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甘肃农业大学 体育教学部,甘肃 兰州 730070)
田径运动是一项全球性的体育运动,包括跑步、跳高、跳远和投掷等多个大项[1].参加田径运动对大学生来说有益身心健康,但也会因过度参与或参与不当而受到身体损伤.已有研究表明,田径运动中肌肉骨骼损伤的发生率在35%到65%之间,大部分损伤(65%到95%)与身体下肢的过度运动有关[2].而身体受到损伤后,必须要等其康复后才能再次参加运动.运动损伤康复的目标是帮助运动员回到运动巅峰、保持竞技状态[3].
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针对田径运动中受伤的因素和解决方案做了广泛的研究,孙祥鹏等[4]通过分析大学生田径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介绍了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的处理方法,给出了后期开放性康复训练的方法.王子建等[5]指出大学生在上田径课时对自身易损伤部位的预防、受伤后的紧急处理方式比较模糊,需要父母、教练和其他媒体渠道加强指导来进行身体损伤预防.韩春阁[6]调研发现大学生在上田径课时,参加专项训练和力量训练受伤的比例分别为26%和23%.宇文章[7]总结了大学生田径损伤主要有:肌肉拉伤、关节扭伤、身体擦伤或刺伤等,需要增安全观念及预防意识,运用科学合理的田径训练法避免意外伤害.Anna等[8]针对大学生田径课设计了一项为期52周的研究,发现一半的大学生受到了新的损伤,其中女孩比男孩有更高的风险.Huxley等[9]使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分析对田径运动进行分析,指出教练和田径运动员对训练负荷、训练强度和每周完成的训练次数进行监控是有必要的.
尽管国内外众多学者针对田径运动中受伤的因素和解决方案做了广泛的研究,但大学生在上田径课时,如何更好地避免自身受到伤害模糊不清,而且目前针对大学生田径课中损伤类型的机制研究较少.为了减少大学生田径课中的受伤发生率,需要了解与受伤相关的潜在因素.因此,本文对甘肃省某大学96名学生进行了为期1年(两个学期共34周)的田径课调查研究,以期描述大学生田径课中的损伤发生率和损伤类型,并给出避免身体损伤的可能方法,为帮助更多在田径课受伤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提供指导.
征得本人、辅导员及学院领导同意后,对甘肃省某大学96名大学生(女生平均18.36岁,男生平均19.81岁)进行为期两个学期(34周)的田径课问卷调查研究.这些学生每周至少定期参加一次有组织的田径课,且在学生本人和相关辅导员的协助下每两周收集一次关于是否受伤的调查报告,共17次调查.在研究开始前,首先询问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和体育专项数据,如平时田径运动的次数、上一学年的运动量、是否有肌肉骨骼损伤等,以及可能引起受伤风险的训练场地、训练装备等,这些变量均包含在问卷报告中.同时,回顾至少3周前的受伤史(是/否)、田径课运动量、运动面(运动跑道、硬路面、软路面、体操地板)和各种足部状况(赤足、鞋子或田径道钉)的训练时数.
本研究针对的问题是:大学生在田径课中潜在的身体损伤风险,在调研中也收集了其他的受伤信息,包括关于受伤日期、受伤发生的背景(田径运动、休闲等)、受伤(逐渐/突然)开始程度、受伤症状、受影响的身体部位和受伤类型等.随后收集所有损伤数据,并按损伤的数量和顺序进行描述性总结,来充分证实是否是田径课导致的损伤.损伤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临床数据,按身体部位、损伤类型进行分类[8].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进行评估,并用p<0.05的显著性水平来确定数据间的统计学差异,所有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6,12],计算均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图1为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田径课的运动时间,从中可以看出男生每周上课运动时间普遍比女生高,平均每周上课运动时间为433±12 min,而女生平均每周上课运动时间为375±15 min,所有人每周至少有一次上田径课时运动是非常刻苦的.调查显示96名大学生中有88人在这一年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身体损伤,其中受伤和未受伤大学生与上课次数没有显著差异.
图1 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田径课的运动时间(第1至34周)
表1列出了按身体受伤部位划分的大学生田径课中运动受伤的概率.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34周的调查中,受伤人数(88人)中最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是膝盖、跟腱和小腿的伤病.其中膝盖的受伤概率最高,达到23.87%;其次为跟腱关节的受伤程度,达到了18.18%;小腿的受伤概率为11.37%.而头/面部和腹部的受伤概率基本为0.其次可以看出,88名大学生身体下肢的其余不同部位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受伤.结合图1中的训练时间,可以初步判断训练时间与受伤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已有研究表明每隔一周进行大于7小时的田径运动将会使受伤的风险增加5倍,这个时间高于大学生参加田径课的运动建议时间[9].
表1 按身体受伤部位划分的大学生田径课中运动受伤的概率(N=88)
88名大学生参加田径运动课后的身体损伤类型如表2所列.
表2 88名大学生参加田径运动课后的身体损伤类型(N=88)
从表2中可以看出,肌肉拉伤的出现概率最高达到了29.55%,其次皮肤擦伤的出现概率达到了22.73%.需要指出的是参加田径运动课女生比男生受伤的风险更高,肌肉拉伤出现最多的身体部位是小腿和大腿,皮肤擦伤出现最多的身体部位是膝盖.这些部位受伤后常见的诊断报告是股四头肌的疼痛、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和小腿肌肉生长疼痛[10-11],因此这3处的身体部位是大学生在田径运动课中要重点保护的身体部位.
田径运动损伤的原因如表3所列.从表3中可以看出,造成大学生田径课中运动受伤的主要原因是准备活动不当、违反规章制度和技术不过关,分别达到了29.55%、19.32%和13.64%.片面的上课模式以及不专业的知识储备和非专业的技术动作已被证明与大学生田径运动课中的损伤有很大关联[12].而上课场地和上课器械的缺陷问题也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身体损伤,在上课过程中,场地和器械缺陷的反作用力可能会根据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对大学生的身体产生高负荷使其受伤.由于某些高强度运动,如跳跃项目(包括跳高、跳远等)和跑步(包括短跑和耐力)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注意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注意力,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其在田径运动中受伤.
表3 田径运动损伤的原因(N=88)
表4列出了本次报告中这些大学生在突发性损伤后的处理情况,可以看出45%的人知道一旦出现伤病,需要即刻停止活动,接受校医的检查.虽然占比最多,但没有达到总人数的一半.而根据受伤情况,决定是否送往医院治疗的只有4%,可见送医院处理的人数最少,表明大学生受伤后对自己的伤病并不是很重视,也可能与去医院的流程较为繁琐有关.而受伤后觉得无关紧要的人占到了28%,但从上课的角度来看,这些损伤并未影响这些人接下来的课程.
表4 大学生田径课中突发性损伤后的处理情况
预防田径课中损伤的发生需要结合各方面的数据,大学生在田径运动中的心理和生理已经趋于成熟,但田径课中损伤预防的学习具有偶然性.经过与相关专家讨论并结合已有文献,本文总结了图2所示的大学生田径课中损伤因素的关系示意图,包括8大因素:上课装备和上课场地因素(含运动装备和场地)、身体因素(含遗传病史)、心理因素、田径课管理因素、日常生活习惯因素、饮食行为与常识因素、田径动作难度因素、参加课程时间因素.
图2 大学生田径课中身体损伤的因素关系
目前学者普遍认为高强度的课程和运动时间与大学生田径课受伤有关,同时田径课中的损伤大多数因素都是动作错误,例如上课过程中常规动作的突然改变或过度运动.此外,早在1978年,Orava和Saarela就强调,为了防止体育运动中的过度使用伤害,必须重视教练的培养和教育[13].因此,结合图2中的损伤因素,本文给出如下建议来避免大学生在田径课中的运动损伤:(1)针对比赛和训练因素,需要让大学生学会自己挑选适合自己的上课服装和运动鞋,并在上课前要检查上课场地及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2)针对身体因素,需要改善大学生肌肉力量的均衡,并进行上课前的身体检查;(3)针对心理因素,需要让专业心理理疗师来讲解如何消除其上课前和赛前紧张或焦虑的心理状态;(4)针对田径课管理因素,要了解学校对伤病大学生的管理制度,加强教练员对伤病的认知及管理水平,让其与其余人员和谐相处;(5)针对日常生活习惯因素,要加强大学生的规律作息的习惯养成,让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6)针对饮食行为与常识因素,要使其学会搭配健康营养饭菜(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7)针对田径动作难度因素,需要改善正确的专项技术动作,并对其普及运动损伤急救常识;(8)针对参加课程时间因素,需要让大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明确最佳的上课时间点和合适的训练时长.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项研究的一个局限性是研究人群相对较少,而且各个学校田径课的硬件条件可能因具体情况而异,例如上课场地、学生所穿装备、身体天赋等.另一个不足是大学生自身受伤类型的报告和身体损伤数据具有回忆性偏差[14].
本文针对大学生田径课中的运动损伤风险,描述了大学生参加田径课的损伤发生率和受伤类型,并给出避免大学生在田径运动中身体损伤的建议.调查显示96名大学生中共有88人在这一年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身体损伤,最常见的损伤类型是膝盖、跟腱和小腿的伤病.肌肉拉伤的身体损伤出现概率最高达到了29.55%,其次皮肤擦伤出现概率达到了22.73%.其主要原因是准备活动不当、违反规章制度和技术不过关,分别达到了29.55%、19.32%和13.64%.最后总结了大学生参加田径课身体损伤因素的关系,给出了8项避免大学生在田径运动中受伤的意见,为帮助更多在田径课意外受伤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