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小靖 房洪军 袁建峰 王 平
互联网医疗是以穿戴设备和互联网平台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展的医疗服务活动,包括互联网诊疗活动、互联网健康保健咨询服务、互联网诊疗辅助服务[1]。构建良好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作为国家积极鼓励发展的新型医疗模式,互联网医疗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次,在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互联网医疗可对医疗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提升患者可及性;最后,凭借各类先进技术,互联网医疗可为患者提供及时、高效、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改善就医体验、提升“获得感”。
了解患者互联网医疗使用意愿现状并探寻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医疗的价值。此外,作为互联网医疗服务供给方,医生群体的使用意愿也会对患者使用产生影响。因此,对医生群体互联网医疗使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也十分必要。过往国内关于互联网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趋势[2-3]、机遇与挑战分析[4-6]及技术应用[7-9]等方面,关于医患双方互联网医疗使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将医患双方同时纳入研究范畴,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分析两个群体对互联网医疗的使用意愿,探索影响医患使用互联网医疗意愿的因素,进而提出提升医患使用意愿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设计问卷,在预调查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最终版本。借助问卷调查软件(问卷星)对医生和患者进行在线调查。
《互联网诊疗服务调查(医生版)》包括基本信息、便捷性/功能吸引力、政策激励、价值感4个维度23道题目。《互联网诊疗服务调查(患者版)》包括基本信息、便捷性、安全可靠性、价格、宣传与普及性5个维度32道题目。
使用SAS 9.4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例数(百分比)、中位数(四分位数)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百分比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因素分析。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医生版根据“如果有需要,我愿意尝试使用或继续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判断医生使用意愿,“很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判定为“不愿意使用”,“同意”“很同意”判定为“愿意使用”。
患者版根据“如果条件允许,我愿意持续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判断患者使用意愿,“很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判定为“不愿意使用”,“同意”“很同意”判定为“愿意使用”。
根据卡方检验结果及实际工作经验,选取指标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自变量筛选采用逐步回归法。
本次调查共收集问卷308份,其中医生114份、患者194份,问卷有效率100%。调查的医生群体中,年龄31~40岁占比最高(50.88%);所在科室中内科占比最高(49.12%);不同职称中,主治医师占比最高(50.00%)。
调查的患者群体中,年龄31~40岁占比最高(54.64%)。北京本地患者占60.82%,外地患者占39.18%。城镇职工医保占63.92%,城镇居民医保占12.37%。
被调查的医生中愿意使用有81人,占71.05%。从表1可以看出,在愿意使用和不愿意使用互联网医疗的医生群体中,包括“关注新事物、新技术发展动向”“愿意尝试新事物、新技术”等多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医生使用意愿情况
如表2所示,愿意尝试使用新事物、新技术(OR=11.24,P<0.001)和认为可以塑造其个人品牌(OR=6.16,P=0.026)的医生群体更愿意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
表2 医生使用意愿影响因素
被调查的患者中愿意使用有134人,占69.07%。在愿意使用和不愿意使用互联网医疗的患者群体中,包括“平时喜欢使用新事物”“很容易就掌握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操作方式”等多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显示,认为之前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体验较好、能够节省时间、就诊更方便且个人信息是安全的患者群体更愿意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OR值分别为5.75(P<0.001)、5.39(P=0.001)、8.35(P<0.001)和3.56(P=0.019)。
本研究发现,节约时间、就医便捷性等因素对患者使用互联网医疗的意愿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上述因素也正是互联网医疗相比传统线下医疗的优势所在。建议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在进行功能设计时,应重点考虑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互联网医疗的比较优势,不断强化患者使用时的获得感、安全感、掌控感等。除目前常见的网上预约挂号、在线支付、在线查看检查报告等基础功能,可从就诊服务的个性化及透明化方面进行功能设计,如进行在线问诊前,对患者进行在线问卷调查,了解其症状、需求和顾虑,以便更好地为其推荐高匹配度的医生,提升患者就诊的获得感与安全感;或在就诊前,利用大数据,对患者疾病情况及其持有的各类医疗保险的承保范围进行评估,使患者对其需要承担的费用有所了解,提升就诊时的安全感与掌控感。
感知获益是指在使用互联网医疗时,医生对其需要付出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进行衡量得到的正向综合评价。本研究结果提示,塑造医生个人品牌这一感知获益因素对医生使用互联网医疗的意愿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医生良好个人品牌的建立主要来自于在更广阔患者群体中的个人曝光及良好的诊疗效果和就诊体验带来的患者信任与口碑[10]。建议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在技术、数据、患者流量等方面的优势,协助医生塑造个人品牌。通过向大众传递医学知识和理念,可以有效加强患者对医生个体的认识和信任[11-12]。因此在个人曝光上,建议互联网医疗平台利用科普频道、问答社区、直播互动等,为有意愿进行医学科普及问答的医生进行精准患者引流,提升其在患者群体中的曝光度,增加其线上及线下的患者量;在提升诊疗效果方面,可通过提供继续教育、疑难疾病讨论、用药参考与查询、文献及指南解读等方式帮助医生自我增值,提升业务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在优化患者就诊体验方面,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的数据获取、分析与整合优势,为医生提供更加高效、实用的功能。如在接诊前通过移动端向医生发送待接诊患者信息,如过往就诊记录及就诊原因等;在就诊中,利用语音识别及人工智能技术,提取医患沟通中的关键信息,并在数据库中搜索与患者病情相关的最新循证实践,为医生的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在就诊后,为医生提供依据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来跟踪患者病情的“随访助手”功能等。
本次研究发现,对于医生群体,愿意尝试使用各种新事物、新技术的个人对于互联网医疗的使用意愿更强;对患者而言,如果在过往使用互联网医疗的过程中获得过良好的体验,同时感知到自身的信息安全具有保障则有助于提升其使用意愿。上述人群也更可能成为最先使用互联网医疗的种子用户。建议各类互联网医疗平台对种子用户的诉求给予充分重视,收集种子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对其提出的产品问题及改进建议进行及时跟进与优化,以鼓励种子用户充分参与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功能开发与改进,使平台提供的服务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进而提升医患使用意愿。同时,应注重对个体创新性强的未使用者的挖掘,通过广泛的宣传、现有种子用户推荐促使其尝试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