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欣童 韩 静 陈鹏程
“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截至2021 年12 月1 日,中国已经同144 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 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的基础是民心相通,而语言则是民心相通的手段。[1]可以预见,未来各国之间的联系会日趋紧密。因此,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扮演日渐重要的角色。当前,福建正全力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随着福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经贸合作的不断推进,对外语复合型人才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同时也为福建高校外语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机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语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的同时,也对外语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为:第一,需要掌握外语语种增加了。伴随着合作国家数量的增多,需要掌握的外语语种也在增加,单纯的英语已经不能够满足这种变化的需求了。外语复合型人才需要在掌握通用语种(如英语)的情况下,再掌握一两种其他小语种,这样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第二,专业能力要求提升了。随着国与国交往的加深,已经不只是停留在简单表面的语言交流上,外语复合型人才在熟练掌握语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他们所接洽的国家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合作过程中,取得对方的信任,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从而从更深角度促成合作共赢。针对上述背景,本文将针对福建省的具体情况,对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力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截至2020 年6 月,福建省共有33 所本科院校开设外语类相关专业71 个,外语语种7 个(英语、日语、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开设2 种及以上外国语言专业的院校有19 所,其中17 所开设了英语和日语专业;开设3 种及以上外国语言专业的院校有4 所。全省开设外语专业语种最多的院校是厦门大学。全省外语复合型专业设置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开设外国语言文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复合型专业,其他学校仍然处在探索学习阶段。(见表1)
表1 福建本科院校外语相关专业统计表
根据张海水相关研究显示,[2]截至2019 年我国本科院校已开设总计98 种外国语言专业,基本覆盖与我国建交国家的官方用语。与其他省份相比,福建省本科院校共开设7 种外国语言专业,仅位列全国第21 位,东部沿海省份第11 位。开设三种及以上外语本科专业的院校仅4 所,占比12%,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19 所院校开设两种及以上外语本科专业,占比57.6%,同样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4.9%。
福建省本科外语专业设置趋同现象比较严重,外语专业主要集中在英语、日语、商务英语等。在33所开设外语专业的本科院校中,仅开设英语语种专业的院校共14 所,占比42.4%,仅开设英语、日语语种专业的院校共13 所,占比39.4%。联合国工作语言中的五种外国语言(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虽已在福建省本科院校专业开设齐全,但均零星分布在厦门大学等6 所院校,其中开设法语、西班牙语专业的各有3 所,俄语专业、阿拉伯语专业的仅1 所。
福建省拥有外国语文学硕士点的院校有6 所,占开设本科外语专业普通本科院校的18.2%,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3%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43.4%。福建省拥有外国语文学博士点的院校有2 所,占开设本科外语专业普通本科院校的6.1%,同样显著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12.3%,并且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4%。
福建省本科院校开设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大部分仍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与行业和市场结合的模拟实训和实践类课程较少。[3]在专业设置上,雷同现象比较严重,以传统方式仅教授语言文学类课程的外语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目前,厦门大学设置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当代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开设外国语言文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复合型专业。本科生除了学习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还需要全英文辅修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培养外语专业过硬,跨文化沟通能力强,同时具备财务与会计理论应用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开启了“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福建与更多的国家建立了长期的贸易合作,鼓励企业赴境外开办工业园区、“福建商品城”、开展海洋经济合作等,推动资本“走出去”。据福建省商务厅公布数据显示,2019 年福建省对外贸易全年累计进出口13306.7 亿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全年累计贸易额达4551 亿元,增长16.3%,占比34.2%,东盟成为福建省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4]东盟地区涉及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菲律宾语、泰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等7 种官方语言。根据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境外投资项目备案信息,[5]2019 年福建省备案境外投资项目共计68 项,涵盖制造业、纺织业、矿产业、渔业、科技、物流等,涉及越南、马来西亚、孟加拉、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27 个国家和地区,涉及越南语、马来语、孟加拉语、英语、缅甸语等近20 种外语。相较于英语沟通,使用当地语言的沟通方式能使合作交流更加顺畅。目前相关语言专业均未在福建省高校开设,无法提供精通相关小语种的外语人才。
表2 2019 年福建省境外投资项目统计
续表2
截至2021 年10 月21 日,福建省已与世界上45 个国家的省、市建立了119 对友城关系,其中省级33 对,设区市层面71 对,县(市、区)层面15 对。[6]经统计,友好省市涵盖官方语言近30 种,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印尼语、马来语、荷兰语、菲律宾语、德语、法语等。新时代坚持进一步对外开放,在保持和加深与友好城市的关系方面,也需要大批的外语人才,尤其是精通“英语+非通用语种”的复合型人才,遗憾的是本地院校并未开设类似专业或课程来满足这一需求,人才供给依靠引进的方式来实现。
2020 年11 月,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会议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对照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要求,福建外语人才的培养应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要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2021 年3 月,在“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吴岩强调外语专业建设应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特色导向,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高质量外语人才为目标;[7]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地域特点统筹规划,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努力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也就是要培养精通一门外语、会用多门外语沟通交流,掌握一种专业、具有多种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8]创新探索“外语+专业”“专业+外语”“通用+非通用”等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专业设置
根据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本科院校专业师资、学科建设等情况,建议从单一的人才培养转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严格专业设置审查,淘汰重复办学多、就业率低的专业;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组合,开设特色专业,适应社会发展新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不断满足社会的新需求,这个学科才能持续发展。[9]同时加大师资培育力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水平,助力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有必要建立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动态调整机制,把握好专业调整与优化的方向,定位新专业、调整人才目标,做好专业建设,以达到提升专业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10]
根据上述学者的论述,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从“一带一路”倡议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需求而言,需要根据合作国家的需求来设置相应专业,不能为了专业而专业,否则院校之间会形成专业重复扎堆现象,并且选择这些专业的学生也会进入一种恶性竞争的循环之中。因此,应当根据合作国家和地区来设置专业,比如东盟作为福建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涉及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菲律宾语、泰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等7 种官方语言,相比于英语沟通他们更倾向于运用当地语言进行交流,促成双方合作,那福建的某些高校就可以根据这种需求,专门设置相应的越南语、马来语等急缺小语种专业。与此同时,高校之间也需要相互交流,尽量避免重合,这样既具有针对性,又能够保障毕业学生的就业率。
2.跨学科融合培养
“一带一路”需要人文素养、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个客观实际要求加强外语复合型学科的整合。如若拥有外语能力的人缺乏相应综合知识和理论素养,那么他也只能进行话语回应,却无法塑造话语,也就无法创新话语,这样的话语也就缺乏说服力和穿透力。[11]高等教育学科综合化趋势越发明显,学科专业自身的发展要打破壁垒,走多学科协同发展的道路。[12]高校应该一方面利用外语学科培养外语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调整学科布局,跨学科融合培养。随着发展加深,单纯的外语已经不能够满足发展需求。外语复合型人才需要格外注重对方国家的文化,如果不了解他人的文化,则很难形成有效的沟通。正如《孙子兵法》所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此需要进行跨学科培养,这将是未来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福建高校在当前这种发展背景下,应当积极建立跨学科专业选课平台,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贾芝[13]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公共外语教育课程单一、应试教育色彩明显等缺陷,提出应该结合“一带一路”发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多语种教学、加强外语人文教育。高校应制定实施有利于推广小语种学习的激励政策,例如学习小语种可以计入学分或代替英语学习学分等。[14]同时,在开设第二外语和专业选修课程环节,打造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就业竞争力。传统课堂教学之外,增加实践课程学时,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运用语言和专业知识,以达到更好的融合。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外语人才为目标,配合“外语+专业”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课程比重,逐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既掌握外语又拥有相应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解决福建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人才需求问题。
3.分类推进改革
改革都是有层次的,不能一概而论。以福建高校而言,从表1 中可以看出不同院校之间实力各不相同,在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时,各个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发展现状,提出与自我相适应的改革措施。所以,在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过程中,需要落实新文科建设“分类推进”要求,按照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办学条件与层次,分类推进专业的改革建设,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解决专业设置雷同的问题。“双一流”院校以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一专多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紧扣国家发展需求,培养紧缺型外语人才。普通本科院校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为主。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主,找准办学定位,培养当地企业急需的外语人才。
1.友城交流互访
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交流是必要前提。没有交流则无法确知对方需求,无法看到国外的发展趋势,只有加深交流,才能免去闭门造车之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想要获得一种更好的发展,需要以他人的发展作为参考对象。因此,要以国际友城为载体,积极参与友城间交流互访,进一步推动与友城辖区内高校的友好往来,建立合作关系。师生互派,学术合作,以提升高校国际化程度,拓宽师生国际视野。举办友城间交流活动,提升高校知名度,吸引外籍高端人才,填补院校师资的空缺。邀请友城交流学者来校教学,解决非通用小语种师资缺乏问题。开设非通用小语种课程,随着合作的加深,从一个课程向一个专业迈进,进而培养“通用+非通用”复合型外语人才。从友城交流出发,助力地方发展,提升办学能力。
2.与海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于海外院校。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国家需要“走出去”,个人也需要“走出去”,对于外语复合型人才则更当如此。所以,学校需要为师生海外交流提供多种“走出去”的途径。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具备国际视野。外语教师本身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在海外真实环境的应用和学习中,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加深对外国语言与文化的理解,提升教师自身水平,优化其知识结构。国际姊妹校为师资的培养搭建海外交流平台,开阔教师国际视野,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和思路。通过交换生项目,将外语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好的学生选送到姊妹校交流学习,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快速提升外语能力,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有更深的了解,开阔眼界,提升综合素质。海外的交流经历,为学生下一步的升学和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实现了“专业+外语”的培养。
3.中外合作办学助力学科发展
在与海外院校交流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合作办学,深化交流。这样有利于创造一个更加专业的学业环境,对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当有所裨益。各个高校可以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境外优质教学资源,使用原版教材与课程大纲,引进课程全外语教学,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有较强的外语综合能力。引进课程的同时,更是引入境外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通过体会不同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潜能。中方教师受外方优质课程启发,助力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改革与学科发展,形成教与学互相促进的模式,使高校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的高素质人才。
4.招收国际学生
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提高国际知名度,提升高校国际化办学能力。国际学生作为中外交流的使者,在与师生的交往中,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师生对外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一带一路”背景下,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有很多的机会接触外国人,在校园中提前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有助于提升就业竞争力。
企业是社会最有活力的因素,高校需要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从而开阔自身视野,提高自身活力。对于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而言,需要参考借鉴企业思维,提高针对性、专业性。因此,高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直面企业人才需求,调整培养方案,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实现外语人才培养的转型。高校可以根据“一带一路”实践的需求及所涉及的领域,选择合适的企业,再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式”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方面解决企业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就业率,实现高校与企业的直接对接。与企业合作,为在校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使学生了解社会对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转变,急需精通外语和专业知识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符合需求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对“一带一路”实践意义重大,这对培养外语人才的高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需要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培养人才为“五通”提供支撑,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
注释:
[1][11]胡键:《“一带一路”实践与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当代外语研究》2020 年第3 期。
[2]张海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外语专业布局现状的系统分析——兼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战略选择》,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 年6 月10 日,http://www.cssn.cn/jyx/jyx_jydj/202006/t20200610_5141168.shtml。
[3]文旭、司卫国:《从复合型人才培养到“全人”教育——对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再思考》,《山东外语教学》2018 年第3 期。
[4]林坚:《福建省商务厅:2019 年全省商务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2020 年1 月20 日,http://www.china-fjftz.gov.cn/article/index/aid/13970.html。
[5]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境外投资项目备案通知书》,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fgw.fujian.gov.cn/fzgn/search/key=%E5%A2%83%E5%A4%96%E6%8A%95%E8%B5%84。
[6]福建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福建省国际友好城市》,福建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http://wb.fujian.gov.cn/syx/fjsgjyhcs/。
[7]吴岩:《抓好教学“新基建”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 年第2 期。
[8]吴岩:《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 第2 期。
[9]蔡基刚:《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危机及其出路》,《当代外语研究》2018 年第6 期。
[10]石火学、林素川、钟春玲:《福建省本科专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机制研究》,《教育评论》2016 年第4 期。
[12]蒋洪新:《关于新时代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外语教学》2018 年第2 期。
[13]贾芝:《“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公共外语教育的转型发展研究》,《高教学刊》2020 年第23 期。
[14]蔡志全、赵红霞:《“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外语教育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变革》,《中国大学教学》2016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