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妍
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幼儿园作为实施幼小衔接的重要阵地,应如何合理设计幼小衔接课程?如何寻找幼小衔接的有力抓手?《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习者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STEAM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正逐渐成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成为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培养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抓手。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说过,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在教育教养工作的内容上以及在实现这些内容的方法上的互相联系。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对于幼儿园来说,就是幼儿园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工作。一般来说,幼小衔接阶段是指幼儿为适应小学生活而进行准备的阶段。
STEAM是融合科学 (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艺术(Arts)五大领域的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STEAM教育是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项目,儿童是项目自主的学习者、探索者和评价者。STEAM以问题为导向,问题来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真实体验,指向于为生活服务。STEAM体现团队合作,儿童不是一个人在探索,而是与同伴友好合作,组成团队,共同解决问题。
STEAM教育更能促进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团队合作。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不仅能为了共同的目标相聚在一起,而且能尝试着分工合作、制定计划、分配任务,形成紧密的研究共同体。STEAM教育更能凝聚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问题意识。大班幼儿有着较强的观察能力,不仅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而且能尝试遵循“提出问题——头脑风暴——制定计划——制作实施——总结评估”的流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STEAM教育更能提升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工程能力。大班幼儿的设计能力、操作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将设计、技术融于实践的各个环节,制造出能解决问题的产品,为未来学习与工作打下基础。
当下,教育者们越来越意识到,STEAM教育对于提高幼儿特别是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探究能力、创造思维、艺术素养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建构适宜幼小衔接阶段的STEAM教育课程已成为当下的难题和挑战。
1.基于幼儿生活的真实体验,让课程切点生活化
STEAM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STEAM课程应来源于幼儿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总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发现世界。作为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并敏锐抓住幼儿有价值的问题与发现,通过参与幼儿的认知冲突,设计具有学习价值的项目主题。如在大班,弹力车、皮影戏、光影盒、有趣的沙画、神秘的浮力等,都是有价值且能吸引幼儿主动探索的项目选题。
2.关注幼儿经验的持续增长,让课程目标具体化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统领,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就会呈现什么样的课程样态,因此,课程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幼小衔接阶段的STEAM课程就是以STEAM课程为抓手,建立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连接,此连接不仅指向过去,更应指向未来。因此,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幼儿,应遵循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其兴趣与发展需要,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水平。同时,课程目标的特质是STEAM,应体现习得知识、掌握技术、制作产品等具体目标。
3.聚焦幼儿学习的全面整合,让课程内容深度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STEAM所强调的跨领域学习、资源利用、项目研究等关键要素,都指向于幼儿全方位、延续性、渗透式的学习理念。因此,我们应综合性地整合领域线索,提供开放式、低结构、创意性的生活材料,创造多元化、积极、公平的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空间,实现幼儿自由、自主、创造、愉悦地游戏和生活。
4.注重幼儿发展的立体多维,让课程评价科学化
课程评价是判断课程价值,对课程实践中教育目标实现效果的检验过程。幼儿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对幼小衔接课程的体验与感受,应成为评价幼小衔接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鼓励幼儿通过语言、图画、动作等方式评价自己在课程中的发展,一方面,使评价成为幼儿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评价关照幼儿、教师、家长的不同视角,使得幼儿学习更加立体可视,课程评价更加科学化,STEAM课程更契合幼儿的发展。
5.凸显幼儿成长的未来指向,让课程效能意义化
《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中提及“人才的培养应有提前度”, STEAM是一个“为了未来”的课程,将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烙在儿童心中,指向培养未来的有意志、有创造、有思想的中国人。
STEAM教育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强调从真实问题出发,将幼儿置于丰富的事实现象或依托技术的虚拟情境中,在与教师和同伴的对话过程中唤起幼儿对已有知识与当前学习内容的意义链接,运用工程与技术知识解决问题并形成多样的学习结果,从而使知识在个人内部加工与外部迁移重现的双重作用下完成意义建构。
STEAM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核心,遵循“提出问题——头脑风暴——制定计划——制作实施——总结评估”的流程。
以项目“制造陀螺”为例:
益智区的一次“蘑菇钉陀螺大战”游戏,让陀螺成为幼儿的新宠。大家不满足于玩具陀螺的比拼,试图用自己制作的陀螺来比一比。
幼儿利用各区角的玩具,在拼拼拆拆、操作摆弄中感知各种材质、形状的特点,纷纷让自己的“陀螺”转了起来:“我在制作时找了中心点,以此向外搭建”“我找了尖的积木装在底部”“我转动的时候用了特别大的力气”……最后,师幼一起找出了陀螺的运转原理,即陀螺是绕一个支点高速运转的物体,在离心作用下可以保持不倒。
活动室的玩具材质毕竟有限,无法制作出长时间旋转不倒的陀螺。于是,幼儿收集生活中的低结构材料,如彩纸、光盘、乒乓球、瓶盖、纸杯、吸管、乐高等,分组进行探索。
光盘陀螺组的幼儿将光盘、瓶盖、乒乓球进行组装,制成陀螺,并发现装饰过的光盘陀螺在旋转时会出现神奇的图案:“我在光盘上画了一个点,转起来的时候变成了一条线。”乐高陀螺组的幼儿则通过视频教程学习,找到了制作精髓,即通过齿轮、摇杆、轴套及曲柄的连接制作了不同大小的陀螺,在一次次改进后使其发挥最大能量,玩起了陀螺碰撞赛。吸管陀螺组的幼儿发现吸管插入小洞的位置必须是同向的,吹气时需要很大的力气,才能使陀螺转起来……
在此项目中可以看出,从提出制作陀螺、发现陀螺旋转原理到运用各种材料制作陀螺、总结要点,充分体现了幼儿探索的过程。幼儿不仅掌握了陀螺的相关知识,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艺术的魅力以及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喜悦。
对于教师而言,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还应遵循几个原则:
1.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感受和想法,适时退后,彰显幼儿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2.以鼓励为手段。在STEAM的探索过程中,幼儿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教师应创造愉悦轻松的氛围,用激励的方式鼓励幼儿直面困难,在一次次尝试中解决问题。
3.以介入為辅助。虽然幼儿是项目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是简单的“旁观者”。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身心尚未发育完全,需要教师适时介入,帮助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做一个观察者,及时捕捉介入的契机,通过引导、建议、提供资源等方式推进探索顺利进行。
科技改变生活,科学改变世界,让我们紧紧把握幼小衔接这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和幼儿一起踏上STEAM教育的旅程,寻找世界的光!
(责任编辑:郭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