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龙辉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
【关键字】 清代 烟瘴缺 时空分布
我国南方及西南边疆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山高林密、雨水丰富,其高湿高热的气候环境易诱发地域性疾病,疟疾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近代医学发展以前,中国人一直认为,疟疾是通过一种有毒的空气——‘瘴气’传染的恶性疾病。古人根据疟疾发病都在南方,而南方经常会有一些雾气,便认为疟疾是瘴气引起的。”(1)杨恒林、周红宁编著: 《云南疟疾》,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年版,第92页。例如,云南在明清民间话语和视野下,就被描述为蛊瘴丛生之地。(2)张轲风: 《异样的目光: 明清小说中的云南镜像》,《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4期。烟瘴使当时人们心理产生极大的恐惧,南方边疆“水路阻长,山岚险恶,难免盗贼风波之虞,兼有寒暑瘴疠之疾,中途淹留,或以染病捐躯,或以违限革职”(3)王永吉: 《为敬陈铨政第拾玖本事》,张伟仁主编: 《明清档案》第26册,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版,档号: B14910。,很多官员视其为畏途,朝廷选任官员出现难题,边疆治理难以开展。基于此,清朝在南方边疆烟瘴地区(4)本文所探讨的烟瘴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等省的正式政区,与医疗史、环境史等所探讨的烟瘴地区以及实际的瘴疠多发区并不吻合,这些区域中有些并未设立正式政区,没有流官派驻(周琼: 《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同时,也和法治史所讨论的清代流放制度中的“烟瘴地面”不尽相同,“烟瘴地面”多在交通沿线和中心城市附近,便于对于犯人的管理(陈功民: 《清代军流〈道里表〉研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设置烟瘴缺,选任适宜官员,通过优抚方式激励赴任,破解治理困局。其与台湾例、海疆缺、苗疆缺、沿边缺等特殊官缺,共同构成清代边缺制度体系(5)边缺是清代设置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官缺制度,是一种适应边疆民族地区的地理、社会状况而创设的官员选任办法和人事管理制度(张轲风、戴龙辉: 《清前期“边缺”与边疆治理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年第4期)。,在边疆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学界开始针对烟瘴对边疆治理的影响进行探讨(6)巴罗(David A. Bello)的《去汉人不能久呆的地方: 瘴疠与清代云南边疆地区的民族管理空间结构》指出烟瘴这一特殊地理环境对国家治理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清廷不得已依靠土司进行管理(详参陆韧主编: 《现代西方学术视野中的中国西南边疆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251页);周琼的《清代云南瘴气与生态变迁研究》从环境史、生态史的角度,讨论了瘴气这一自然环境因素对民族分布格局、政治制度、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苍铭的《烟瘴对乾隆时期西南边防政策的影响》试图理清烟瘴这一自然客观因素对清王朝在西南边防政策的影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张轲风运用文献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解析了“瘴气说”产生的基础,认为它是汉文化向边疆地区渗透的特殊地理体验(张轲风: 《“瘴气”表述的起源、形成与空间表达》,《思想战线》2009年第3期;张轲风: 《从“障”到“瘴”:“瘴气”说生成的地理空间基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2辑)。,并对清代边缺制度予以关注(7)苍铭: 《清前期烟瘴对广西土司区汉官选派的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3期;张中奎: 《清代“苗疆缺”官制研究》,《求索》2012年第8期;张振国: 《论清代“苗疆缺”的演变——以贵州省所属文官为中心》,《清史研究》2017年第2期;张振国: 《清代海疆缺考论》,《史学月刊》2015年第9期;刘妍丽: 《清雍正时期贵州苗疆官员的选任制度》,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张振国: 《从优升到久任: 清代边疆缺之演变——以云贵二省文官历俸为中心的探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2期;张轲风、戴龙辉: 《清前期“边缺”与边疆治理述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年第4期。。其中付永杰分析了烟瘴缺文职官员选任制度的演变(8)付永杰: 《清代“烟瘴缺”制度演变考——以两广所属文官为中心的探讨》,《清史研究》2022年第1期;付永杰: 《乾隆时期琼州烟瘴缺探析——以崖州为中心的历史考察》,《南海学刊》2021年第3期。,但对烟瘴缺全面系统的探讨依然缺乏。目前烟瘴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史层面,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制度性梳理,对其设置、发展的动因一般总结为中央政策性调整带来的响应式变动,但就制度而谈制度,缺乏对时空演变的动态分析,无法将边疆治理下的政区空间变化与职官制度发展相互联系,形成体系性研究。本文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清代前,烟瘴地区的职官选任问题受自然环境及边疆治策所限,统治者们多被动应对,通常是对一般职官制度进行调整。虽存在从惩处性向奖惩并用的转变,但边疆烟瘴地区的职官选任及治理困局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唐代出现的“南选”之制,应对南方烟瘴等地官员选任问题时(9)张泽咸: 《唐代“南选”及其产生的社会前提》,《文史》第22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7—90页;王承文: 《唐代“南选”与岭南溪洞豪族》,《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1期。,多将烟瘴之地定为官员贬谪之处。宋朝则认为“山林翳密,多瘴毒,凡命官吏,优其秩奉”(10)《宋史》卷九〇《地理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249页。,以优抚之策激励赴任官员;同时强调人地适应性,“以新、恩、循、梅四州瘴地,选荆湖、福建人注之”(11)《宋史》卷一五九《选举志》,第3722页。,即选任能适应恶劣环境的官员。明初,因福建、湖广、江西的一些州县“其地亦瘴疠”(12)《明太祖实录》卷一二二“洪武十二年春正月丁亥”条,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官员往往不愿前往赴任,所以规定“考核不称职及以事降谪者,不分南北,悉于广东,广西,福建汀、漳,江西龙南、安远,湖广郴州之地选用”(13)〔清〕 龙文彬: 《明会要》卷四八《选举二》,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895页。,将赴烟瘴之地就职作为对犯错官员的惩处。并规定这些官员三年任满可以升调(14)〔明〕 申时行等: 《明会典》卷一二《吏部十一》,《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204页。,相较于一般官员的九年时间大幅缩减。可见,此时烟瘴地区虽为贬谪之地,但明朝为保障其地有官可治,在职官选任方面奖惩并用、恩威并举。
清朝在统一进程中,疆域大幅拓展,边疆民族地区被逐步纳入直接管辖范围。统治者们进而积极推动边疆与内地间的行政管理一体化,在边疆地区建立正式政区、派遣官员,由间接管控转变为直接治理,边疆治理模式与理念发生明显变化。但此过程中,官员选任难度日趋增大: 清朝统一疆域形成后,清廷在边疆建立正式政区,产生巨大职官缺口;边疆地区治理体系建设相对落后,治理能力较为薄弱,清廷不断深化边疆治理体系,对边疆官员治理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烟瘴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令原有职官制度难以在该地开展有效治理。原有职官制度选派的官员,多因科举入仕,许多官员出自东部文教重地,对烟瘴地区的环境难以适应。吏部掣签铨选任用官员,随机选派赴任地,没有充分考虑人地之间的适应问题,许多赴任官员因瘴疠疾病或水土不服而或病或故。特别是“粤西南宁、太平、庆远、思恩四府,土司杂处,瘴疠薰蒸,官斯土者,病亡接踵”(15)《清圣祖实录》卷一二五“康熙二十五年二月癸丑”条,《清实录》第5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2页。,使官员对烟瘴地区望而却步,南方边疆出现“缺官”的情况。还有一些官员,对烟瘴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在工作中常忽视地理环境等因素,以及与内地的差异,致使治理成效大打折扣。
要言之,巩固清朝疆域和加强边疆治理,是烟瘴缺产生的根本动因,恶劣的自然环境是烟瘴缺设立的客观原因。而原有职官制度严重制约了对清朝边疆烟瘴地区的治理,创立新的职官制度势在必行。
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乱平定,南方诸省重新回归中央政府的直接治理。中央厘定政区、派遣官员,在地方重建治理体系,但南方边疆复杂的政治环境及恶劣的自然条件,烟瘴地区“缺官”问题日趋突出,亟待解决。
与此同时,台湾例的创立为烟瘴地区职官选任制度的订立提供了借鉴。清廷收复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创立台湾例,确定官员三年俸满即升(16)《清圣祖实录》卷一一四“康熙二十三年正月丁亥”条,《清实录》第5册,第176页。,以体恤优抚的方式激励官员赴任,缓解了“缺官”问题和边疆地区的治理压力。于是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广西按察使黄性震在考察广西南宁、太平、庆远、思恩四府烟瘴情形及职官情况后,认为处在烟瘴地区的粤西四府官员“如三年内,果称厥职,照台湾例即加优升,以示鼓励”(17)③ 《清圣祖实录》卷一二五“康熙二十五年二月癸丑”条,《清实录》第5册,第322页。,以“俸满优升”进行优抚,可激励贤员赴任烟瘴缺。清廷经过商议批准了这一建议,并规定赴任官员不再通过中央铨选产生,而由当地督抚题补适宜官员出任,“嗣后此四府所属各官,吏部停止铨选,令该督抚于品级相当见任官员内,拣选通判、知县以上,具疏保题调补。”③至此,地处烟瘴地区的广西南、太、庆、思四府官员,由督抚就近拣选“熟悉风土”之员保题调补,三年俸满即行升用。以“拣选题补”和“俸满优升”为原则的烟瘴缺制度正式创立。
清廷在广西创立烟瘴缺后,逐渐将其推广到情况类似的云南、海南等地。康熙三十七年(1698),云贵总督王继文及云南巡抚石文晟上疏,认为云南元江、开化、广南、广西四府接连广西且烟瘴亦甚,需选任熟悉风土之员,建议照广西烟瘴缺保题调补官员,三年俸满升用。(18)北大移交题本: 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吴存礼: 《为极边瘴疠实甚等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 02-01-02-2273-004。朝廷随即议准,云南也开始设置烟瘴缺。雍正元年(1723),因广东海南岛上的琼州府“与福建台湾无异,地方瘴疠与广西南、太、庆、思相同,而水土恶毒更甚”(19)〔清〕 傅泰: 《为盛兴均沾章程自一崖州教职望彼皇仁事》,张伟仁主编: 《明清档案》第46册,档号: B26053-B26054。,在崖州、陵水、感恩、昌化四州县设置烟瘴缺。
雍正、乾隆时期,清廷在边疆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云南、广西进行相应的政区调整并新设府州,推动边疆治理的发展。此过程中,烟瘴缺作为一项强有力的保障性职官制度被广泛施行于烟瘴地区,在适用范围、选任方式、历俸年限、考核标准等方面也伴随着边疆治理的深化而进行因时因地的调整。
首先,扩大烟瘴缺适用范围,将武职纳入其中。康熙五十二年(1713),广西提督张朝午上疏建议,将广西西部武职,照文职例适用烟瘴缺,中央批准。(20)《清圣祖实录》卷二五六“康熙五十二年十月乙亥”条,《清实录》第6册,第534页。雍正四年(1726)云南元江、普洱地区土司想要摆脱中央管控(21)⑧⑨ 〔清〕 鄂尔泰: 《为乘藉兵威剿灭猓贼事》,〔清〕 允禄、鄂尔泰等编: 《朱批谕旨》第26册,光绪十三年本,第4页。,清廷随即出兵。第二年事态平息,云贵总督鄂尔泰战报中提及此次出征“其时正值盛暑,瘴疠熏蒸,官兵染瘴,甚至病故者屡报到臣”⑧,共伤亡官兵292名,其中因染瘴病故者达234名,占总数的80.1%。⑨于是建议将元江协广南、普威二营划入烟瘴缺,清廷同意其请求。(22)《清世宗实录》卷六一“雍正五年九月庚辰”条,《清实录》第7册,第942—943页。乾隆二年(1737),广东按察使王恕建议,“崖州营参将守备等官,照烟瘴文职例二年报满,更换升用”(23)《清高宗实录》卷五五“乾隆二年十月己酉”条,《清实录》第7册,第912页。,清廷议准,将琼州府武职定为烟瘴缺。武职烟瘴缺作为军事强制力而存在,保障了烟瘴地区正式政区的建立,推动了边疆治理的开展。同时,烟瘴缺中武职与文职在制度设置及空间分布上相互依托、互为补充。完整的职官治理体系与军政并治的局面为边疆烟瘴地区的有效治理提供了“双保险”。
其次,以“人地相宜”为准则,运用多种方式选择适宜官员赴任烟瘴缺。烟瘴缺在“拣选题补”时便就近拣选“熟悉风土”的官员,希望发挥其“能耐烟瘴”之优势,以达到瘴区官员选任“人地相宜”的效果。如桂西四府烟瘴缺官员,由督抚从桂东五府现任官员中选取(24)《清圣祖实录》卷二五六“康熙五十二年十月乙亥”条,《清实录》第6册,第534页。,云南以及广东琼州府烟瘴缺官员也是从省内适宜官员中挑选。(25)北大移交题本: 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吴存礼《为极边瘴疠实甚等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 02-01-02-2273-004;〔清〕 隆科多: 《题议广东琼州所属水土最为恶毒州县官员请准调补等事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雍正朝内阁六科史书·吏科》第1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随着烟瘴缺不断增设,省内官员无法满足督抚题补,清廷开始实行“拣选候补”政策,提前从自然环境相似的邻省拣选官员发往烟瘴缺省份,在地候补以备任用。(26)内阁吏科题本: 乾隆三年六月初三日,鄂尔泰《题为遵议两粤地方人员调补并染瘴身故官员拯恤例章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 02-01-03-03499-006。
再次,灵活设置历俸年限,满足各烟瘴地区差异化治理需求。烟瘴缺设立之初,均定为三年俸满优升,这在具体实施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各地官员也提出了调整要求。雍正二年(1724),时任广西提督的韩良辅发现烟瘴缺官员“身未入境,早已屈指迁期,何暇虑及民事;即有贤员不敢粉饰期满,然至土俗人情尽谙,而俸期已满”(27)〔清〕 韩良辅: 《奏为请酌停边员三年即升之例使得尽心教养以广皇仁事》,〔清〕 允禄、鄂尔泰等编: 《朱批谕旨》第11册,第15页。,建议将烟瘴缺任期延长至九年。此建议虽经商议未被采纳,但为之后烟瘴缺历俸年限的调整提供了借鉴。雍正六年(1728),广西巡抚金鉷疏称“泗城府西隆州、西林县皆地处极边,水土最为恶劣”(28)⑥⑦ 内阁吏科题本: 乾隆三年四月十九日,张廷玉《题为遵议广西巡抚题太平府通判吴大猷边俸期满请撤回升用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 02-01-03-03491-010。,建议调整历俸年限。第二年,朝廷经过讨论认为这些地方“水土恶劣,不便久留,虽据情理而言,但推升之员,既已熟悉风土,非初到者可比,或本人情愿再留原任,以图上进,亦未可定”⑥,于是将太平府通判,泗城府知府、同知,西隆州知州,西林县知县五缺,改为三年俸满可升衔留任三年⑦,适当延长熟悉风土、人地相宜官员的历俸时间,有利于烟瘴地区有效治理的开展。之后,各地烟瘴缺历俸年限都进行相应调整。云南、广西文职佐杂官和广东琼州府文职以三年俸满为主;广西多数文职正印官、武职及广东琼州府武职以五年俸满为主;广西水土最恶地区的文职正印官,其烟瘴缺为三年俸满升衔留任三年。(29)〔清〕 托津等: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五一《吏部·汉员遴选》,沈云龙主编: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5辑,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第2380—2381页。
最后,在烟瘴缺制度中加入政绩考核内容,保障治理成效。烟瘴缺创设的目的在于保障边疆烟瘴地区的有效治理,但其缺乏监管的优升政策往往产生副作用。雍正元年,前云南开化总兵、时任正蓝旗汉军副都统的朱廷柱发现烟瘴缺“非有钻刺者,不能调补,且无暇治理民情,先索三年之费用,再寻升任之盘缠,每年之内,其府厅经历,必有一升一调,送往迎来,百姓不胜其苦”(30)〔清〕 隆科多: 《题云南开化元江广西广南四府文官仍照旧于本省官员内拣选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雍正朝内阁六科史书·吏科》第6册,第276—277页。。烟瘴缺成为投机官员升迁以及盘剥百姓的工具,不利于地区治理。雍正二年,广西烟瘴缺增加官员考核标准:“果能兴行教化,易风移俗,劳来劝垦,益赋增丁”(31)〔清〕 杨超曾: 《揭报调补县官》,张伟仁主编: 《明清档案》第75册,档号: B42638-B42639。,方可升迁;同年广东琼州府烟瘴缺也规定“清廉爱民,才守兼优者”(32)〔清〕 隆科多: 《题议广东琼州所属水土最为恶毒州县官员请准调补等事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雍正朝内阁六科史书·吏科》第12册,第3页。才能升用;云南烟瘴缺同样加入俸满考核的规定。在俸满优升中加入硬性政绩考核标准,在保障烟瘴缺优抚条件的同时,强化官员的地方治理职责,以升迁为激励,以考核为监管,恩恤与鞭策并行,使官员安心于瘴地之治。
雍乾时期烟瘴缺制度的调整,均在边疆治理推进的背景之下进行。至乾隆中期,其制度调整基本完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制度框架,具体情形可总结为表1。
表1 乾隆中期烟瘴缺基本情况统计
综上所述,清代烟瘴缺的创制是边疆治理需求和烟瘴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共同驱动的;它遵循“人地相宜”的宗旨,形成“拣选题补”“俸满优升”的原则。伴随着“改土归流”的推进,清廷对其不断进行制度调整,形成了文武职全覆盖、官员选任针对性、俸满年限多样性、政绩考核保障性的烟瘴缺制度框架。
清代烟瘴缺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以及广东琼州府等地区,随着雍乾时期大规模“改土归流”被广泛设置。各地烟瘴缺在制度与架构方面基本一致,但具体设置与分布会针对各区域不同情况与治理需求相应调整,并伴随边疆治理的发展形成各自的特点。
广西烟瘴缺主要分布在西部,东部维持全国通行的职官制度,呈现二元性的治理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广西烟瘴缺空间分布示意资料来源: (1) 〔清〕 阿桂等: 《钦定吏部则例(乾隆四十八年)》“汉官铨选”卷三《升补》,故宫博物院编: 《故宫珍本丛刊》第282册,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262页; (2) 〔清〕 托津等: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五一《吏部·汉员遴选》,沈云龙主编: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5辑,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第2357—2367页; (3) 〔清〕 托津等: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四四五《兵部职制》,沈云龙主编: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5辑,第997页; (4) 〔清〕 允祹等: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乾隆朝)》卷一〇四《武选清吏司》,《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第38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34—135页; (5) 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广西”图,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1996年印刷,第46—47页(底图依据)。
东西部迥异的风土人情,是广西二元治理结构产生的主因。桂东自然环境近于内地,开发较早,且长期为广西政治文化中心,治理体系健全,通行的职官制度足以满足地方治理需求。桂西多为自然环境恶劣的烟瘴地区,又是土官、土司的主要分布区,在大规模“改土归流”前,设置流官的一般州县只有18个,而土州县多达23个。(33)《清圣祖实录》卷一二五“康熙二十五年二月癸丑”条,《清实录》第5册,第322页;郝浴等: 《广西通志》卷三《沿革》,京都大学近卫本藏康熙二十二年刻本影印版,第13—33页。乾隆时期的两广总督杨应琚总结道:“桂、平、梧、浔四府,民情淳朴;南、柳二府,兵民杂处,风俗浇漓;太、镇、泗、思、庆五府,土俗愚悍。”(34)《清高宗实录》卷四七九“乾隆十九年十二月甲戌”条,《清实录》第14册,第1191页。烟瘴缺设置在自然环境特殊、社会情形复杂的广西西部,从职官角度保障了该地的有效治理。
随着雍乾时期“改土归流”推进,广西烟瘴缺的空间分布范围扩大,设置更为密集、有层次。烟瘴缺重点分布在左、右江流域,此为烟瘴之地,土司、土官众多,且流域内镇安、太平两府与安南接壤,复杂、严峻的边疆形势对军事实力提出要求,故将文、武职烟瘴缺广泛设置,使地方治理有效开展,保障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另一重点分布区为广西西北部的泗城、庆远两府。泗城地处桂、滇、黔三省交界,自然环境恶劣且有大量少数民族聚居,雍正时期,清廷将其升为统县政区并设置烟瘴缺;庆远府西部的东兰州在“改土归流”后也广泛设置烟瘴缺,泗城、庆远两府烟瘴缺渐连为一体。同时,广西烟瘴缺的设置与分布还呈现文职、武职间相辅相成的特征,文职官员在“改土归流”的进程中随国家“边缺”体制一同深入边疆烟瘴地区进行地方治理;烟瘴缺武职作为国家强制力,配合设置,强化地方管控力量,保障地方安定。
广西烟瘴缺的设置从职官属性上可分为三类,即一般州县职官、土州县掌印官和土州县佐贰官。一般州县设置烟瘴缺是从其特殊的自然、社会情形进行考量,以优抚方式保障有官可用。定为烟瘴缺的土州县掌印官,多是由佐贰官改设或新设的州判、州同,以取代土司、土官成为地方行政主导,推动地方治理方式的转变。在未完成“改土归流”的土州县中派遣流官,设置烟瘴缺佐贰官,对其土司、土官进行监管,并逐渐推进中央行政力深入,为之后彻底“改土归流”进行准备。经过统计可知,广西三类烟瘴缺的数量和占比,在不同时期均有所变化,具体情形如表2所示。
表2 清代广西文职烟瘴缺设置统计
由表2可以看出,首先,土州县佐贰官烟瘴缺数量及占比明显下降。伴随着“改土归流”,土官、土司逐渐裁撤,烟瘴缺中土州县佐贰官或改为掌印官,或直接取消,如从雍正四年开始陆续“改广西太平府属之江州、太平、万承、龙英,庆远府属之东兰,思恩府属之田州等六州吏目,俱为州同;太平府属之安平、凭祥,思恩府属之向武等三州吏目,俱为州判”(35)《清世宗实录》卷五〇“雍正四年十一月辛亥”条,《清实录》第7册,第757页。,定为烟瘴缺。至清后期其数量仅余6个,占比仅17.14%。其次,烟瘴缺中的土州县掌印官维持着动态平衡。一些掌印官随着土州县改为一般州县而被裁撤,但另一些佐贰官又因土司、土官的裁撤而升为掌印官,故其数量在消长中呈现平衡状态。再次,一般州县烟瘴缺占比明显增加。雍正时期,烟瘴缺三类职官几乎各占三分之一。进入乾嘉时期,越来越多的土州县彻底完成“改土归流”,所设职官成为一般州县烟瘴缺。最后,烟瘴缺整体数量呈下降趋势。伴随着边疆烟瘴地区治理深化和农业开发,部分地区治理形势和自然环境有了大幅改善,“瘴气全消,与内地无异”,烟瘴缺开始裁撤。如乾隆四十五年(1780),思恩府知府退出烟瘴缺序列(36)〔清〕 托津等: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五一《吏部·汉员遴选》,沈云龙主编: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5辑,第2366—2367页。;嘉庆二十年(1815),左州知州、太平府经历也不再定为烟瘴缺(37)〔清〕 昆冈等: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六七《吏部汉员遴选》,《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99册,第171页。。
广西的烟瘴缺制度,从职官角度保障了边疆的治理,也针对桂西特殊自然、社会情形进行了适应性设置。广西整体呈现的二元性治理结构,是国家治理进程中的一个过渡,也是深化边疆烟瘴地区治理体系的需要。而烟瘴缺的时空演进与设置特征,随着雍乾时期“改土归流”快速发展和边疆治理不断深化,存在着一个向西部推进的过程,也是治理二元性向一体化发展的体现,有利于推进边疆地区快速融入国家的统一治理格局之中。
云南烟瘴缺主要分布在其南部地区,伴随着国家行政力向边疆地区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具有明显的“沿边”属性。至嘉庆时期,云南烟瘴缺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清嘉庆二十五年云南烟瘴缺空间分布示意资料来源: (1) 〔清〕 阿桂等: 《钦定吏部则例(乾隆四十八年)》“汉官铨选”卷三《升补》,故宫博物院编: 《故宫珍本丛刊》第282册,第263—264页; (2) 〔清〕 托津等: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五一《吏部·汉员遴选》,沈云龙主编: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5辑,第2369—2387页; (3) 〔清〕 托津等: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四四五《兵部职制》,沈云龙主编: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8辑,第992—1009页; (4) 〔清〕 明亮等: 《钦定中枢政考(道光五年)》卷三《题调》,故宫博物院编: 《故宫珍本丛刊》第326册,第247页; (5) 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云南”图,第48—49页(底图依据)。
云南南部属热带、亚热带气候,高温潮湿、山高林密,自然环境恶劣;且地方土司众多,国家治理薄弱。雍乾时期,随着军事征讨与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开展,中央行政力越过哀牢山到达澜沧江流域,通过建立正式政区加强边疆治理。烟瘴缺因其能够缓解职官选任困难,提升边疆地区治理能力,故在滇南不断发展,时空分布呈现若干特征。
第一,云南烟瘴缺的设置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烟瘴缺在云南设立之初,分布于元江、开化、广南、广西四府。(38)北大移交题本: 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吴存礼《为极边瘴疠实甚等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 02-01-02-2273-004。雍正二年,云贵总督高其倬认为“今弥勒州地方,人烟渐稠,岚瘴渐息,已似内地”,“开化一府,昔时烟瘴颇重,今已渐轻”(39)〔清〕 高其倬: 《题云南弥勒州员缺改归部选及开化等府员升转改为五年等事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雍正朝内阁六科史书·吏科》第15册,第177页。,建议将其移除烟瘴缺序列,清廷随即议准。(40)〔清〕 隆科多: 《题请云南元江等府·官员三年俸满题保升用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雍正朝内阁六科史书·吏科》第16册,第128—132页。同年,哀牢山南缘的威远、镇沅等地发生动乱,威远州土知州刀光焕等支持、庇护“叛匪”,并与其结姻拜盟。(41)〔清〕 高其倬: 《奏闻野贼情形并参流土不职事》,〔清〕 允禄、鄂尔泰等编: 《朱批谕旨》第45册,第23页。动乱平定后,清廷将不法土知州拿获严惩,随即对威远进行“改土归流”,设置威远直隶厅,并将派遣流官定为烟瘴缺。之后,随着“改土归流”和边疆治理的推进,滇东南广西、广南、开化三府,烟瘴缺逐渐减少;而在滇南元江、镇沅、普洱等府大量设置烟瘴缺,主要分布区域越过元江以及哀牢山,进入到澜沧江以东的广大地方。烟瘴缺分布的“此消彼长”,体现了边疆治理的深化。
第二,云南烟瘴缺主要分布在“沿边”地区,并不断向边疆地区推进。这里所说的“沿边”是指已建立政区、派遣流官的边疆地区,随着“改土归流”和边疆治理的发展,清廷不断新设正式政区,烟瘴缺作为流官开展直接治理的保障,其设置也进一步深入边疆。乾隆三十五年(1770),清廷对云南南部正式政区进行大调整。经过调整,景东、镇沅、顺宁等府级政区设立(42)〔清〕 托津等: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五一《吏部·汉员遴选》,沈云龙主编: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5辑,第2380—2381页。,滇南地区所设正式政区已抵近澜沧江,国家行政力深入到哀牢山、澜沧江地区,烟瘴缺也伴随着流官的派遣及地方治理体系的建立,在边疆地区广泛设置。
第三,云南烟瘴缺的分布还有文武并治、综合治理的特点。武职烟瘴缺被设置在边疆正式政区的前沿,毗邻车里宣慰司等地,以及重要交通节点地区,军事镇戍意味明显。同时,它也为文职烟瘴缺在边疆烟瘴地区开展治理提供支撑与保障,两者之间在设置与空间分布上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云南文职烟瘴缺的官职类型中,不仅有州县正职和杂职,还有学政类以及盐井等官员。(43)〔清〕 允祹等: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乾隆朝)》卷八《文选清吏司》,《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378册,第215页。学政类官员从科举制度与思想文化两个方面,建立起民众的国家认同。边疆烟瘴地区的盐井,兼有资源获取与边疆治理的双重性,将盐井官员定为烟瘴缺,可以保障边疆战略资源的安全,加强对重要经济物资的控制。可见清廷对云南边疆烟瘴地区综合治理的重视。
烟瘴缺作为中央行政力向边疆地区推进的制度保障,配合着正式政区的创建,其设置分布逐渐向边疆地区深入。在烟瘴地区建立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动了边疆治理的开展。
清廷在海南岛设置琼州府,隶属于广东省。“琼州一府与安南、暹罗外洋邻近,五指、黎峒诸山聚居于中,州县环处海边,远在海外,与福建、台湾无异,地方瘴疠与广西南太庆思相同,而水土恶毒更甚。”(44)〔清〕 傅泰: 《为盛兴均沾章程自一崖州教职望彼皇仁事》,张伟仁主编: 《明清档案》第46册,档号: B26053-B26054。可见,琼州地区兼具海岛属性以及烟瘴盛行的自然特点,其烟瘴缺时空分布与上述特征相符,具体情况见图3。
图3 清嘉庆二十五年广东琼州府烟瘴缺空间分布示意资料来源: (1) 〔清〕 阿桂等: 《钦定吏部则例(乾隆四十八年)》“汉官铨选”卷三《升补》,故宫博物院编: 《故宫珍本丛刊》第282册,第257—259页; (2) 〔清〕 托津等: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五一《吏部·汉员遴选》,沈云龙主编: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5辑,第2351—2357页; (3) 〔清〕 昆冈等: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六七《吏部汉员遴选》,《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99册,第168页; (4) 〔清〕 明亮等: 《钦定中枢政考(道光五年)》卷三《题调》,故宫博物院编: 《故宫珍本丛刊》第326册,第246页; (5) 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广东”图,第44—45页(底图依据)。
琼州府烟瘴缺从东北向西南呈现明显的梯度分布。首先,烟瘴缺多设置在环岛一周的正式政区中。岛屿中央的山地森林,自然环境复杂且少数民族聚居,则开展治理较为困难,行政力难以深入,政区设置滞后。此外,清廷在中央地带设立了定安县太平司巡检和琼山县水尾司,定为烟瘴缺(45)〔清〕 阿桂等: 《钦定吏部则例(乾隆四十八年)》“汉官铨选”卷三《升补》,故宫博物院编: 《故宫珍本丛刊》第282册,第259页。,以此加强管控,确保整个区域稳定。值得注意的是,琼州府烟瘴缺分布并不均匀,呈现出南重北轻的态势。毕竟北部离大陆较近,中央行政力便于到达;而南部山水阻隔、路途较远,就需多设烟瘴缺保障地方治理。
其次,琼州府烟瘴缺根据各地不同情形,在历俸年限上进行等级划分,形成从南向北的梯度分布特征。文职烟瘴缺历俸年限各有不同: 崖州、感恩、昌化、陵水四州县正印官及其佐杂官员,为三年俸满烟瘴缺;儋州、万州二州正印官及其佐杂官员以及薄沙司、龙滚司两巡检,为五年俸满烟瘴缺;定安县太平司巡检、琼山县水尾司巡检,则定为三年俸满加一级留任三年的六年俸满烟瘴缺。(46)〔清〕 阿桂等: 《钦定吏部则例(乾隆四十八年)》“汉官铨选”卷三《升补》,故宫博物院编: 《故宫珍本丛刊》第282册,第257—259页;〔清〕 托津等: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五一《吏部·汉员遴选》,沈云龙主编: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5辑,第2351—2357页;〔清〕 昆冈等: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六七《吏部汉员遴选》,《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99册,第168页。武职烟瘴缺中,崖州营为二年俸满,儋州营、万州营为五年俸满。这形成了从东北到西南的三级梯度: 东北部为普通官缺,中部为五年或六年俸满烟瘴缺,西南部为三年俸满烟瘴缺。可见烟瘴缺的设置根据不同的治理需求进行了相应的区域化调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海南岛边疆治理存在的南北差异。
综上所述,清代烟瘴缺的创立是为解决因地方性的艰苦自然社会环境导致的职官设置和治理问题,基本分布在南方边疆水土恶劣的烟瘴地区。各区域所设烟瘴缺,针对自然特点、边疆形势、民族情形、治理需求等,在具体设置上进行适应性调整,形成各自的时空分布特征。广西呈现二元治理格局,烟瘴缺的设置与分布是治理一体化进程的前序与基础;云南烟瘴缺呈“沿边”分布态势,是中央行政力向边疆推进的保障;广东琼州府烟瘴缺为梯度分布,是国家治理顺应海岛特殊自然环境的表现。
烟瘴缺是清朝边疆治理中的一项制度创新,与台湾例、海疆缺、苗疆缺、沿边缺等特殊官缺共同构建了清代边缺制度体系,在边疆民族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烟瘴缺制度既与其他边缺制度具有同质性,又有自身特殊性。
烟瘴缺奉行的“拣选题补”“俸满优升”原则,是与其他边缺制度的同质性特征。“拣选题补”是由地方督抚或皇帝使用调补、升补、简选等方法,打破因吏部掣签铨选出现官员随机任用的问题,通过地方督抚的知人善用,以及皇帝的因需选任,使“人地相宜”之员赴任边疆。“俸满优升”原则跳出已有的较俸升转方式(47)清代官员只有实任官职才有俸禄,食俸时间即为官员实任官职的资历。较俸就是进行食俸时间的比较,食俸时间长者优先升转。参见朱金甫、张书才主编: 《清代典章制度辞典》,第562页。,明确俸满官员保题升用,不用候补,增加了升迁机会,提高了时效性,以激励机制和优抚政策保障官员安心于边疆之治。其中,“拣选题补”最早在烟瘴缺中施行,后被其他边缺引用,最终成为边缺体系的重要制度原则。(48)《清圣祖实录》卷一二五“康熙二十五年二月癸丑”条,《清实录》第5册,第322页。
此外,烟瘴缺设置在水土恶劣的边疆烟瘴地区,相较于其他边缺,在制度上更加重视优抚性,明确适宜性。中央设置“烟瘴缺”的目的之一,是为体恤赴任烟瘴地区的官员,其历俸时间多为三年,较之苗疆缺、沿边缺等五年起步的久任之制(49)内阁吏科题本: 乾隆二十五年,傅恒《题为遵议湖南省请将永顺府知府等缺设为宜令久任边缺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 02-01-03-05700-031;内阁吏科题本: 乾隆二十五年七月初三日,傅恒《题为遵议请以苗疆俸满留任等员尽先补用知府等员缺以益苗疆吏治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 02-01-03-05677-012。要短,以缩短年限的方式,进一步激励贤员赴任。此外,朝廷还从升转方式上强化优抚。如乾隆三十年(1765),因“普洱一府……水土恶劣迥异寻常,湿热熏蒸”(50)内阁吏科题本: 乾隆三十年八月二十四日,傅森《题为遵议云南省广南府等烟瘴夷疆各缺名实不符恭请更易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 02-01-03-06033-020。,普洱镇总兵官雷霖受瘴身故,普洱府知府王坦染瘴难痊回籍调理,清廷因此决定普洱府烟瘴缺官员三年俸满可立即撤回升用,不必因公滞留当地或再任烟瘴。其他水土最恶的烟瘴缺,也相继施行俸满即撤回内地的升用方式,减少官员身处烟瘴地区的时间,降低亡故风险。
烟瘴缺制度对适宜性的强调主要体现在官员选任上。烟瘴缺官员的来源明确规定: 或为任职过烟瘴地区周边府县“熟悉风土”之员(51)《清圣祖实录》卷二五六“康熙五十二年十月乙亥”条,《清实录》第6册,第534页。;或为来自自然环境相似的邻近籍贯“能耐烟瘴”之人(52)内阁吏科题本: 乾隆三年六月初三日,鄂尔泰《题为遵议两粤地方人员调补并染瘴身故官员拯恤例章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 02-01-03-03499-006。。烟瘴缺在边缺体系中最为强调优抚与适宜,这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与特殊的治理需求所决定的,重视优抚性从而使烟瘴地区有官可治,明确适宜性保障了长效治理的开展,从职官角度推动了边疆治理的深化。
烟瘴缺创设的目的,在于选任贤员赴任烟瘴地区,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相关制度带入边疆,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烟瘴缺在边疆治理深化中的功用,可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建立治理体系,促进边疆地区从间接管控向直接治理转变。烟瘴缺多设置在改流政区,此前多由土司、土官间接管控。清廷通过烟瘴缺选任流官,逐渐建立起基层治理体系,以安抚民众、治安防范、赋税征收等为重点,开展有效直接的治理。如乾隆五十七年(1792)任职顺宁府缅宁通判烟瘴缺的阿霖,“编立保甲,稽查边隘,奸匪绝迹,地方宁谧,审理词讼,秉公剖断”(53)〔清〕 谭尚忠: 《题报通判边俸期满称职请准撤回内地候升》,张伟仁主编: 《明清档案》第262册,档号: B147852。。
其二,推动边疆发展,克服烟瘴危害。边疆烟瘴地区发展滞后,自然环境恶劣,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的开展。因此,烟瘴缺官员一方面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如乾隆朝的普洱府宁洱县知县杜最在任内发展农业,“普洱地方向不产麦,捐给籽粒,教民种艺,现多成熟”(54)〔清〕 张允随: 《揭为署县俸满称职照例保题升用》,张伟仁主编: 《明清档案》第118册,档号: B66394。,农耕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另一方面,积极因应烟瘴问题,如乾隆十二年(1747)任职镇沅府经历的朱文珮,“捐买药料,疗瘴济人”(55)〔清〕 爱必达: 《题报经历俸满称职照例保题请升》,张伟仁主编: 《明清档案》第170册,档号: B95264。。
其三,发展文教风化,增进认同。烟瘴地区多处边疆,文教落后、风俗迥异,国家认同意识淡薄。烟瘴缺官员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发展文教,以此增强边疆地区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同时,清廷还将学政类官员划入烟瘴缺作为保障。如雍正时广南府经历金士荣,“自到任以来,跟同知府宣讲圣谕十六条,及御制训饬士子文,汉彝渐知礼义,恪遵功令”(56)〔清〕 张允随: 《题为广南府经历金士荣历俸已满三年任内无过请准升用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雍正朝内阁六科史书·吏科》第67册,第117—118页。。
需要注意的是,烟瘴缺在制度设计和实际执行中存在时代局限性,以及结构性不足。一则,虽然烟瘴缺官员的地方选任权与中央监察权存在对抗关系,但理想的制度平衡状态不易维持。为达到让烟瘴缺官员“人地相宜”,中央将官员选任权下放地方督抚,又以监察权与之平衡,当任用权与监察力相互制衡时,烟瘴缺官员选任能够良性开展。如雍正三年(1725),普洱通判出缺,云南巡抚杨名时题补永昌通判耿观谟赴任,吏部经过核查,认为其“历俸未满,有降罚等案”,不予批准,巡抚杨名时再次上奏雍正,最终由皇帝与吏部商议,亲自批准。(57)〔清〕 隆科多: 《题请云南永昌府通判耿观谟调补元江通判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雍正朝内阁六科史书·吏科》第18册,第395页。可见,地方选任权与中央监察权之间的对抗,不仅益于烟瘴缺制度的实施,也便于君主对于人事决定权的掌控。但乾隆中后期开始,中央监察力逐渐下降,地方督抚的选任权占据主导,烟瘴缺的任用产生制度性的不平衡,官员选任权的下放成为地方大员谋求“私用”的工具: 提拔亲信,贤员“难用”。再则,烟瘴缺的优抚性成为投机人员的晋升捷径。一些官员贪享其优升之利赴任烟瘴缺,或消极挨俸,不思政务,待期升用,或遥领他处,委办别务,逃避瘴苦,荒废治理。一定程度上,烟瘴缺成为边疆治理的羁绊。
烟瘴缺是清廷从职官角度为适应边疆烟瘴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而进行的制度创新,满足了清代边疆治理发展对职官选任的特殊需求。它运用优抚方式解决瘴区治理无官可用的困局,并遵循“人地相宜”的宗旨,选任贤员赴任边疆。烟瘴缺在制度设计上,借鉴台湾例“俸满优升”原则,并施行“拣选题补”的选官办法。
烟瘴缺的空间分布伴随着边疆治理不断发展,逐渐向治理薄弱区域和边疆地区推进。广西烟瘴缺主要分布在西部府州县,并以东部政区的治理经验为补充,形成二元治理格局,其土州县烟瘴缺向正式政区烟瘴缺的转变,也是治理一体化进程在职官制度上的体现。云南烟瘴缺呈现“沿边”分布的态势,在“此消彼长”的动态发展中,不断“前伸”,是中央行政力向边疆推进的保障。广东琼州府烟瘴缺从东北向西南呈现出梯度分布,是国家治理因应海岛特殊自然环境的表现。
清代烟瘴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边疆烟瘴地区的治理问题,从职官选任角度保障了边疆治理的有效开展,推进国家治理一体化的进程。烟瘴缺是清代职官制度在边疆治理中的有益尝试,其适宜性、针对性、灵活性的制度特点和设置特征,对当今国家治理在边疆地区的开展,仍有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