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红 朱莉霞 刘磊 刘化峰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益气活血疗法与常规西医治疗时,配合护理干预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方便取样方式在某三甲医院心内科选择2021年6月份-2022年6月份入院治疗的冠心病伴心绞痛的患者60例,依据入院顺序数字编号,随机性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则实施常规西医治疗+护理的同时联合益气活血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96.67%的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73.33%高,P<0.05;没有治疗时,对照组、观察组疼痛程度无差异,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比对照组轻,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益气活血疗法与常规西医治疗时,配合护理干预可以将患者疼痛程度缓解,充分发挥药物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益气活血疗法;护理;冠心病;心绞痛
在心内科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该疾病容易合并心绞痛,发病比较急,对于患者生命安全有严重威胁。目前常规西药是临床常用疗法,但是由于药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所以祖国医学主张益气活血,促进患者临床症状逐渐改善,尤其配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本文在某三甲医院心内科选择2021年6月份-2022年6月份入院治疗的冠心病伴心绞痛的患者60例为样本,分析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益气活血疗法与常规西医治疗时,配合护理干预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资料
方便取样方式在某三甲医院心内科选择2021年6月份-2022年6月份入院治疗的冠心病伴心绞痛的患者60例,依据入院顺序数字编号,随机性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则实施常规西医治疗+护理的同时联合益气活血疗法治疗。全部患者都与西医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相符。对照组男性、女性17例、13例,年龄阶段49-85岁,均值62.17±2.61岁;观察组男性、女性16例、14例,年龄阶段50-85岁,均值62.84±2.74岁。在开始治疗时,对患者基线资料进行统计,计算得出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与护理,采取曲美他嗪治疗,国药准字,生产公司为远大医药,该药品的规格为35 mg每片,每天一次,每次一片,维持治疗4周。同时对患者实施用药指导护理,告知患者服药注意事项,不可以自行增减药物,需要严格遵医嘱用药。
观察组则实施常规西医治疗+护理的同时联合益气活血疗法治疗。益气活血中藥穴位贴敷和中医护理。选取白芥子9g、元胡21g、川穹12g、细辛12g、桂枝12g、丹参12g、三七12g,将其研成细末,取姜汁、水按照1:3比例将其调至糊状,对患者进行贴敷,穴位取心俞、肺俞、脾俞、膈俞、膻中穴。护理上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辨证施护,给予情绪疏导、穴位按摩等,使患者经络通畅、气血调和,疗程为4周。
1.3观察指标
分析冠心病患者通过联合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情况,根据自制的统计量表计算出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指标判断以显效、有效、无效进行划分;
镇痛评分根据VAS评分量表完成,分值划分为10份,分值越高疼痛越高,评估阶段分成治疗后1h、治疗后1天、治疗后1周。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0.0对数据进行相关,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开展t检验、检验对比。P小于0.05表明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96.67%的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73.33%高,P<0.05,见表1。
2.2两组疼痛缓解效果
没有治疗时,对照组、观察组疼痛程度无差异,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比对照组轻,P<0.05,见表2。
3.讨论
冠心病伴心绞痛疾病反复,病因比较复杂,常规西医主要采取曲美他嗪与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但是由于西药容易产生副作用,所以患者耐受性不高。祖国医学表示情志不畅与劳逸失调等属于冠心病心绞痛主要病因,所以治疗需要重视益气活血。白芥子、元胡、川穹、细辛、桂枝、丹参、三七等药物能够补气固表、温通心阳等,效果显著。本研究得出,治疗4周后,观察组96.67%的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73.33%高,P<0.05;没有治疗时,对照组、观察组疼痛程度无差异,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比对照组轻,P<0.05。研究结果与马天阳等的结果一致,可见益气活血疗法能够弥补常规西医治疗缺陷,尤其配合护理干预,可以实现药效最大化。
综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益气活血疗法与常规西医治疗时,配合护理干预可以将患者疼痛程度缓解,充分发挥药物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季昭臣,胡海殷,李楠,等. 基于SMD-TCM证据库生成益气活血类中成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再评价[J]. 天津中医药,2021,38(6):745-750.
[2] 马天阳,曹家铭,李成,等. 益气活血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2021,29(13):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