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齐策
4月份比亚迪销量在国内登顶,但却连续陷入了“跳楼门”、“污染门”。
前者并未发酵,舆论讳莫如深。后者愈演愈烈,从线下维权到线上讨论。经过媒体广泛报道后,比亚迪方面似已无力平息舆论。这中间,比亚迪的应对态度和做法,经历了两次反转,并在5月9日迎来“阶段性结局”。
4月份以来,长沙雨花区工业园周围的居民,每到夜间就闻到“刺鼻气味”,甚至传出“数目不详的儿童因空气污染流鼻血”的传闻,部分成年业主也出现恶心呕吐咳嗽等不适症状。
这一“疑似污染事件”影响到周围十几个小区,最近的距离工业园区只有50米。居民们归咎于园区内的比亚迪长沙雨花工厂夜间排污。
居民采取半夜拉横幅、多次报警、打市长热线、向长沙市生态环境局举报等维权措施,要求比亚迪解决污染问题。
5月5日,比亚迪曾派人与维权居民代表沟通。在目前曝光的录音片段中,居民代表称:“你们只管赚钱,因为你们的产量、销售量牺牲我们的健康,孩子还要再忍3个月?我们一天都忍不了,你知道有多少家庭因此生病吗?”
比亚迪方面则表示,一期项目将彻底整改;二期已于4月30号完成设备安装,现在正在调试,调试还要三个月时间。也就是说,至少要等到8月份,才有望“闻不出气味”。
这段话至少透露了两点:比亚迪承认排放废气,并暗示了排放并未达标(否则没必要整改);不打算停产。
同时,比亚迪官方声明和比亚迪代表在现场的说法,有矛盾之处。后者声称5月份整改到位(“闻不出味道”是很不专业说法);而前者没有承诺一期工程整改的时间,只说二期设备需要调试。
在此前的二期项目建设的“环评”当中,比亚迪承认废气只做了水旋处理,还没有来得及调试吸附焚烧设备;而后者是处理任何VOCs(即有机挥发物,主要成分为苯系物、非甲烷总烃等)的主要技术手段。
因此,这种说法就与比亚迪官方声明互相印证了,但与现场说法相抵触。这也表明,周围居民并非无理取闹。
有些“阴谋论”,从逻辑上就荒诞不经——即便比亚迪在4月销售业绩大好,又有哪些“友商”敢于大规模发动雨花区居民闹事,同时又能掩盖自己参与的痕迹呢。
不过,到了5月7日,比亚迪官方态度开始变得强硬。
当天,比亚迪方面以“比亚迪长沙雨花区工业园”的名义发了一则声称:“比亚迪雨花工业园2012年投产使用,园区排放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及标准。在紧挨工业园区的部分居民区,或存在异味情况,公司已采取相关措施,并积极改善。针对网传‘排放超标引起流鼻血’的情况,属于恶意捏造关联,我们已报警,并将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这则声明成功地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居民代表和比亚迪方面再无协商空间。而且,这则声明存在明显的逻辑硬伤。
比亚迪声称的2012年投产,是一期工程,用的是2012年的环保标准。湖南省在2017年出台了关于“表面涂装(汽车制造及维修)挥发性有机物、镍排放标准”DB43/1356-2017(省标严于国标),比亚迪长沙厂生产并不符合这份2017年的标准。
既然生产行为一直持续至今,那么必须与时俱进,符合现行省标。
至于排放超标与流鼻血之间,确实很难证实医学关联,这是排放事件维权方最弱的逻辑一环,比亚迪只敢抓住这一点“报警”,其实恰恰说明了它对于自己排放超标,已心知肚明。
退一步来说,环评时符合标准,未必时时符合。比亚迪长沙厂后半夜排放(居民反映异味集中在凌晨2点-5点)时,并未进行环保跟踪测试,这会儿还达标吗?
在今年1月,长沙生态环境局曾发布了一份对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情况的公示表,要求28家企业“立刻”整改,其中就包扩比亚迪长沙工厂。
公示显示,比亚迪长沙厂挥发性有机物为1264.202(t/a);挥发性有机物有组织排放量为708.355(t/a);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量为87.381(t/a)。
t/a是指吨/年,即折合为“年排放的累积吨数”。“有组织排放”是干净过排气筒集中排放,也是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消除的部分;而“无组织排放”则是材料或工艺不完善、不密封等因素直接排放。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长沙厂这三项指标,都不符合湖南省标。
在多次声明和口头协调中,比亚迪方面都承认排放(只是不承认不达标)。某次协调会上,比亚迪也承诺,不再半夜排放。但这项承诺是否履行,就不得而知了。从居民们多次半夜聚众拉横幅堵门的愤怒反应来看,似乎并未履行。
这个时候人们不禁要问,监管机构哪里去了?舆论开始揣测,长沙为了税收、就业和GDP,不惜以居民健康为代价,不敢得罪湖南500强中居于第21位的企业。
但是5月8日,长沙政务公众号“长沙发布”表示:“针对群众反映比亚迪雨花区工厂气体排放相关情况,长沙市委、市政府已成立调查组,组织政府职能部门、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及相关专家,进驻比亚迪雨花区工厂展开调查。”
5月9日,比亚迪长沙工厂进行停产整顿。
监管力量终于介入,虽然介入时机稍迟,但介入力度并不低。接下来,比亚迪长沙工厂的生产组织、废气处理设备是否到位、是否按规定全天候工作,都将接受全面检查和评估。
长沙和省外媒体都在盯着此事,因此可以相信监管机构的公正性、公平性、公开性和及时性。
网上有些言论称,雨花工业园区,先有比亚迪工厂,后有周围居民小区。而且比亚迪当时(2012年)环评合格,似乎暗示是某些势力不打算看到民族企业崛起。这种爱国牌打得毫无意义,而且既不懂法,也不符合党的政策。
国家领导人表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中国不会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和民众健康,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采取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而且,环保的理念和标准,应该与时俱进,与当前的技术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符。
虽然汽车厂的初始选址往往在郊区,但随着城市发展,工厂周围遍布民居、别墅、学校,是稀松平常的现象。上海疫情导致很多负面评价,但上海在车企“三废”无害化处理方面,有丰富的监管和整治经验。
在前几年,上海也曾出现居民区附近工厂的VOCs超标,居民反映也是闻到“异味”。而上海监管机构的做法是,在嫌疑工厂附近,设置移动检测平台长期监控,每发现一次处以50万人民币的罚款以及下达停产整改通知。
其中,VOCs超标是肯定要停产的,臭氧超标主要是罚款为主(因为臭氧的来源很多,危害性不及VOCs)。而且,上海监管机构还专门选择在雨后查臭氧排放(雨后的自然臭氧基数较高)。
对于很多企业,不可过高估量其道德品质。废气处理设备长期开机,需要定时更换耗材和维护,有些企业可能在检查时才开;有的则白天开,晚上偷偷排放。
上海的选择,是用技术手段抓“现行”,再用经济手段,让“偷排”方遭遇严厉惩罚,不但无法获利,反而损失金钱、耽误工期、社会评价降低。
采取了这些措施后,上海凡是排放VOCs企业(不止是整车喷涂环节),都争相上环保设备,唯恐超标排放,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这两年,比亚迪的新能源业务显示出强大竞争力,不等同于它在道德层面上完美无瑕。其民族企业标签,并不能确保其在环保事件中免责。
无论是各个利益攸关方,还是监管方、第三方检测机构、舆论监督方,大家都要拿数据说话。如果24小时实时监测都符合国标、省标,自然要还比亚迪方面一个清白。否则,该罚就罚,该整改就整改,还得依法对健康受损的居民进行合理赔偿。
更重要的是,当事企业引以为戒,不能以拖延、傲慢和出尔反尔的方式对待维权的居民。这对比亚迪的公众形象没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