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建 融合发展

2022-07-10 10:09张延陶
英才 2022年5期
关键词:能源绿色融合

张延陶

宋海良

在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总部的一层展厅,陈列着一部红色封皮、名为《设计手册》的工具书,这正是诞生于1953年的新中国第一部电力设计手册。历经69载风雨历程,这部新中国电力行业的技术标准手册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不断丰厚成典,汇集成为一张宏大的“绿色蓝图”。而作为这张蓝图的起草者、绘制者、传承者,中国能建始终秉持初心,突破创新。

如今,双碳经济的发展进程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在“十四五”新时期产生交汇。承载着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及数据集成优势,中国能建将新能源摆在最优先发展位置,并积极抢占竞争制高点,奋力将新能源业务打造成为企业第一核心业务、第一利润大户;与此同时,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中国能建发展改革管理党建各项工作捷报频传,为三年行动“响铃交卷”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通过展望绿色经济发展蓝图、部署能建融合赋能路径、谋划集成创新引领作用、铸就“一带一路”央企名片,详解了中国能建如何于交汇处融合式发展,进而推动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蓝图

8月3日,《财富》杂志公布2022年世界500强榜单,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营业收入503.4亿美元位列第269位,较上年排名大幅提升32位,刷新连续上榜9年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

《财富》500强榜单排名连续跃升的背后,中国能建的经营业绩逆势飘红。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能建全年完成新签合同额8726.1亿元,同比增长51%;实现营业收入3223.18亿元,同比增长19.23%;实现归母净利润65.04亿元,同比增长39.26%;公司基本每股盈利人民币0.19元,同比增长26.67%。

谋定而后动,中国能建优异业绩的实现,把握高质量发展中的“绿色底色”尤为重要。为了适应绿色低碳发展的需要,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球普遍共识,我国更是积极承担大国责任,提出了“30·60”战略目标。在整个碳排放结构中,能源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90%左右。

宋海良告诉《英才》记者:“能源领域的碳减排是实现碳中和的“牛鼻子”,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所在。走向更高层次的现代化,能源不仅具有基础性、驱动性的地位,更加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

当前,中国能建正在全面系统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思想,主动融入绿色低碳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三大经济形态”,积极顺应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三大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围绕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这一关键命题,聚焦“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氢能、储能“两个基本点”精准发力,推动能源网、交通网、数字网、水利网、生态网、产业网、文化网“七网”深度融合,打造能源与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圈,全方位构筑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三新”能建平台。

中国能建系统提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1252”原则:即“一个引领”(坚持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为引领)、“两大关键”(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五化路径”(能源供给低碳化、能源消费电气化、新型能源技术产业化、低碳发展机制化、碳中和责任协同化),着力处理好“两大辩证关系”(化石能源和新能源要形成优优互补、强强联合的关系;把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间的不稳定不平衡关系,变成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低碳的三大系统友好关系)。具体来讲:

张北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

一是以新能源、储能和智能电网为重点,推动能源供给低碳化。电力行业得益于过去十年風电、光伏成本的大幅下降,发电环节已经具备了经济可行性,未来突破重点在送出和消纳环节。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增加电网稳定性和灵活性,在现有能源供给结构和能源体系情况下,一方面仍需发挥传统电源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应加大先进储能和智能电网技术装备与系统集成创新力度,强化安全性和可靠性应用,推动电源主体由火电向新能源转变。

二是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为目的,推动能源消费电气化。坚持以电能为中心的大能源观,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从生态圈构建、政策制定、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加快推进能源消费环节的清洁替代,大力提升电气化率,全面构建电气化新格局。

三是以氢能和碳捕集封存利用等技术创新为核心,推动新型能源技术产业化。推动无法实现电能替代的高能耗行业(航空、水泥等)低碳化发展,有赖于氢能和碳捕集封存利用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应加快推动“云大物移智链”与能源业态的融合,强化产学研用融合,大力开展氢能制储运用、碳捕集封存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关键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一体化融合创新,快速降低技术应用成本,实现产业化发展。

四是以碳定价为主要抓手,推动低碳发展机制化。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统筹考虑不同市场主体、不同行业的承受能力,使市场在碳减排中起决定性作用,形成全社会低碳发展的合力。加快构建和完善以中长期交易为基础、现货交易为补充的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完善有利于新能源消纳的市场交易机制。建立碳定价体系,通过碳交易、碳税等形式,实现碳排放带来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五是以碳预算合理分配为原则,推动碳中和责任协同化。深化国际碳预算分配合作,高度重视海洋碳汇分配,确保公平合理。科学确定我国碳预算,统筹考虑各省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自然资源禀赋不平衡带来的碳汇与碳源不匹配的矛盾,强化省际分配和跨省交易,加强省际间合作协同。

在“1252”原则牵引下,中国能建已经为全国20余个省份、100余个市县提供了一揽子“双碳”研究方案和行动实施方案。

融合赋能

根据《英才》记者的粗略统计,2022年以来,中国能建主要领导广泛开展高端对接,足迹遍布河北、海南、山东、贵州、吉林、广西、湖北、陕西、甘肃等省份;并与中国诚通、中国大唐、中国移动、中国电科、中国安能、中国建科等中央企业,中国信保、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发起成立了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

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能建经营指标以及运营质效持续优化。今年上半年,中国能建新签合同额实现两位数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业务新签合同额增长115.8%,业务发展主引擎更加强劲。

通过一系列的深化合作,中国能建融合赋能的势能愈发磅礴。“能源融合”是宋海良多次提及的关键词,他认为:“能源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水乳交融般的深度融合,一定要产生“1+1>2”的效果。”

具体来讲,“能源融合发展”就是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核心,突出“四大融合”,形成有机的价值共生体系。一是跨界融合,即能源与其他行业的有机融合;二是要素融合,即能源与大数据、资本等要素的有机融合;三是产业融合,即能源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之间的有机融合;四是区域融合,即国际间、地区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发展。

“我认为,未来能源融合将会朝着以下三大趋势蓬勃发展,可用六个字概括:交融、数智、联通,”宋海良告诉《英才》记者。

“交融”,即多能互补、跨界融合。风、光、水、煤等多种能源形式深度融合,从能源生产、输送、存储和使用领域全面调整能源结构。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乌兰察布新一代绿色电站示范项目、广西崇左“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新疆巴州8000兆瓦“风光水火储一体化”项目、榆林“风光热储”多能互补一体化绿电示范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以及1000米以上高空风能发电、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等重大能源新技术的不断突破,能源融合发展的步伐愈加坚定,路径愈加清晰。同时,能源与交通、工业、建筑等行业的融合空间将进一步加大,赋予能源融合发展更加丰富广阔的场景,也为相关行业企业之间深化合作创造更多机遇。

“数智”,即数字赋能、智慧物联。能源数字化路径更加明晰,能源大数据应用更加广泛。数字孪生深度参与能源全产业链设计、建设、运行和决策,并催生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云大物移智链”技术赋能创新发展,助力提升能源系统整体效率与安全性,实现智慧“能源+”体系建设。

此前,中国能建已建设广东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松山湖能源互联共享平台项目等多项工程。“数智”让能源系统与其他行业间的能源流、物资流、信息流更加透明,能源数字化路径更加明晰,能源大数据应用更加广泛,在多向互动中更高效地利用能源、降低碳排放。

“联通”,即国际合作、互联互通。能源国际合作机制更加健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将更加广泛深入。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望进一步加强,风电、光伏、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合作将持续深化。各国参与全球绿色治理体系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增强,不断汇聚共建绿色世界的合力。

初心与创新

如果说融合赋能是中国能建顺势而为的动力,那么初心与创新则是驱动这份动力的使命担当与核心优势。

白鹤滩水电站

回顾企业发展历程,中国能建作为一家“老企业、新集团”,所属众多企业与共和国同龄,是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摇篮与先锋,长期以来既铸就了葛洲坝、三峡等多座“历史丰碑”,也打造了白鹤滩、华龙一号等一批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超级工程”,为促进我国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和世界能源电力清洁低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秉持初心,中国能建的使命担当从来未曾变化。宋海良表示:“下一步,中国能建将围绕推动能源融合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全力保障好我国能源安全,重点在三个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一是做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坚定践行者。通过围绕能源发展最新格局和发展趋势,系统研究解决能源电力领域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创新性、风险性“六大问题”,围绕国家端、行业端、区域端、国际端、项目端“五端发力”,依托中国能建海量的知识、数据、政策研究积累,聚焦能源低碳高端咨询、技术创新、重大项目推进、产业创新孵化等方面,打造具有能建特色的新样板、新方案、新体系、新格局和新模式。

二是做能源技术的持续领跑者。目前,中国能建攻克和掌握了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海上风电等一批“高精尖特”技术,还布局1000米以上高空风能发電、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等重大能源新技术。下一步,中国能建将以“能源+”为切入点,努力在技术集成、场景、平台、通道、机制上寻求更大突破,引领行业升级发展。

三是做能源融合发展方案的优质提供者。中国能建此前已经建设了一大批国家风光储示范工程,树立了大规模新能源与电网协调发展的典范。下一步,中国能建还将持续放大自身在能源电力领域的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聚焦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两个一体化”的有效实践,全力服务国家“三交九直”“三地一区”等重大通道和基地建设,为各行业提供更多优质的能源融合发展解决方案。

初心不改,方兴未艾。宋海良告诉《英才》记者:“面向未来,中国能建将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与集成优势,重点在三个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的“十个支撑引领”作用,深入推进产业和技术融合。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等规划设计和集成技术研究,支撑引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开展清洁高效灵活燃煤发电、第四代核电设计和三废处理等发电关键技术研究,支撑引领传统电力低碳发展;开展氢能制储运用、新一代光热发电、深远海海上风电、地热能高效开发利用等新能源关键技术研究,支撑引领能源电力零碳发展;开展碳捕集封存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支撑引领能源电力负碳发展;开展大容量柔性交直流输电和新型电力通道关键技术研究,支撑引领大规模清洁能源电力输送发展;开展装配式建造、智慧施工、绿色施工、建筑废料和渣土综合利用等节能减排降耗关键技术研究,支撑引领水利水电、综合交通、市政建筑等工程建设领域绿色发展;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等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编制零碳建筑、零碳社区技术标准,支撑引领绿色建筑发展;开展熟料高效烧成、高效节能粉磨、富氧燃烧等水泥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支撑引领绿色建材发展;开展爆破智能节能关键技术研究,支撑引领民爆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支撑引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大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力度,推进产业和信息化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生产运营各领域、各环节,围绕人、财、物、项目、知识、数字“六个维度”,推动建设业财一体化、项目管理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一体化、共享平台“四大平台”,促进业务流、管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五流融合”,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速数字产业化发展,强化数字技术集成融合,加大工程全过程的数字孪生、数字化协同,创新智慧电厂、智能电网等数字化产品,丰富电力规划大数据、新能源资源大数据、电力通道大数据、海上风电大数据,在技术集成、场景、平台、通道、机制上寻求更大突破,在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化管理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系统解决方案。

三是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提升能源产业链服务能力。构建综合能源大数据平台,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应用,推进“电冷热气”多种能源类型协同优化。构建智慧能源大数据平台,融合能源数据、环境与经济数据,支撑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探索新能源功率预测、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园区能源运行优化等智慧能源应用场景。加快数能融合技术与一体化模式创新,将“瓦特”高效转化为“比特”,推动打造国家级绿色智能数字城市“未来城”,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探索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名片

随着巴基斯坦NJ水电站项目于2021年底顺利完工移交,又一张“能建名片”展现在中巴经济走廊以及“一带一路”之上。

NJ水电站被誉为巴基斯坦的“三峡工程”。其位于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地区,在尼鲁姆河建设拦河大坝,通过引水隧洞将水引至下游约28.6公里外的发电机组发电,电站总装机969兆瓦,年发电量约为51.5亿千瓦时,占巴基斯坦水电发电量的12%,能解决巴基斯坦全国15%人口的用电紧缺问题,可带来450亿卢比的财政收入。

沿著“一带一路”,中国能建正跑出加速度。除了巴基斯坦,中国能建的大型项目还在菲律宾、希腊、土耳其、阿根廷、阿联酋等国家“生根发芽”。践行了“一带一路”的倡议,搭建了我国与世界共商、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大平台、大舞台、大通道,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最大公约数、最大同心圆,赢得了相关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赞誉。

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

结合自身优势,中国能建瞄准全电力、全城市、全交通、全水、全生态环保、全数据“六全”领域,打造了一批具有能建特色的中国坝、中国电、中国网、中国城、中国路、中国桥,将先进成熟的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质量、中国管理、中国运营服务持续呈现给世界,绘就了一幅幅精谨细腻的“工笔画”。目前,中国能建业务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业务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近五年“一带一路”沿线累计签约超过5000亿元。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中,中国能建将坚持走好团结合作、互联互通、绿色低碳、共同发展之路,加快推进万物互联、百行相通、多业相融,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走深走实,在全面构建生命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中贡献能建力量。

一是充分发挥自身在能源电力领域70年来形成的综合优势,按照“1252”原则,围绕能源融合发展,依据不同国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加快推动沿线国家能源电力等领域,由传统粗放型发展向现代集约化、低碳化、绿色化发展方式转变。二是充分利用中国能建作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秘书处北京办公室、国际能源署中国联络办公室、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办公室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深化国际能源交流合作,共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国际合作共赢的生态圈。三是积极履行国际社会责任,重点推进一批“幸福坝”“友谊桥”“致富路”“赋能网”“生态城”投资建设,推动“一带一路”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融进去、达到充分的一体化,使更多合作成果惠及当地民众。四是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媒体的常态化沟通交流,主动围绕“一带一路”重大主题与生动实践,开展全方位宣传,讲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能建故事、央企故事、中国故事。

宋海良表示,中国能建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力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基础设施投资承包商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走出国门,在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进程中,承担了重大使命、彰显了强力担当、创造了卓越价值,勇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主力军、排头兵、先锋队。

猜你喜欢
能源绿色融合
绿色低碳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