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2018年课题组
关键词:创新;创业;企业家;中小微企业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民营企业贡献了70%的GDP增长,而新增中小微民营企业贡献度占70%。它们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中小微企业不仅是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贡献者。它们的生存状态对中国经济的表现至关重要。因此,要研究中国的工业化奇迹,就要理解千千万万的企业家是如何涌现出来的。但要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翔实的数据素材。此外,从政策角度,也有必要及时准确了解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然而,现有的中国企业数据,尤其是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数据非常匮乏。学界使用最多的是国家统计局每年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此类大企业仅占工商企业总数的5%左右,并且中小微企业和服务业不包括在内。从现实角度来看,这些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小微企业的诞生与成长。 另外,从数据内容来看,该数据库侧重企业的财务信息,缺乏企业家本人及其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信息,因而无法研究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的发展历程。再者,最近几年规模以上数据对学界开放度收紧,使得该数据无法满足政策和学术研究对中小微企业信息的需求。同样,大部分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实证研究采用的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与工业企业数据类似,这些上市公司也颇具规模。当然,也有部分关于中小微企业或者企业家的调查数据。
例如: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于2015 年开展了中国小微企业调查(入企访问),样本数为5 497 家。但此数据库后来不再更新。还有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2017 年通过邮寄问卷的方式开展的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搜集1 960 家样本。但由于问卷是由企业家自行填写,无法知道问卷的样本偏差和准确程度(王冉冉等,2020)。最为广泛使用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私营企业主群体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代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1993-2014 年(发放问卷),每年样本数在2 000-5 000 家。但这个数据库问卷的样本和问卷一直在调整,很难用这套数据来追踪私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为了弥补中小微企业微观面板数据的不足,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课题组在2016 年广东江门,以及2017 年河南地区预调研的基础上,2018 年将范围扩展至全国六省市(广东、浙江、上海、河南、辽宁和甘肃)展开了入企调查。通过随机分层抽样,从全国工商企业注册数据中抽取了58 500 家在2010 年至2017 年间成立的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并最终获取了具有省级代表性的6 198 份全行业的完访数据。基于2018 年的基期调查数据,项目组每年进行持续追踪访问,致力于形成区县和企业两个层面的多期面板数据。截止到2021 年8 月,项目组搜集了近万家企业和企业家信息,形成了目前中国较大规模的、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代表性的中小微企业调查数据库。
其中,区县层面可形成2018、2020 和2021 三期的面板数据,企业个体层面可构成2018、2020 的面板数据样本为2 634 家。
本文首先描述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的基本情况,比如抽样方案、样本代表性、执行过程以及数据质量评估。其次,围绕问卷的八个方面来展开描述性统计,具体为:(1)企业的存续状态和基本信息。虽然工商注册企业信息中涵盖了注册、注销、吊销等信息,但现实中很多中小微企业的存续状态非常复杂。例如,暂停营业、从未经营、搬迁等状态,并非单用“退出”就可以记录全部状态。(2)企业初创、创新与退出的演变过程。包括创办企业想法和资金来源,第一笔订单的来源,各类创新行为的选择,新产品或服务进入市场的份额,企业退出的原因等。(3)企业在供应链网络中的位置和作用。重点询问了企业供应商和客户的基本情况、资金流转等问题。(4)企业的就业贡献及其雇工结构。针对有雇工的企业,问卷中设计了雇员数量及其结构,包括雇员性别、雇员籍贯,以及雇员的专业技术程度等。(5)企业经营成本与收益,包括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使用及带来的收益。(6)企业投资及融资决策。(7)创业者或经营者的个体特征及其主观态度。
(8)政策诉求与营商环境评价。
与现有研究相较,本文在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领域都有或多或少的新发现,对于填补和完善中国创新创业规律及中小微企业家的共性特点等两个领域具有重要的贡献。
首先,随着市场主体注册数的增多,有效的市场活力被广泛关注。大多研究讨论制度与创业活跃度(杜运周等,2020),或数字经济部门对创业影响(赵涛等,2020)。然而,究竟中国有多少创业企业具有活力仍为未知。本文的关于企业经营状态部分的研究填补了该空白。研究发现,有24.2%注册企业是在原址经营的,即1/4 的在营活跃率,这意味着其余3/4 的注册企业大概率是没有实际经营业务的。如果以虚假企业注册数作为依据,将有可能造成研究结论的偏差,误导决策(梁平汉,2020)。
其次,企业家精神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Baumol, 1990;李宏彬等,2009),尤其是中小微企业(Acs and Audretsch 1990; Audretsch 1995;Wennekers and Thurik, 1999)。目前關于中国企业家创业动因的问题,大量研究都从外部宏观力量(如政府、制度、创新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创业者自身的内部动因。如本次调查发现,近85%的创业者创业的想法来源于自身。因此,该调查数据统计的企业家个体特征,及其对待经济和社会的主观评价尤为重要。例如:中小微创业者呈现“年轻化、高教育、风险中性”的普遍特点。与以往“低教育、爱冒险”的刻板印象不同。同时,他们对待政策的诉求中,希望政府能规范市场经营的要求仅次于减税降费,对“加强监管”的行政干预手段具有启示性作用。
再次,Allen et al. (2005) 认为非正规借贷是中小微企业创业融资的主要途径,并以此来解释中国在金融市场不完善条件下的增长奇迹。但本次调查发现,中小微企业创业时主要以合资和自有资金为主,债权融资次之。其资金结构依次为38:33:18:11,分别是合资、自有资金、私人借貸和金融机构借款。该结果为张一林等(2016)认为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发展需要匹配以资本市场为主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提供了现实依据。Wei et al. (2017) 研究发现,中国专利的增长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但也有部分研究认为“专利泡沫”的存在,较难准确衡量创新水平(如:申宇等,2018)。在本文的统计数据中,汇报了企业家定义的创新以及新产品的上市信息等事实指标,为创新研究提供了更多数据选择。
最后,关于中小微企业的经济社会贡献,以往研究单纯以企业内部的就业或者经营收益为主,忽略了企业之间的供应链网络的作用。本文统计发现,每家企业对应关联的业务网络平均有7 家企业,他们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联动作用。未来借助此数据,可以开展更多的网络视角的研究。
基于2018 年基期调查数据,课题组目前只针对产业集聚、企业创新、企业融资需求、企业家精神等四个方面展开了系列研究。在2020 年2 月和5 月,课题组对基线完访样本进行了电话追访,进而分析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生存状态的影响(Dai et al., 2021a)。Dai et al.(2021b) 结合该数据、2020 年疫情期间电话调查数据以及工商注册数据,分析了产业集群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对于稳定企业经营韧性的作用。徐丽鹤和李青(2020)利用广东省的数据,研究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发现正规金融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型创新,而民间金融则能促进企业的非技术型创新。徐丽鹤和黄韦明(2019)讨论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现状,发现有46.5%企业不需要融资,不缺资金又不需要信贷是客观事实。因此,有必要对“融资难”的问题进行重新研判。
Huang et al. (2019) 结合九年义务教育改革,讨论了教育水平对创业选择的影响。陈方豪和张晓波(2019)讨论了从军经历对创业选择的影响和机制。上述研究对理解中国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该数据的使用者提供了一定的事实参考。
综上,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数据库为深入了解中国微观企业、推动中国学者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微观实证研究提供了素材,为制定有效的政策提供了基础支撑。
本文以下部分的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介绍调查方案、样本代表性以及数据质量。第三部分汇报本次调查统计的中国企业创新创业活动的特征事实。第四部分为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二、调查方案、代表性及数据质量
在本节,本文将首先介绍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的设计及其实施,包括团队组织架构、抽样方案、质量控制。此外,本节还将根据调研数据介绍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现状,并从多个维度分析本数据库的代表性。
1. 调查设计及实施
2018 年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Enterprise Survey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简称ESIEC)由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Center for Enterprise Research)牵头,在2018 年暑期在广东、上海、浙江、河南、甘肃和辽宁六省市进行入企调查。广东省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GIIS)负责招募学生访员开展实地调查,其余五省市由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负责入企调查。通过分层随机抽样(PPS),首先确定样本企业的经营状态,随后进行访问。该样本以2010 至2017 年期间注册的中国民营企业及其创建者为调查对象,围绕企业家的创业史和企业的创建过程、2017 年企业的经营状况、创新活动、网络关系(供应链、政企等)、营商环境、投融资决策以及企业家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等问题,通过电子化问卷,由访员找到企业家,进行面对面访谈搜集而成。由于存活的企业数量不多,且注册地址不规范、注销手续未能完全履行等问题,抽样企业中,有24.19%的企业被成功找到,并确定为正在经营①,这部分企业家接受访问的比例为54.48%(接受访问企业/原址经营),最终获得完整的有效问卷为6 198 家。该数据库是目前唯一一个针对全行业初创型私营企业,在创新创业问题领域具有省级代表性的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库,是研究中小微企业和企业家问题的最佳选择(徐丽鹤和李青,2020)。以本次调查为基期,课题组于2019 年加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以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组建了调查联盟,对深圳和上海两地未完成访问的样本企业进行了补访。并且对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补充抽样和专题调查,补访调查完成企业数目为993 家。2020 年针对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影响,分别在2 月份、5 月份对基期样本企业通过电话访问,进行了专题追踪调查,两轮分别完成访问企业数目为2 513 家和2 508 家(金泉等,2020;Dai et al., 2021a)。②2020年8 月,课题组对基期数据进行了扩展和补充抽样,采用电话访问方式开展调查,最终完访2 515家企业。本文主要依据2018 年基期的入企调查的数据为基础进行汇报。
(1)抽样设计。该调查采用PPS 分层抽样法进行随机抽样。具体为:第一层为区县抽样,各省份全部区县按照2016 年人均GDP 排名,分层抽取16 个区(县),以注册企业数为权重。由于广东省的东莞市和中山市无区县一级,因此直接进入样本框。另外,为实现广东21 个市的全覆盖,未抽到的区域按照企业数目排名,定向抽取最活跃的区(县)。因此,广东第一层样本区为29 个区县。总计抽取全国六省市117 个区、县(包括没有区县级别的东莞市和中山市)。第二层企业终端抽样。目标是每个区县样本数目为500 家,其中100 家个体工商户、400 家公司。由于批发零售的总样本数量较大,且企业规模较小,同质性高,因此该行业抽样比例降低其比重的1/4。最终,末端企业抽样样本为58 500 家个体户和企业,剔除已经注销与撤销企业8 322 家,以及由于调查系统和时间成本约束,有3 064 家样本未能下发至访员客户端,待2019 和2020 年进行补访。因此,2018 年基期调查总计发放样本企业47 114 家。
(2)数据质量控制。为保证调查数据的有效性,项目组针对每一个访问环节都设计并实施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主观上对访员学术道德和数据安全问题进行培训和引导,并在客观上实施流程监督。首先,实地调查操作过程中,访员开启调查问卷系统,即自动上传当时所在位置的地理信息和开始访問的时间。调查结束后,访员须在受访地点点击提交问卷,即可实时将数据传输到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中心服务器。并要求访员至少到访样本企业3 次,才可完成样本状态问卷。其次,电话核查访员是否到达企业经营场所、是否对受访对象进行了访问、访问的对象是否符合定义等。再次,后台对调查完成样本进行录音核查,重点核查提问方式是否符合规定、提问过程是否完整等。最后,展开数据复核。通过对完访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重点查验是否存在漏答、错答、明显的逻辑错误和单位错误等问题。
(3)完访率与拒访率。ESIEC 调查在58 500 家抽样企业基础上,剔除已注销、吊销等样本,发放至访员访问端的有效企业样本为47 114 家。如表1 所示,正常完成全部问卷内容访问的企业数目为6 198 家,抽样样本的完访率为13.2%。在营并拒访的企业数目为11 862 家;通过访员努力,多种渠道都联系不上,或者找不到样本企业的数目为26 722 家③。接触后未完成访问(中途拒访)的有91 家。访员在系统内未对样本企业的联系状态做记录的有2 241 家。因此,按照接触到企业样本数为基础计算的完访率为34.1%(6 198/18 151)。
(4)企业的生存状态特征。本次调查花费时间最多也是最为困难的事情就是寻找样本企业。用访员的话说:“无论是经营、关闭还是拒访被赶出来,能让我找到它就好!”这无疑反映出现阶段中国的初创企业的生存状态同访员寻找它的困难程度一样。在47 114 家样本企业中,刨除了不确定状况和找不到的企业之后,有18 104 家企业可以明确经营状态,其余61.6%无法确定其生存现状。其中,正常经营的企业一共有14 837 家,这其中包括在原地址正常经营、正在筹建、暂停营业、转让他人、在本县其他区正常经营,和在其他县市正常经营的企业,占比为31.5%(见表2)。其他企业的生存状态包括:0.9%从未经营,2.6%已关闭但未注销,3.5%注销或被吊销。其余的42.7%的企业通过访员实地调查确定找不到该企业。有14.2%的企业,访员通过多渠道(工商注册、企查查、58 同城招聘等)无法找到企业的联系方式以及经营地址,或联系不上企业家确认企业的经营现状,包括电话接通被挂断而无法确定其生存状态。另外,4.8%的样本企业经营状态信息完全缺失。
2. 数据的代表性
由于本次调查的抽样企业数目和完成访问企业数目存在微小差距,因此数据的代表性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利用该数据开展后续研究的关键所在。课题组从行业、地区、企业规模以及存续时间等四个维度,对抽样的58 500 家企业与完访的6 198 家企业的分布情况进行对比。检验的逻辑是,如果完成访问的企业数目占比与抽样企业数目在同一维度上的分布一致,则表明本次抽样调查完访企业在统计上有一定的代表性。即有效样本企业能够代表全样本,有效样本均值和全样本均值一致,其不足之处在于如果有效样本数越少,统计方差越大。除了企业普查以及工业企业数据库外,ESIEC 企业调查规模以及有效样本数目相对较多,对于研究中国初创企业运行规律有一定的代表性。例如:公开发表的数据报告或者文献研究显示,大多关于中国企业调查数据的有效样本数在2 000 左右,个别数据库最多不到5 000 家。
如图1 所示,按照国家统计局SIC 的2 位码行业分类来看,各子行业中的抽样企业占全行业企业数目的比例,与有效完访企业数据的行业占比基本一致。图2 展示的是完访企业数和抽样企业数的地区占比分布,由于广东省在抽样的时候选取的区县数量最多,因此企业数量也多,完访企业数据也相对较多。图3 为依据公司制企业的注册资本规模进行统计,将资本规模分成7 组,每组企业数据占比在完访企业样本和抽样企业样本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图4 按照公司制企业存续的年限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完访企业更多的是成立1-2 年及1 年以内的新企业,即2016-2017年新注册的企业。因为成立时间越长,存活的企业数目越少,被访问到的概率越低。
本文还进一步将ESIEC2018 完访企业规模与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企业规模做了初步比较。为了与普查数据进行比较,我们将ESIEC2018 数据中批发零售业完访企业的权重增加到4 倍,其他完访样本均保持不变。如图5 所示,普查数据中企业职工人数在7 人以下的占比略高于ESIEC2018 年的数据,而8 人以上规模企业占比略低于ESIEC2018。平均而言,差异不大。根据普查数据①,全国法人单位(不包括个体户)的平均每家单位雇用的从业人员数量为16.6 人;而根据ESIEC2018 完访数据计算,去除异常值并调整批发零售业完访企业的权重后,平均每家企业雇用的人员数量为14.9 人。由于ESIEC 完访企业中包括公司和个体户,其全职员工人数的平均值略低于普查数据。
进一步与宏观就业数据对比来看,ESIEC2018 的企业雇工人数中,21.53%属于自我雇佣型企业,没有额外雇佣其它员工。全职员工人数在7 人及以下占70.5%,8—9 人的企业占14.8%,20—99 人的企业占12.4%,超过100 人的企业占2.4%。鉴于此,如果全国有约2 000 万家(截至2017年底工商注册实体经济数近8 000 万家*在营率的24.19%)在营的注册企业,其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为近3 亿(15 人/家*0.2 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统计,总就业人口7.76 亿。2017 年全国工商登记的个体就业人数为3.36 亿。因此,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合计提供的就业岗位约6.36 亿个,占比77%[(3+3.36)/7.76]。这与《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中提到的中小微企业贡献80%的劳动就业比较接近。
综上,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的微观有效样本数据在行业、地区以及企业规模上有代表性。因此,该数据库在研究中国中小微企业,以及其所代表的区域、行业等层面的中宏观经济问题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填补了创新创业研究的数据空白,亦是对现有企业数据库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当然,该数据明显偏重于初创型企业,对存续时间较长的成功企业的代表性存在部分偏差。
三、中国企业创新创业的特征事实
除了前文报告的初创企业的生存状态这一重要问题外,本次调查问卷中还设计了另外七个方面问题,包括企业的创建、退出以及企业创新问题、企业在供应链当中所处的位置及其经济贡献、就业贡献、企业的经营成本与收益、企业的投资融资决策。此外,本节还将关注企业创业者的个体特征,以及他们对于营商环境的主观评价和政策诉求。
1. 企业的创建、创新与退出
(1)企业的创立。关于企业的创立,问卷中询问了初创企业想法的来源,以及股东人数和资本构成。调查发现,84.9%创业的想法是来源于自己,4.7%来源于朋友,包括同事、老乡和战友等,4.1%来源于业务伙伴等,3.3%来自于政府引导(如图6A 所示)。
如图6B 所示,有37.9%为合资创立。其中,26.1%为只有自然人股东,9.2%为既有自然人也有机构投资者股东,2.6%为只有机构投资者股东。创业者本人持股占50.1%,以拿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首次创业时由于资本少,创业者本人的股权占比相对低一点,为43.4%。除创业者本人外,平均额外有2 个自然人股东,即企业的合伙人平均有3 人。
除了上述创业时股权融资外,对企业创业初期的债权融资情况也进行了访问①。29.4%向熟人借款,主要私人借贷来源如图7A 所示,家人、朋友(同乡、同学、兴趣相同者及同事等)、业务伙伴以及多个渠道的占比依次为68.9%、26%、4.0%和0.8%。另外,还有17%的企业在创业时从金融机构贷款。如图7B 所示,农村信用合作社、五大商业银行、其他银行(城市、邮储、政策性银行等)、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金融、其它(如非正规金融机构、集团公司等)占比依次为40.8%、24.1%、21.3%、5.49%、2.3%以及6.1%。
(2)企业的创新结果与研发投入。本次调查关于企业创新行为分为四大类,询问的是过去一年的创新活动的信息,即年流量数据。包括创新选择和表现,详见表3。
第一,新产品和服务。统计分析显示,中国大部分中小微企业的创新研发不是大胆的,而是谨慎的,并且是以市场为导向的。2017 年,有39%的企业推出新产品或服务,其中工业企业推出新产品的占比为43%,消费服务业为40%,且93%的新产品或服务都已推出市场。农业企业的创新表现相对最低,推出新产品的企业占比仅为25%,也有74%的新产品或服务推出了市场。然而,市场对新产品或服务的接受度相对较低。例如:企业的新产品或服务的平均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为27%。工业企业和商务服务业的新产品销售额比例均超过了30%,分别达到31.76%和30.74%。对于消费服务业,推出新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比例虽高达40%,但实际创新销售额的占比仅为23.67%。因此,中小微企业需要在市场销售和研发中间进行取舍,并找到均衡点。这可能是中小微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造的主要原因。如果按照截至2017 年底8 000 万家公司和个体工商户,以及调查显示的1/4 为活跃企业进行粗略的推算,2017 年中国市场上有约800 万家(= 8 000 万*0.24*0.39)中小微企业在不断创造出新产品和服务,引领和推动创新发展。
从企业创新行为的地区差异来看,广东省创新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占比最高,为48%。上海、浙江和河南均为38%,甘肃为36%,辽宁最低,为32%(如图8A)。但从新产品的市场销售额这一表现来看,浙江省创新销售额占比更高,为34%。辽宁为31%。河南为29%,广东为27%,上海为26%,甘肃为25%(如图8B)。这很可能说明浙江企业的创新主要面向市场,研发周期最短。相比之下,广东企业创新的周期长,以快速推向市场为目标的创新比例低,承担的创新风险更大。
企业的新产品创新与企业家的年龄和学历也有关系(见图9A 和9B)。创业者年龄越高,有產品或服务创新的比例越低;同样的,使用电商销售的比例也越低。创业者学历越高,其企业有产品或服务创新的占比越高;但从使用电商销售来看,本科以上学历的企业家使用电商销售的比例低于大专及大学本科学历的企业家群体,也并不显著高于本科以下的企业家群体。这与本科以上高学历,即硕士/博士学历的企业家从事信息服务和科技类的商务服务业有关系。
第二,过程创新。已有研究和调查主要关注新产品或者服务,大多忽略了企业对组织生产经营,以及工艺流程优化等资源配置关系层面的创新活动,可以归纳为生产函数的创新。该调查数据对此问题进行了填补。2017 年,平均有31%的企业表示进行了过程创新①。工业企业的过程创新比例最高,为40%;消费服务业和农业企业在过程创新中表现稍差,占比分别为28%和25%。
从过程创新的结果来看,有51%的企业通过过程创新降低了成本,但消费服务业企业通过过程创新实现成本降低的比例仅为40%。有93%的企业表示通过过程创新实现了产品或服务质量提升,所有行业大类通过过程创新提升质量的比例均超过了90%。该系列问题为从微观角度定义高质量发展,及优化企业生产函数等提供了数据信息。
第三,营销创新。营销创新包括新投入广告、新采用线上销售或加入电商平台。平均而言,有31%的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其中消费服务业比例最高,为35%,农业企业比例最低,为21%。数字经济销售的普及程度仅占市场主体的三成,中小微企业的销售模式仍以线下为主,该结果与我们初步的认知略有不同。根据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2020 年8 月对新增抽样企业的调查数据,有线上销售的企业比例从2018 调查的31%大幅提高至2020 年疫情后的69%。因此,关于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替代还是互补尚无定论,对于未来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等问题,可以通过该数据库进行实证检验。
第四,应对环保标准的创新。在2018 年调查期间,中国尚未确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标准,但课题组意识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一并设计了环保问题相关的创新行为,这也是已有企业调查数据所缺失的部分。主要包括与创造环境效益相关的新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组织方式或者营销方式。调查显示,进行环保创新的企业占比为30%,其中工业企业和农业企业进行环保创新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4%和38%;服务业相对较低。
综合来看,2017 年至少有一种上述创新行为的企业占比是59%。这意味着市场上六成的企业主体都在不断尝试各类创新,并且将研发出来的新产品的90%推向了市场。这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①指出的中小微企业贡献了70%的创新结论基本一致,再一次验证了该调查数据质量的可靠性,和宏观维度上的代表性。
除了调查上述关于创新结果信息外,我们还询问了企业的研发投入信息。统计显示,2017 年的企业的平均创新投入占总体营收的8%。其中,农业和消费服务业创新投入占比较低,仅为7%,而商务服务业占比较高,为10%,如图10 所示。从总体来看,企业预期在2018 年会增加创新投入的比例为20.8%,减少创新投入的比例为14%,而商务服务业是预期创新投入增长最高的行业。这意味着中小微企业整体不断地提高研发投入水平,平均年增速在6%左右。
按照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ing Manager Index,简称PMI)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企业家对于创新投入的预期指数,即创新投入预期指数 =(预期2018 年创新投入增长比率-预期2018 年创新投入下降比例)/2+50。总体的创新投入预期指数为53.4,高于50 的基准线,可以认为企业家对于创新投入的预期总体趋于乐观。分行业来看,农业、工业、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对于创新投入的预期指数分别为51.4、51.5、57.4 及51.9,其中商务服务业的预期指数最高。
然而,与中小微企业自身创新投入相比,政府的创新补贴支持的落地率较低。如图11A 所示,获得政府对创新项目的公共财政支持的占比仅为6%。农业企业获得政府支持的比例最高,为13%。而消费服务业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缺乏相关政策支持,获得政府创新财政支持的占比最低,仅为4%。按照企业规模来看,规模小于5 人的公司制企业该比例仅为4%,显著低于规模大于5 人的企业获得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8%。由此可见,一方面,政府优惠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普及度低,也可以理解为政府对企业的创新干预度并不高。另一方面,政府的支持政策仍与企业规模相关,未能触及最底层的小微企业。
从需求来看,40%左右的中小微企业希望获得政府支持,但需求略有不同(如图11B)。最核心的是需要获得资金支持、政策支持、专项的人才支持等。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创新活动需要的帮助更多的是资金支持,而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主要是资金和提供专业人才的帮助。
(3)企业的退出。如企业生存状态部分内容所述,中小微企业的存续情况非常复杂,致使企业末端随机抽样调查的难点聚焦在“寻找企业”层面,这是2018 年基期调查时无法提前预期到的,但这为之后的调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中小微企业的退出情况是值得被关注的。一方面,可以从“反事实”的角度,即从未能成功经营企业的原因进一步探索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另一方面,为进一步追踪企业的成长周期提供更多数据支持。据此,课题组在2020 年以及2021 年的追访中,增加了企业退出原因的问卷模块,进而计算企业的退出率,请参阅Dai et al.(2021a)。
2. 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与贡献
中小微企业的存活与发展,是衡量一个社会分工的重要指标,而其经济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建与稳定供应链。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后,这一作用越来越明显。二是提供就业保障。
首先,从供应链方面来看,如表4 的统计显示,具有稳定供应商数量的中位数为3,稳定客户数量的中位数为4。该结果表明,每一家中小微企业存活与发展,将关联7 家上下游供应链条上的其它企业。并且這个供应链网络结构会动态变化。例如:有稳定供应商的企业比例为53%,具有稳定大客户的企业比例为41%。由此推演,如果按照企业数据进行统计,要完成一个物品或者服务的循环交易,在中国市场上平均需要8 家企业。即中国市场的分工程度,或者供应链网络节点数为8。广东和浙江为8,上海、河南和甘肃平均为6,辽宁为5。节点越多,说明社会分工越精细。面临外在冲击时,供应链复杂的企业生产受到影响的概率也就越大。但在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因为离上下游企业在空间上比较近,断供的可能性比非集群的企业要小一些(Dai et al.,2021)。因此,产业集群有助于中小微企业抵抗风险。
企业最大供应商在本地的占比为52%,工业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最大供应商在本地的占比较低,分别为49%和48%。企业的最大客户为本地客户占比为62%,消费服务业占比最高,为72%。这一统计结果与理论一致。工业大部分为可贸易部门,从而可以销往其它地区。而消费服务业更多提供的是不可贸易品,主要在本地销售。进一步论证了本数据库在实证检验方面的可靠性。
此外,由中小微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不仅提供物品或者服务的生产和销售服务,同时因为业务网络形成的信用基础,为解决融资问题提供了部分帮助。例如:平均有25%的企业从最大供应商赊购,即贷款方。农业和制造业企业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7%和34%。从最大客户赊销的占比为42%,即借款方。其中,工业和商务服务业的占比最高,分别为49%和44%。赊销销售额的平均占比为13.24%,工业企业的赊销销售额占比最高,为26.56%。企业平均收回账款的时间为5.15 个月,商务服务业的账期最长,为5.64 个月;消费服务业的账期较其他行业大类要短,但仍有4.87 个月。由此,“赊销”也许是中小微企业资金流动性面临的最大阻碍。
3. 企业的就业贡献
如前文所述,中小微企业对经济社会的另外一个重要贡献是提供就业。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解决创业者自身的就业问题;二是提供企业的雇工岗位;三是派生出部分供应链关联企业的雇工岗位。如表5 所示,平均而言,雇佣本地员工的企业占比为81%,其中农业和消费服务业分别为94%和86%,高于工业的71%和商务服务业的79%。区域比较显示,上海市本地雇工占比61%,浙江省为65%,广东省为76%①。而河南省、甘肃省和辽宁省在90%左右。
中小微企业雇工中高学历员工的平均占比为32%,商务服务业的大专及以上员工占比为55%,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这个现象很可能与大学扩招有一定的关联。技术人员的平均占比为44%,农业企业的技术员工占比偏低,仅为28%。
女性员工平均占比为46%,其中消费服务业的平均占比为51%,超过了半数。企业中男性管理人员的占比为16%,高于女性管理人员占比13%;农业企业的男性管理人员占比明显高于女性管理人员,而在消费服务业,女性管理人员占比高于男性。
企业中男性一线员工的占比为35%,高于女性一线员工占比33%。农业和工业中男性一线员工比例明显高于女性,而在消费服务业,女性一线员工占比高于男性。由此可见,消费服务业是女性择业和创业更多选择的行业。
4. 企业的经营成本与收益
中小微企业经营成本中占比最大的是工人工资。如图12 所示,企业中员工的平均税前月工资在4 100-4 700 之间。管理岗位显著高于一线员工,平均每月高出1 000-1 500 元。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一线生产/服务人员,女性员工的平均工资均低于男性员工。2017 年,缴纳社保的企业占比为42%。企业缴纳社保的员工比例与企业注册性质和企业规模有显著的关系。如图13 所示,个体工商户的缴纳社保员工占比仅为28%,而对于人数小于5 人的公司制企业和人数大于5 人的公司制企业,缴纳社保的员工占比分别为39.57%和49.42%,且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
从企業的营收情况来看,大部分中小微企业以“生存型”或者“糊口型”为主。例如:2017 年的营业总收入的中位数为55 万元。其中年营业收入在50 万元以下的占比为48.52%,年收入在100 万元以下的占比为60.66%,年营业收入在2 000 万元以上的占比为6.37%(如图14A)。2017 年的毛利润率低于0 的占0.74%,毛利润率在0-10%的占比为20.42%,10%-20%占比为20.15%,50%以上为16.06%(如图14B)。调查还询问了房租、地租等其它经营费用,以及淡旺季时间等问题,篇幅原因在此不做更多汇报。
5. 企业的投资与融资决策
虽然该调查的样本大多为中小微企业,但结果显示,有51%的企业开始到其他地区,包括外市、省和国家进行对外投资,扩展经营规模。农业企业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投资较高,均超过了50%。然而,海外投资的企业占比仅为2%。但随着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目前已有3%的企业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39%的企业计划参与(见表6)。
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本调查对此也做了深入访问。表7 的统计结果显示,在2017 年有融资需求企业占比为36%,而实际获得融资的企业占比仅为17%。然而,如果按照实际融资需求来计算,融资可得率为48%(获得融资/实际需求)。从行业来看,农业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其融资需求最高,占比达到53%。消费服务业企业的融资需求最低,为31%;工业企业的融资可得率最高,为57%,其他行业均低于50%。
针对获得融资的企业而言,主要的融资渠道仍以银行贷款为主,66.2%为银行贷款,14.6%为熟人贷款,小贷公司等民间借贷渠道的占比为10.7%。我们将“国有五大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统一归为银行贷款,将“小额贷款公司”视为民间借贷,并根据完访问卷中“其他”选项的文本内容进行归类,划分出熟人借款和股权融资两个渠道。通过互联网金融和股权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问题的企业占比最小,分别为4.4%和4.2%(如图15A)。结合实际融资需求来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被排除在正规金融之外的结论似乎需要重新审视,徐丽鹤和黄伟明(2020 年)的文章对此给予了详细论述。
那么,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到底有多贵呢?如图15B 所示,从融资成本来看,熟人贷款和银行借贷的融资成本是最低的,年利息率分别为7.08%和9.97%。而选择民间借贷的融资成本最高,为13.66%。选择互联网金融作为融资渠道的企业占比虽少,但其融资利率并不高,为10.01%,和银行贷款相近。以“生存型”为主的中小企业,毛利润大部分在10%左右,以目前的利息来看,就解释了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融资的原因。然而,在未获得融资的企业中,67.8%的企业经营不存在资金短缺,怕麻烦的占14%,感觉没有希望的占9.4%,而找不到门道的占8.8%。进一步分析有融资需求企业未获得融资的原因,我们发现项目风险大、无抵押或担保、有不良信用记录均为主要的原因(如图16)。
6. 创业者的个体特征
关于创业者的个体特征,有几个比较有意思的发现,见表8 和表9。
一是女性企业家占比为31%。在企业创业者中,女性占比偏低,仅为21%,而非创业者以及个体户的女性较多,分别为42%和41%。企业家的平均年龄为41.78 岁,年龄在30 岁以下的占比为24%,50 岁以上的企业家占比为13%。企业非创业者的平均年龄偏低,为39.44,而创业者以及个体户的平均年龄超过42 岁。从受教育水平来看,受访企业家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 年,即高中毕业。高中及以上的企业家占比为60%,本科及以上的企业家占比为40%。非创业者的教育程度较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48 年,而个体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0.49 年。在本地出生企业家占比为60%,个体户和非创业者在本地出生的占比较低,分别为52%和57%,而企业创业者的本地出生占比为66%。有26%表示有宗教信仰,企业创业者拥有宗教信仰的占比(28%)高于非创业者(23%)。
二是创业者中的生活和工作经历相对比较丰富。如表9 所示,有军人经历的企业家占比为6%,运动员经历占比为6%。77%的企业家以前从事的是非农工作,11%务农,大学生直接创业的为5%。曾经有国企任职经历的占比为7%,有政府任职经历的占比为2%,外企工作经历的占比为3%。企业家创业前平均工作数量为1.86,而平均创建公司的数量为1.92,说明连续创业者为创业者的主体。
三是创业者创业后的幸福感和对人群的信任度普遍较高。企业家的主观评价按照1-10 分进行打分,10 分为最高。表10 结果显示,企业家对人际关系相对比较满意(7.35>5),高于个体户群体;幸福感相对较高,平均得分7.4(大于5 分);而企业家并非完全是冒险人群,其风险偏好程度均值为5.68,略高于风险中性。创业者风险偏好程度高于非创业者,高于个体户。
此外,我们还询问了企业家对于陌生人的信任度。如图17 所示,企业家最信任的是邻居、其次是老乡、医生、本地官员、陌生人,最后是美国人。
四是中小微企业家并不希望“子承父业”。希望子女继承企业的占比为15%,而个体户仅为8%。从不同群体对子女继承企业的态度中发现,个体户或营收规模小的企业,其经营往往是为了糊口或者生存,企业经营承受的风险较高,对于子女继承企业的态度是相对消极的。
7. 企业的营商环境评价与政策诉求
问卷的最后,询问了企业家对当地政府营商环境的评价。除了关于注册时间、手续等方面的问题外,企业家的主观评价是大家更关心的也是目前相关调查里比较空白的。因此,本文予以汇报。企业家对企业营商环境中行政审批和法制法规的部分进行评分,包括政府在办理营业执照时的工作态度和效率、政府合同履约情况、法院审理纠纷案件的公平程度、政府招投标的公平程度、政府行政審批中的遵章守纪程度,评分从1 到5 分,由坏到好。上述营商环境选项的平均评分显示(见图18),企业家对政府招投标项目的公平程度评分相对较低(平均得分3.22),而对于政府行政审批流程的效率和遵章守纪程度评分相对较高。
此外,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是“政府应不应该提供产业政策”。那么,企业家对于政府扶持政策是什么态度呢?调查发现,中小微企业能够享受政府创业扶持的占比不到20%,普惠性较低。其中,浙江省企业享受政府扶持的比例最高,为21%,甘肃省、上海市、河南省占比分别为18%、17%和17%,辽宁省和广东省的企业享受扶持比例偏低,分别为12%和9%。然而,企业家认为政府应该制定扶持政策的平均评分为4.24(5 分满分),但对于扶持政策能否达到效果的评分降至了3.06。由此可见,企业家普遍希望政府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助力本企业发展,但对于政策的执行以及能否达到效果的信心相对不足。
就具体政策而言,企业家反映目前政府在税收减免、创业资金补贴上的扶持力度最大,而贷款扶持的力度最小(如图19)。与之相对,如图20,企业家最希望获得的政策除了降税外(23.0%),更希望政府能够加强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环境(19.3%),其次才是融资支持(16.5%)。由此,政府扶持政策供给端与市场需求端存在一定鸿沟,体现在加强市场公平竞争的问题上。其中,56%的企业家表示当出现纠纷时,会自行协商,而仅有25%的企业会需求政府帮助,或者法院起诉以及寻找第三方仲裁。这个结果再次验证,政府扶持政策在强化市场公平方面是缺失的。
四、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ESIEC)为认识了解企业创业过程及创新发展,以及对就业的贡献等现实和理论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据基础。经过三年多的沉淀和探索,先后发布了多次报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2018 年的基期调查基础上,针对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小微企业生存问题的专题调查,对政府制定政策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应对疫情冲击贡献了重要力量,这离不开基期调查数据的科学性、严谨性。
本文重点阐述了数据的构建过程、数据质量、调查内容与初步发现的八个方面重要问题,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和求证。包括:(1)中小企业存活的比例约占总进入企业的1/4,生存难度较大。(2)84.9%的创业想法来源于企业家自身,而非外界推动。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非常活跃,越年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企业家,其经营企业的创新活动占比越高。(3)中小企业平均雇佣约14 人,80%以上为当地工人,为解决本地就业作出了贡献。(4)中小微企业在稳定供应链网络中有着显著的作用。其中,53%以上的企业有稳定的供应商,平均有3 个供应商。41%有稳定的客户,平均有4 家。(5)40%的中小微企业为“生存型”或者“糊口型”,其毛利润在0-20%之间。(6)51%左右的企业在扩大投资、扩大企业规模。但大部分企业融资需求不高,以自身留存进行扩展为主。(7)企业家的特征中,女性占比30%。企业家群体幸福感普遍较高,对陌生人也相对比较信任。(8)企业家对政策的期望中,除了希望降税外,更希望政府政策向规范市场规则、加强公平竞争的监管问题上聚焦。课题组将此数据库做详细介绍,以便未来在数据对外公布和开放后,供各界提前参考。
由于课题组资源和时间有限,忙于每年一轮的追踪调查,经费有限无法增添人手的情况下,尚未能对2018 年基期调查数据计算其抽样样本权重,未来会增加各类权重信息。因此,本文的统计描述为未加入权重的统计结果,可能对于代表地区发展的精准度上有一定的误差,但对于统计分布规律而言的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