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 + PBL”模式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07-08 10:08闫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4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模块化模块

闫璐

[摘           要]  随着职业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提升高职传统基础学科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成了难题。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课题组在高职古代文学教学中探索并实践了“模块化 + PBL”新型教学模式。综合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建构了基于诗词、戏曲、散文、小说四大模块的高职古代文学知识体系,并通过模块内容项目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协作探究式学习。实践表明,该模式在古代文学专业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推进了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关    键   词]  模块化教学;项目式学习;古代文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4-0007-03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文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有着庞大的知识结构体系,涉及文学、哲学、史学等多个领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在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这门基础课程长期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且专科古代文学一味地照搬本科教学体系,不适用于培养专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能力。因此,深入开展高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模块化 + PBL”教学模式的内涵释义

模块化教学(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是一种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近些年被廣泛关注并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探究复杂、真实问题,设计、执行并产出项目作品的系统教学方法,已应用于国内众多课程,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模块化教学和PBL教学均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适用于职业教育。此外,两种教学模式都较好地体现了时下跨学科的教育理念,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为PBL教学方法提供了项目建构的理论前提,PBL教学方法则是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模块化 + PBL”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注重顶层设计与微观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一种有利于师生双向互动和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模块化 + PBL”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模块化+PBL”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是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医学等学科教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至今还未见同时将两种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古代文学教学的报道。以笔者所在高职学校为例,古代文学课程为语文教育专业和汉语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安排在前四个学期,总学时128课时。2018年,学校开展“课程层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课题组以此为契机,全面开启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综合模块化和PBL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对古代文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形成教学内容模块化、模块内容项目化的范式,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一)建立教学模块,构筑理论体系与能力框架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课题组充分考虑高职古代文学课程课时少、知识密集、体大思深等特点,按照四个学期完成教学的要求,打破通行教材以时间为序的内容体系,以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为导向,将学习内容按体裁分为诗词、戏曲、散文、小说四大模块。各模块分别以唐诗、宋词、元曲、先秦两汉散文、明清小说等文体代表为核心整合重构教学内容,生成N个子模块。子模块的内容设置以语文教材内容为参照,以培养学生专业岗位能力为教育核心,采用专题学习形式构建内容链条。学前,教师发布任务驱动,设计主导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演练并完成项目作品,经师生交互学习、反思,共同推动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建构学生的理论体系与能力框架。

(二)设定驱动问题,进阶深度学习与实践探究

每个子模块设定一个驱动问题,驱动问题设定遵循真实性、开放性、可行性等原则,深刻挖掘古代文学蕴含的当代意义和价值,选取贴近当下生活的,尤其是贴近学生心理的文学作品给学生解读;或选取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结合古代传统思想进行“交叉融合”的思考研究。以戏曲模块为例,可将驱动问题设定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在学校传承和弘扬传统戏曲文化?”首先,引发学生思考,自主探究中华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戏曲的基本常识;其次,小组协作赏析经典剧目剧本,结合家乡地方剧种探究戏曲和生活的关系;再次,在教师引导下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当代大学生对戏曲文化的认知与感受,发散思维探寻解决路径;最终,各小组合作完成多元化项目作品。

1.线上自主学习

课前,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在超星学习通App上发布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利用古诗文网、国学大师等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实现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初步建构文学知识框架。针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借助移动教学平台,学生开展交流探讨,教师适时答疑解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借此精准把握学情,以学定教。

2.线下协作学习

课上,教师根据学生能力差异组建4~6人异质小组,引导小组分工合作开展学习活动。在这一阶段,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向情境,促生多向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协作探究、发现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同时,通过计时器把控小组活动各环节的时间,实时跟进动态学习过程,随机挑选小组做学习汇报,及时给予点评激励,协同学生给出针对性强的课堂反馈,推动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进一步深化学习并实现知识内化。

3.实践中探究学习

课下,针对课上所学,教师在学习通上发布训练题,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以此来检验学习效果。训练题精编精选,多布置发散思维、提高认识的练习,如文学沙龙、评论文学现象、解读名家;或布置实践性练习,如试讲古代经典作品、文学常识竞赛、辩论赛等,帮助学生巩固深化提高,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思维逻辑能力。同时,不同模块内容匹配不同类型训练题,同一模块内容布置多种类型训练题,用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唐代诗歌模块为例,鉴赏不同题材诗歌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搜集整理不同主题的诗篇,培养整理资料的能力;制作诗歌手抄报,培养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以散文改编诗歌,培养写作能力;以诗论诗,培养分析能力等。

综上可知,核心问题驱动学生在自主、协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中完成深度学习与实践探究,获得意义建构和能力提升,实现了学习共同体跨越式发展。

(三)展示项目成果,搭建多元交互与多维联动

项目成果展示是模块任务完成的标志。展示主体、内容、方式具有多样化和可视化特点。例如,用思维导图解析《红楼梦》人物关系、分析《三国演义》人物特点,用短视频宣传中华戏曲文化,古典诗歌手抄报,文学论文,项目调查报告,PPT图表汇报,话剧表演,诗词吟诵会,等等。考虑到古代文学的多元化特征,学习主体需运用多元思维,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从不同的艺术审美角度开展协作探究,从而获得丰富且有价值的项目成果。因此,古代文学项目作品建构过程,是学习主体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沙龙、主题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移动学习平台、网络资源等专业服务“多维联动”的系统帮助,探索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此外,通过项目成果迁移的方式,教师指导学生成立诗社、文学社、话剧社、创办班刊、参加比赛,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古代文学经典的当代转化与应用价值。项目成果展示过程,是搭建多元交互与多维联动的过程,不仅巩固学习训练效果与增强学生自信,也为课程评价改革提供内源性动力支持。

(四)创新考评体系,嵌入多维考核与多元评价

为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课题组改进了传统单一性、结果性的考评体系,建构了基于学习过程的多维考核与多元评价考评体系。

1.考核体系多维化

古代文学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过程性考核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课堂表现、分组任务、实践活动、项目作品等;终结性考核占总评成绩的50%,即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过程性考核关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并通过超星学习通App进行成绩管理。学生线上和线下的表现以课程积分形式记录在App,期末时再折合成50%计入课程考核总评成绩。终结性考核以综合分析题、理解题等能够发散思维的主观题型为主,设计符合学生基础认知且能迁移应用的问题,系统提升学生文本细读、审美鉴赏、写作研究等多种能力素养,全方位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评价体系多元化

课题组改进了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将教学评价融入教学全过程,加大过程性评价比重,实行基于学习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其中,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评价形式多元化,课前采用App在线评价,课中开展形成性评价,课后实施综合性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从文学常识、职业能力、人文素养三方面审视教学全过程;评价标准多元化,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次评价,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借助信息技术,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统计,匹配形成可追踪的学习档案,教师实时监测学习效果。教师、学生、网络多维联动,动态评价,有力推动了学习共同体在评价反思中不断成长。

三、“模块化 + PBL”教学模式的實施效果

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模块化 + PBL”教学模式在我校古代文学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锻炼了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一)从教学督导的反馈看

通过课堂观察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督导反馈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能力、方法和效果等方面的意见,一是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充实,能反映学科新思想、新概念,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二是教学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课堂学习氛围浓厚,教师能够灵活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线上 + 线下”互动活动,教学特色鲜明。

(二)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

在完成课程实施后,课题组对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以20级汉语专业实验班为例,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7份。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满意度100%,其中,85.11%的学生满意专业课程设置;80.85%的学生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更活跃;87.23%的学生认为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有很大提升;82.98%的学生认为学习效率有提高;喜欢“模块化 + PBL”教学模式的学生占比85.11%。分析表明,学生对“模块化 + PBL”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实践满意度。

(三)从项目成果的展示看

学生展示的项目作品形式更加多元化、项目作品内容更具文化内涵。自2018年以来,实验班学生撰写古代文学相关论文32篇、调查报告20份、古诗手抄报24幅、思维导图25张、PPT图表18份,举办话剧表演3场、诗词吟诵会3场、文学常识竞赛4场,开发微课8个、短视频15个;同时,能力迁移至第二学堂和课外,师生多次获得学校和自治区级经典诵读比赛、微课比赛、技能大赛、课堂教学比赛等奖励荣誉。

(四)从课程考核的结果看

每学期末,将实验班与其他班的古代文学课程成绩做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班平均分高出8~10分,90分以上人数占比增加10%~20%,69分以下人数占比降低10%~15%,及格率100%。这些数据表明,“模块化 + PBL”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真正践行了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

四、结语

“模块化 + PBL”教学模式在高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给师生带来效能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不仅是项目和课程体系的设计者,还是课程评价和职业发展的参与者。对此,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从容应对教学问题,做好设计引导;学生则要依据个体差异,提高思想认识,培养专业素养。针对目前实施效果,总结反思,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改进: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前、中、后不同阶段学习内容的连贯性;构建立体化教学平台,丰富教学资源,强化课堂实践活动;进一步挖掘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元素,发挥人才培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查金萍.应用型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模块化教改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2016,33(5):118-122.

[2]张承凤.语文教育专业课程项目化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8):131-133.

[3]李春玉.项目化教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汉字文化,2019(S1):41-43.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模块化模块
重卡内饰模块化技术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JGJ/T 435—2018施工现场模块化设施技术标准
模块化微流控系统与应用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