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升新时代学校统战文化建设的问题意识,是强化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繁荣大学文化、增强大学办学活动的应然之举。因此,需从“知”中了解问题意识与新时代高校统战文化建设的关系,从“惑”中把握问题意识适度与问题意识过度,从“行”中思考解决相关问题的具体举措,在新时代的各种变与不变的问题下,做好做实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统战;文化建设;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6-0056-03
今天的中国,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这个“新”就是指我们跟以前相比有了新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1]面对问题不断转变的新时代,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把准时代脉搏,着力改革攻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公平等难题,立足实际,树立问题意识,才能提升应对能力。加强新时代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关键在于了解新时代高校统战文化建设问题意识的“知”“惑”“行”。
一、“知”:问题意识与新时代高校统战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曾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2]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此进行了系统而周密的论证,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实践与实事求是、矛盾与矛盾分析、人民主体论与群众路线。
(一)实践与实事求是中的问题意识与新时代高校统战文化建设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唯物史观首要的基本观点。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也不可能永远原封不动地供人们展览和遵守,“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3]要随着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自我批判、自我否定,但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坚决地反对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瓦解”,要走向另一面,即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带着问题意识去研究实际、联系理论,探寻新事物、新阶段、新领域的规律,根据规律,全面深化改革,制定完善的政策,行之有效地推进各种工作,推动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中国化。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师,不管你身处党内还是党外,都应该使自己的教育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目标,因为,教师“首先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主力军”。[4]新时代高校统战文化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师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必须在工作中坚持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思考目前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面临的主要问题、存在于该领域的显性和隐性矛盾等,做实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工作。
(二)矛盾与矛盾分析法中的问题意识与新时代高校统战文化建设
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演变也是由其内部的矛盾推动的,这个过程伴随着各类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总结和反思。马克思主义是在解决资本主义将走向何方的时代之问下诞生的,它形成、发展的过程离不开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问题的深刻揭露、分析、反思和总结,才最终形成科学的理论,找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途径。对此恩格斯评价说:“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5]毛泽东认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6]不论人类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矛盾都具体表现为各种形式的问题,这些问题又都拥有各自的内容,它们是人们思考的起点,是创新的原点,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源泉。
从本质上来说,问题意识就是辩证思维方法中的矛盾分析法的具体现实表现。在新时代,也要借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哲学原理来辨析各类问题,有了问题意识还不够,还需注重矛盾的特殊性,即处理好整体问题和局部问题、眼前问题和长远问题、个别问题和一般问题、中央问题和地方问题、党内问题和党外问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等的辩证关系,从而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高校统战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
(三)人民主体观与群众路线中的问题意识与新时代高校统战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主体,即人民主体观。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一种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7]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论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毛泽东认为,大到社会运动、社会变革,小到基础细致的政治工作,都应“采取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8]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是为人民谋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不能、中国共产党行不行,都要以人民的答复为根本参考指标,表明了我们具有强烈的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的牢固的问题意识。
因此,人民主体观和群众路线的方法论要求我們在新时代高校统战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要站在全校师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树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问题意识,虚心向广大师生学习,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广大师生、科研实际出发,带着有针对性的疑问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及时发现高校统战工作在文化建设领域的不足。高校统战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要有足够的耐心以及恒心,实现统战文化建设,达成特色发展目标。
二、“惑”:问题意识适度与问题意识过度
中华文明在朝代更替中从未中断,源于问题意识,它推动着中国文化革故鼎新,繁荣兴盛。中国第一思想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思”的最高形式是问题的提出,“疑”“思”的最好进展是问题的解决。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9]发出了“问”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呐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0]这里的“卷”就是每个时代特有的一般或普遍的问题。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我们看到先哲和时代引领者们站在不同的时代,带着相同的问题意识,学习、观察和思考,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中华文化才得以在百家争鸣、强敌入侵、优势压力下保持勃勃生机、顽强生长,显现出今天的蓬勃之力。但是,问题意识不能只关注社会发展艰难危险的那一面,忽视素常容易的那一面,这样的问题意识本身就是一种问题。因此,问题意识要适度,要全面,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又要考虑细节,考虑事件构成各要素。
此外,在某些话题上,在一些领域里,问题意识过度却成为常态。问题意识过度一般是诸多原因造成的,源于非理性的群体性愤慨,源于社会人在问题焦虑下产生的极端情绪,也服务于这种极端和偏执的需要。但若让问题“蔽目”,用问题看待一切,社会负能量弥漫,幸福感殆尽,何谈统一战线,怎谈凝心聚力?
在新时代的统战工作实践中, 高校统一战线文化建设既要培养问题意识,又要避免多疑多虑,做到问题意识适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统战文化建设既要注重教育水平高的高校,也要考虑高职大专院校及民办高校;既要注重学历高、社会影响大的专家学者等高水平教育工作者,又要兼顾学历不高、影响不大但长期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普通高校人民教师;既要注重多数的国内学生,又要兼顾相对少数的国外留学生,做到以适度的问题意识,全面考虑,综合施策。另一方面,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统战文化建设的形式、内容和范围都和以往不同,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使高校汇集了更多党外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统战工作应结合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先进文化,营造良好的用人氛围,润物无声地进行文化建设,让高校各群体在传统“和”文化、革命“火”文化、改革“活”文化中形成团结意识。要避免对高校统战对象“疑”“思”过虑,在新时代,面对问题,看到高校统战文化建设有紧迫感是好事,但不能急,要避免过犹不及。
三、“行”:找寻高校统战文化建设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多次在重要讲话中突出问题意识的导向性作用,强调了问题意识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关系。高校既是高层次人才的汇集地,也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地,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阵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加强高校统战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中找寻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交错相杂的多样统一,是视野中的以文观天下,是要“文明教化”。这个文明在此处主要指其中优秀的一面。它从一开始就孕育在传统文化这个母体中,二者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这种天然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佛家三个不同领域。它们共同构成传统文化的价值起源、文明渊源和思想背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内圣外王;道家的清澈与空灵,贵真与精诚,自觉与充实,隐着清静无为;佛家的悟,本真的悟、修佛的悟、境界的悟等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体系。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人人合一三个方面。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一致的价值体系。如“仁”代表的“友善”;“礼”代表的“文明”;“信”代表的“诚信”;《老子》第二十一章“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和第二十五章中提到的“道法自然”,都讲到我们要以真为贵,代表着“平等”“公正”“敬业”;“贵和尚中”代表着“和谐”等,这些都是优秀价值型传统文化的内容。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视角,根据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观念去探索新时代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在学校校训、校歌、校徽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兼容并蓄,实现多和一的辩证统一。
(二)从革命文化的求同存异中找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求同存异,找到了一大利国利民的革命法宝——统一战线。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动搁置争议,积极寻求与国民党的合作,为反帝反军阀,坚持求同存异,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跨过艰难险阻,为反帝反封建,同样求同存异,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挽救民族于危难,中国共产党再次求同存异,积极主动地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还是求同存异,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所以,贯穿我党革命文化的始终是求同存异,它是我党革命文化的精髓。而这所有的求同存异都是基于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团结力量这个问题的思考而得出的。高校统战文化建设的主要对象是高校师生,既然求同存异能应对革命的复杂统战形势,那么也能解决新时代高校的统战文化建设问题,以实现新时代新思想新成员的团结。
(三)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事求是中找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但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要努力发展精神文明成果,努力做好各项思想政治工作。此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并积极汲取古今中外文明的营养,不断成长成熟。高校作为文化的殿堂,思想的摇篮,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而广大的知识分子追求的是“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这必然形成高校思想文化个体的独特多样性。进入新时代,更多00后、05后青年学子进入高校,他们对“自由”“独立”的向往和追求相对多于前面几代人。这就要求新时代的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必须立足高校统战文化建设实际,实事求是,思考当下师生的特点,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将多样化的思想统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增强全体高校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的自信,画出高校师生团结统一的最大同心圆。
处于新时代的中国形势喜人,同时又局势险峻,对于高校师生而言,需要全国上下、各族同胞、中外华夏儿女,站在一起,团结一心,牢固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克服困难、迎接挑战,解决问题,在增进情谊中提升学习、科研能力,团结共进,助力新时代高校改革创新,实现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而这当中高校文化建设可以在问题意识的引领下,通过其润物无声、形式多样、内容深刻等优势,潜移默化地增进党内外师生的互动,凝心聚力,以更新的果敢的精神面貌,共同面对新时代给高校統战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5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党校经典著作选编组.列宁论党的建设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党校经典著作选编组.列宁论党的建设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6.
[10]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18.1.5.
*基金项目:四川师范大学2021年度统战理论专项课题:“新时期高校统一战线文化建设的问题意识研究”的研究成果(21tzll-21)。
作者简介:肖蓉(1986—),女 ,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