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慢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2-07-11 00:51耿楚惠谢芳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慢就业经济新常态成因

耿楚惠 谢芳琳

[摘 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面对的就业环境和挑战发生显著变化,经济结构优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存在学生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心理波动等问题,使得“慢就业”现象日益显著。本文在分析当前经济新常态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和“慢就业”困境的基础上,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以缓解“慢就业”现象带来的影响,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慢就业;成因;就业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6-0031-03

“新常态”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以预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可能的长期态势。经济新常态是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1]首次用“新常态”描述我国经济是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同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中首次对“新常态”进行系统阐述,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经济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合理增速、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这也要求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向也要随之改变,以适应国家发展。就目前就业情况而言,“慢就业”现象会长久存在,高校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就业,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當前经济新常态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和“慢就业”困境,探索构建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从而促进就业质量和精准度的提升。

一、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由原本的追求速度增长,转变为关注质量提高,产业结构朝智能化、科技化方向调整。国家重点突出创新驱动这一因素,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逐步提升,对高素质的技术人员需求量增加,但是受市场大环境、就业观念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

据中国人民大学和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2020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来看,CIER指数明显降低,见表1所示。

二、“慢就业”现状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可以得知2017年至2019年高校本专科毕业生人数分别为735.8万、[3]753.3万[4]和758.5万,[5]而2020和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分别为874万人[6]和909万人。[7]受全球突发事件的影响,很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而原本计划出国的学生也放弃留学计划,就业市场中的学生大幅增加,供需关系十分紧张,就业压力持续增加。

通过知网文献搜索可以发现,“校漂族”“傍老族”和“蚁族”等人群都和现在的“慢就业”群体有相似的地方。“校漂族”是指选择“毕业不离校”,在学校里或者附近准备考研二战、公务员考试的部分毕业生人群;[8]“傍老族”(也称“啃老族”)前身叫“袋鼠族”,最早见于1998年的法国《快报》,比喻大学毕业后,却以薪水少等为理由,仍依赖父母的那些年轻人;[9]“蚁族”是对毕业后聚居在大城市边缘地带奋斗的大学生群体的形象概括。[10]

通过各关键词文章数量的走势不难发现(见表2),从2004年起,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态逐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在讨论较多的“慢就业”是指毕业生就业行动力弱,在态度上可以划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类型。积极的“慢就业”类似于学生毕业后1-2年的时间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是“间隔年(Gap Year)”和“NEET族”的衍变。[11]消极的“慢就业”就是出于逃避挑战,惧怕社会压力,不敢面对职场等缘由,打着提升自我能力或学历的幌子,准备二战或者公务员考试甚至在家游手好闲。根据麦克思2013年~2021年就业信息统计,准备考研和待就业人数逐年上涨,慢就业趋势形成(见表3)。

三、“慢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多次考研、考公现象突出。部分学生因考研成绩不理想又不接受调剂,想要通过二次考研的方式实现继续读书或者逃避就业压力,还有部分学生追求安稳的生活,选择多次考公务员。

自身定位不准确。部分应届生对自身能力认知较高,对自己有较大的期待,选择岗位时会定位在大城市或者大型企业,但是实际未能满足他们期望时,又不愿意到中小型企业或者二三线城市发展,导致在毕业时也未能找到如意的工作。

自身综合能力有限。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一般并且在综合能力方面没有注重锻炼,使得简历存在内容空洞、没有针对性等问题,在面试环节因怯场、语言表达能力不佳等原因而未能如愿就业;还有部分学生在平时实习实践的教学环节中存在敷衍、应付课程等现象,使得实际动手能力欠缺,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而错失机会。

不重视生涯规划教育。很多学生在大学一开始接触生涯规划课程时,抱有轻视的态度,不了解或不学习相关决策方法,到了高年级还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还在犹豫是读研究生还是找工作。甚至不少学生临近毕业还在抱着侥幸心理,打算先考研,考不上再找工作,最终由于没有充足准备而成为“慢就业”中的一员。

不能顺利毕业。少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因无人监管和缺乏自我管理,沉迷网络,导致不能正常毕业,需要延期学习时长,花费5~6年的时间本科毕业后,招聘单位看到就读时长后对这部分学生会产生不良印象,进而影响求职。

(二)家庭影响

家长允许孩子“啃老”。一些学生的家庭条件较为优越,毕业季不着急或者逃避进入社会,家长也不需要孩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而就业,导致学生产生依赖父母甚至“啃老”的心理,进而影响学生求职工作。

家校合作机制不顺畅。很多学生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只需要完成学习即可,对于学生的心理、生活、学习、就业择业等情况了解较少,很少主动与班主任、辅导员咨询学生情况,除非遇到特殊情况才会联系老师。合作机制的不顺畅,导致家长不能高效配合学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最终导致学生出现慢就业现象。

(三)高校就业工作存在短板

生涯规划课程未涉及育人全过程。目前生涯规划科只针对大一下学期,并且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没有后续实践环节,同时也没有把就业课程相关内容贯穿至大学四年中。很多学生在实际求职过程中,缺乏简历撰写、面试等相关经验,使得求职时存在短板。

就业帮扶工作体系化程度不高。在学生求职过程中,就业帮扶工作大多由辅导员来完成,一个辅导员平均带200多个学生,要做到精准帮扶存在较大难度,仅靠做思想工作、社交媒体沟通等方式来督促学生就业,而没有一套成体系的就业帮扶措施和制度,进而无法达到预期的就业帮扶效果。

信息沟通渠道有待进一步丰富。学生就业工作被认为是学工系统的任务,很多专业课教师不了解学生情况,也不关心学生就业动态,而学工队伍教师可以做学生思想工作,对于专业知识的丰富程度和行业发展的掌握程度并不如专业课教师。如果能打通专业教师和毕业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通道,使两者能够高效交流和传达信息,进而实现精准帮扶。

四、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一)强化顶层设计,把握一个中心

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引导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关乎国家的人才培养、储备以及使用,高校全过程育人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教育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价值观排序,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爱国、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的要求,通过深度研究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政策,了解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发现国家发展需要,立足自身专业优势和实践经验,构建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二)立足学生主体,坚持两项基本

坚持树立正确择业观,坚持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下,原本的就业市场发生着新的变化,毕业生要实现充分且高质量地就业,需要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对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进行正确的认识。先就业后择业,在对多个工作选择上,将自身专业技术和国家需求进行适切性分析,不贪图蝇头小利或一时享乐,理性选择工作,努力提升技术经验、能力锻炼,时刻保持自己与祖国发展同频,与国家经济新常态发展同速,真正做到高质量就业,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延伸沟通半径,搭建三类平台

以学生培养为主体,打造全程化、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教育平台;以就业质量为导向,创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以加强家校沟通,完善家校合作平台。在育人全过程中培养求职能力,从大一入校开始,通过职业规划类课程的学习,掌握理论方法,大二大三阶段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参加职业类比赛或者实习实践,掌握求职技能,大四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招聘会,获取专业招聘信息,了解行业发展态势和市场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00”后学生多从网络获取信息,高校可通过学生和企业的大数据来构建双方画像,按需推荐选聘信息,通过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跟踪进度及反馈信息。此外,家长意向也是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应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就业情况,双方助力学生就业。

(四)辅助心理咨询,提倡四种引导

首要提倡构建健康的就业观,教育和指引学生进行合理的就业价值排序,科学避免价值观冲突;其次,提升自我效能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就业相关活动,积极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挑战和未知困难,增强自信心;培养乐观心态,可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形成合理归因,客观看待目前的失败,不轻易放弃,做好面对经济新常态下市场不断变化的心理准备,积极面对以后的挑战;最后,在离校时,与低年级学生交流,分享就业经验,存有感恩之心,文明离校。

參考文献

[1]陈世清.对称经济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33.

[2]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5,25(1):51-59.

[3].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地质教育,2018,27(4):96-100.

[4].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地质教育,2019,28(4):96-100.

[5].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地质教育,2020,29(4):120-124.

[6]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2003/t20200306_428194.html.2020.

[7]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jiuye/zcwj/gaoxiaobiyesheng/202103/t20210319_411429.html.2021.

[8]江立华,何毅.群体转换与校漂族的社会认同[J].当代青年研究,2018(5):29-34,61.

[9]我国出现大学毕业生“傍老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06-22(002).

[10]胡春明.大学生“蚁族”现象的教育社会学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1):163-170.

[11]杨茜婷.大学生“慢就业”中的问题调查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基金项目:山东省就业创业专项课题:“经济新常态下‘慢就业’对策研究”(21SYB041)。

   作者简介:耿楚惠(1995—),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谢芳琳(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校园文化。

猜你喜欢
慢就业经济新常态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警惕“慢就业”变身“懒就业”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