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翠英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篇幅较长的小说。面对课时未变、课容量增大的现状,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小说,培养其阅读能力呢?接下来,笔者就以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为例,分享一下我开展小说阅读教学的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一、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外貌
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往往会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来展现该人物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身份地位、精神面貌等。对此,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他们注意那些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仔细品读,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以《红楼梦》的教学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宝黛初见”的情节,让他们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贾宝玉的外貌的。通过阅读作品,学生找出了作者描写贾宝玉外貌的句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若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这段描写,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俊美不凡、神采飞扬、气质不俗的少年贾宝玉。教师可以顺势提出问题:“古人常常用‘花’‘月’来形容美女。可是,贾宝玉明明是男子,作者为什么要用‘花’‘月’来形容他呢?”通过思考,学生会发现:作者笔下的贾宝玉不是粗犷的武夫。用“花”“月”来形容他,是为了突出他是一位温润如玉的翩翩公子。这样的长相配上怜香惜玉的举止以及柔弱温和的性格,难怪这个人物会如此讨人喜欢。贾宝玉换完衣服后,作者再次描写了他的外貌:“……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换完衣服,贾宝玉依然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教师要让学生注意这一细节。因为这一细节从侧面反映了其身世不凡,是家人眼里的“宝贝疙瘩”。此外,作者再次强调了贾宝玉“转盼多情”这一特点,突出其与众不同。
二、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言
语言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可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展现其性格、品质和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语言,让他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更加深入地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例如,在讲解《红楼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的第八回。在这一章回中,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林黛玉的语言,塑造了一位聪明伶俐、古灵精怪的少女形象。贾宝玉与薛宝钗互看了对方的通灵宝玉和长命金锁。贾宝玉还闹着要吃薛宝钗的冷香丸。此时,忽然听见外面的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寶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品读林黛玉的语言,思考这些话背后的含义。林黛玉见到贾宝玉与薛宝钗如此亲密,并不开心,却偏偏说自己来的不巧,她一口气竟然说出了八个“来”字,巧妙自然,滴水不漏,说完还反问薛宝钗怎么连这都不懂,令薛宝钗也无可奈何。由此可见林黛玉的聪明伶俐、古灵精怪。
三、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动作
描写人物的动作也是小说家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动作,让他们思考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了这样的动作,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解读人物形象。
还是以《红楼梦》为例。在第七十四回中,晴雯对抄检大观园的行为极为不满,并做了一连串的动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这一章回,并思考这些动作凸显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学生注意到,袭人等准备帮晴雯打开箱子时,晴雯挽着头发就“闯”了进来,一下子将箱子“掀”倒,“捉”着底子,一“倒”,将箱子里的东西都倒了出来。”“闯”“掀”“捉”“倒”四个动词用得非常好。四个动作如行云流水般,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自尊自爱、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女性形象。对抄检大观园的行为,晴雯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她心中清楚地知道这些人是冲着自己来的,因此不存幻想,毫不畏惧,用这一连串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动作,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总之,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