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院弄1号轶事

2022-07-11 00:52周家鸣
翠苑 2022年3期
关键词:梨膏小耳朵

察院弄是常州市区的一个仅有三百多米长的普通巷子,虽不长却很有特色。一般城市巷子不是东西走向就是南北走向,而察院弄却东西南北走向都有,东接杨柳巷,东向西走100米左拐,北朝南向200米出巷,就南接西瀛里,直对西水关桥。

察院弄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中弄堂。据考,这里曾是常州古时候的“检察院”所在。它的正式名称叫“南察院”,又名按察院,是古代巡部、按部官员办案子的办公地方。据史载,“察院”建于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二月,魏忠贤捕杀东林党人“七君子案”。其中的李应升就是一个有骨气的常州府读书人。当东厂缇骑把李应升从常州家中抓走时,关押在察院弄內,数万常州市民极为愤怒,手持扁担棍棒,齐呼要求“放了李大人!”。场面蔚为壮观,甚至南察院的大门都被劈成柴爿。后因李应升为避免家乡父老带来灾难,下跪百姓,请市民让路,让东厂特务把自己带走,最后从容毕命于北京。

察院弄1号是弄堂南头的首个大院,是一个没有院门的院落,院落中又有着5个门庭,居住了 11户人家,好几户是世居了几代人的老常州。其中正中对着察院弄的是一个最大的院中院,两扇黑色大门,上方雕塑着1米多高的三角尖顶和两边的圆柱加圆球,进门厅即是近80平方米的天井,三间木结构二层小楼又对应着三间平房。总面积达300多平方米,是民国初期由武进夏溪的豪绅李氏建造的一座当时察院弄最气派的民宅。如今,察院弄1号大院因城市的建设需要,尘埃已去多年,但对于生于此、长于此,居住半个多世纪的我,心中却始终有着一个察院弄1号的情结,其变迁、其人物、其故事常常使我魂牵梦萦,更是回味无穷。

刘公是我对察院弄1号首门居民刘福海的尊称。因其经常口中狂言,我是“无产者”,故叫其“无产者”刘公。刘公个性张扬,脾气暴躁,骂人张口就出,邻居一般也不与其多啰唆。20世纪60年代,年过七旬的刘公退休在家,儿女均不在身边,闲着没事,每天一大早就头顶着藤椅,提把铜攀茶壶,姗姗地来到察院弄口,坐在理发店门口,开始了他一天的生活,既不看书报,也不与他人讲话,只是悠笃笃看着西瀛里上的车来人往,偶尔也与每天在此修鞋的老皮匠讲讲老空。但是,只要稍注意一下,就会发现,他的眼睛会时不时地回头看向弄内的垃圾箱。原来,20世纪60年代的机绣手帕厂大门就在我们的察院弄1号斜对面,每天都有手帕剪边条作为垃圾处理出来,一般居民将这些手帕剪边条捡回家是做拖把,而刘老捡布条却是卖的,因此,捡布条成为他的每天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一看到厂里的垃圾车出来,他会立即赶往垃圾箱,准备捡布条。由于该厂的手帕剪边条作为垃圾倒出来在拾荒佬中很有名,特别是每到下午3点左右,就会聚集很多的拾荒人,而刘老已经早早地把藤椅搬到了垃圾箱边上,随时准备上去抢捡布条。拾荒人和刘老在捡垃圾经常会发生争吵。有一次竟然大打出手,毕竟刘老年纪大了,被撞得跌倒在地,我在门口见到了,及时跑过去,把他携扶起来,并送他回家。但是他口里还是不服输,骂骂咧咧地不停。

刘公也是个欺软怕硬的人。殴打老婆在察院弄是有名的,一般人都劝不得。经常把刘老太打的满弄堂躲。有一年夏天,刘公又追打刘老太,刘老太没有办法躲到了我家院子,刘公追到我家院子,举起了板凳准备砸向刘老太,此时,恰遇暑假在家休息的李老师正从厨房出来,面见此情,大喝一声:“住手!你昏头了,真无法无天了。”刘公听了,竟然吓得失神,呆若木鸡的双手举着板凳站在那里数分钟,甚至回家时还举着板凳。从此,他再也没有敢到我家院子追打刘老太。

刘公自誉自己是无产阶级,无法定论,因为他在旧社会是开典当行的。刘老自誉是军属,当之无愧,他的小儿子当时确实是军人,作为高炮部队正在抗美援越的前线。作为邻居,我们也比较照应他。特别是我小的时候,对军人比较崇拜,总想为军属做点事。他的孙子栋栋是一个十分调皮的孩子,经常走失,我就帮助刘公和刘老太去街上寻找孩子。每当此时,他总是客客气气地向我表示谢意。特别1976年夏天,地震的预防使很多的居民睡在了外面。刘老太也不例外,带了孙子栋栋睡在了隔壁的空场地上,不料有一天晚上10点左右,天空电闪雷鸣,暴雨骤降而下。而当时唐山地震经验认为,越是大暴雨,越有地震的可能,这样一下子把刘公和刘老太吓得束手无策,我闻讯后,立即冒着大雨,赶到防震空场上,将刘老太和她的孙子安全接回了家。并时刻防止着地震的发生。过后,刘公对我总是笑呵呵,多次夸我是好孩子,估计也是因为我对他家的热心帮助吧。

刘公曾开过典当行,过后公私合营了,成为南大街寄售商店的职工,他对一般旧物品、珍宝等还是很熟悉的,凡是有人向他请教,他总是耐心指导,合理定价,他曾给我说,做生意关键在于诚信,童叟无欺。正是这句话,从此使我改变了对刘公的看法。

“梨膏糖老郭”乃是我一个院门内的邻居,其真名叫郭家生,江阴璜土人氏,20世纪50年代未搬进我院子,因靠做卖梨膏糖营生,得此雅称。

“梨膏糖老郭”的人生经历丰富传奇而曲折坎坷。1947年,18岁不到的小郭就参加革命,跟了江阴县委书记做警卫通讯员,身背盒子枪,天天东奔西跑,练就了一身胆量。后来,他被送进公安部队从军,但是其个性脾气倔强,喜欢自由散漫,竟然自己一个人脱下军装,脱离部队回家了。从此开始了他一个人独来独往的生活。先学裁缝,后又四处奔波打临工。为了糊口,他开始了做梨膏糖的营生,由此在武进北乡、江阴南乡等地叫响了“梨膏糖老郭”的名声。

梨膏糖是民间治疗咳嗽的一种既是药又是糖的食品,甘甜如蜜、不腻不粘、松而酥、芳香适口,止咳化痰,润喉清肺。老郭做梨膏糖很认真。每次做膏糖前,他都要准备好雪梨、贝母、生甘草、前胡、枇杷叶等有利于治疗咳嗽的中草药材,以及冰糖、香檬粉等。然后将这些原料切碎,放入大砂药罐中在火上煎煮,与我们平时煎煮中药相似。每隔30分钟将汁液取出一部分,然后加水继续煎煮,连续多次后,就进行梨膏糖的浓缩,加入冰糖粉和香檬粉,不断搅拌至液汁其能拉成丝,即关火冷却,把经过熬煮后浓缩的黏稠液汁倒入预先准备好木质田字模框架内,待黏稠液汁稍凉后将其压平接着用薄刀片划切成方形的小方块,待黏稠液汁凉透后,用牛皮纸包好,就成了梨膏糖。我们院内小孩都喜欢看他做梨膏糖,有时还帮助他包装。然后他就将破碎的梨膏糖送给我们解解馋。

老郭销售梨膏糖很有特点,不开店,不在城市销售,背一个装着梨膏糖的大行囊走乡穿村。村镇的集市,就是他销售的地点。

俗话说,梨膏糖的甜不如卖梨膏糖人的嘴甜。一般卖梨膏糖人为了推销,总是口若悬河的吹嘘梨膏糖的神奇,哪怕口干舌燥也毫不在意。然而,梨膏糖老郭的销售方法却不一样。有一次我在小新桥的集市上看到正在卖梨膏糖的老郭。只见他借了一张小台子,放在街头茶馆店门口,坐在台子角落上,架着二郎腿,悠笃笃地一杯茶,与他人兴致勃勃地谈着山海经,根本就不吹嘘自己的梨膏糖。但我发现,他的梨膏糖比附近那个口若悬河的卖梨膏糖人卖得快,卖得多。原来,老郭虽然靠生产销售梨膏糖为生,却也讲职业道德,不掺假,实打实。不昧着良心做梨膏糖,严格按照标准放中药材、放冰糖。对一些少放冰糖,添加糖精的行为不屑一顾。所以,他的梨膏糖口感好,服用效果好,在他所到过的村镇,“梨膏糖老郭”口碑载道。

老郭也是侠义之人,憎爱分明。他曾说:“对吾好之人,我掏心好之,对我恶之人,我还其更恶之。”他在上海做裁缝,住在亲戚家,其楼上邻居看不起他们是农村去的,总是欺负他们,还辱骂他们:“侬家是乡下的小瘪三。”老郭知道后,怒火心中骤起,想着法子报复他们,为亲戚出气。裁缝活也不去干了,每到深夜,他用拖把柄时不时捅上楼板,搅得他们不安宁,不能睡觉。骂,骂不过他;打架,他经历过战场,出手更狠。这样连续半月,硬是把楼上邻居折磨得一点没有脾气,低头服输。

20世纪70年代初,我妈动员他找个正当工作,为他安排了轻工机械厂的临时工,后来又根据政策,帮助他转正为企业正式职工。他从此再不用颠沛流离,开始了正常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初,他因病提前退休,让在农村的大儿子顶替进厂。为了家庭生活,他又与妻子一道再次创业,在表场经营水产品,竟然也积攒了一些钱,成为他和夫人日后生活及治病的主要来源。他始终忘不了我妈对他一家的关照。2014年春节,他似乎也感到生命的路不长了,叫上两个儿子,开车送他到我妈那里拜年。此时,他两只眼睛几乎已经看不见,双手摸索着握着我妈的手,“杨同志大姐,这辈子谢谢你”说完,眼泪溢满了眼眶。这是我半个多世纪来,第一次见到他的眼泪。他离开我家时,我携扶着送他下楼。我说:“老郭,你的这一人生很丰富,很精彩。”他听了,充满皱褶沧桑的脸上露出了笑意,十分自豪地说:“我这辈子一生自由,随心所欲,值了。”

2015年6月,“梨膏糖老郭”带着他的满足和幸福,安恙地离开人生世界,享年85岁。

在察院弄1号,还有一怪人即是李庸铭,20世纪60年代也有60多岁了。因其生理上一只左耳领子残缺,所以头发就留长了,遮住了小耳朵,瘦骨嶙峋,一副阴森森的脸,从来不与他人搭腔,弄堂里的小孩子都怕他,故邻居背地里称其李小耳朵。

当然,李小耳朵是不能随便叫的,當着面还是要恭恭敬敬叫他一声李先生的。李先生在察院弄就有很多房产,也不知是他的上代人留下来的还是他自己建造的,我无从考证。但听上了年纪的邻居讲,旧社会他们就是靠收房租过日子的。他自家住房很大,六大间7架长的高阁矮楼地板房,4米宽的天井,围墙高达4米,把家院与外界隔得绝绝的。他家房多人少,为了赚钱,就把其中靠西的两间就出租给盛家,独立开门,成为察院弄3号。

说是怪人,是因为他家有“三怪”。

一怪是李家大门总是紧关着。他家基本上不与其他邻居来往,除非他的夫人有时会到我家院子里来问一个什么事,借个什么东西的,否则真的就如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一副景象。李小耳朵不知是自卑还是怕事,出门有个怪癖,令人惊诧。就是出门时,先把门开一条缝隙,听听有什么声音,随后慢慢开大一些,把头颅探出来四周瞧一下,如果没有人,就迅速闪出门,随即关上大门,急匆匆地走出家门。有一次,隔壁邻居来了亲戚小孩,早晨开门出去,恰巧看到李小耳朵出门,满头长发遮脸,行动鬼疑,吓得大叫一声,逃回了家。

二怪是李家老人买菜自带秤。我经常看到李老太出门买菜,自己一定要带一把秤,放在篮中,只要买卖斤两的物品,都要用自己的秤称一下的。有一次我在西大街菜场上无意中看到李老太在买青菜,营业员称了菜,她又用自己的秤称了一下,说是差1两菜的,硬是要营业员补1棵菜给她,让营业员哭笑不得,看着她年纪大,只能补1棵菜给她。像这样的用自家秤去复称,争吵的事经常发生。有一次收旧货的人来她家收废旧报纸,也是因为以谁的秤为准而争吵起来,最后到其他邻居家借了一把秤称了才平息。

三怪是李先生总喜欢线装书。李小耳朵虽行为怪癖,却喜欢读书。常人也一般看不到他读书,有年夏天,我打开我家房间二楼的西窗户,发现他躺在藤躺椅上,捧着一本古老的线装书,津津有味地在读书。后来才发现,他还是很喜欢读书的,经常在家读书,他家的书柜中还是有很多的书。1977年恢复高考,我也报名准备迎考。李先生知道后,还让李老太送来学习用品,主动提出我去他家,让他女婿帮我复习,让我受到感动。

李家怪虽怪,却也常做善事。他家院子里种植了一棵蔷薇,每年开花时节都会从高围墙看伸出,我们一帮小孩子都会拿了凳子攀高去摘花。每当李先生或李婆婆见到,都会劝我们不要攀凳去摘,以免摔倒。同时还会用剪刀在院里剪了一大捧五颜六色的蔷薇分发给我们。李家有一个治疗烫伤的秘方,只知是将没有开眼的小老鼠放入豆油中浸泡数月,当然,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放入了其他药材,然后烫伤后立即将此油涂抹在伤处。只要我们左邻右舍有了烫伤,找他们讨些涂抹一下,这时他们就非常慷慨,而且效果倒也不错。他们这些大德之处也一直在我的记忆中。

作者简介:

周家鸣,1956年生。长期从事机关党建文字理论和新闻摄影等宣传工作。有数十万字的新闻写作、理论研讨、新闻摄影、文学创作等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及市级报刊上发表。

猜你喜欢
梨膏小耳朵
树叶是我小耳朵
小耳朵,真厉害
小耳朵
树的小耳朵
金川雪梨膏 止咳化痰好处多
淘气的我
爱护小耳朵
树叶小耳朵
秋梨膏先生
蜜蜂、蝴蝶,甲壳虫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