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 助力写作

2022-07-10 13:45周旭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英子课文文本

周旭

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然而,在三年级起步阶段,学生无话可写、随便乱写、心中怕写、老师怕批成为了写作教与学的拦路虎。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内化规范的文本语言,夯实读写结合的基础

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能否成功迈开第一步对他们今后的写作有着极大影响。这个阶段,大量的语言输入是关键,只有充分阅读文本,积累规范的文本语言,并进行自我内化,才能夯实读写结合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花的学校》一课有这样的内容:“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树枝在林中互相触碰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在进行适量的朗读训练后,我从“放假”一词入手,请同学们思考:放假是什么意思?他们放假时做了什么?你能不能以“清风一吹,他们____________”为题,写一写他们的活动?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学生能把文本中描写花朵的句子内化于心,写起来得心应手。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清风一吹,他们便做起了游戏。他们和湿润的东风一起走过荒野,和调皮的竹子一起吹着口笛,和绿绿的青草一起在地上打滚儿,和欢快的人们一起捉迷藏。”

其中“和湿润的东风一起走过荒野,和调皮的竹子一起吹着口笛。”这句话形象地描写了春风吹来后,花孩子们的各种有趣活动,这也是课文中的语言。通过充分的文本阅读,学生能将文本中的一部分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实现读与写的有效衔接,丰满习作內容,改善无话可写的问题。

二 、迁移典型的文本结构,实现读写结合的链接

如果说文本的内容是血肉,那么,文本的结构就是支撑血肉的骨架,而结构编排是学生写作首要思考的问题。经典的文本结构有“总—分—总” “总—分”“先概括,后具体”,等等,也有地点转换、时间转换及事物转换等几个方面。

这些文本结构在三年级课文中常常存在。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就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叙述,课文首尾呼应,在指导学生阅读感悟的基础上,我布置了作文题目《一个让我的地方》。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写作题目,同学们首先总起交代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接着,围绕这件事情展开分层论述。最后点题,表达自己的情感。

从段落结构看,“先概括,后具体”的例子也有很多,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围绕“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大自然的声音》围绕“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赵州桥》围绕赵州桥设计得非常精巧,这种“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思路。在指导《中华传统节日》这篇作文中,我以《海滨小城》和《赵州桥》为导入,介绍了这种写作结构,随后出示训练段落:“中华传统节日真多啊。有热闹欢庆的( ),有全家团圆的( ),还有纪念亲人的( )。”请学生以“有趣难忘”这个概括性的词为中心,来介绍一种传统节日。有了前面对结构的学习铺垫,他们的写作一改往日散乱的问题,开始变得清晰有层次。

三、体验多彩的文本角色,丰富读写结合的内涵

阅读教学是一个多重对话的过程,对话者包括学生、教师、文本。其中,文本和学生的对话最为重要。“体验多彩的文本角色”就是让学生深入到阅读情景中去,建立与文本的对话,将文本角色的想法迁移到自己身上,将文本角色的语言迁移到自己的语句中。

《掌声》写了英子因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有一次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激励的掌声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课后练习有这样的一道题目:“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请你写一写当时英子的想法。如果让学生凭空想象英子的心理过程,孩子们会觉得比较难。但是换一种方法: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英子,揣摩自己内心的想法,相对就简单得多。写作难度降低,自然不会怕写。因此在理解阅读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假如你是英子,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充分交流之后,请学生以《要不要上台演讲》为题,用第一人称“我”的方式写一写。此时的学生仿佛就是英子,把纠结的心理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摘取其中一个片段:

“要不要上台?我的内心很纠结:如果我上台,那么同学们就会发现我残疾,他们会不会笑话我?以后会不会不和我说话,不和我玩?可是,我转念一想:早晚都会被同学们发现的,如果不上台,不仅同学们看不起我,老师也会不开心。还是上台去吧!”

角色置换后,学生会把自己沉浸到文本情景中去,排除“怕写”的心理障碍。之后,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力,感悟人物心理,把读与写紧密联系起来,丰富读写结合的内涵。

四、运用生动的文本修辞,优化读写结合的效果

如果把文章比作小姑娘,那么修辞手法就如锦衣华衫,能让她变得更美。读写结合训练中,我们应密切关注文本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拟人和夸张等。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创设合适的读写训练点,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特殊的修辞方法,体会其中的妙用,并运用到写作中去,以优化读写结合的效果。

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比喻”是最常用的。低年段课文中的比喻句本体和喻体结构简单,层次单一,最常见的用法是“像”,比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圆圆的月亮像玉盘;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而中年段的比喻句内容较为丰富,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此外,比喻句数量增多,《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写道:“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同时,表示比喻的词也丰富了起来,出现了“如同”“仿佛”“宛如”等词语。而高年段的比喻句在中年段的基础上更为复杂,甚至出现了隐喻这一高级形式。

明确了比喻句的使用在各年段的特点,那三年级的比喻句怎样教?以上述《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组比喻为例,作者把珊瑚比作“花朵”“鹿角”,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形象地展现了海底珊瑚的美。

综上所述,在作文起步阶段关注文本阅读中的读写结合,实施相关的教学策略,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经过长期的读写结合训练后,学生的习作水平大大提高:语言规范、句子通顺、结构清晰,作文真正变成了一只学生和老师都不怕的“纸老虎”!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小学

猜你喜欢
英子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独臂作家之死
背课文
钻石妙贼
巧计得绵羊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