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杨智淋
仲夏时节,几轮巴山新雨浸润之后,巴中市平昌县三十二梁景区出落得更加翠绿盎然,茶园中流动的游客或结伴而行,或独游其中,吸纳着清香的自然气息。
云顶山庄农家乐业主孙桦正在家里忙碌着,一家四口正为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准备着特色的巴山油粽、草灰米豆腐、桑叶等一系列当地土菜,以迎接四方游客。
在不久前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中,孙桦的农家乐接待客人500 余人次,实现收入近3 万元。而在整个三十二梁景区,这个数字跃升为6万余人次、400余万元。
从交通不便、产业凋敝,老百姓肩挑背磨靠天吃饭的偏远小山村,到发展茶旅融合产业,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的幸福村居。平昌县三十二梁镇龙尾社区的蝶变,正是巴中通过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带动当地实现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
地处四川东北部的巴中市,是原川陕苏区首府和中心城市,也是四川唯一的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在革命年代,巴中每10 人就有1 人参加红军,每30 人就有1人牺牲,共有12 万人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牺牲约4 万人,巴中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
此前受制于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浓墨重彩的红色文化、山清水绿的自然生态也为后续发展储备了动能。
如何破解振兴发展课题?在国家大力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机遇下,近年来,当地以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为突破口,在“红”“绿”结合中,跑出了振兴发展加速度。
“高高的大巴山,离天只有三尺三,要想翻越巴山顶,只有背二哥的铁脚杆。”一曲《巴山背二哥》道出了巴中人的吃苦耐劳精神,也反映出当地崎岖难行的交通条件。
发展旅游离不开大量的游客,把人吸引过来,更需要便捷畅通的交通。交通对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是省政府对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出的明确工作要求。巴中市委在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也将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作为实现振兴发展的关键目标之一,这无疑对交通的支撑保障作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改变从具体点位开始。从通江县城出发,驱车沿着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一路前行,只需20分钟左右就能抵达王坪收费站,出口前方正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2022年1月18日12时,有着全国首条红色主题高速公路之称、创下国内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新纪录的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正式通车。车程从此前的90分钟到如今的20分钟,交通提速的背后带来的是人流量的大幅增加。
据川陕苏区纪念馆副馆长李坤容介绍,高速修通之后,前来王坪拜谒参观、研学旅游的观众越来越多。仅今年清明节前夕,园区就先后接待30 余批红军后代和100余个社会团体,前来参访的社会各界党员干部、群众就有5万余人。“今年我们预测到烈士陵园和纪念馆的参观人次会增长30%至50%。”
而在巴中另外两个主要景点光雾山与诺水河之间,一条连接两地、串联沿线7个旅游景区的交通主干道米仓大道正加速施工之中。
5月18日,随着一声炮响,米仓大道二标段火闸垭隧道左洞顺利贯通,这也是米仓大道首个贯通的中长隧道。按照工期计划,该道路将于2024年全线建成通车。
“届时,沿线旅游景点将由点成线。依托便捷的交通和丰富的业态,游客可在7个景区之间自由旅行,通过快进慢游,把人和消费留在当地,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点与点之间的便捷联通是巴中交通条件加速改善的一个缩影。
从10多年前没有机场、不通高速、不通铁路,到如今拥有16条航线、6条高速公路、2条铁路的“空铁公”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巴中的文旅资源正随着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吸引着八方来客。
以红色旅游为例,借助去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全国1000万余名干部群众走进巴中,感悟初心使命。
5月10日晚,央视一套大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第十二集如约播出。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罗中立在片中讲述了自己创作油画《父亲》的心路历程和其在大巴山的经历。
据罗中立介绍,油画《父亲》的原型就是当年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村民邓开选。
如今,在邓开选的家乡驷马镇,当地依托《父亲》带来的品牌效应,通过发展旅游业让曾经的偏远村居变换了模样。
“以前,我们这里是一片孤岛,交通特别不便,大家都靠纯农业耕作吃辛苦饭,集体经济基本没有收入。现如今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大家的口袋都鼓起来了,脑袋也充实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在30万元以上,整个村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驷马镇当先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国说。
当先社区正是驷马水乡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域。如今,走进驷马水乡,不仅可以在巴山新居中感悟父韵水乡的魅力,还可以体验水上漂流、农事采摘、森林骑行等多种业态。找乡愁记忆,体验巴文化,吃顿巴适饭,成为吸引外地游客前来的重要理由。
解决交通问题只是第一步,如何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旅游活动和观光体验,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和“商养学闲情奇”,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提升旅游供给能力和水平,让游客留下来,成为巴中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尝试。
今年五一前夕,大型情境式夜游项目“恩阳船说”盛大揭幕,通过实景演绎、灯光秀、纱幕水幕表演等形式,宋朝时期繁茂的恩阳码头市井商贸和米仓古道的旅途传奇直观呈现在观众眼前。
“以前游客来到恩阳只是逛逛古镇,晚上没项目留不住客人,而如今,‘恩阳船说’让来恩阳的游客有了一个晚上留下来的理由。”恩阳区文化广播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
在通江县沙溪镇红云崖村,当地依托米仓古道文化和湖广填四川形成的湖湘文化风土人情,建成醉云廊、民俗馆、国学馆、红云崖歌剧、新村聚居点、杜仲产业、民宿等景点和业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观光,带动该村平均旅游年收入达100万元以上。
而随着光雾山国际红叶节、巴人文化艺术节、云顶茶文化旅游节等品牌节会的持续举办,以及景区品质的迭代升级,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的交相融合,让“诗意山水·红色巴中”的旅游品牌越擦越亮。
仅2021年,巴中全市接待游客3660.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9.76亿元,同比增长25.33%、25.88%。
改善交通条件、丰富旅游业态,提升了巴中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但对巴中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的雄心而言,改变还不止于此。
走进南江县光雾山桃园大酒店,若不是看到门口的挂牌,很难想象酒店的六楼就是新成立的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文旅新区”)的办公所在地。办公条件虽然简陋,创业的雄心却很高远。
光雾山、诺水河是巴中旅游资源的两张“王牌”,但长期以来分属南江、通江两县,难以攥指成拳,形成聚合效应。
为重塑巴中经济地理格局,推动形成世界级的文旅品牌,2021年11月3日,文旅新区正式挂牌成立,其目标从一开始就很明确:打造全市绿色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践行“两山”理论示范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内陆养生福地。
除了资源本身的整合重组和整体包装,在管理体制机制上,新区也有所创新。
据巴中市文旅新区党工委书记王清平介绍,新区实行党工委领导下的“管委会+公司”体制,探索党工委书记任“一把手”、管委会主任任“二把手”、集团公司负责人任“三把手”的领导体制。“这就要把政府的规划引导和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发挥各方的积极作用,扭住文旅产业发展这个关键,持续发力用力。”
破除旧有机制,无疑需要创新的精神和开拓的勇气。从全局层面进行精神气质的塑造与培育,成为巴中推动包括文旅产业在内的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精神保障。
2021 年11 月15 日,巴中城市精神正式发布——智勇坚定、排难创新、艰苦奋斗、不胜不休。而这16个字正是川陕苏区时期红四方面军训词。
正如巴中市副市长邱成平在解读中所言,红军训词精神早在巴中儿女心中深深扎根。当下推进巴中实现振兴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坎要过、坡要爬,必须要传承“排难创新”的精神,紧紧抓住难得的机遇,坚定排除一切困难的决心,大胆闯、大胆干。
文旅康养产业承载着巴中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促进老区振兴的重任。从全省来看,这种支撑作用同样不可小视。据四川省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对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贡献率达25%,吸纳就业超过1000 万人,累计带动100万贫困人口脱贫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