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长旺 陈启流
(1.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广西南宁 530003; 2.北海市博物馆,广西北海 536000)
钦州建置始于南朝。南朝宋置宋寿郡,治宋寿县;梁置安州,治宋寿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安州为钦州,治钦江县(宋寿县改),大业三年(607)改钦州为宁越郡。唐武德四年(621)平萧铣,复为钦州,仍治钦江县。(1)〔唐〕 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八《岭南道五·钦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52—954页。南朝至唐前期的宋寿郡、宋寿县、安州、钦州、钦江县、宁越郡等建置,治所均在今钦州市久隆镇、平吉镇一带。(2)滕广茂主编: 《钦州文史》第16辑,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8—39页;钦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钦州市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9—1160页。
宋元以降,钦州之名沿用未易,但州治有所变化。大体而言,北宋文献记钦州理灵山县(3)如《太平寰宇记》记:“钦州,宁越郡。今理灵山县。”《元丰九域志》记:“下钦州宁越郡军事,治灵山县。”《舆地广记》记:“灵山县……后自钦江徙州治此。”,后又短暂徙治南宾砦(4)如《宋会要辑稿·方域七》“钦州”条记:“天圣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广南西路转运司言相度钦州徙南宾寨建置,委得安便,从之。”《武经总要》记钦州宁越郡的沿革称:“本朝移治南宾县。”,到南宋,文献多记钦州治安远县(5)如《舆地纪胜》记钦州“初治钦江,后治灵山。今领县二,治安远”;《记纂渊海》记钦州“倚郭一,安远,外县一,灵山”;《方舆胜览》亦称钦州“初治钦江,后治灵山,今领县二,治安远”。,此后钦州治所未再变更。从钦州的历史沿革看,自隋立钦州以来,其治所凡四,即先后治钦江、灵山、南宾、安远,唐宋时期共历三次更徙。目前有关唐宋时期钦州治所迁移的研究不多,举其要者,有玉永琏《钦州城故址》(6)玉永琏: 《钦州城故址》,滕广茂主编: 《钦州文史》第16辑,第45—49页。和黄粲茗《宋代钦州治所迁移考论》(7)黄粲茗: 《宋代钦州治所迁移考论》,《中国地方志》2021年第1期。二文。玉文认为钦州于唐贞观十年(636)徙治今灵山县旧州镇,天圣元年(1023)又徙治安远县,结论尚可商榷;黄文更为系统地梳理了相关文献,推论天圣元年钦州徙治南宾,而徙治安远当在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之间,其说甚谛。然黄文的着重点在于探讨宋代钦州徙治安远的时间节点及其动因,唐宋时期钦州徙治的全貌仍可做进一步讨论。今爬梳文献,罗列众说加以辨析,并系统论述唐宋时期钦州治所之更徙,以求教于方家。
关于钦州徙治的诸多观点,部分难以遽断,部分则有充分证据说明其显系误说。现举隋开皇(581—600)徙治旧州镇,唐贞观十年徙治灵山,宋开宝五年(972)徙治安远,天圣元年徙治灵山,治平三年(1066)徙治石六砦,元徙治安远几种旧说,逐一辩驳。
民国《钦县志》“钦州故城”条记:“隋开皇时,迁于旧州。”所据为《董州志》,即雍正《钦州志》。按语云:“旧州现为灵山属,近陆屋。”所指“旧州”疑是今灵山县旧州镇。(8)民国《钦县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七〕》,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436页。雍正《钦州志》卷一述钦州沿革云:“州治隋迁旧州”;卷二述钦州故城亦称:“隋开皇时迁旧州。”(9)雍正《钦州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四〕》,第322、342页。
唐代文献如《隋书》记宁越郡统县六,钦江为首(10)《隋书》卷三一《地理下·宁越郡》,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85页。六县分别为钦江、安京、内亭、南宾、遵化、海安。;《通典》记钦州“今理钦江县”(11)〔唐〕 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 《通典》卷一八四《州郡十四·宁越郡》,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944页。;《元和郡县图志》记钦州宁越郡所辖钦江、安京、遵化、内亭、灵山五县中,钦江附郭(12)〔唐〕 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八《岭南道五·钦州》,第952—954页。。唯成书于天宝初的《郡县公廨本钱簿》所记宁越郡领县以内亭为首。(13)吴震: 《敦煌石室所出唐天宝初年〈郡县公廨本钱簿〉》,《中国文物》1979年第1期。该记不见于其他文献,恐是唐天宝前后钦州治所有短暂的变更,未详。据上,至迟到唐天宝(742—756)以前,钦州仍治钦江县,此前并未见任何有关钦州徙治的记载,因而开皇徙治今旧州镇的说法不成立。
嘉靖《钦州志》卷一述钦州沿革云:“(贞观)十年,改南宾为灵县山,移府治于此。”“今考《国朝清类天文分野》……贞观十年,自钦江徙治灵山。”(14)嘉靖《钦州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四〕》,第5—6页。原文“灵县山”当为“灵山县”。
前引《通典》,成书在贞观十年后,所记钦州宁越郡“今理钦江县”;《元和郡县图志》“灵山县”条述及贞观十年事同样未见徙治记录(15)④ 〔唐〕 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八《岭南道五·钦州》,第952—954页。;五代《旧唐书》仍以钦江县为钦州治(16)《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四·岭南道》,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46—1747页。。明清以来的文献以贞观十年为钦州徙治灵山的时间,主要依据《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今按: 《续修四库全书》所收《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灵山县”条下脱夺,从残缺的情况看,“贞观十”三字后尚缺字,后为“自钦江”,后又缺五字,即“贞观十□□□□□自钦江□□□□□”,故其全本的表述显然不是“贞观十年自钦江徙治灵山”(17)〔明〕 刘基等: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58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页。。嘉靖《钦州志》等文献引《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恐非原文。实际上,贞观十年尚未有“灵山县”之名,《元和郡县图志》记贞观十年南宾县移于峰子岭南,天宝元年(742)才更名灵山县④,故唐贞观十年徙治灵山的说法亦不成立。
南宋《舆地纪胜》“安远县”条记:“安远县,倚郭……《新宁越志》云:‘皇朝开宝五年徙州治于保安县,即今安远县也。’”(18)〔宋〕 王象之: 《舆地纪胜》卷一一九《广南西路·钦州》,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470页。此处以钦州于北宋开宝五年徙治安远县。
开宝五年徙钦州治安远的说法不见于其他文献,北宋文献如《太平寰宇记》记:“钦州,宁越郡,今理灵山县”(19)〔宋〕 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 《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七《岭南道十一·钦州》,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00—3202页。;《元丰九域志》记:“下钦州宁越郡军事,治灵山县”(20)〔宋〕 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 《元丰九域志》卷九《广南路·钦州》,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35页。,二书均以灵山县为钦州所理。又,《舆地广记》记钦州领灵山、安远二县,望县灵山为首,下县安远为次。(21)〔宋〕 欧阳忞著,李勇先、王小红校注: 《舆地广记》卷三七《钦州》,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2页。《武经总要》记钦州“本朝移治南宾县”(22)〔宋〕 曾公亮、丁度等: 《武经总要》卷二〇《广南西路·钦州宁越郡》,《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3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80页。。《宋会要辑稿·方域七》“钦州”条记:“天圣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广南西路转运司言,相度钦州徙南宾寨建置,委得安便。从之。”(23)〔清〕 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校点: 《宋会要辑稿》方域七《钦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9417页。“寨”同“砦”,本文除引文外不作严格区分,以下不再说明。据上,北宋前中期钦州或治灵山、或治南宾,徙治安远当在天圣元年以后,《舆地纪胜》及《新宁越志》恐误。
嘉庆《大清一统志》“钦江故城”条记:“宋天圣元年,移州治灵山。”(24)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四五○《廉州府·古迹·钦江故城》,《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6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57页。天圣元年徙州治灵山的说法未见于更早的文献,北宋初期的《太平寰宇记》记:“钦州,今理灵山县……皇朝开宝六年废遵化、钦江、内亭三县入灵山县”;“(灵山县)旧在州北六十六里,今为州所理”。(25)〔宋〕 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 《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七《岭南道十一·钦州》,第3200—3202页。可见宋初钦州州治已在灵山,徙治灵山事显然不可能迟至天圣元年。又,《宋会要辑稿》记:“天圣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广南西路转运司言,相度钦州徙南宾砦建置,委得安便。从之。”《宋史》亦载:“钦州……天圣元年,徙州治南宾砦。”(26)《宋史》卷九〇《地理六·钦州》,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244页。因此,天圣元年移州治灵山的说法,实际上是混淆了《宋会要辑稿》《宋史》等文献关于天圣元年钦州徙治南宾砦的记述,黄粲茗《宋代钦州治所迁移考论》一文对此也有详细的辨析,可从。(27)⑧ 黄粲茗: 《宋代钦州治所迁移考论》,《中国地方志》2021年第1期。
《舆地纪胜》载:“《新宁越志》云:‘治平三年移治石六寨。’”(28)〔宋〕 王象之: 《舆地纪胜》卷一一九《广南西路·钦州》,第3470—3471页。按: 石六寨即今灵城镇。治平三年移治石六寨的表述为《读史方舆纪要》承袭,《读史方舆纪要》灵山县下“南宾废县”条记钦州于“治平三年又徙今治”(29)〔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四《广东五·廉州府》,《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6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86页。。
事实上,《舆地纪胜》中“治平三年移治石六寨”记于县沿革部分“灵山县”条下,所述为灵山县治的迁徙。《读史方舆纪要》背离《舆地纪胜》的初衷,将其理解为钦州徙治事,自然不确。
《读史方舆纪要》记:“安远废县……元移钦州治焉。”(30)〔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四《广东五·廉州府》,《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610册,第677页。钦州治安远县,南宋文献如《舆地纪胜》《记纂渊海》《方舆胜览》都有阐述,《舆地纪胜》云:“(钦州)今领县二,治安远”(31)〔宋〕 王象之: 《舆地纪胜》卷一一九《广南西路·钦州》,第3467—3470页。;《记纂渊海》记:“钦州,倚郭一,安远;外县一,灵山”(32)〔宋〕 潘自牧: 《记纂渊海》卷一六《广南西路·钦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236册,第381页。;《方舆胜览》记钦州:“今领县二,治安远。”(33)〔宋〕 祝穆: 《方舆胜览》卷四二《钦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229册,第884页。故知钦州至迟在南宋已徙治安远县,而非元代以后的事。黄粲茗《宋代钦州治所迁移考论》一文对此有充分讨论并予以否认,甚确。⑧
除上举误说外,其他涉及钦州徙治的记述不尽一致,未便武断。如前所述,钦州治所凡四,历三次迁徙,即初自钦江徙治灵山,再自灵山徙治南宾,又自南宾徙治安远,现分论之。
首先是钦州初徙灵山。有关钦州徙治灵山的其他观点,所记时间都比较含糊宽泛。《舆地广记》记灵山县沿革称:“望灵山……唐贞观十年更名,后自钦江徙州治此,皇朝开宝五年,省钦江、遵化、内亭三县入焉。”(34)〔宋〕 欧阳忞著,李勇先、王小红校注: 《舆地广记》卷三七《钦州》,第1182页。其中,唐贞观十年更名的说法,前文已据《元和郡县图志》予以辩驳;而《舆地广记》中“后自钦江徙州治此”一语未陈明具体时间,从前后文的表述看,约当唐贞观十年到北宋开宝五年之间。结合《元和郡县图志》中天宝元年南宾县更名为灵山县的事实(35)〔唐〕 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八《岭南道五·钦州》,第952—954页。,以及约成书于天宝初的《郡县公廨本钱簿》不再以南宾为钦州宁越郡首县这两点,则又可以进一步将这一时段推定在唐天宝元年至北宋开宝五年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钦州初徙之“灵山县”,并不在今灵山县灵城镇,而是在今灵山县旧州镇。一方面,前据《舆地纪胜》“治平三年移治石六寨”的记载(36)〔宋〕 王象之: 《舆地纪胜》卷一一九《广南西路·钦州》,第3470—3471页。,知灵山县于北宋治平三年徙治石六寨。“石六”又称“石陆”,《宋会要辑稿·食货二三》记钦州有灵山石六盐场,同书《方域一二》又记:“灵山县石陆镇,景德三年置。”(37)〔清〕 刘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校点: 《宋会要辑稿》食货二三《盐法二》、方域一二《市镇》,第6491、9527页。石六又为山名,今称六峰山,地在今灵城镇。从《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关于灵山县的沿革记载看,在徙治石六寨以前,灵山县位于“峰子岭南”,系由旧南宾县更名而来。(38)〔唐〕 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八《岭南道五·钦州》,第952—954页;〔宋〕 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 《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七《岭南道十一·钦州》,第3200—3202页。今灵城镇亦有峰子岭,则唐贞观十年以来灵山县似乎已在灵城镇一带,但这样的推测与史载宋治平三年(1066)方徙治于此的情况不合。《元和郡县图志》记灵山县有“今南四十里谓之水步即是钦州北来人溯流舍舟登陆处”的表述,自钦州顺钦江北上旧州镇,至陆屋镇有钦江支流旧州江汇入,旧州江较钦江狭浅,由水路转陆路自在情理之中;如去灵城镇则可以继续溯钦江而上,无须舍舟登陆。且今旧州镇与钦州久隆镇钦江故城遗址的方位里数,与《元和郡县图志》所记“南至州九十六里”的表述更为吻合,《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也认为唐代灵山县当在今灵山县旧州镇。(39)周振鹤主编,郭声波著: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上)》,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02—704页。另外,《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二》记钦州旧州镇为“天圣元年置”(40)〔清〕 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校点: 《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二《市镇》,第9527页。。徙州治南宾砦的同年置旧州镇,更进一步说明了钦州应是从旧州迁出至南宾砦。
综合以上两点,北宋治平三年以前,灵山县当在今旧州镇,钦州初徙之灵山即其地。今灵山县旧州镇尚有城址,称“旧州古城”。
天圣元年,钦州徙治南宾砦,是为钦州第二次徙治。《宋会要辑稿·方域七》“钦州”条记:“天圣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广南西路转运司言相度钦州徙南宾寨建置,委得安便,从之。”(41)〔清〕 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校点: 《宋会要辑稿》方域七《钦州》,第9417页。《宋史·地理志》载:“钦州,宁越郡军事……天圣元年徙州治南宾砦。”(42)《宋史》卷九〇《地理六·广南西路》,第2244页。《读史方舆纪要》亦袭用此说。(43)“宋志: 钦州,天圣元年徙治南宾砦……治平三年又徙今治。”参见〔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四《广东五·廉州府》,《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6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86页。另外,北宋《武经总要》记钦州宁越郡的沿革称:“本朝移治南宾县。”(44)〔宋〕 曾公亮、丁度等: 《武经总要》卷二〇《广南西路·钦州宁越郡》,《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32册,第580页。然其时“南宾县”已不存,所指当是宋代的南宾砦。(45)南宾砦为宋代建置,《读史方舆纪要》记“南宾废县……或曰即宋之南宾砦”。参见〔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四《广东五·廉州府》,《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610册,第678页。
关于天圣元年钦州徙治的记载,最详者莫过于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兹录卷一百仁宗天圣元年夏四月相关条目于下:
钦州深在山谷间,土烦郁,人多死瘴毒,推官建安徐的献策于转运使,请徙濒水,转运使以闻,且留的再任办役;辛酉,诏从其请。的短衣持梃,与役夫均食,筑城郭,立候楼为战守备,画地居军民,治府舍、仓库、沟渠、廛肆,皆得所安。(46)〔宋〕 李焘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等点校: 《续资治通鉴长编》第8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22页。
该条所记天圣元年钦州徙治的表述为“请徙濒水”;又,同书卷一百二有“赐钦州修城役卒”的记载。(47)〔宋〕 李焘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等点校: 《续资治通鉴长编》第8册,第2350页。从所涉时间和人物看,《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会要辑稿·方域七》所记为同一史事,则《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述“请徙濒水”当即徙治南宾砦。
而《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徙濒水”的记述,明清以来的文献将其发展为“徙州安远”“迁州城于近海白沙之东”。明嘉靖《钦州志》卷一记钦州沿革云:“天圣元年,自灵山徙州治安远。”同书卷六“城池”条记:“州城旧在灵山县思林都今旧州圩……天圣元年……建议迁近海白沙之东,即今治所。”(48)嘉靖《钦州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四〕》,第6、86页。清雍正《钦州志》记:“仁宗天圣元年,迁州城于近海白沙之东。州治隋迁旧州,今……迁于安海县地立州城。”“宋天圣元年,迁州治于近海白沙之东,旧州故址尚存。”(49)雍正《钦州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四〕》,第342页。民国《钦县治》卷二《建置志》“城之迁移”条记:“天圣元年(一○二三),推官徐的,议迁于近海白沙之东安远县,即今治也。采董志。”同卷《名胜志》“城署之古迹”条又记:“宋天圣间,迁于近海白沙之东,即今治,旧州故址尚存。按: 旧州现为灵山属,近陆屋。”(50)民国《钦县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廉州府部〔八〕》,第435—436页。
《宋史》《宋会要辑稿》《武经总要》等文献有关天圣元年钦州徙治的记载均已明确表述为徙治于南宾,而非安远。故天圣元年徙治安远的说法应是明清以来的文献对推官徐的“请徙濒水”的曲解。
南宾砦概因南宾故县得名。隋开皇十八年(598)于州(今钦江故城)北四十八里置南宾县(51)⑦ 〔唐〕 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八《岭南道五·钦州》,第952—954页。其时其地可能在今灵山县陆屋镇。,贞观十年移于峰子岭南,天宝元年改为灵山县,其时其地“南至州(今钦江故城)九十六里”⑦,前文已述其地即今灵山县旧州镇。至于北宋天圣元年以后的南宾砦,史籍中未见有其地里记载,可能正是今灵山县灵城镇。首先,灵山由南宾更名而来,二者向有渊源;其次,北宋中后期地志如《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仍以灵山县为钦州治(52)〔宋〕 王存撰,魏嵩山、王文楚点校: 《元丰九域志》卷九《广南路·钦州》,第435页;〔宋〕 欧阳忞著,李勇先、王小红校注: 《舆地广记》卷三七《钦州》,第1182页。,而灵山县早在治平三年已徙治石六寨(今灵城镇),这进一步表明了天圣元年钦州徙治之南宾砦与治平三年灵山徙治之石六寨均在今灵城镇。《中国历史地图集》亦将北宋时期的钦州治标注于此(53)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6册《宋·辽·金时期》,“北宋·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图,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5页。,可从。
前述天圣元年钦州所徙为南宾砦,而非安远县,那么,钦州是何时徙治安远的呢?黄粲茗《宋代钦州治所迁移考论》一文据相应的官方历史文献、墓志及诗文,考订钦州徙治安远的时间应在嘉祐六年至治平元年之间。(54)黄粲茗: 《宋代钦州治所迁移考论》,《中国地方志》2021年第1期。以宋人吴及、陶弼墓志观之,钦州徙治安远的时间基本可以确定在嘉祐六年。宋人郑獬《郧溪集》卷十一《户部员外郎直昭文馆知桂州吴公墓志铭》载:“三月,五峒蛮寇钦州,边兵屡战没。乃进公户部员外郎直昭文馆知桂州经略广西事,公至则搜其利害,无所遗落,疮痍之士皆起以奋。始筑州城,凿甘棠水以注壕。”同文记吴及“逾明年,得暴疾以卒,年四十九,嘉祐壬寅(嘉祐七年,1062)九月某日也”(55)〔宋〕 郑獬: 《郧溪集》卷二一《户部员外郎直昭文馆知桂州吴公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36册,第307—308页。。表明嘉祐六年钦州“始筑州城”。又据宋人沈辽《云巢编》卷八《东上閤门使康州刺史陶公传》记载:“明年,迁六宅副使,知钦州。州旧治宁越,徙新城未久,上下悉草舍,(陶)弼始教人坯陶为瓦屋,未期堂堂多大厦,至今视他州为雄。”(56)〔宋〕 沈辽: 《云巢编》卷八《东上閤门使康州刺史陶公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56册,第605—608页。又,宋人刘挚《东上閤门使康州团练使陶公墓志铭》记:“(嘉祐)六年,师中时为提点刑狱,荐公知宾州。未几,诏换崇仪副使,以本路安抚都监知容州。明年,改六宅副使,知钦州。”(57)〔宋〕 刘挚: 《忠肃集附拾遗》卷一二《东上閣门使康州团练使陶公墓志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9—162页。从中可以看出,嘉祐七年陶弼初知钦州时,州城新徙,规制未备。综合以上嘉祐六年“始筑州城”、嘉祐七年“徙新城未久”等记载可以判断,钦州再次徙治筑城当在嘉祐六年。从南宋以来涉及钦州史地的文献看,钦州徙治安远后,治所相延未易,那么,嘉祐六年钦州徙治筑城之所,当即今钦州市区。
钦州有其名,源于隋开皇十八年,此后一千四百多年间,其治所先后为钦江、灵山、南宾和安远,唐宋时期共历三次迁移。史籍关于唐宋时期钦州徙治的记述以及今人对该问题的研究之所以出现众多的说法,除因旧籍记载失之过简或混淆相袭外,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该地区州县建置、称谓及地里的频繁变更。例如南宾县,隋至宋地望变迁的同时,建置称谓也在变更,一度作为州治的灵山县亦然。概言之,隋至唐前期钦州与钦江县共治,地在今钦州市久隆镇沙田村委一带;约在唐天宝元年到北宋开宝五年之间,钦州自钦江县初徙灵山县,其时其地尚在今灵山县旧州镇,系由故南宾县更名而来;北宋天圣元年,钦州自灵山县再徙南宾砦,其地在今灵山县灵城镇;北宋嘉祐六年,钦州自南宾砦徙治安远县,地即今钦州市区(图1)。
图1 唐宋时期钦州徙治示意图资料来源: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图》(星球地图出版社2019年版)改绘,审图号: JS(2019)01-396.
致 谢初稿成文,笔者尚未注意到嘉祐六年钦州徙治筑城的史料以及黄粲茗先生关于宋代钦州治所迁移的考论,幸得本刊审稿专家和编辑老师赐教。返修期间又经张勇盛先生多次审阅指点,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