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 吴军霞
[关键词]项目管理;运动训练;专业排球项目;主修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2)27-0168-04
“教育质量工程”是我国现阶段各高等教育院校生存发展以及内涵建设的主要着力点。课程教学作为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的具体实践环节,在有效的时限和资源条件下,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高效化和最优化是高等教育借鉴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课程改革实践的主要领域。同样,运动项目主修课程作为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主干课程,不仅是实施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手段与路径,还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研究如何切实提高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问题。本文以排球主修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将课程作为一个项目进行管理,通过整体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内容的设计、组织以及过程控制、评价等各环节进行课程内容体系的重组与改革实践,以期为高等教育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项目管理理念应用在排球项目主修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现阶段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专业主修课程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主修课程如何在有效的课程教学内容、学时数、师资配备等条件下实现特色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质量的最优化就成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源于管理学学科发展的项目管理理念与技术,是在20世纪中期开始运用在一系列类似工程、课题研究等任务性工作中的一种管理技术。项目管理理念是指在限定的資源、限定的时间内将一项工程、研究课题及活动等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去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预期目标。项目管理最大的优势是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的优化组织与实施、控制与评价等环节的严格把控与目标完成。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质量工程中借鉴项目管理理念与实施过程环节,是实现高校教学优质高效的一项有效途径。
高等体育院校的运动项目主修课作为体现高等体育院校人才特色与保障特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项目主修课程教学中借助项目管理理念,整合主修课程的有限资源,在转换人才培养理念、合理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规划内容学时的基础上,协调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组织要素、人员要素和评价要素等,对全过程全要素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控和引导,使师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课程学习的最优化,是运动项目主修课程实现专项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质量的主要改革和实践方向。本研究借鉴项目管理理念与操作,以排球项目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排球专项主修课为改革试验教学板块,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环节进行设计,探索高等体育院校运动项目主修课程教学改革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可行性。
二、运动训练专业排球项目主修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
排球课程是教育部规定体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修课程。排球项目主修课程作为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国内相关运动训练专业的排球项目主修课程进行调研,发现排球项目主修课程基本贯穿整个大学时期,在强调学生专项技战术能力实践的同时注重理论素养与能力的提升,一般是在大学一至三年级六个学期共500多个学时(每周不少于3次、8~10学时)的实践教学,四年级设置4~6学时,用于学生技能实践、教育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撰写、指导等工作。但调研中也发现,一些任课教师会在每学期灵活安排理论课的讲授与实践,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专项教学理论素养的重视,会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增加学习时数与任务布置。
同时,受限于近些年来地方性体育院校生源条件的有限性,学生入学后排球专项运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且针对专项理论水平与专项教学训练相关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客观现实,以专项运动技术提升、专项运动理论知识提升就成为目前各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排球项目主修课的共性问题。现阶段,受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以教法、教学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研究为提升排球项目主修课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针对整个排球项目主修课程板块,对其进行整体化规划、调控的改革却几乎没有。
综上所述,排球项目主修课程作为特色专项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的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项目发展需求的大势所趋。现阶段,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的改革与尝试较多,但缺乏对课程整体规划、改革的研究。
三、影响排球项目主修课程改革的因素分析
借助项目管理理念与技术思路,对影响地方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排球项目主修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参照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设置相关指标问卷,就课程定位、课程规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力量、评价机制等变量进行权重赋值分析,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数理分析等方法找出影响排球项目主修课程改革的指标变量及其权重值,结果见表1。
(一)课程定位
课程设置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实践环节,项目主修课程的目标定位关系着特色人才培养的实施方向。现阶段,随着我国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体育行业板块的不断发展,传统竞技排球教练员、排球教师的专项人才培养目标也要紧随社会发展需求,排球教练员不仅是排球技术的传授者,更是排球文化的传播者、排球赛事的组织者以及排球相关产业的从业者。目前我国多数排球主修课程仍然是偏向单一型教练员或教师培养为主,忽视复合型、知识型和实践型的排球专项人才培养,因此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还是以传统技战术、裁判教学为主,忽视理论素养与理论能力的实践,导致学生缺乏对排球项目发展趋势、社会体育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观念认知决定行为行动,对排球项目的认知、对排球项目主修课程的认知与定位就成为影响其教学行动、学习行动的关键性内在促进力。
(二)课程规划
课程设置中,课程学时总数、不同教学内容安排等的规划是贯彻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规制力。作为一门贯穿大学四年生涯的专业课程,运动项目主修课程不仅是影响学生专业能力形成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影响学生对体育专业认知、体育行业认知以及行为价值观的关键性课程。主修课程如何规划课程技能学习、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思政认知的融合,如何实现不同学年、学期学时数的增长与知识层面螺旋上升,如何保证教学预期目标与实际教学的最大契合,如何实现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的最优化就成为课程规划的主要任务。因此,课程规划不仅是影响和指导课程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落实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环节,还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主要中介,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体现课程特色和人才培养内容实质的主要素材。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反映学科本质与发展规律,还要考虑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学生主体接受能力等。新课程改革中,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生成性教学理念,对专业主修课程内容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主修课程作为承担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主阵地,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考虑对学生思想、观点、行为与习惯的培养和其终身学习的实践能力。现阶段,受社会体育发展形势与群众体育需求不断升级的影响,运动训练专业专项人才的培养就要综合考虑本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专项课程核心素养等多角度的教学内容。但是,受传统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传统竞技体育训练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排球主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技战术实践教学,而理论分析、讲授与学生实践应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则较少。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体育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等现状,并提出诸如提升理论课教学比重、提高学生科学训练理论实践运用能力等诸多策略。因此,如何在保证排球项目基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和挖掘课程教学内容,不断保持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社会发展趋势、排球项目发展趋势等知识与技能传授,达成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优化融合,就成为影响排球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四)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很大一部分要围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展开。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是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体育院校在排球专项主修课程等项目主修课程改革实践中非常重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应用。例如程序教学法、竞赛教学模式等被一线教师运用在排球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且效果明显。因此,教学模式成为促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五)师资力量
教師是课程改革的主导力量和主要实践者。因此,排球项目主修课程师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程的改革实施。调研中发现,作为专业主修课程,运动训练专业的排球项目主修课程教师主要以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为主,由于课程对专项技能要求较高,一些教师具备较高的排球专项技能和较高的运动技术等级,但专项理论素养、体育理论知识等与其他学科教师在专业理论素养方面有一定的差距,部分院校排球教师是高水平运动员退役转型的教练型教师,其自身竞技水平较高,但在教学能力与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短板等,因此,很难保证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受场地条件、资金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入职后的师资培训、教师专业素养持续提升等无法保障课程教学质量,也就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排球项目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模式培养。
(六)评价机制
作为引导和调控课程实施过程与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在规制力,评价机制是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中,可持续性、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丰富和完善了原有终结性评价体系,还为多元评价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排球科目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与学互动效果能否实现最优化与课程教学质量能否保证最大化、科学的多元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关。作为项目管理理念和技术实施的关键环节,在调控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就是连续性、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作用。因此,改革和完善课程评价机制、评价体系是达到预期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四、排球项目主修课程改革的主要路径
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排球主修课程体系的改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基于预期目标的项目调控、实施过程与效果最大化的管理理念,更为现阶段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借鉴。借鉴项目管理理念,以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为管理、调控、评价的主要内容,提出排球项目主修课程的具体改革路径。
(一)精准定位课程目标,明确专项人才培养任务
以新时代专项运动人才需求特征为课程改革导向,明确排球项目人才培养目标,即必须是具备扎实专项技能、排球运动项目发展史和排球教学与训练科学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专项人才。
针对社会对群众体育排球赛事、职业排球赛事、学生排球赛事以及终身体育锻炼技能等多元化、专项化、专业化的需求趋势,对排球项目主修课程目标进行精准定位,在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总任务和目标的原则下,通过排球项目主修课程的教学实践在进一步夯实和提升其排球专项技战术技能实践基础上,提升其能够综合应用专项技能进行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教学对象的科学、合理组织教学训练与参赛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在其职业生涯中进行有关排球理论、科学健身、排球文化(女排精神)等相关知识的讲授与传播。运动训练专业排球项目主修课程作为一门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干课程,必须承担起新时代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的责任与培养专项运动人才的任务。
(二)借助项目管理技术路线,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与内容板块
借助项目管理技术路线,将排球项目主修课程视为一项总工程课题,对预期总目标进行阶段式划分,按照学年学期进行分板块、程序化设计与安排,在不同学年学期段中选择不同的教学调控、评价手段,使各课程内容模块有机融合,呈现出技能实践与理论内涵逐渐递增、教学知识面螺旋上升的教学进度。
通过调研、论证,对排球项目和学科学习规律进行分层分解,分为技战术技能实践基础板块、技战术理论与实践提高板块、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提升板块、排球项目科学研究素养培养板块,分别安排在1~4年级的7~8学期进行。各板块间既体现排球项目特色,又兼顾项目人才培养规律,各板块内容既互相聯结又逐层递进。在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时既遵照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进程,又从项目人才培养实际发展的需求出发,对全过程进行合理统筹与安排。
(三)构建知识、技能同建互融的教学内容
“学生核心素养”[5]的提出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还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指引。排球运动项目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身体运动文化、社会契约文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体,排球项目主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构建就要体现出其技能、知识和行为品德互构共融的一体化特色。
重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将基本技战术教学、比赛、裁判等知识进行互融,搭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内容体系。按照课程规划计划与内容板块,在大一阶段重点突出专项技战术运用能力培养和排球运动基本理论知识(发展史、技术原理、体能训练、裁判规则)的掌握,大二阶段突出专项技术教学能力培养(教案编写与教学设计、内部教学实践、教学竞赛组织)与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解剖学)的掌握,大三阶段突出专项训练能力(不同阶段训练计划的制订与执行方法手段、内部教学训练实践、裁判执裁能力)与训练学专业理论(训练学、生理学与损伤康复)知识的掌握,大四阶段通过教学实习实践检验后,返回学校进行查漏补缺学习,同时突出排球基础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四)完善阶段性评价机制与优化连续性评价体系
改革现阶段排球项目主修课程的考评机制与形式,将由院系的教师进行期末排球专项技能考核以及排球理论成绩为依据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注重对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效果三方面的多元、综合评价方式的运用;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进行个人差异化与整体共性评价相结合的以考促学、以评促学等考试形式。同时对任课教师等进行综合性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多元化评价考核,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优的教师长期发展机制。
将学生主体纳入综合考核机制中,不仅要从学习动机、出勤率、课堂表现、技战术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毕业论文设计等全过程进行自评、互评评价,还要将学生的参与状态与达成状态等进行及时反馈与调控,以保证其在有限学时内实现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学习的最优化效果。
五、结语
专业主干课程能否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不仅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还要以学科发展规律与社会需求为基础。高校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要从学科建设到课程定位、课程规划、教学内容选择与构建、教学方法与模式运用、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细致的调控与优化。因此,借助有关管理学理念与技术,对设计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中的各要素进行统筹考虑,重视以学生为本、以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为基础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需求,是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必需环节。
参考文献:
[1]孙浩.黑龙江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管理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2.
[2]胡刚.基于项目管理的浙江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改善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
[3]池建.关于中国专业体育院校发展定位的思考:兼论体育院校的改革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1-6.
[4]郑振国.我国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20.
[5]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