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农业绿色生产研究

2022-07-09 07:25:52姜太玲白丽娜段春芳周迎春肖明昆李林虹刘光华
农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隆阳区农药农户

姜太玲,罗 鑫,白丽娜,段春芳,2,周迎春,刘 倩,严 炜,肖明昆,李林虹,刘光华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云南保山 678000;2保山全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保山 678000;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昆明 650205)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绿色生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行绿色生产方式”,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这些都表明政府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较高,也反映出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在农业绿色生产的研究中,谭红英等[1]运用U-SSBM模型和Tobit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情况,得出财政支农力度、农业科技人员投入、农药机械化水平、农田水利设施等均对农业绿色生产有影响。白福臣等[2]基于文献整理和知识图谱发现,国内农业绿色生产的研究呈现注重化肥减量替代与绿色发展融合的发展格局。李翠霞等[3]调查发现,绿色投入品使用指导服务、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深耕深松服务、绿色病虫害防控服务等农业绿色生产社会化服务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绿色生产率。近年来,云南省农业正从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向资源保护、精耕细作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方式转变,绿色已经成为云南农业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但是关于云南省农业绿色生产的研究较少,而对于云南省隆阳区的农业绿色生产的系统研究还尚未见报道。为了更好地推动云南省农业绿色生产,打好“绿色食品、绿色能源、健康生活目的地”这3张牌,研究隆阳区这个典型农业大区的农业绿色生产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丰富农业绿色生产内涵,还能为云南省进一步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提供参考。

1 隆阳区农业绿色生产现状

隆阳区位于云贵高原,地处云南省西部,是中国西南边陲重镇和交通枢纽,对外开放的门户。境内山脉起伏盘错,海拔较高,以山地为主,山区或半山区占92.6%,平原较少,土地利用格局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4],加上具有纬度低、海拔高和区域间海拔相差较大的复杂地形,使隆阳区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5]。

隆阳区结合“效益不减、耕地休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农业绿色发展理念[6],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种养结构的优化;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增加有机肥和生物肥的使用量,大力推广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最大限度地控制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0.5%;建立了村社农田废弃物收集处理站,动员农户用机械或人工清理废弃薄膜,将农药、化肥等包装瓶(袋)和地膜、塑料等农田废弃物集中分类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实行耕地环境清洁生产模式;实施了畜禽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有效利用,开展了秸秆和尾菜综合利用[6]。

2 隆阳区农业绿色生产调控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隆阳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云南省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农业绿色生产,结合区域特点,在生态环境、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1 优化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环境

2.1.1 林牧型循环发展模式 近年来,隆阳区向养殖户推行了“林-草、果-草”林牧型发展模式。例如在瓦窑镇下麦庄村农户实行的“核桃+魔芋(牧草)+山羊”模式[7];在瓦渡乡石漠化地区形成的“核桃+蚕豆(玉米)+牛”循环模式,在板桥镇养殖大户的“板栗+土鸡”模式[8],在潞江镇发展起来的果园生草覆盖免耕生态种植模式,这些模式是以立体农业为基础形成的,一是能改善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质、稳定土壤表层和近地表水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也增加了化肥、水资源、土地资源利用率;二是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9];三是副产物、废弃物通过资源化利用,节约了成本,保护了环境,形成了“以牧辅林,以林助牧”的生态循环模式。

2.1.2 农牧型循环发展模式 以公司牵头构建出了“畜-肥-作物”[8]、“畜-沼-肥-果(菜)”、“玉米+畜牧养殖”的循环模式,此种模式通过牲畜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一方面减少了环境污染,符合环境保护的理念,另一方面减少了农作物无机肥料的使用,符合农业绿色生产的目标。

2.1.3 优化种养结构 推行农业绿色生产,要求肥、药量需求低,能够轻简规范化栽培,以施用有机肥为主,种植豆类作物是一个最好的选择,2019年豆类作物在隆阳区的总播种面积为17367.3 hm2,占全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6.15%。与其他粮食作物种植相比可减少94.44%的化肥用量,减少92.59%的农药使用量,在种植上几乎可以不使用农用薄膜。利用豆科作物产生的根瘤菌,可以起到固氮作用,减少氮肥的使用;在籽粒收货后,秸秆可做饲料也可做肥料,能够改善土壤理化结构,减少水体、土壤污染,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上成效显著[6]。

2.2 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2.2.1 生态调控 隆阳区根据地势条件,大力推广林下种植玉米、魔芋、牧草、蚕豆、豌豆、烤烟等多种作物,桑园套种啤饲大麦[10]、玉米与烤烟套种青蚕豆等技术[11],在荔枝、龙眼、芒果等果园种植崖州硬皮豆、紫花苜蓿、光叶紫花苕等生草。此种植模式减少或杜绝了使用除草剂,改善林园、桑园、果园小气候,人为增强了作物抵抗病虫害能力和自然控害能力。

在适宜季节,对果树、经济作物等进行田园清洁、修剪、肥水管理等措施,改善了通风、光照条件,能有效改善病虫害发生源头及攀升环境。在温室大棚设施下种植水果、蔬菜,根据不同水果、蔬菜对温湿度的要求及病虫害发生规律,合理调节温湿度可以达到减少病虫害的目的[12]。

2.2.2 理化诱控 生产企业和农户采用杀虫灯、性诱剂、黄板、蓝板、合适目数的防虫网等措施,对小菜蛾、斜纹夜蛾、翅蚜等进行防控,不仅能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对防治害虫的效果明显。

2.2.3 科学用药 一是加强对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适时防治,对症下药;二是技术人员适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在最佳时期开展病虫害防治,减少盲目用药,促进农药减量;三是开展科学安全用药技术培训,提高农药使用组织和人员识别病虫害能力,增强农药使用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安全用药意识;四是根据病虫害发生与为害特点,推广使用环境友好型农药,并进行农药的轮换使用和交替使用。

2.3 严格监管产品质量安全

2.3.1 农业生产投入品监管和培训 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的建设,抓好集市、村庄的零售单位和零售点的农药、化肥、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管[13],组成联合执法检查宣传工作队对种子、农药、肥料、农机、水产、动检、疫控等方面进行检查指导,印发《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饲料管理条例》等普法宣传资料,对农户进行现场指导、普及识假辨假常识,引导群众在农资产品购买上理性、使用上科学[14],严格把控市场准入关,使售卖假劣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坑农害农的现象得到遏制,从源头上提升农业产品质量安全。

2.3.2 抓标准化基地建设 在西邑乡已探索出一条“基础设施+产业壮大+经济发展”全方位一体化集中的扶贫新模式,组织实施了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建成超过350 hm2优质蚕桑基地[15]。在芒宽乡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成孔雀山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并调整蚕桑布局,与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公司提供适宜品种、指导农户种养蚕桑,利用标准化技术,全面推动生产标准化的进程,保证种桑养蚕过程中的生态化和无公害化[16]。

2.3.3 安全监管上市农产品质量 在隆阳区,全区18个乡镇(街道)建设农残快速检测室,并配备农残速测仪及检测人员,对本辖区的蔬菜质量安全抽查检测、执法检测,重点蔬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贸市场配备速测设备,开展蔬菜的自律性检测[13]。

3 隆阳区农业绿色生产制约因素

3.1 生产者绿色生产意识淡薄

一是部分农民缺乏自主意识,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农业生产观念[17];二是农业生产靠经验,缺乏科学知识;三是根据问卷调查可知,群众对农业绿色生产中的生物农药、有机肥等的了解程度偏低,如表1所示。

表1 群众对生物农药、有机肥的了解程度统计表

3.2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

近年来,政府虽然加强了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但隆阳区大部分田地的基础设施依然很脆弱,水利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每年10月至翌年5月,干旱现象突出,小春作物的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山区和半山区的土地更缺乏水利灌溉设施,严重制约着农业的绿色化生产[18]。

3.3 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低

隆阳区境内山脉起伏盘错,地形复杂、平原较少,土地经营分散,自然条件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的普遍应用。即使政府给予适当的购机补贴,农民购机的积极性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绿色生产的推行。

3.4 科学技术水平不高

因区域限制,隆阳区相对比较封闭,高新科技引进来或使用的频率较低,导致农业绿色生产推进较慢;对于农作物的抗病虫害品种选育、高效栽培等技术的投入较低,而且专门从事农业的科技人员较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绿色生产水平。

4 促进隆阳区农业绿色生产的路径探索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农业绿色发展不等同于农业环境保护,更加强调绿色作为发展的驱动力[19]。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20]。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绿色发展的出发点。

4.1 建设高标准绿色生产基地

高标准绿色生产基地是指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符合一定绿色生产标准,具备完善且能支持绿色生产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对生产过程能够按照一定的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范和全程质量控制进行管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21-22]。隆阳区农业耕地资源具有分布散、面积小、数量多等特点,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可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农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农业生产模式来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化、绿色化水平。

在高标准绿色生产基地建设中,一是隆阳区各乡镇根据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地势,提出农业发展的不同定位,要因地制宜。二是完善基地内部的水利水电设施,建设保障化肥、农药、薄膜等绿色生产资料供给的基础设施,采用新型的节能耕地机、节水灌溉机、播种机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绿色水平化。三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农业发展空间及产业布局,打造“一园多区”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在基地内部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立体农业种养模式。

4.2 区域合作模式

区域合作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化解恶性竞争[23],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隆阳区地形复杂,立体气候显著,选择区域合作模式,能更好地推动隆阳区农业绿色生产。

4.2.1 产学研合作模式 政府部门通过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大产学研合作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构建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涉农企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农户进行合作,促进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形成农业生产间的良性循环,在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需求与供给、研发与转化、推广与应用之间搭建桥梁,能够在农业产前生产资料投入、产中种植过程和产后副产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环节中推动了农业绿色化[21]。

4.2.2 “飞地经济”模式“飞地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符合国家战略指导的好举措。隆阳区拥有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多、气候多样性等特点,可选择一个拥有高新技术、人才资源、管理水平高的地区进行合作,具体模式如图1 所示。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可以促进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图1 “飞地经济”模式

4.2.3 农业绿色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 小农户在隆阳区农业生产主体中仍占有主导地位,存在着经济、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先天弱势,很难依靠自身发展现代农业。而社会化服务的“服务规模化”经营,可以帮助小农户打通资本、技术、装备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通道,进而实现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24]。农业绿色生产社会化服务是促进小农户与绿色生产相衔接、全面迈入农业绿色生产的重要途径。

隆阳区的政府公共机构、科研机构、其他社会服务组织、服务性专业合作组织、市场化服务企业等可以为小农户无偿或有偿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包括绿色投入品供给服务、绿色生产技术性服务、绿色生产机械化服务、绿色生产保障性服务等,从而带领小农户走上农业绿色发展道路。目前可以参考的模式包括“公共机构直接提供服务”模式、“政府购买服务+市场主体运作”模式、“新型经营主体+公共财政补贴”模式等[24]。

5 结语

绿色生产是绿色经济的基础,践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不仅是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云南农业正从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向资源保护、精耕细作等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方式转变,隆阳区作为云南的农业大区,践行农业绿色生产,尽量减少农药、化肥、土壤、人力等资源的消耗,在现有的绿色生产下,从建设高标准绿色生产基地、实行区域合作模式、经营农业绿色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等路径上继续推进农业绿色生产,以进一步推动云南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步伐、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和绿色农业科技支撑夯实。

猜你喜欢
隆阳区农药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20
保山市隆阳区精品咖啡产业发展路径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07-28 07:08:42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 05:55:46
保山市隆阳区10913例妊娠期妇女人体组成成分测定
隆阳区总工会:牵头举办春季招聘会
时代风采(2019年4期)2019-12-14 15:40:48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粮食日 访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