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心脏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长,同时造成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持续升高。慢性心力衰竭会影响患者全身脏器的功能:肾血管灌注不足可造成肾功能异常,肝脏长期处于淤血缺氧的状态可造成心原性肝硬化,肺部淤血可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几率,长期卧床的患者下肢静脉容易形成血栓。慢性心力衰竭的种种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慢性心力衰竭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社交,甚至给患者带来抑郁、焦虑、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除此之外,慢性心力衰竭还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患者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
1什么是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心脏就像一个“水泵”,不停地通过动脉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同时接受静脉从周围组织脏器输送回心脏的血液。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输出血量不能满足身体代谢的需要(射血功能下降);人体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液也不能顺利回流到心脏,造成身体其他组织淤血肿胀,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无力、肿胀等慢性心力衰竭表现。
2哪些症状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预警信号?
当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要警惕自己患上了慢性心力衰竭。
2.1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慢性心力衰竭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病情较轻的患者仅仅在参与较重的体力劳动时发生呼吸困难,休息后很快缓解。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逐渐出现轻度体力活动时就会感到呼吸困难,严重者在休息时也会感觉呼吸困难,以致患者被迫采取半卧位或者坐位休息。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另一种表现,患者常常在熟睡中憋醒,有窒息感,被迫坐起。病情轻的患者坐起后几分钟症状缓解,严重的患者可持续不缓解,甚至出现呼吸窘迫和口唇紫绀的情况。
2.2乏力、运动能力下降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常并且早期就可以出现疲乏无力,运动能力下降等症状。
2.3水肿
同肾脏造成的水肿不同,慢性心力衰竭造成的水肿多先见于身体低垂的部位,例如下肢,卧床患者常表现在腰、背及尾椎骨周围等部位,按压可出现凹陷,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全身水肿。下肢水肿多于傍晚出现或者加重,休息一夜后可缓解或者消失。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胸腹腔积液。
2.4咳嗽和咳痰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出现咳嗽、咳白色黏痰或者泡沫痰,严重者可表现为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者血痰,多同呼吸困難并存。很多患者常被误诊为肺部感染。此症状是慢性心力衰竭造成的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渗出所致。
2.5其他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还容易出现无食欲、腹部肿胀、肝部疼痛、失眠、心慌等不特异的症状。严重慢性心力衰竭容易造成患者脑缺氧,患者还可能出现嗜睡、眩晕、眼前发黑、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
3造成慢性心力衰竭的原因有哪些?
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异常是引起慢性心力衰竭最主要的病因。其中,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心室扩大,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除此之外,各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左心室肥厚、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科学、有效的诊断治疗,病情进展恶化也可造成慢性心力衰竭。除心血管疾病外,非心血管疾病也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甲亢等也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这些患者为慢性心力衰竭的高危人群,除治疗原有疾病外,应定期做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若出现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此外,一些治疗肿瘤药物、抗抑郁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也可导致或加重慢性心力衰竭。因此建议肿瘤患者抗肿瘤治疗前系统评估心脏功能,并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其他系统性疾病也可造成慢性心力衰竭,例如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病可导致心脏淀粉样变。心脏淀粉样变病死率高、预后差,应尽早诊治。除疾病外,酗酒也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酒精性心肌病的发病与长期大量的酒精摄入有密切关系,多发生于30~55岁的男性。有10年以上大量饮酒史、出现心脏病的症状和体征、能排除其他心脏病的患者应考虑本病。
4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注意什么?
首先,患者要改变生活方式,戒除不良嗜好,包括吸烟、饮酒、药物依赖等。要尽快就诊于心衰专科,由专科医生开具治疗症状及改善预后的药物;其次,需要定期回到门诊随访,向医生陈述近期的自我感觉变化。由医生根据患者近期状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一般性随访每l~2个月1次。重点随访每3~6个月1次。患者自身疾病状况变化,如感冒、腹泻、血糖升高等等都需要给予相应治疗;第三,严重心衰患者摄入液体量限制在每天1.5~2.0升,有助于减轻症状并缓解肺淤血。这里要注意的是,液体摄入量包括来自输液、饮水、汤、粥、蔬菜、水果中的水分,并非仅是饮水量。每日测定体重以便早期发现液体潴留非常重要。短时间内体重增加是身体内液体潴留的“信号”;第四,心衰加重期患者应该卧床休息,可在床上做下肢被动运动以预防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