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寰
党的领导是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共同创造的理论。自19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创新和发展党的领导理论,结合各国实际进行了丰富多样的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汲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教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党的领导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思想。我们从历史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贡献,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
自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以来,世界上许多共产党和工人阶级政党都高度重视党的领导理论建设。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他们共同奠定了党的领导的理论基础,围绕无产阶级领导权等关键问题作出深刻论述。在总结德国1848年革命的教训时,恩格斯论述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在反思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教训时,恩格斯批判了反权威主义的观点,深刻阐发了权威与自治的关系。许多欧洲十九世纪的社会主义政党都把共产党的领导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规律。
1917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通过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建立了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的领导制度。列宁对党的领导理论进行了一系列原创性的论述,对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之间的相互关系、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党的领导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刻阐发。列宁认为:“党是无产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它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利益,并领导他们的一切联合行动。不正确地了解党的领导作用,就是在理论上根本违背共产主义。”[1]在苏联共产党的影响下,世界上许多共产党借鉴和模仿了列宁式政党的领导理念和体制。
伴随20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党的领导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变得越来越丰富、完善和多样化。一些国家的共产党结合国情,对党的领导理论进行了创新。例如意大利共产党的创立者安东尼·葛兰西深刻阐述了“领导权”概念,对政党所行使的领导权职能或政治领导职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政治艺术和政治学的首要问题是怎样才能实行最有效的领导,又怎样才能最好地培养领导者”,“党是培养制导者和发挥领导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政党的职责就是选拔、培养和扩大必要的领导人员的队伍”,“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后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确保领导权不致落到特权集团手里,防止出现领导权危机”[2]。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共产党普遍重视党的领导理论问题。尽管他们各有特点,围绕完成各自面临的任务采取了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但普遍认同党的领导的共同规律,强调党对社会变革过程的影响,坚持党对国家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的物质和精神方面发展的政治领导;巩固和扩大党同工人阶级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其他劳动人民阶级和社会阶层的联系;遵循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的统一,提高党的干部和全体共产党员执行党的决议的责任感。[3]
苏联共产党人曾对党的领导理论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过巨大影响。20 世纪70年代,苏共思想理论界曾对党的领导理论进行过系统阐述,并把党的领导写入了宪法。苏共理论界认为:“执政的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是这个政治体系的核心。在所有的社会主义中,以及在其他政治党派中,共产党是主要的、关键的环节。在苏联已经发展到成熟的社会主义阶段,全面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更为必要、更加迫切。”[4]然而,20 世纪80年代末,苏共领导层对党的领导理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在实践中推动了一系列颠覆性改革,导致了党的垮台和国家的解体。
回顾苏联晚期改革的过程,苏共领导层对党的领导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改革初期,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曾认为“党的领导作用是社会主义发挥作用和得到发展的必备条件”,“能够领导国家走革新道路的政治力量正是党”[5]。但当初期的改革遭遇阻碍之后,戈尔巴乔夫认为苏共已经落后于时代,成了改革的对象。他主张“从改革年代形成的新情况、从对党在社会中的地位、党的职能以及实现党的政策的形式、手段和方法的认识出发,对党进行革新”[6]。苏共中央的革新战略是根本改变苏共在苏联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意味着要使党从总体上一贯正确、从追求对一切进行领导、从政治垄断的地位中摆脱出来。”[7]“党要经历对自身在社会的作用,对几十年来所形成的建党原则和活动方法进行重新认识。”[8]苏共领导层对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认识,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一系列激进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苏共执政史上一共制定过三部宪法,党的领导作用逐步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1977年10月7日,苏联第九届最高苏维埃第七次非常会议通过的宪法第六条明确了党的领导的法定地位,即苏联共产党已成为全体人民的先锋队,它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一切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核心。宪法强调,苏共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力量,它协调这个制度一切环节的活动,协调着苏维埃机关、经济机关和社会团体的活动。然而,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共部分领导人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对立起来。在苏共党内外民主派和反对派势力的强烈呼吁下,修改宪法第六条变成了“十万火急”的问题。戈尔巴乔夫对修改宪法第六条态度左摇右摆,最终走向了取消党的领导地位的方向。他认为“党的地位不应当依靠宪法来强行合法化,苏共自然要为取得执政党地位而斗争,放弃某种法律和政治优越地提出自己的纲领”[9]。经过多方较量,1990年苏联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修改宪法第六条,取消了苏共领导的法定地位。
苏共在改革中,对党和国家机关的职能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问题涉及划分党和国家机关的职能”,“党不能也不应当指挥国家机构、经济机构和社会团体”,“党委会不能通过含有对国家机关、经济机关和社会组织直接指示的决定”[10]。他说:“让我们的议会去起草法律吧,让政府去行使执行权力吧,让法院去审理案件吧。”苏共在改革中推动了党政职能分开,强化各级苏维埃的独立性和司法的独立,大大削减党的工作机构,限制党的领导的范围。由于在党政关系问题上的认识错误,加之处理党和国家机关、经济机关和社会团体关系方面的失误,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后果。
戈尔巴乔夫提出,要在党的职能变化中对党的领导方式进行改革。在组织方面,他认为“党革新的必要条件是根本改变党同国家机关和经济机关的关系,放弃向他们发号施令和越权代行他们的职能的做法”[11]。强调党不能对国家和社会结构“发号施令”,应当保持独立性。在思想方面,戈尔巴乔夫等人主张摒弃所谓的“精神垄断”和“思想垄断”,主动放弃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最终难以形成统一意志,各种不同政见、不同观点甚嚣尘上,出现了严重的思想混乱。
从苏联的历史教训来看,片面强调集体领导制度,把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内民主对立起来,无法形成领导核心是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在改革中,戈尔巴乔夫夸大党内民主和集体领导的作用。他认为“党的地位应该是党本身进行深刻的民主改革的结果”,“作为苏共的建设和活动的基础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一定阶段在很大程度上被官僚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取代了”。为此,要对党本身进行内部的坚决的民主改革。改革后期,尤其是实行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总统后,没有很好地处理党的领袖和党中央的关系,甚至摆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进行决策,把党中央的权威削弱了。由于缺乏正确的集中机制,导致党的领袖和党中央之间发生矛盾,党内团结和统一难以实现,最后导致苏共党内斗争白热化,引发了党和国家的危机。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基辅一军事学校的士兵将列宁纪念馆中的戈尔巴乔夫肖像摘下
在改革中,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的政治体制几十年来不是在法律范围内组织社会生活,而主要是执行强制命令和指示”。在他看来,“党包揽了许多经济的、管理的、甚至行政的问题,可又来不及都去做,而国家机关却荒疏了自己的工作”。为此,苏共需要审视自己的工作和领导方法,不能用命令确定党在社会革新中的地位。在党的二十八大的党章修改中明确“苏共基层党组织不再认为可以监督,而且实际上也无权监督企业和团体的行政机关的活动,以及各部和主管部门及苏维埃机关和经济机关的工作。党组织的新作用是,在会议、代表大会集体确定立场,通报给相应的国家机关和经济机关,在公开讨论中阐明立场”。通过党章的修改,直接取消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职能。
总体来看,执政74年的苏联共产党之所以垮台,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对党的领导的理论认识出现严重错误,在实践中取消党的领导的法定地位,全面放弃党的领导。对党的领导作用,苏联共产党原书记处书记利加乔夫曾做过深刻反思。他说:“之所以在我国能发生这一切,最主要在于,苏共在社会中的领导作用先是弱化,而后被完全消除。苏共被从政治中、从思想和组织中排挤出去。在党内形成各种派别,投机分子、民族分裂分子向党和国家、共和国党和权力机构的领导层渗透。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国家领导形成派别,他们的立场转向消灭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所有这些都是毁灭苏共链条的环节。”[12]苏联晚期改革的历史过程显示,苏共领导层对党的领导理论的认识,已经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和建设的规律,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吸取和借鉴有益的经验,不断推动党的领导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大意义、方向原则、观念体制、方式方法进行了深刻阐述,澄清了一系列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创造性地回答了一系列理论难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苏两党两国的不同历史命运来认识党的全面领导问题,把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坚如磐石视为中国共产党没有垮下去的最根本原因。他指出:“如果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也在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那场多米诺骨牌式的变化中倒塌了,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失败了,那社会主义实践就可能又要长期在黑暗中徘徊了,又要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幽灵在世界上徘徊了。”[13]他反复强调“一定要认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14]。“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特别是他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的重大理论判断,纠正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把社会主义改革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最根本保证”“最大区别”“根和魂”等角度,深刻地阐明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内在关系。他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重大论断。[15]他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决不是削弱党的领导。”[16]由此,党在十九大后推动了宪法修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第79 条第三款的规定进行完善,健全了国家领导体制,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法理基础。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由于存在“党政分开”“划分党政界限”等认识误区,经常造成党政关系紊乱,在党政分开和党政合一两个极端之间摇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以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澄清了关于“党政分开”等一系列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处理好党政关系,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在这个大前提下才是各有分工,而且无论怎么分工,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的地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权力是不可分割的。不能简单讲党政分开或党政合一,而是要适应不同领域特点和基础条件,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17]由此,党中央作出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设置党政机构,提高党和政府效能进行了深入思考,理顺了党政机构的关系。
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教训,许多共产党把党内民主和民主集中制对立起来,不能正确对待党的集中统一问题,丧失了党中央权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他强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经验,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个根本点”。“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发扬党内民主和实行集中统一领导是一致的,并不矛盾。”他明确指出“要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解决党内问题相互统一。不能因为党内存在问题就削弱甚至否认党的领导,走到自断肱骨、自毁长城的歪路上去”[18]。由此,党中央把实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明确的政治准则和根本的政治要求,深化了关于正确处理集中统一领导和分工负责的理论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放弃或忽视其中任何一点,都不可能实现党的领导。”在党的政治领导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政治领导力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要求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思想领导方面,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创造性地提出“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9]。在组织领导方面,党中央深刻吸取苏共放弃民主集中制、实行自治化原则的教训,创造性地提出“党的全面领导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的重大论断,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完善党的组织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既是加强党的领导的应有之义,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法律和党内法规的修改,党的领导作用得到了制度化保障。比如,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制定出台《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对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领导体制、领导职权、领导方式、决策部署、自身建设等作出全面规定。再比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从六个方面规定了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大大深化了对党的领导制度的理论认识。
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教训,对党的领导方法的认识往往过于简单化。在苏共晚期改革中,经常由于不顾各个领域的特点和条件,片面认识党的领导方式,使得党的领导实践出现错位、越位或者缺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党对不同领域的领导方式进行了系统性论述。例如,针对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审判、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要求加强“全面领导”;针对军队等武装力量和国家安全工作,强调坚持“绝对领导”等等,确保党的领导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理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在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理论和实践中实现的。一方面吸取了苏共晚期改革在党的领导问题上的教训,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总结我们党长期以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而科学地回答了党和社会主义关系、党和法治关系、党政关系以及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方式等重大理论问题。
当前,世界格局正发生深刻调整,国际社会出现了领导权转移的势头。美国智库兰德公司2020年发布了《美国影响力的衰退与拯救》研究报告,认为美国过去20年的影响力急剧下滑,全球关注度下降,面临着严重的领导力危机。该报告分析指出:21 世纪美国影响力下降有多种原因,包括冷战后美国推行单极霸权主义、政客们傲慢自大、党派的两极分化、“帝王式总统”的权力扩张等。[20]在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美国领导体制暴露出一系列重大缺陷,政策制定前后不一致、缺乏执行力和国际合作、肆意推卸责任、反应迟缓等,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面对时代变局,中国共产党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世界各国政党强党兴党提供了中国方案。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推动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学说本土化和中国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理论和话语体系。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党的领导的创新理论指导伟大实践取得巨大成功,在应对国际变局、国家治理、脱贫攻坚、疫情防控、高质量发展、生态环保等各个方面得到了系统检验,并被赋予新的内涵。实践证明党的领导理论创新凸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具有更加坚强的领导力。
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共同挑战,当今世界出现了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反建制和反全球化趋势抬头的倾向。面对这些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同各国政治力量一道,共同推动人类进步事业。毫无疑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案具有世界意义。为此,我们要在国际间科学地传播和交流党的领导理论,回应国际社会的种种误读和曲解,同时使国际社会在历史比较中,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领导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深化对政党领导理论的规律性认识。■
[注 释]
[1]列宁.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
[2]葛兰西. 葛兰西文选(1916-193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1.
[3][4]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集体编写. 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建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31, 12.
[5][6][7][8][9][10][11]苏联改革的轨迹——戈尔巴乔夫言论辑录[M].1990:19, 14,19,13,22,41,42.
[12]叶·库·利加乔夫. 警示[M]. 钱乃成等译.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353.
[13][19]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0:313, 181.
[14][15][16][17]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31, 76, 77, 231.
[18]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60.
[20]詹姆斯·多宾斯、加布里埃·塔里.美国外交政策中:“迷失的一代”: 美国影响力的衰退与拯救[EB/OL]. 2020.09.https://www.rand.org / RAND_PEA232-2.zh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