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群,王 斌,王 鹏,常 歆,董立强,张腾霄
(绥化学院 1.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2.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社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近年来,绥化学院的开放办学理念不断增强,对绥化市企业发展状况及社会需求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前往其他应用型高校考察,学习先进办学理念和产教融合经验,为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了支撑。2020年以来,绥化学院以省教育厅“人才培养战略定位论证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为契机,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绥化市玉米加工产业、艺体文化产业、教师教育行业和特殊教育事业,提出“两育两业”特色发展战略。起草《绥化学院专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绥化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专业集群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思路和管理机制,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助力特色应用型大学内涵建设发展[1]。
绥化学院紧密对接绥化市玉米加工产业链,以玉米产业产教融合育人联盟为依托,以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途径,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玉米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证区域玉米加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并将其融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构建玉米加工专业集群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同时培养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适切度。
产业学院是一种深度、立体的校企合作新型办学模式,有效的促进了产教融合[2]。2019年7月,绥化学院与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玉米加工产业学院,由该公司投资建设的使用面积为80平方米的发酵工程实验室、使用面积为60平方米的微生物实验室落户绥化学院。玉米加工产业学院组建了玉米企业卓越班,班级学生分期分批赴新和成公司专业技术岗位顶岗实习,校企双导师共同设计方案,指导培养学员,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向玉米加工产业学院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
我校先后与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绥化象屿金谷生化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昊天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实习就业、特色企业课程建设、组建玉米企业卓越班等方式,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师进驻企业,企业讲师来校讲学,协同育人初步实现。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育人过程,推进产教协同育人,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试点,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新模式。“5+3”人才培养模式下,五学期在校教育旨在通过通识教育、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基本的工作技能,毕业后能胜任一般实践工作,并能与后续三学期企业规范化培训相衔接,为培养适合地方玉米产业岗位需求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课程体系改革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环节。充分结合“以生产体系为中心”课程和“基于问题的学习”两种模式,形成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混合型模式”,以理论与实践集约的形式,将传统的后三学期16门专业课程重新组合成5个课程模块,围绕玉米产业核心内容建设课程模块。教学实施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重视立德树人,开展和实施课程思政。通过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师生互动小组讨论与案例学习。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重要载体,把企业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数字仿真实验等广泛应用,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面向产业智能制造发展新要求培养创新人才。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在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学校定期审查和修订当前的制度、规划等内容,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定期调整培养目标、教育计划、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考核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产业需求。依据玉米产业需求情况,合理优化教师数量和结构、经费投入、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源配置,定期调整卓越工程师班招生规模,保持适合企业需求的招生数量,以促进玉米产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教师直接参与教育计划制订和教育管理决策的机制,使校企双方教师理解教学内容和课程计划安排的意义。通过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证校企双方教师的培养、考核和交流,为教师跨单位、跨部门提供专业提升与发展机会。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问题主要有[3-6]:教学质量管理队伍人员数量和素质方面有待提高和改进;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制度规范建设、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范围狭窄,重点放在了教师的评教上,忽略了学生的评学;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单一,高校是评价的主体,缺乏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
第一,高校与企业深入融合,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岗位需求、教学环节与企业生产运行相融合、顶岗实习环节与企业生产岗位相对接等方面,量化质量评价具体指标。第二,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新模式;优化玉米产业课程模块、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落实课程思政;管理上进行持续改进;师资上进行联合培养,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三,多元、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通过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四方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包括针对教师的评教和针对学生的评学两方面。加大企业行业的参与度,双方共同完成教学质量的管理、监督和评价,实现深度产教融合;同时,把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及时进行反馈,促进管理上的持续改进。绥化学院产教融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见图1。
图1 绥化学院产教融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流程
通过建立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企业、二级学院、企业车间、各专业教研室、企业车间班组、课程模块负责人、师生均能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确保课程计划实施及教学环节运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将系统地搜集和分析教师与学生、企业与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以获得有效的教学管理信息,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教学评价通过产业园区主管部门、校企合作单位、毕业用人单位的积极参与,考虑其对教育计划提出的改进意见。
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是行之有效的切入点。企业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产教融合质量。因此,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融合度,双方应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合作编写应用型教材,共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共同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共同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真正实现校企深度产教合作,实现双赢。绥化学院依托现代玉米产业学院,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就业为导向,重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促进学校和企业对接、专业和产业对接、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绥化学院探索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新模式,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群,多元、全过程、全方位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以打造“两育两业”办学特色为抓手,把立德树人、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首要职责和根本任务,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