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演唱特点分析

2022-07-09 22:22吴浩
民族文汇 2022年41期
关键词:声乐艺术艺术歌曲

吴浩

摘 要:艺术歌曲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钢琴伴奏、旋律、诗词融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歌曲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西方艺术歌曲的集大成者是舒伯特,其代表作有《鳟鱼》、《冬之旅》等,他为艺术歌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艺术歌曲产生于20世纪初,《大江东去》于1920年青主先生在德国创作的,这首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将对《大江东去》的创作背景、歌词大意、音乐风格以及演唱分析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严格按照曲谱的力度术语演唱的同时,为这首歌的演唱提供思路和理论参考,从而更好地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推动中国艺术歌曲的普及与发展。

关键词:声乐艺术;艺术歌曲;青主;《大江东去》

一、《大江东去》的创作背景

艺术歌曲大约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 前后传入我国,中国艺术歌曲从此展开属于自己的历史。西方艺术歌曲在最初传入我国时,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很多音乐家、大学教授、文人作家创作了很多经典的艺术歌曲,这其中具有代表作的作品有《春游》、《叫我如何不想她》、《玫瑰三愿》、《嘉陵江上》《长城谣》等,这时的中国艺术歌曲主张向西方学习,内容上皆以近代诗歌为主。

《大江东去》是青主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创作的,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其歌词选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这首词时,正是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的时候,经历各种坎坷,苏轼的心情是抑郁、复杂的,当时他正经过古战场,从而引出了怀古的思绪,将自己与三国时期的周瑜进行对比,从而感叹自己壮志未酬的境遇。但从词中可以看出并未流露出悲伤的情绪,而是表达出豪情壮志的思绪,同时歌颂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作曲上,青主以通谱的写法,着重抒发原词中豪放的气势和怀古抒情的感慨。

二、《大江东去》的演唱分析

(一)歌曲的唱腔选择

《大江东去》是一首男中音必唱的曲目之一,是一首美声歌曲。男中音的音色比较庄严、浑厚、柔和,十分适合这首歌曲的表达。但由于此歌情绪多变,因此不能只用一种音色来演唱,因此演唱者在演唱之前要对此进行思考。

演唱这首歌难度较大,要求演唱者达到收放自如的状态。如“大江东去”的“大”字上我们可以看到力度记号f,因此在演唱此处时应该要用宽广洪亮的音色去演唱,需要演唱者通过大量的练习,找到较低的喉位。此外,“去”字属于一字多音,因此此处可以采用京剧中的“一字多音”的唱法,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在“故垒西边,人道是”这句时,演唱者应演唱处一种神秘的色彩。在“乱石崩云”处,演唱者的声音应较弱,但一定要集中,这就需要演唱者能够比较好的控制住气息,用后腰的力量支撑起。最后,演唱者在唱完“一直多少豪杰”后,要保持声断气不断的感觉,用男中音浑厚而又温柔的音色进行演唱歌曲转调处(遥想公瑾当年)。

(二)歌曲的情感分析

要想深入感情的演唱这首歌,就得提前了解这首歌的背景、歌词大意,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思想。苏轼创作这首词时是他被贬黄州近两余年,当时的苏轼心中是忧愁的,于是想放松情绪,恰好来到了黄州城外的赤壁,这里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苏轼见此景感触颇多,于是他借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上阕描写赤壁,下阕借周瑜壮志未酬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这首乐谱的力度记号是在演唱者了解歌曲背景以及歌唱功底较深的基础上,从而更好地进行二度创作,辅助演唱者更好地抒发情感。这首歌曲的情绪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看到古战场从而抒发出来的豪情壮志的情感,如起始部分“大江东去”就是苏轼看到古战场“赤壁”而发出来的感叹,此时的力度记号f用以提醒演唱者应唱出较强的声音。第二部分“遥想公瑾当年”,此处借用周瑜的故事来抒发作者壮志未酬的心境,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部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是歌曲的尾声,情绪又发生了变化,是作者发出的感叹,表达作者经历了人生百态,对人生的感悟。此处演唱者的音色不宜过亮,但应充分表达语气,尤其是要将“人生如梦”与“一尊还酹江月”的情感对比发挥到极致。

(三)歌曲的咬字处理

中国艺术歌曲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咬字,要想唱好中国艺术歌曲,就要求演唱者必须要在咬字方面下很大的功夫,对中国语言进行研究,

中国歌曲的咬字不同于外国歌曲,如要想唱好意大利歌曲,只需将歌曲中的元音唱连贯,延长元音,辅音占用的时值很短,一带而过即可,但是双辅音需要强调一下。中国歌曲之所以难唱,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的咬字,中国字分为字头、字身和字尾,我们在演唱时需要注意这三者之间的过渡,过渡的速度取决于歌曲的风格和韵味。如歌曲起始部分“大江东去”的“大”字不适合拉长,而“江”字可以拉长一点,会增加歌曲的氣势和韵味。此外,这首歌中间部分“卷起千堆雪”的“堆”字,“一时多少豪杰”的“杰”字都比较难唱,因此演唱者可以进行大量的朗诵练习从而加强对歌曲咬字的处理。

三、结语

虽然《大江东去》这首歌创作至今已接近100年,但是它的艺术价值却非常高,仍然是当今男中音演唱者演唱最多的曲目之一。通过对《大江东去》进行多层次研究,有利于演唱者更好的理解该歌曲,从而更好地对该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同时,研究该歌曲对推动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也愚.试析早期中国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艺术创作手法[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37-140.

[2]黄承箱.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创作手法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4):86-91.

[3]孟盼盼.论青主艺术歌曲的创作[J].音乐时空,2014(12):104-105.

[4]毕海燕.中西音乐交融的硕果:从青主的《大江东去》看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开端[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3):77-83.

[5]梁茂春.中国第一首优秀艺术歌曲——青主的《大江东去》.音乐周报.2003-1-31(07).

[6] 李岚清. 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先锋——青主[N]. 南方日报,2008-06-04(A09).

[7]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 廖乃雄.廖尚果(青主,1893-1959)先生的生平、业绩[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2):35-44.

猜你喜欢
声乐艺术艺术歌曲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发展分析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美及民族特色
审美定位在声乐演唱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
声乐艺术中唱法跨界问题研究
谈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功能
20世纪初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