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
自国家推广使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来便广受师生关注,其中学习提示、单元整合、注释、插图等助学系统,更是颇得重视,如统编本与人教本古诗文注释比较(谢富文,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统编本与人教版古诗文注释比较研究[D],大理:大理大学,2021)、统编本与人教本插图对比(刘雍,同文异图:人教版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插图对比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J], 2021,17)等,对于单元整合、学习提示的研究更是数不胜数。
其中,《复活》(节选)第一次被正式納入高中语文教学,针对这样庞大复杂的一部作品,如何确定教学方向,挑选教学内容,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势必会困扰许多一线教师。然而,统编教材从选择文本,到组成单元,再到学习提示,都熔铸了专家对于这篇作品价值的理解和教学内容的筛选。一线教师可以从统编教材的助学系统入手,确定教学目标,深化文本解读。
一、基于助学系统的教学分析
1.单元导语
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结构,每个单元自成体系,同时又穿插部分语文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单元意识,这一点已成为教材研究者的共识。统编教材的“单元导语”一般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单元人文主题,第二段是单元选文与主题的关系,第三段则介绍了具体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在第三单元“单元导语”中,首先介绍了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探寻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感受多种多样的文化风貌”,这也与本单元以心理描写见长的外国小说选材相呼应:《大卫》有大量第一人称心理描写;《复活》的作者托尔斯泰被称为“心灵辩证法法大师”;《老人与海》更是经典的内心独白佳作;《百年孤独》则是探讨灵魂孤独大作。介绍课文时,编者将《大卫》和《复活》并提,强调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最后介绍学习方法与要求时,编者强调要“联系文化背景”,体察“社会生活”,达到了解“风格”、把握“艺术”、总结“特点”的目的。
可见,《复活》(节选)文本解读应以人物心理变化为出发点,感受文本,并把握托尔斯泰的思想与艺术特点,联系社会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提示
在《复活》(节选)“学习提示”中,编者首先介绍了“聂赫留朵夫”的形象特点——“深陷于生活与心灵的激烈矛盾中”,体现了“作家精神上的艰难探索”。在第二段,又具体提出“要通过场面、情节,探究小说的主旨”,“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人物”,并提出要通过“细节”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寄予的人性理想。在第三段中,编者又提到“玛丝洛娃”的光彩。
可见,《复活》(节选)教学重点应放在“聂赫留朵夫”人物形象上,尤其要通过“细节”挖掘人物内心,并由此思考小说主旨及作者创作意图,同时也不能忽视“玛丝洛娃”的形象。
3.课文插图
插图作为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教材对于课文插图较为重视,对于许多“老课文”的插图都进行了相应调整,可见插图也是编者匠心所在。
在《复活》(节选)中,只配有一幅插图,它是苏联列奥尼德所作的《玛丝洛娃》,整幅图由玛丝洛娃和两个士兵构成,其中玛丝洛娃“挺起胸部”“斜睨着眼睛”“乌黑的鬈发一圈圈飘在额前”,直观地展现了人物的标志性特征。
4.课下注释
注释指的是“对语文教材选文中的相对较难的内容与需要进一步补充说明的内容进行详细阐释的一系列文字”(唐志娟,好风凭助力 一直到青云——利用助学系统解读文本[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12) 。因此,注释也是编者所认为的教学重点难点所在。
《复活》(节选)课下只有两则注释。第一则在课文之前,解释了故事前情,第二则出现在聂赫留朵夫“探问旧事”时,通过对“姑妈她们”解释,再次补充前情。这两则都是关于前情介绍的,主要强调了两人的身份,可见,编者希望我们在理解前情下阅读文本,并重视两人身份的前后变化。
二、基于助学系统的教学策略
1.立足单元导语,确定学习目标
立足第三单元对于人物心理、小说主题、艺术特征的重视,在《复活》(节选)教学中,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梳理情节,把握人物心理变化,学会刻画心理。(2)品析人物,鉴赏刻画人物手法,概括人物形象。(3)探究主旨,分析“复活”含义,理解作者思想。
设计课堂活动时,我也以人物心理变化为文本阅读的起点和抓手,兼顾“语言、动作、外貌”等把握人物形象,尤其重视集中展现心理变化过程的段落。这既符合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大师”的艺术特点,又“举一纲而万目张”,使课堂不陷于烦琐之中。
2.依据学习提示,选择学习方法
在“学习提示”中,编者所强调的人物、情节、主旨,已在学习目标中体现,并通过相应活动达成,但编者还尤其强调要通过“细节”来把握人物,因此我将重点放在文本细节的挖掘上。通过示范,引导学生使用“批注法”去旁批作品,挖掘人物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果不其然,在自学批注时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点”。譬如,有人发现聂赫留朵夫对于“称呼”的纠结、语调前后的矛盾,怀疑“聂赫留朵夫是不是不真诚”;有人发现玛丝洛娃的“笑”“斜睨的眼”是矛盾的;甚至还有同学关注到玛丝洛娃“伸出了手,却没有同他握”的细节。这些细节,唤起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也真正“激活”了经典。
3.巧用课文插图,辅助细节理解
预习批注时,有同学提出疑问:“‘斜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玛丝洛娃的眼总是‘斜睨’的?”我提醒他借助字典确定意思,同时去课本上认真寻找,上课时要表演“斜睨”给大家看。果然,这个同学很快发现课文插图,并进行模仿。通过观察插图,同学们很快把握了玛丝洛娃的心理与形象。
4.结合课下注释,深化文本解读
我没有另外补充故事前情,而是要求同学们对课文的两则课下注释认真预习,寻找列举两人的身份变化。同学们通过身份变换,不仅理解了人物的心理,还发现了存在的矛盾,发掘出隐含的深层寓意。
三、基于助学系统的教学设计
1.情境导入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犯了错之后应该怎么办呢?(改!)“改”字说得容易做起来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复活》,来看一位青年矛盾痛苦的改正之路。
2.学习目标(略)
3.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抓住關键词。老师重点强调,为课堂设伏:托尔斯泰思想:“看到社会矛盾,找不到出路,寄希望于宗教。”(2)梳理情节,学会概括。老师引导:可以从事件、人物、内容三方面分别概括情节。
4.课堂活动
活动1. 人物心理变化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评价,托尔斯泰是“心灵辩证法”大师,善于通过心理变化,洞悉人物内心的奥秘。通过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心理变化。
示范“批注法”阅读:
学生齐读第一、二段,分享批注。同学们批注了“挺起胸部”(职业,卖弄风情)、“熟悉”(有故事)、“温顺”(温和柔顺,与后文不符,留下悬念)、“惊讶”(没认出来)、“有钱人” “嫣然一笑”(谄媚,这里出现第一次争议,有人认为是说明人物的贪婪,有人却联想到了人物的艰难生存处境)。
明确:寥寥数词,就为我们勾画了玛丝洛娃的职业、过去、性格、心理,并引起读者思考。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批注方法:抓修饰词、抓强调;抓深层义、抓矛盾。据此完成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人物心理分析,并归纳出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基本方法。
老师:心理辩证法不仅体现在人物总体的心理变化,更体现在作者特别关注幽微的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找出文中集中展现两位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的段落并分析。
(44)玛丝洛娃(女生齐读,男生批注)“幸福——痛苦——堕落”,揭示了玛丝洛娃堕落的原因,表现了她逃避现实、精神麻木的现状。
(59-62)聂赫留朵夫(男生齐读,女生批注)利己兽性的人与道德精神的人的斗争,最后下定决心,选择道德精神,走出了复活第一步。
活动2.概括人物形象
以心理变化为“纲”,补充细节,概括形象。寻找刻画玛丝洛娃的细节:笑、斜睨的眼、外貌(批注)。同学们通过观察插图并模仿,发现玛丝洛娃的“笑”都是讨好、谄媚,代表的是社会身份里的玛丝洛娃,而她的“眼”则是不屑、厌恶,代表的是心理世界里的玛丝洛娃。
总结:玛丝洛娃是一位被侮辱、被伤害后,自甘堕落、精神麻木,却又冷漠敌视、怀疑一切的女性形象。
寻找刻画聂赫留朵夫的细节:称呼的变化、声音语气的变化(批注)。同学们发现聂赫留朵夫通过“您——你——卡秋莎”的称呼,不断尝试走近玛丝洛娃,但在调换位置后,在发现卡秋莎眼里的冷漠后,又由“你”变成“您”,由“卡秋莎”变成“您”,同时“语气并不比平时高”“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这些细节都表明了他内心深处的不确定,也为后面的动摇埋下伏笔。
总结:聂赫留朵夫是一位内心矛盾、灵魂痛苦,艰难迈出忏悔第一步的贵族形象。
活动3.探究节选部分“复活”含义
老师提问:像聂赫留朵夫这样玩弄女人的贵族应该很多,但是忏悔的不多,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不典型的人物形象?
同学们很快联想作者的理想。老师自然引入“托尔斯泰主义”,同学们很好地领会了托尔斯泰那种“寄托于宗教,寄托于忏悔来改变世界”的思想。
结合课前批注学生发现的文中“闲笔”(6、7、8、9、13、14段)以及“典狱长”形象,折射了当时社会的混乱、腐败,再结合课下注释两人的身份矛盾,“犯罪者”审判“被害者”,这跨越时空的身份倒置,从根本上反映了对社会本身的讽刺。
5.课堂小结
王尔德说:“吾辈皆处沟渠之中,但无碍你我仰望星空。”你我虽然微小,但至少有一个空间,有一方土地,留待我们描摹自己的模样,不断反思,不忘初衷。
6.课后作业
阅读《复活》小说中《求婚》等经典段落,继续批注,把握人物心理变化。
四、总结与反思
于漪曾说,“就阅读而言,五篇、十篇、几十篇、上百篇,独立阅读分析,就能尝到庖丁解牛的滋味”,越是经典之作,越应返璞归真深入细读。无论什么样的教学设计,都应从老老实实读书开始,通过阅读文本,激发阅读兴趣。统编教材中的助学系统,是编者的智慧结晶,也是一线教师不能忽视的教学桥梁。我们应引导学生基于助学系统,向文字更深处漫溯,亲自去探得那思想的珍珠!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