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羽
(辽宁科技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抗联红色旅游是指依托于东北抗联精神及抗联红色资源,“通过在东北抗日战争时期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遗址、纪念地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在东北抗日革命和战争时期”[1],形成具有学习性、故事性、文化性、参与性的游览参观活动地。抗联精神具有勇赴国难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的文化内核,把抗联精神和辽宁自然风光结合,“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红色主题旅游形式”[2]。
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传承与发展乃至源远流长的内核因素,抗联红色文化旅游使游客在听、看、沉浸式体验中了解抗战历史,感悟斗争艰辛和今日身处和平优渥环境的来之不易。相对于以往的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旅游放松身心的方式更容易让游客接受且印象深刻感同身受,更有效果。东北抗联在恶劣艰苦的环境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奋斗和牺牲精神为参观者树立了一面精神旗帜,在新时代引领人积极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斗争中所彰显的信仰和品质通过旅游的方式传递,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滋养在不同的领域奋斗的人以精神力量,使红色文化在新时期赓续。
东北抗联遗址一般地处远离城市的偏远山村,景色宜人但道路偏远,发展相对滞后,“我国抗战时期革命走的是先农村,后城市的道路,所以红色旅游资源也都隐藏在农村,鲜为人知”[3]对红色旅游的规划和投入,打造东北抗联红色旅游品牌,不仅会提升红色旅游的知名度,会形成一张让人瞩目的地域名片,如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贵州遵义等。在形成品牌效应不断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后,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如导游、讲解员、餐饮服务、住宿、游玩配套设施等,会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经济收入,吸引行业人才,构建营商投资环境。通过利用和挖掘辽宁抗联红色旅游资源,成为带动辽宁各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种渠道路径,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使旅游产业成为拉动东北老区地方经济的助推器。
辽宁抗联红色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东部山区山高林密,使东北抗联的主要根据地便于隐藏,它也是全国著名的抗联革命老区之一,抗联遗址主要分布在抚顺、本溪、丹东。有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杨靖宇纪念馆、两次西征会议遗址、老边沟战斗遗址等红色资源。其中已经在景区明确标注为抗联遗址的共16处,抚顺3处、丹东3处、本溪10处。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趋势下,旅游业有所回暖,同时人们对红色旅游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在逐渐提升。“2021年《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数据中显示,辽宁省红色旅游搜索热度涨幅为130%,国内红色旅游的热度飙升省份在全国中辽宁省排名第七”[4]。
在2021年发布的“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辽宁地区“不忘国耻·英勇抗战”精品线路中抗联路线就包含了 4处(抚顺市三块石革命文物片区、本溪市本溪县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本溪市抗联第一路军西征会议遗址、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其中,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是国内东北抗联史实题材规模最大、内容最广、史料最全的综合性陈列馆,入选2021年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建设试点单位。本溪县依托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结合周边抗联史及遗迹资源,打造“重走抗联路”文化品牌的本溪抗联史实教育基地接待各地培训班900余个,55 000余人。
表1 辽宁抗联红色旅游遗址展馆明细表
目前只有两个陈列馆较为集中地展示抗联史实,重塑历史回忆,由于地域因素和缺少整体布局规划,不少抗联的遗址散落在独立的景区中,缺乏关联度,不能衔接为一个整体。如不少遗址散落在老边沟、枫林谷、大石湖、关门山、大冰沟等这些独立的自然风景区,游客主要以游览山水景色,途中如遇遗址顺道参观,并无目的性。不少景区内缺乏明确引导,还有很多游客并不知道有抗联遗址在此处。并且在展示遗址内容上,大多讲述遗址所发生的故事不关联背后整个抗联史或者当地景区特色,缺乏一条主线贯穿,主题不鲜明。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依托红色资源发展旅游项目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本是无可厚非。但旅游市场上各主体的竞争日趋激烈,红色景区之间也各自独立,联系较少,不能共享旅游资源和信息,甚至个别在竞争时互相拆台。各主体间缺乏抱团取暖,一加一大于二的大局思维意识,缺失整体的布局规划和统一的协调管理,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抗联红色旅游的发展。
第一,部分抗联旅游景区存在遗址附近立一块标注牌,介绍遗址发生的内容或者单纯修建遗址纪念碑或者英雄塑像的现象,可讲的和可看的内容较少,游览形式单一,展示方式重复模式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对游客吸引力不足,无法带来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感染力,游客也大多走马观花,难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受到抗联精神的洗礼。第二,红色旅游产品的同质性和根据遗址应景式的复制,并没有将地域景观特色和红色文化自然融合,旅游资源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并没有被有效的开发利用,使红色文化遗址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第三,旅游注重经济收益却忽视了产品质量所带给游客的体验感。游客的年龄、文化背景、审美差异,都决定了游客对红色旅游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所谓众口难调,缺少多样性和普适性,没有精心设计和创新的红色旅游产品,会使游客在参观后对景区宣传的印象和实际体验产生落差,影响品牌口碑。
辽宁抗联红色旅游地处远离城市的县郊,对于到达景区公路客运交通不十分便利,少有旅游专线。景区多地处偏远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周边的住宿环境、餐饮卫生、景区服务均有待加强和提升,有些地区甚至吃饭、住宿都成问题。对于运营相对成熟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和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来说,目前的发展基于参观和对于党政干部的培训和思政教育居多,尚未形成集吃、住、游、玩、购的综合旅游服务体系。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单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红色旅游不能向纵向延伸形成产业链,使红色旅游发展相对缓慢。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崛起的时代,对于红色旅游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对于抗联红色旅游的宣传多来自网络和新闻媒体,宣传的内容泛泛,专题较少,缺乏新意,地方媒介居多,宣传的范围和投入力度明显不够。宣传对于旅游来说,一定程度影响着公众的认知和来访游客数量。旅游宣传的不足,会使景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得不到提升,进而影响消费需求和经济效益。游客的数量不足,在景区内停留的时间较短,没有吸引游客消费的周边产品,会使景区陷入靠门票过活的困境,影响抗联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
因现有的遗迹、展馆的地域分散因素和各个景区各自为政的缺乏关联度的状态。第一,急需整合现有的旅游资源,打破区域限制,以统一的规划和布局进行区域合作,借助“重走抗联路”为主线,将遗迹、景区、展馆、学习基地及旅游、交通、餐饮、住宿、配套周边以时间或事件串联起来,绘制一体化的红色旅游地图,形成区域品牌,推动发展。第二,除了空间上的融汇贯通,要以市场产业为导向,以整体带动个体,利用大数据或者区块链技术,搜集分析游客数据,做到客源共享、信息开放、互通有无、科学调配,搭建协作互联的商业服务平台,形成联动效应。第三,政府管理一盘棋。通过政府对红色旅游的重视和支持,加强对红色旅游统一的协调、管理和监督,利用国家政策和财政投入,为红色旅游良性发展护航。
对于游客而言,有效吸引游客,获得良好的体验感,是红色旅游开发和设计产品的关键,这就需要从业人员讲好抗联故事,做好沉浸式体验产品,针对不同人群个性化设计,开发好周边产品,拓展好红色旅游模式。
第一,讲好抗联故事。红色旅游要处理好思政教育和旅游功能的关系。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大众愿意自费购买的旅游产品,就要以红色文化融合旅游产品的故事性为切入点。讲好抗联故事,让故事接地气,有亲和力,以故事性代替说教性。可以以人说史,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挖掘抗联资源中的历史人物故事,以生动、鲜活、有趣的英雄故事,让英雄贴近生活和游客。既要展现领袖英雄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又要以小人物的经历,反映当时民众的生活状态。邀请业内专家学者打磨故事内容,使抗联历史饱满鲜活,真正达到寓教于游,寓情于景,使游客心灵和抗联精神产生共鸣。
第二,做好参与沉浸式体验。可以运用多媒体、全景VR技术、光、影、声融合等现代科技手段,重现历史实景,突破传统的展陈和讲解方式,调动感官打造沉浸式氛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发参与性体验产品,如化身联络员为游客布置接头任务,丛林实战等游戏,使游客仿佛穿越回历史当中,成为当时抗联革命队伍中的一份子,在斗智斗勇克服困难、抵抗外敌中获得体验感。
第三,做好不同群体个性化设计。目前红色旅游的群体多为党政机关或者老龄化人群。如何让主流特别是青年人参与其中,扩大红色旅游的目标范围和人群数量,就需要分析不同群体的旅游者需求,做好调研了解旅客的喜好和兴趣,有的放矢的设计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如老年人群适合参观抗联基地,欣赏抗联文艺表演等观赏性强的活动;青年人则倾向原汁原味、先苦后甜、动感性强、体验性强的产品。“穿抗联衣、唱抗联歌、吃抗联饭、走抗联路”,春季骑马、夏季爬山、秋季赏枫、冬季滑雪,做四季有项目、各人群有卖点的旅游产品。
第四,开发好周边产品。开发好的周边产品,提升其吸引力,才能拉动旅游消费,增加景区经济收益。挖掘和开发抗联红色背景的周边产品:如特色的抗联纪念品,辽宁的土特产,东北民间独有的手工艺品等。桓仁抗联煎饼以其抗联背景和美食特色而“出圈”走红。周边产品的畅销使旅游产业链逐步延伸,为抗联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助力。
第五,拓展好多元化的旅游模式。可以依托抗联文化和辽宁山川秀美的优势资源,拓展旅游模式,如抗联红色+生态乡村,红色文化+绿色旅游,修建抗联主题公园、影视基地,东北满族、朝鲜族民俗文化游等丰富的元素,多元化的形式,增加抗联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目前部分景区遗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旅游产业基础薄弱。第一,要加强旅游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如宾馆住宿、餐饮环境、大型停车场等,完善景区开发中的不足,提升旅游接待能力。第二,要将交通作为红色旅游发展的一部分,完善景区公路,依据旅客需要规划线路,开设串联遗址和展馆的抗联主题专线公交“抗联号”,方便游客出行。第三,开发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如抗联旅游APP、网络通信WIFI、视频监控全域覆盖、游客信息化服务平台、周边购物平台等,打造吃、住、游、娱、学综合旅游服务体系。第四,提升从业人员服务软实力。要吸引和聘用高素质、业务专的旅游人才,不断培训和学习,提升服务能力,使导游和解说员、景区工作人员成为展现景区魅力的软实力和风景线。
加强宣传推广营销对红色旅游发展和地域文化品牌树立有着重要作用。围绕着抗联精神文化和旅游资源,展现辽宁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令人心驰神往,为受众营造身未动,心已至的传播效果。一是,加大传统媒介宣传力度。通过省级和地方电台、电视台、纸质媒体的广告和专题报道、企事业行政单位的参观培训学习,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站投放广告,为红色旅游宣传造势,提升认知度和影响力。二是,利用新媒体手段,突破传统,拓展客源。邀请微博大V,旅游网红等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人来景区参观采访。利用各种新媒体软件如抖音、腾讯、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平台制作小视频或直播宣传,针对主流和青年人,使辽宁抗联红色旅游走红。三是,与飞猪、携程、美团、去哪儿等旅游生活软件合作,借助第三方平台的影响力线上+线下同时推广。多渠道联合营销,打造红色旅游名片,提高品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