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虹虹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和心理影响越发明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基于社会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事关国家和社会的未来。结合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基于社会性发展视角,从社会认知、社会交往、社会情感、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展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探析。
[关 键 词] 社会性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4-0121-03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相关部门、学校及社会各行各业都在想方设法应对。目前对于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说法不一:一种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考虑,认为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于其自身原因,比如性格形成、心理发展水平、个人认知方式等;另一种则是基于人的社会属性考虑,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自身原因,还包括社会层面的诸多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就必然会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正是出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全面性考虑,所以从社会性方面来分析其存在的相应问题。
一、社会性发展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认知存在缺陷
社会认知指对他人表情和性格、人际关系、行为原因等推测和理解的过程,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大学生只有在社会认知方面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才会保证其个体行为的合理性,其社会方面的适应能力才会更强。通俗来讲,就是日常生活中考虑问题的角度,如果一个大学生社会认知良好,他就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对方考虑,进而考虑整体的利益。而当今大学生在这方面是存在一定缺陷的,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会对事情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归因处理,占较大比例的人会顺势把原因归结到外部原因,还有一小部分人则会把原因归结到自己的身上。现在大学校园中这样的现象很普遍,大学生在其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比较缺乏分享和协作精神,自我意识较强,遇到什么事通常会认为自己是对的,所有的过错都是由他人导致的,对于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总是置之不理。同时也存在因成长原因造成的比较自卑的人,在遇到事情时会认为不利的方面都是自身因素造成的,于是自卑心理越来越重,彻底陷入了“死循环”。这两种心理都是不健康、不可取的,非常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交往能力较弱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真正融入社会,而如何融入社会就需要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指察觉他人意向,有效理解他人和同他人交往的能力。社会交往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要求,因此,任何人都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和外界联系,在情绪不稳定时需要他人安抚,需要了解彼此的爱好,可以相互接近、互相陪伴。而当今的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较弱,校园与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各方面人际交往等都比较简单,很多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时沟通方式不合理、沟通渠道不畅通,导致遭遇到各种挫折,于是更不愿意主动和他人交往,在自己需要安慰或者帮助的时候也没有人施以援手,长此累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焦虑症、孤独症等不良心理表现,甚至还有个别极端事件发生。因此,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三)社会情感认识不足
社会情感指的是在社会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自身内在体验和心理感受,属于一种独特的社会心理。人既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人的感情综合起来就是社会情感。社会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大学生的社会情感方面认识是局限和不足的。学校对大学生的評价仍然以考试成绩、参加竞赛为主,忽视了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人际问题或者情绪问题,良好的情绪状态更能促进行为水准的提高。比如团队协作,如果一个人在学校总是独处,连同宿舍的人都不能正常交往,那这个人情绪状态也会欠佳,很难和他人互相帮助,无法依靠团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但如果他能融入团队中,情绪通常会较为活跃,表现得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就能实现个人的最大效用。
(四)社会适应明显欠缺
现代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每个人所掌握的社会性技能不是受用终生的,而是需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改变,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发展所淘汰。现在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大多不太理想,不管是生活自理能力还是学习应变能力都比较差,无法适应社会的节奏,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能力的发展。
二、基于社会性发展视角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提升社会认知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向社会认知方面倾斜,一是增设关于社会认知的课程,有条件的可以直接开设必修课,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认知,认识其重要性,实现在课堂上积累对个体行为理解的相关知识,促使其真正掌握关于社会认知的理论知识。二是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转移到社会认知的学习上来,用社会实例去启发大学生思考,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加大对社会认知的校园宣传力度,在校内展开全方位的宣传教育,通过张贴社会认知知识的相关资料,在学校官网和校内贴吧等互联网渠道上发布社会认知的消息和文章,保证校园全覆盖。同时要结合大学生的反馈定期整理校园宣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实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结合校园实际开展社会认知活动,因为社会认知的对象范围非常广泛,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在校园开展活动,比如对他人表情认知的活动,收集和分析大学生的表情、身体姿态、语调等信息,让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认知他人的多种表情形式。对他人性格的认知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学校可以在小范围内选定人员,在选定人员中间进行性格认知竞赛,鼓励大学生去了解他人,通过了解他人的生活背景和家庭背景等信息,进而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会直接影响人与人关系的协调,通过大力推进各种社团的建立和运行,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真正提升其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水平。
(二)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增进校园文化交流,在校内定期举办不同种类的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大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积极参与,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在参加活动时通过与其他同学或老师的交流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例如书法交流,在大学生参加活动时,通过与他人的书法交流,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取长补短,提升书法水平,并且交流的过程也锻炼了交往能力。再如英语角活动,通过大学生之间或者与外教的英语口语讨论,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同时与同学或外教之间的交流过程也是其交往能力提升的过程。
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在大学生学习期间,学校通常会在学生毕业前安排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真正进入社会体验实际工作。这是锻炼大学生交往能力的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然而现在的教育机制更注重应试能力,大学学习活动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并未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校必须做出改变,必须增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次数,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在与社会的直接接触中感知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和重大作用,增进其主动交往的勇气,增强其交往能力,积极建立自信,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提升社会情感培养
邀请情感专家举办社会情感方面的讲座,专家可以根据自身丰富的社会经历和社会情感管理经验对大学生展开宣讲工作,多运用实际案例告诉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依靠团队发挥自身实力,并且传授相关的社会情感技巧。从权威的角度解读情感培养和管理的重要性,从专业方面指导大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和情绪管理。
要重点培养管理情绪的能力,因为管理情绪是一种影响重大且复杂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能否融入周边环境中,能否与人和睦相处,能否顺利开展自己的工作等。首先,要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每个人都会有喜怒哀乐,而情绪会随着自身心态和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处于负面情绪时要暗示自己,这都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其次,要帮助大学生保持平衡心态,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得失,当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不能过度自责,更不要气馁;当获得成功或者喜悦时,不能得意忘形,要懂得克制。最后,要让学生学会转移注意力,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当自己处理的某件事情不够理想时,不产生“牛角”情绪,只看坏的一方面,这样只会造成情绪的过度低落,从而影响其他事情的解决。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自己转移注意力的能力,比如运动、听音乐、外出旅游等,遇到负面情绪时及时将注意力转移,等情绪恢复正常后再思考或着手处理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良好的情感氛围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因此,要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教给大学生社会情感的相关知识,同时结合老师的人生经历、社会规范等,教给大学生处理与周围关系的能力、管理自己心情的能力以及调整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能力。还应在各个社团举行活动时关注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和关系处理情况,总结好的经验,对于发生的矛盾或者产生的负面情绪要及时引导。最后在校园广播时可以增加社会情感方面的栏目,在公告处或其他公共场所可以增加宣传标语等,通过一系列措施营造情感培养的浓厚氛围,保证大学生能正确管理人际关系和自身情感。
(四)提升社会适应水平
社会适应水平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大学生从学习到工作身份的转变是很重要的过程,直接关系其能否真正融入社会。首先,要帮助大学生认识这个时刻变化的社会,基于客观现实适应社会的必要性,让其真正意识到必须自发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提升抗压能力,因为初入社会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要让大学生提前有思想准备,学习相关的知识,积累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技能。最后,还应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参加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注重真正进入社会后潜在的人际关系能力,通过以上措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投身到社会生产大发展中去。
三、结语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课业繁重,这导致他们出现一些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关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看法有很多,有学者认为应该尊重大学生的个性,注重其个性化发展,更多的人则认为应该从社会层面去入手。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选择了站在社会性发展的立场去探讨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或不足,这对大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有很大的影响。
針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应对措施,大学老师应当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促使其在失败时也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保证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应摒弃陈旧观念,在课堂上多向学生传达社会方面的认知和能力,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园,多接触社会,进行更多的社会交往,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的社会认知能力。比如寒暑假时安排大学生到专业相关的岗位去锻炼,组织大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或公益活动等。还应通过实例演示让大学生明白这个社会是动态发展的,现在的学习和实践并非一劳永逸,需要随时根据发生变化的社会现实,调整自己的心态,更新自己的社会技能。只有多措并举、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以此将心理健康的、合格的人才推向社会,真正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唐辉一,陈倩,吴俊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7(5):735-742.
[2]陈楠.立足于社会性发展视角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经济信息,2019(33):369-370.
[3]孙晓萍.基于社会性发展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探究[J].辽宁青年,2020(16):147.
[4]郭鑫,冯二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功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探析[J].山西青年,2020(18):156-157.
[5]魏然.心理健康社会学视阈下中国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现象解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9(1):172-176.
[6]段晨.基于社会性发展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析[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10):29,67.
[7]刘雪松.社会性发展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1):217.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