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 Space 的高校美育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2-07-08 14:22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发文图谱美育

王 晴

(江西农业大学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美育在我国教育内容中的出现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正式被引入教育内容并进入学者研究视野要从蔡元培先生开始。自蔡元培提出“学校美育”的概念之后,到现在已经有了将近四十年的研究历史。学界对高校美育并没有统一的定义,薛天祥认为高校美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途径是通过美的形象以情感人从而促进理性渗透,让个体形成审美意识指导行动。大部分学者并没有区别高校美育和美育[1]。事实上,高校美育有其特殊性,高等教育重在研究高深学问,探究学术前沿发展,因此高校美育也需要以美育的高深知识为基本内容,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审美、人文、专业素质和全面发展。当前,高校美育在教育实践中仍然不受重视,甚至在不少高校的课程中缺席。鉴于此,本文借助Citespaceke5.8.R1 科学计量可视化软件,以可视化图谱的形式对“高校美育”相关研究从发文量、期刊、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通过内容分析,尝试对当前高校美育的研究现状进行脉络梳理和整体把握,以期对后续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高校美育”为关键词在CNKI 检索到文献1235 篇,检索 日期为2021 年7 月26 日,其 中核心期刊147 篇,CSSCI 级别核心期刊文献79 篇。通过人工筛选删除访谈、新闻报道、书评、公告等非学术类文献,最终得到从1988 年至2021 年的1203 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是Citespace 的5.8.R1 版本,对高校美育三十多年的研究文献进行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方面的可视化分析,并通过绘制的科学知识图谱对文献做计量分析。在基于Citespace 的文献计量分析的同时,本研究还将使用内容分析方法,对样本文献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剖析,以期做到点线面结合,多角度对高校美育的研究做整体分析和系统梳理。

二、高校美育研究总体特征

(一)发文量与发文期刊

20 世纪80 年代,高校美育的研究处于萌芽期,1996 年研究文献才突破十篇,此后发展速度依旧缓慢,2009 年发文量达到56 篇。从2009 年开始,高校美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见图1)。2009 年至2016 年的五年期间,高校美育的发文量始终站在50 上下浮动。2016 年以后,高校美育的发展进入明显的上升期,五年时间内发文量从57 到316 篇。究其原因,在于2015 年《关于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出台,国家层面重视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美育研究在政策推动下蓬勃发展。在2020 年10 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之后,高校美育的研究持续受到关注,发文量仍呈上升趋势。

图1 高校美育研究领域各年份发文量

在所选文献的发文期刊中,位列第一的是《艺术教育》,发文数量有41 篇,占总样本数的21.41%。核心期刊中发文数量排在前五的是《中国高等教育》(11 篇)、《中国高教研究》(6 篇)、《江苏高教》(6 篇)、《中国大学教学》(5 篇)及《高教探索》(4 篇),其中《中国高等教育》占期刊文献总量的22.92%。可以看出,在高校美育的研究中,仍然以普通期刊为主,且研究偏向于艺术教育领域,未能抓住“高校”这一个关键词和研究范围,使得高等教育领域对美育的研究关注度不够。

(二)文献作者与研究机构

在citespace 中将时间设定为“1988 年到2021 年”,时间切片为一年一次,Node Types 选择“Author”,勾 选“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得到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图谱中的节点代表研究作者的数量,节点显示得越大,表明该作者的发文数量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各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多代表合作关系越紧密。结果显示,高校美育研究领域大的发文作者数量庞大,有643 个节点,但图中有166 条边,密度为0.0008,表明各研究者之间的联系较为分散,缺少合作关系(见图2)。发文作者与发文单位一一对应,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薛楷(8 篇)和聂在垠(5 篇),何新、刘鑫等发文4 篇,胡卫华、蔡志奇等发文3 篇;杜鹏、郭鹏、阴强、付建强之间有合作关系,赵伶俐与叶泽洲之间有过合作等。

图2 高校美育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

在Node Types 选择“institution”,其他选项不变,得到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图谱。图谱共包含597 个节点,连线与密度均为零,说明各机构之间各自为战,缺少合作。从发文量3 篇及以上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来(见表1),东北大学与北京大学的研究文献最多,且15 个机构中,大部分为艺术、设计、舞蹈学院,这表明当前的高校美育研究学者依然集中在艺术教育领域,传统的高等教育研究中较少关注美育。

表1 发文量3 篇及以上的机构

(三)关键词网络特征

对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一个领域的研究结构特征。在citespace 中将Node Types 选择“Key word”,其他设置不变,得到有节点652 个、1022 条边、网络密度为0.0048的高校美育研究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图谱(见图3)。节点的中心度表示关键词在论文中的中介作用,大于0.1 就说明关键词在共现关系中的位置较为重要。通过图谱发现,可视化网络中较为凸显的关键词是高校美育、美育教育、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图3 高校美育研究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图谱

其中,高校美育出现的频率最高,为172 次;其次为审美教育,共现71 次。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美育工作与美育课程的共现频次较多。在中心度方面,“高校美育”的中心度最大,为0.5,其次是美育教育,为0.17;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美育工作与美育课程的中心度也都比较高(见表2)。此外,表格中的年份代表关键词最先出现的年份,分析发现在近五年出现的有协同育人、文化自信、课程建设、思政教育等关键词。由此得出,我国高校美育的研究围绕着“美育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新时代”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并且与多个领域结合,呈现出协同育人的研究重点。

表2 排序前42 位的关键词

(四)主题聚类分析

从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中,可以运行聚类分析,得到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见图4)。聚类分析中,Q 值大的临界点为0.3,大于临界值说明聚类结果具有显著性,S 值的临界点为0.5,大于0.5 说明聚类主题的匹配性较强。图谱显示,Q 值为0.6969,S 值为0.7306,均大于临界值。选取的前十个聚类主题,分别是“#0 高校美育”“#1 素质教育”“#2 审美教育”“#3 普通高校”“#4 美育教育”“#5 思想政治教育”“#6 美育工作”“#7 成人高校”“#8 美育教学”“#9 全面发展”。其中,聚类#1和#9 属于高校美育的理论研究范围,#6 和#8 属于高校美育实践研究范围,而#5 属于高校美育协同育人范围的研究。

图4 高校美育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

结合以上计量分析结果,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做内容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特点:高校美育的研究仍然以理论研究为重点,同时细化到各对象的实践研究,又积极探索与其他学科和领域协同育人创新发展。

三、研究热点演变与进展

Citespace 的关键词时区图能够展示一个主题的主要关键词在不同时间序列中的变化情况,相较于关键词知识图谱和中心度频次表格,能够说明该领域研究热点主题在时间路径上的演变过程。本研究以一年作为一个时区,选中timezone 功能,并且在原始图表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将相同时间内的关键词进行调整,得到高校美育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见图5)。通过该图可看出,从1988 年至2021 年,高校美育沿着审美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美育教学——公共艺术教育——新时代的路径发展。

图5 高校美育研究关键词时区图

同时,Citespace 的关键词突显功能,能够显示某个时间段内的关键词的突显时间和突显强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未来的研究热点。图6 中可看出,“审美教育”从1994 年至2003年都作为高校美育的研究热点,持续了十年的时间;突显强度中最高的是“新时代”,达到12.24;美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时代分别从2017、2018、2019 年开始成为研究热点,并且仍然在持续,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

图6 高校美育关键词突显图

在结合计量分析与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高校美育研究主要有三个主要时期,分别是研究启蒙阶段、实践探索阶段与制度创新阶段。其中,研究启蒙时期从1988 年开始到1994结束,主要成果集中在高校美育的理论研究方面;实践探索阶段从1995 年到2014 年,以全面发展和美育教学实施等研究为主;2015 年开始,高校美育的研究文献数量井喷,以美育课程建设和新时代创新为关键词,并开始体现出美育的跨学科发展和制度化发展。

(一)研究启蒙期(1988 年-1994 年)

这一时期以蔡元培和朱光潜等大师的研究为引子,大批学者开始研究美育的本体论。前期重美育原理研究和功能研究,后期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的提出,研究聚焦在高校美育的地位、作用和认识等原理研究方面。例如邹火明(1989)最先开始探索高校美育的深层意义,他认为美育的价值不仅在于陶冶性情、启迪心智,更在于培养灵肉完美统一的人[2]。徐放鸣(1990)提出高校美育具有真善美高度统一和知情意和谐发展等内在规律性[3]。并且,这一时期的高校美育实践研究以高校图书馆美育和高校美育与舞蹈、健美操的结合为研究热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对高校美育的认识并不全面,国家文件中说到“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但不少研究者直接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缩小了美育的内涵,使得美育的实践范围局限在艺术教育领域之中。还有学者不认为美育需要开设专门的课程,而是在高校增加艺术教育的内容就可以实现美育的教育目标。例如,吴海燕(1999)认为高校中加强音乐艺术教育,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培养人,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其审美能力[4]。但事实上美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可以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在任何学科,而不是单纯的艺术教育。这一时期教材也显示出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大的趋势,以《大学美育》《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为主要教材,存在单一性。

(二)实践探索期(1985 年-2014 年)

第二个研究高峰期始于1995 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开端,一直到2014 年,将近20 年的研究实现了高校美育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研究热点聚集在高校美育体系构建和学科发展方面。从21 世纪开始,高校美育的理论研究不断细化,实践教学成为研究重点,并且方法不断科学化。在理论研究上,区分了美育与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的关系,认识到大学语文、历史、体育、数学、思政等科目中都有美育的内容,需要进行美育教学。如杨用成(2005)认为高校历史美育能在宏观上构建具有良好审美素质结构的学生,在微观上让学生成为历史美的承载者和传播者[5]。在实践教学上,出现了高校美育的教材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研究,如郑惠坚(2002)指出,高校美育教材应该区别于艺术教育课程的教材建设,开发具有学科和专业特色的教材系列,满足文理工农医等不同学科门类的需要[6]。也有学者开始探索不同地区与不同类型的高校实施美育教育的特点、针对财经类高校、理工科院校和医学类院校、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范围内研究。最后,这一时期的研究方法趋向科学化,以西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为代表,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对比实验来证明美育教学的实际作用和影响。

(三)制度创新期(2015 年-2021 年)

第三阶段的标志性文件是2015 年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明了这阶段的研究重点集中在高校美育的制度化建设。首先,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出现了多种视角,有OBE 理念、新媒体时代、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新工科、新文科等,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研究高校美育,拓展高校美育的理论和实践外延。魏东(2019年)将00 后理工大学生群体放置在新媒体背景下做美育提升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新媒体建设的“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对大学生的美育提升有很大的帮助[7]。田贺(2020)针对应用型大学生分析OBE 教育理念对高校美育课程的教学新思路和课程教学改革,两者结合能让学生有更高的认识[8]。其次,实践研究不断细化,注重某一门课程中的美育教学,研究可操作可实施的教学改革行为,出现了跨领域的实践成果,例如“乡育美好”“蒲公英行动”等公益项目,将高校美育的实践场所从小学拓展到偏远乡村。如福建农林大学的林慧团队(2021)开展“乡育美好”项目,高校教师探索乡村美育教学模式,建立高校美育持续服务乡村的平台。最后,本阶段研究注重跨学科创新,而且更具有时代特点[9]。在内容上注重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自从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之后,高校美育的内容不断扩容,更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如田露(2021)指出,高校美育与传统文化存在关联性,将两者融合发展能完善美育的课程体系,更能够激发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活力[10]。高校美育的跨学科协同育人可行性更强,从1989 年开始,就有学者研究美育与思政融合育人,但直到这一阶段,协同育人的畅想才得以实现,才进入了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美育与德育融合育人的研究。美育的研究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更加紧密。

四、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总体来说,高校美育的研究文献数量繁多,但核心文献数量所占比例较少,且大多数研究将高校美育与美育和艺术教育混为一谈,忽略了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质。因此,未来高校美育的研究,要从理论澄清、实践研究、制度体系等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需要厘清“高校美育”“美育”“艺术教育”三者的明确关系,并在观念上更新。当前高校美育文献中,来自艺术教育类期刊的文献占据了大片江山,但高校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而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教育内容。并且,高校美育需要区别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突出高等教育的高深学问和培养高级人才的职能,将最新的政策和发展带到学生面前[11]。因此,需要通过理论研究更新高校美育的本质概念,只有正确的理论认识才能够指导高校美育的进一步实施。

其次,在实践中需要杜绝用艺术课程代替美育的行为,美育需要课程化,不是多开几节音乐艺术选修课。一方面,2020 年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需要开设美育的公共课程,未来学界将以美育公共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为研究重心,并要区别理工农医等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群体。另一方面,美育可以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各专业教育中不断渗透。美是无处不在的,不仅美育课程可以体现,所有的学科都可以通过美育教学使学生感悟到知识的美,学科的美。

最后,高校美育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支持,需要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社会支持等方面协同发展。美育的课程不同于传统的知识灌输,重在学生的体验,只有更新教师观念才能够适应美育教育,否则美育课程的推出只是增长学生的学习负担,得不到实际的效果。师资力量是决定高校美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需要重视教师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而美育之所以一直得不到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育的教学效果看不见摸不着,很难通过评价来验证教学效果。因此需要研究美育的评价制度体系,推出量化评价指标和质性评价方法,让美育的成果真正能反馈出来,进一步指导美育发展。最后,美育的成功需要环境的支持,因为美育的教育内容中社会美和人物美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因此美育的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持,而美育的发展又反作用于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发文图谱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杂草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