱针绣等特色产业,宝粮、荷仙等企业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500强,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建成宝应湖、山阳羽绒等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创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试点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村上青”“荷乡好礼”等自有品牌产品销量明显增长,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17.82亿元,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推动绿色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建设有机食品产业基地3万亩,新增有机农业6022亩、绿色有机农产品22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6.7%,创成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宝应荷藕”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强化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设施装备技术应用,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生态化改造池塘1.5万亩,推广综合种养10万亩。常态化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有效控制化肥、农药、农膜、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污染源头,全力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夏集乡村桃花旅游节、泾河西瓜节、射阳湖玫瑰花海旅游文化节等特色农业节庆活动影响力有效提升,休闲农业年综合收入5.85亿元,同比增长10.4%。
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脱贫巩固率达100%。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三年行动计划,村企联建新增省认定项目132个,村企联建率达100%。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个、市级26个,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比例达26.58%,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达70%。坚持农民全方位、全链条参与,充分分享乡村发展红利,落实订单式、股份制、社会化服务式等多种联结机制,组织全县33个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统一品牌、供种、供肥、植保、采收、销售等服务,就业收入、农业风险保障等机制不断完善。
坚持以“建”为先。致力全域化推进、景观化打造、品质化提升,以农村住房改造、农业生态建设、被撤并乡镇集镇区环境整治、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等实事工程为抓手,集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治国省县乡干道沿线村庄850个、“最差庄台”300个,拆除残垣断壁3170处、废弃猪圈1.2万间、旱厕5200座,腾让土地1600亩。试点“公司+农户”模式,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642个。持续推进农路升级、农桥改造、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等项目建设,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36个,全面改善交通沿线和重要节点村庄面貌,提档升级农村公路51公里,改造危桥10座,新建村级文化大舞台13个、健身步道60公里,建成市县美丽宜居村庄60个,获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个、传统村落7个、绿美村庄8个,创成国家卫生镇2个、省卫生村15个、生态文明示范村2个。
坚持以“改”为要。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新改建户厕2068座,全县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8.89%。建设A级标准旅游厕所4座、新改扩建农村一般公厕120座。投入5000万元新建荷藕加工集中区,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荷藕初加工污水零排放,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95.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率达80%。实施黑臭水体整治、河道疏浚等环境治理工程,清淤治理河道26条。实行“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四位一体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模式,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行政村占比、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坚持以“管”为重。全面建立“县月查、镇旬查、村周查”制度,组织专门人员开展暗访督查,及时通报问题、督促整改。持续推进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五位一体建设,“六有”机制不断健全,因地制宜探索市场化管护机制,86个行政村实行长效管护承包制。综合评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榜村”和“黑榜村”,积极开展“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培树出一批群众身边的示范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