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丽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位奴性十足、可怜又可笑的希腊语教员,是一个沙皇专制统治下保守顽固却又爱管闲事的“小人物”。别里科夫最大的特点是“胆小”,对一切事物都心存忌惮,惶恐不可终日,最终从楼梯滚落,病死在床上。别里科夫是典型的“套中人”。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又是其牺牲品。接下来,笔者就解读一下《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细节描写。
别里科夫是沙皇忠实的鹰犬和走狗。“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似乎成了别里科夫的座右铭。此处有一个细节。别里科夫说“当然,行是行的”,而不直接反对,是因为前文提到“官方批準或默许”“每逢经过当局批准”。换言之,无论是开俱乐部还是开阅览室,亦或是开茶馆,都是经过“官方”批准的,是有明文规定的,是符合制度要求的。“当然,行是行的”是对官方做法的赞同,或者说是从内心承认了这件事是可行的(毕竟是官方允许的)。但是,他接着又说“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可见,哪怕是经过官方批准的,他也非常担心,认为其中存在不安定的因素,可能会闹出什么乱子来。他希望一切事情都按部就班地进行。在他看来,哪怕是政府的告示或报纸上的文章,要规定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都得写得一清二楚,如告示上禁止学生晚上九点以后到街上去,在他看来就清清楚楚。因为这条禁令明确说明了对象和时间。不过,他依然害怕会有学生在九点后跑到街上去闹出乱子来。这些细节都说明他是恐惧变革的“守法公民”的典型代表。
别里科夫顽固地把政府的法令、告示当成是行为处事的准则,迂腐拘谨地生活着,害怕一切新生事物。在众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另类”,是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但正是这样的一人“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甚至整个城市都受到了他的辖制。家庭晚会,教士吃不吃荤、打不打牌,大声说话、写信、交朋友……都会受到他的干涉。此处的一个细节描写值得注意:一位小小的教师怎么能辖制一所学校足足十五年呢?甚至整个城市都受到了他的影响。这充分说明别里科夫是统治者的工具。结合后文来看,学生在学校里吵闹,他“只求这事不要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这一方面说明他怕“当局者”,另一方面说明他是专制制度的维护者。甚至在“爱情”方面也要考虑“当局者”的意思。小说中的华连卡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是一个热情奔放、充满青春活力的女人。对于这样一个女人,别里科夫也是在校长太太的极力撮合下才动了结婚的念头。因为“漫画事件”和“自行车事件”,他去找科瓦连卡理论。科瓦连卡说自己的姐姐骑自行车的事情是私事,让他别管,说谁要来管这事就让他滚。此时,别里科夫的奴性马上就表现了出来,他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在他看来,自己如果不管这件事,这件事就有可能传到校长的耳朵里,再传到督学的耳朵里。他并不是在担心别人因此事而遭遇不测,而是担心自己因为这件事而受到牵连。
科瓦连卡和别里科夫因为意见不合而发生了争执,科瓦连卡怒气冲天地说道:“报告他?尽管报告去吧! ”一开始,科瓦连卡就非常厌恶别里科夫,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一天起,就讨厌他。科瓦连卡是新青年,讨厌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压抑气氛,时常会和学校里的老师及姐姐约好去郊外骑自行车。文中写到科瓦连卡的姐姐华连卡“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还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科瓦连卡和华连卡都是那个时代的新青年,他们受够了专制制度下压抑的生活,在郊外放肆地呐喊和玩耍,却因此招来了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犹如套在人头上的一个紧箍咒,他带给人们的是精神上的压抑。所以,面对他的死亡,人们并不觉得悲伤,反而觉得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是,“谁也不肯漏出快活的表情”。为什么呢?因为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可以想象,在19世纪末的俄国,人们都生活在沙皇专制制度下,平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说话、做事以求自保。别里科夫不过是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一个奴隶、一个牺牲品。他墨守成规、害怕新事物、从穿着到思想都是那么的保守。但像他这样的人又何止一个呢?别里科夫的悲剧是那个特定时代软弱胆小的小人物的真实写照。
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但在风云变幻之际,民众的思想是较难觉醒的。别里科夫死了,还有千万个别里科夫依然活着。不过,像科瓦连卡和华连卡一样的进步青年会越来越多,他们势必会为旧时代画上句号,开创一个崭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