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金,黄春燕
广西地图院,广西 南宁 530023
目前,利用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助力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开展“一村一图”工程建设,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能切实解决农村地区地图和地理信息数据匮乏的问题,为乡村振兴建设、应急指挥、空间规划等提供地图保障。
影像地图兼有像片和地图的特征,能将地形、地物等地表景观准确、直观、形象、全面地反映出来,相比常规地图能更好地满足空间规划、资源监测等工作的需求[1]。目前,地图保障服务与测绘地理信息建设涉及村级的较少[2],而常规服务地图,如市县级、乡镇级衍生村级地图所表达的内容不够详实、信息不够直观,不便于驻村干部开展工作。
广西辖14 个设区市,111 个县(区、市),1118 个乡镇、街道,16453 个行政区、社区。目前自治区、设区市、县级行政区域有16 开至全开的各种开幅地图,并可做到半年或年度更新。而覆盖全广西的乡镇级地图只有2010 年完成的全开影像挂图以及个别乡镇定制的乡镇级专题地图,村级地图严重空缺。因此,利用现有基础测绘数据成果及地图生产工艺制作村级基础地理地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地图保障,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
此项目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及广西多尺度快速制图数据,整合乡村振兴如具体村屯信息、特色产业发展等专题资料,利用计算机制图技术,结合影像地图生产工艺,建立广西“一村一图”地图数据库。项目组在制作样图模板库的基础上,配合快速出图系统,建立起基于知识规则库[3]的“一村一图”快速出图模块,使用统一协调的模板和格式,实现村级地图的快速批量化编制。
项目使用的基础底图以地理国情监测正射影像图为底,叠加广西多尺度快速制图数据的矢量境界、交通、地名数据,配以统一的附图、图例、图外整饰。
传统影像地图的编制流程主要分为资料收集与预处理、图幅设计与样图制作、数据处理及符号化、图面配置与整饰、质量检查、成果输出等6 个阶段。
此项目在制作工艺上,将传统影像地图分割式的制作方法进行优化,嵌合数据处理、影像选取、制图综合、附图制作以及地图整饰等环节,减少冗余操作,提升出图效率,达到每幅3~5 min 的基础底图出图速度,半年内能完成1500 幅村级影像地图的制作工作。工艺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一村一图”工艺流程图
3.1.1 基础地理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项目组首先收集现势性好、规范性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广西全区的多尺度快速制图数据、地理国情监测的最新高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等。其次对数据进行整理、更新、编辑,根据制图需要,整合地名点、交通及附属设施、境界、水系等重要地理要素以及影像数据,对所选取的数据进行结构化构建,可以在不同制图任务区域范围内迁移,从而形成“一村一图”制图数据库。制图数据库的具体数据分层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一村一图”基础地理数据库分层情况表
(1)进行数据拼接、投影转换、属性转换、空间相关要素选取、分层重组及属性维护等数据整合工作。
(2)利用最新影像数据对道路、水系进行套合匹配处理。
(3)通过相关数据处理工具完成水系要素流向处理、结构线处理、路网构建、境界套合处理及图面符号冲突检查与处理等工作。
(4)利用制图系统导出符号化后的地图,检查制图质量。对于制图成果图面存在不合理的符号压盖、堆叠及连通性等问题进行地图数据修改。
(5)对正射影像进行匀光、匀色处理后按照行政区域范围拼接形成影像数据库;保留原影像数据精度,没有缺损,接边完好;拼接的影像底图图像清晰、亮度适中、色调均匀,内部影像接边部位图形及颜色过渡自然。
3.1.2 专题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项目组首先通过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和实地调查收集有关专业资料,如村屯人口、原贫困户、特色产业项目、旅游景点、乡村规划等专题资料;之后将收集、整理、更新、核查后的各类数据整理建库,形成“一村一图”专题数据库。
为保证地图表现形式的统一,实现地图的标准化,项目组根据专题表达规则、制图色彩规则、制图模板规则对制图知识规则[4]进行配置设计。项目组通过对地图整饰、符号库设计、注记配置表达以及附图等规则进行统一设计,形成标准的制图模板文件,并可根据制图需求,制作倾向性不同的地图模板,如突出交通要素、遥感影像要素等。
3.2.1 符号库设计
地图符号是地图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5],地图符号设计需考虑准确性、形象性及相似性。影像地图中的影像本身具有丰富的地物信息,且匀色后的色彩较为丰富,因此,项目组在专题符号的设计上要着重考虑色彩、尺寸,保证符号指示清晰、便于辨认、不过多遮盖影像地物,并且具有统一性和协调性。
地图用色要与地图用途相协调,各地图要素层的用色要能给人以鲜明的层次感,整体上色彩配合要协调美观[5]。区别于普通专题地图,在配置影像地图的专题要素时,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影像所传递的信息量不被削减,因此在进行样图设计时,点层、线层、面层在配色上要具有层次感又不相互干扰。点层选用高饱和度配色,尺寸适中,在保证清晰度的同时又能减少地物遮盖;线层选用贴合影像原色,比如水网用蓝色,城区路网、乡村道路等多采用白色,高等级道路采用常规地图符号色彩进行表达以区分等级;面层进行镂空半透明化处理,比如农场、林场仅表示边线范围。
地图注记是地图符号的一部分,它配合符号来说明有关定性、定量的信息,具有分散性和等级性[5]。在进行注记配置时,需要根据幅面情况调整注记的字体、字大、字色等,形成标准的注记配置规则,使图面协调的同时又兼具层次感。影像地图要使注记突出,需要从符号上提取颜色保证协调性和规律性,或采用描边、晕圈的方式将注记层置于上层,按照视觉规律进行设计,将注记融入到地图符号的构成中,使地图内容既丰富又统一。
3.2.2 图面配置设计
完整的专题地图包括主图、图名、图例、比例尺、文字说明及附图[6],协调统一的图面配置能够使主题突出。从内容上看,“一村一图”的图面配置主要有版式、附图以及图例,一些特殊用图还包括图表以及文字说明。具体要求有以下3 点。
(1)配合主题,突出地图内容。为使地图内容篇幅大、位置居视觉中心、色彩突出,项目组在进行版式设计时,考虑到影像地图大篇幅为绿色基调,因此选用蓝色为版式主题色。
(2)为避免冲突,图名、图例、比例尺、指北针、附图以及说明文字所占篇幅及位置要安排合理。一般以不压盖主区地图要素为原则,图名居于正上方,附图放置于内图廓左上方,图例放置在右下方。
(3)根据主区形状特征选取横版或竖版使图面重心平衡,主区范围距离内图廓留15~20 mm 的空白最佳。
3.2.3 制图模板制作
制作统一的制图模板,调用统一的符号库及图面配置文件。
此项目的难点在于不仅要整合多源数据资料确保地图数据的一致性,还要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规模化制图。项目资料数据涉及多种格式,制图流程繁琐,单一软件的功能已不能满足项目需求,如数据处理、地图整饰需ArcGIS、MAPGIS 与专业排版软件配合使用。项目组经过深入研究,优化和改进了面向地图设计人员和地图作业的地图制图工艺。项目组充分利用专业排版软件在平面设计上的优势和ArcGIS 在地图数据处理上的优势,在数据处理和建库阶段,采用ArcGIS 软件进行操作;在设计阶段,利用专业排版软件进行地图整饰设计,之后将各阶段设计的成果统一至ArcGIS平台,实现地图作业阶段一体化快速制图。作业员只需在同一软件平台上进行地图编辑和地图输出,避免了每次修改需要切换不同软件进行操作。
此项目的难点是制定完善的制图规则和提高自动制图的匹配度。项目组根据项目需求,构建广西“一村一图”专家知识库,包含地图符号、制图模板、地图数据规则、地图注记规则、地图综合取舍、邻区选取、地图整饰、图例配置、地图服务、数据定位、地图投影等,为快速制图、出图奠定了基础。
此项目的难点是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快速批量出图。项目组利用快速出图系统,系统程序根据制图范围定位文件,从“一村一图”地图数据库中提取制图要素,匹配对应县、市制图模板,批量完成比例尺计算、确定图幅方向、符号化处理、影像叠置、注记配置、要素综合取舍以及图外整饰配置等步骤,自动生成对应的村级制图工程文件以及底图数据库,后期作业人员仅需依据出图标准对专题要素进行少量修改调整,即可实现基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批量化快速制图。
此项目的难点是修改海量的制图要素参数。此项目工期紧、数量大,样图设计与批量编制工作几乎同时进行,地图编制过程中经常需要对地图的表示方法进行修改,在生产后期需要将原来编制的全开地图放大到双全开打印。项目组研发了注记、符号、模板、比例尺、打印等批量修改的功能,大大提高了地图修改效率。
此项目的难点在于作业效率受影像管理的限制。项目使用的是优于1 m 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数据量大,一个县的影像经匀光、匀色后的影像约为100 G,调用速度较慢,不适合批量作业生产。为提高数据调用效率,项目组采取分行政村批量裁切存放,通过制图工程远程调用方式,方便作业,有效提高了作业效率。
“一村一图”项目聚焦乡村地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村级影像地图填补了乡村地区基础图件的空白,极大方便了管理者和群众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区域分布、群众房屋等基础村情信息,目前已陆续为巴马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田东县等9 个重点帮扶县提供了村级影像地图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地理信息支撑。
广西“一村一图”工程将测绘地理信息数据成果应用普及到农村,村镇重要地物信息以影像地图的形式直观、立体、丰富地展示出来,填补了农村地区地图服务的空缺。项目组结合影像地图制图工艺以及快速成图系统,通过制作“一村一图”模板文件,设计符号库规则、注记配置规则以及图面整饰规则,优化了传统制图工艺,集成多项批量性功能,实现了基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批量化快速制图,改变了目前缺少村级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及工作用图的现状,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公共服务等提供了地理信息支持,有效推动了测绘地理信息应用的多元化、普适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