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义務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已由教育部制定颁布,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新课标主要有哪些变化和亮点?各级科学学科教研人员和一线科学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课标?在科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新课标的指导作用?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修订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国际环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多,科技创新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决定着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国家安全。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作支撑,如何发挥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奠基作用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良好的科学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素养的养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形成十分重要。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17年又修订颁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这两次课程标准的制定都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为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新课标再次明确“科学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初中阶段可选择分科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学)”,将九年科学课程总课时比例提升至8%~10%(762~952节)。新课标在充分吸收和借鉴课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三全育人”导向,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观,提出科学课程学生核心素养指标。新课标的颁布对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很强的指导作用。
二、主要变化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和特色亮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彰显课程育人价值。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科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初步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基本的科学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今后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凝练学科核心素养。第一次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并贯穿标准各个章节是此次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的最大亮点,同时新课标中明确界定了核心素养内涵、描述了核心素养的各学段特征。新课标在科学课程学生核心素养中新增了“科学思维”,同时将“科学知识”调整为“科学观念”,将“科学探究”调整为“探究实践”。新课标提出,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核心素养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同党的教育方针、义务教育培养目标以及前期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一脉相承。
清晰定位课程目标。科学是人类在研究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系统,以及获得这些知识系统的认识过程和在此过程中所利用的方法。科学为技术和工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广义的理解中,科学也包括技术与工程。科学课程目标坚持素养导向,新课标提出,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总目标概括如下:一是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二是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三是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四是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突出核心科学思维。将“科学思维”纳入学生核心素养是此次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又一亮点。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习得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阐述科学探究学段目标时概括出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和反思评价。这样处理的好处是可以让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科学探究的主要实施流程及规范,但也容易造成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关注探究过程、策略与步骤而忽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教学的核心是思维,学习的关键是思考,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指向应是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将科学思维明确为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科学课程的内核与科学的本质属性。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
重构整合课程内容。新课标沿用了以科学主要概念为主轴、每个主要概念再分解成若干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与之前的课程标准相比,此次课程内容安排有一些新特点。一是重新整合科学课程核心概念,把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内容设置成13个学科核心概念、54个学习内容,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二是提出跨学科概念,将科学课程的内容结构在13个学科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引入“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4个跨学科概念,指向跨学科学习和学生科学思维纵深发展。三是淡化科学领域的界限,取消了过去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与学习内容对应的呈现方式,强调科学课程的综合性。四是突出核心概念的本质特征,核心概念的表达紧扣概念本质内涵,学习内容围绕概念内核展开,核心概念的表述与学习内容的描述更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更有利于一线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准确理解把握。
螺旋设计学习进阶。依据儿童学习理论最新研究成果,《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学习进阶”。学习进阶是对学生在一个时间跨度内学习和探究某一主题时,依次进阶、逐级深化的思维方式的描述,一般呈现为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相互关联的概念序列,体现了核心科学概念和关键科学能力的发展脉络。新课标很好地传承并体现了这一学习理念,按照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认识水平、兴趣特点,是否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科的内在逻辑,螺旋设计科学学习内容,使得学生的科学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综合、由现象到本质。促进学生学习进阶,最终指向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学习进阶设计主要考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知识经验的丰富、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问题解决的复杂性等因素。
编制学业质量标准。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科学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编制出学业质量标准是此次新课标的一个重大突破。新课标将九年义务教育分成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整体描述学生完成科学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达到的学业成就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要求,也遵从了学科教学的评价导向。科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推出将对一线科学教师的教学实施、学生的科学学习、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教学质量评价等发挥很好的指导作用。
“教—学—評”一体化设计。新课标以学生核心素养四个指标维度统领全篇,以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为核心,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整体设计,注重“教—学—评”一致性。针对科学课程核心概念及课程学习内容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附录增加教学案例;针对科学学习内容及学业要求明确科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同时附评价案例。这不仅可以让科学教师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还强化了课程标准对一线教师“怎么教”的具体指导。
注重加强学段衔接。新课标首次将小学学段与初中学段相结合,九年科学课程一体研制,同时统筹考虑幼小衔接、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课程衔接,这是此次课标修订的又一探索与创新。新课标从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及课程实施方面整体设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学段目标合理安排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按学段提出学业要求及质量标准。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有利于科学教师对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教材的理解把握,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达成。
注重强化课程综合。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可将科学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等分支。这些分支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但也共享一些通用的科学方法,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趋势。科学、技术与工程相互促进,科学为人类认识和理解自然与社会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精神力量和价值观念。新课标进一步强化并突出了科学课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课程性质中,明确了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在科学课程内容选择与安排中,学科核心概念与跨学科概念构成科学课程内容框架,通过学科核心概念学习理解跨学科概念,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及科学史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与综合性;在教学提示及教学建议中,强调科学学习内容要与学生已有经验相结合,探究实践活动中动手要与动脑相结合,强调“做中学”“学中思”,科学知识学习要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解自然现象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其他课程相互渗透;在学业质量评价上,要重视综合评价,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多维综合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实践活动中的真实表现与思维活动,改进结果评价,重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导向和促进作用。
三、对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新课标顺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要求,从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等方面系统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标的颁布可以说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一个新的里程碑,将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改革、促进科学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一线小学科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为知识运用赋能,这是一个我们需要共同面对且必须交出优质答卷的重大课题。
一是突出标准引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教育管理、课程实施、教材编写、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把新课标作为一切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根本遵循,加强对新课标的研读,特别是提高对科学本质内涵的理解,科学的基本特点是以实证作为批判尺度、以逻辑作为论证武器、以怀疑作为审视的出发点。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新课标在科学学科认识、科学学习理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二是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内核。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新课标的重点。核心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观察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课程学生核心素养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到“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再到“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这一演变过程既反映了有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的最新成果,也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性。对小学科学教师来讲,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核,就是我们理解新课改、掌握新课标、研读新教材、开启新时代科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关键密钥。
三是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实践。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科学素养,提高专业能力。小学科学教学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加强教学内容整合,注重教学方法改革,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真实的科学学习真正发生。在教学组织实施中,要做到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与作业设计要从知识点查验转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上来。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与探究实践活动,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要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突出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基础教育作为重要支撑。在学生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静候春暖花开是我们全体科学教育人的共同任务,也是广大一线小学科学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与重大责任。
责任编辑 / 曹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