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波
(甘肃省合水县固城乡卫生院儿科,甘肃 合水 745409)
在婴幼儿群体中,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患病后孩子会出现明显的咳嗽、憋喘、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的缺氧反应,若是未能及时对疾病进行治疗干预,严重者甚至将面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危险,而且从临床治疗的情况分析,年龄越小的患儿其症状的严重程度也越重,这一病症特点也是导致呼吸道疾病患儿出现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由于毛细支气管炎多是因为病毒感染所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选择应用上抗病毒药物,然而大部分小儿在治疗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吐奶现象,吐奶情况严重时,返流物极有可能被呛进入支气管中,并致使支气管被堵塞,可能会加重患儿的病情,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患儿病情久治不愈。而近几年来,有医学研究报道称红霉素不但能够起到抗炎作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儿的胃动力循环功能,可以有效地控制患儿吐奶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系数较高的治疗药物[2]。鉴于此,本次研究将以甘肃省合水县固城卫生院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113 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小剂量的红霉素辅助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整理如下。
以甘肃省合水县固城卫生院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113 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6 例,观察组57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30例,年龄为1~4 个月,病程为3~7 d;观察组男32 例,女25 例,年龄1~5 个月,病程为4~7 d,两组间一般资料等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①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均签署医学研究同意书;②经过临床检测后所有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关于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研究者;②临床血常规检查结果存在异常者;③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④存在交流和沟通障碍情况的患者。
对照组应用常规性临床治疗:①维持患儿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通过口服液体来补充因快速呼吸所失去的水分,若口服液体仍无法纠正水电解质的失衡问题,则可以考虑进行静脉点滴补液;②注意保持患儿呼吸道的畅通。对于出现了严重憋喘问题的患儿,要尽量抬高其头部与胸部,以此来减少呼吸困难的程度,若患儿出现了明显的缺氧问题时,则可以用鼻管给氧的方式为其进行输氧,针对严重呼吸困难的患儿可能还需要应用持续正压通气或者有创机械通气处理;③应用利巴韦林颗粒(生产厂商:四川百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1 023508;规格:50 mg×18 袋)进行治疗,给药剂量应按照患儿体重10 mg/kg 为标准;④对于本身就有高危哮喘因素的患儿可以考虑使用支气管舒张剂进行治疗,尤其是针对有哮喘家族史、早产儿等;⑤若发现病情严重的患儿出现了心力衰竭的现象,应当及时应用洋地黄类药物。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之上,加用小剂量的红霉素:应用每天3~5 mg/的红霉素(生产厂商:深圳万和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 970170;规格:0.25 g×10s)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每次治疗4~6 h,每次治疗一次,疗程为3~5 d。
对比两组患儿的吐奶改善情况、肺部啰音改善情况,平均住院治疗所用时间、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①观察两组患儿吐奶的情况:显著:吐奶情况得到遏制,完全消失;有效:吐奶情况改善50%及以上;无效:吐奶症状完全没有得到好转。有效率=(显著+有效)/总例数×100%。②以肺部啰音消失时间(d)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天数为临床观察指标。③将临床治疗效果划分为三个等级,良好:经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一般:经治疗,临床症状得有明显改善;较差:经治疗,临床症状无变化或有加重,比如呼吸频率未能得到恢复,甚至出现了恶化迹象。临床总有效率=(良好+一般)/总例数×100%。④患者治疗后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轻微恶心呕吐以及轻微腹泻。
本次研究采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1.0 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 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经治疗,观察组吐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吐奶改善情况比较[n(%)]
经治疗,观察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治疗的时间都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治疗时间对比()
表2 2 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治疗时间对比()
经治疗,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n(%)]
经治疗,观察组中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略低于对照组中患者,但组别数据对比后没有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对比[例(%)]
在婴幼儿群体中毛细支气管炎是较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病因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少数情况下也有可能是肺炎支原体、细菌感染等因素所致,而且年纪越小的患儿,病情越严重,因此临床上都争取能够尽快根治毛细支气管炎,避免导致病情出现拖延,威胁患儿健康与生命安全[3]。
从大量的临床治疗情况分析,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儿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吐奶现象,分析其根源,医学认为主要和以下几点因素有关:①跟患儿的发病年龄有关,越是小的患儿越容易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吐奶。婴幼儿具有特殊的生理结构,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不同,小婴儿的胃呈水平状,且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张力较为低下,括约肌容易出现松弛,而且松弛的时间还比较长,又因为括约肌腹内段长度较短、HIS 角度较大,使得婴幼儿的胃会出现排空延迟,因此也就很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的现象,胃-食管反流现象在婴幼儿群体中是常见的,医学研究发现几乎有80%及以上的新生儿都会出现这种现象;②罹患毛细支气管炎后,人体出现肺气肿、胸腔膨胀等问题,这些症状将导致患儿的腹部受到压迫,此时如果出现胃-食管反流现象,反流物就很容易被呛进患者的气管中,导致毛细支气管的阻塞问题加重,更增加了患儿肺部的负担,使其病情愈发严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想要彻底治愈婴幼儿群体的毛细支气管炎,就必须提前预防、控制患儿的吐奶情况[4]。
吐奶属于小儿毛细气管炎当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特别是1 个月—6 个月的婴儿。红霉素属于促胃肠动力药物之一,能够显著提升患者胃动素分泌情况,对患者的十二指肠、结肠运动以及胃窦进行刺激,推动患者胃排空的情况增加,对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的概率进行降低,当前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新生儿以及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的治疗当中,且能够得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5]。红霉素作为一种常见的大环内酯类药物,不但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抗炎作用,对人体的胃肠系统有着一定促进作用。在临床治疗中,红霉素就已经被用于纠正新生儿或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且从目前的治疗情况来看,确实也得到了较好的疗效,它的应用将促进胃动素分泌量明显增多,有利于刺激胃窦、十二指肠以及结肠的运动,减少了胃-食道返流的发生率[6]。在本次研究中,选择了医院收治的113 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吐奶改善情况、肺部啰音改善情况、平均住院治疗所用时间、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对比之后发现,经治疗,观察组吐奶改善情况、肺部啰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治疗所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观察组中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中患者,但组别数据对比后没有意义(P>0.05)。说明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应用了红霉素后确实有利于改善临床病症,而且也从侧面证明了吐奶现象的严重程度与患儿病情之间的关系[7]。另外,从本次研究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来看,红霉素应该并不仅仅只有抑制吐奶的作用,在抗炎平喘、增强患儿免疫能力等方面也具有相应的疗效,而且小剂量的应用在患儿群体并不会造成太大的毒副反应,药物的安全性还是能够保证的[8]。
综上所述,应用小剂量的红霉素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发现其吐奶、肺部啰音等问题有显著改善,且平均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缩短,说明应用了小剂量的红霉素药物进行治疗后,提升了整体的治疗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