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
标题
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幅均创新高。再加上各地散发疫情,很多企业缩减了招聘计划,就业形势更严峻。
面对就业市场“僧多粥少”的困境,今年的毕业生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并不容易。如何应对这个“最难就业季”?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特聘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贾利军。
变化还是很明显的。比如,由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考公务员、考事业编的比例在上升,反映出毕业生有求稳的心理。但一方面,一部分自我意识特别强的学生,看到疫情中企业裁员等情况,体会到寄人篱下的无助感,反倒激发他去创业,就是不管怎么样,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学生择业心态上出现这两个方面的变化,看上去是对立的,本质上是一样的,是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引起心理上的变化。
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每年递增,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毕业生的择业要求也在提高,也就更难就业。年年都觉得比较难,但每年難的原因不一样。有的年份是因为毕业人数达到史上最高,这两年可能受疫情影响较大。
社会向前发展,对人提出的要求也逐年提高,毕业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你不可能以师兄师姐同样的素质拿到跟他们相同甚至更高的工资收入,这不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
另外,从客观的角度看,疫情是谁都改变不了的,那就等待,暂时降低一些择业要求,疫情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等疫情过后,只要综合素质强,就能脱颖而出。
面对客观情况,毕业生要有主观上的应对。在职业选择上,不同家境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毕业后除了自身独立,还要反哺家庭,这样的学生对薪资比较关注,是可以理解的。有一些家庭收入不错的学生,薪资对他的生活水平影响不大,这时是不是能够有一点理想主义色彩?人人都追求高薪,社会就陷入死胡同了,真正变成史上最难就业季了。
对于就业,我们要呼吁一下理想主义,因为物质用度是没有止境的,追求到一定程度,就要回归。整个社会应该传递这样的一个价值观,不要只以拿到高薪岗位为荣,对于职场要强调个人价值多元化。
我是支持的,应该是这样,这也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如果高校毕业生都不愿意去农村,农业怎么提高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呢?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国家走到今天,农民作出巨大贡献。对于农村来说,反哺方式有很多种,如税收等,但最核心的是人才反哺。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社会发展会更和谐、更平衡。
好工作有两个标准,一是身心和谐,二是个体与社会共同发展。如果追求高薪工作,以至于身体垮掉了,那不是好工作。如果高薪,但做的是反社会的事情,不利于社会发展,甚至阻碍社会发展,也不是好工作。
人的成长有阶段性,先解决生存问题,然后在生存之上实现人生价值,精神上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也很重要。如果你的职业能帮助你实现从物质到精神的价值,就是好工作。
西方的生涯理论的核心是人职匹配,但我认为,虽然人与人之间有差异,但人是具有强大发展性的生命体,中国讲的修身就是把潜能充分激发出来。随着潜能的激发,会给人更大施展舞台,让他去承担更多责任。
人与职业相互成就,现在真正干自己学的专业的人比例越来越少,因为社会变化太快。有些专业读的时候是热门,现在变成冷门,甚至消失了。相对于专业,我们更关注能力,因为专业千变万化,但能力是最本质的东西。
我曾做过中国情境下的就业能力研究,发现3个重要能力。一是就业人格,就是你的人格特征,比如自我驱动性强不强。二是社会兼容度。主要包括行为的社会化和思想的社会化,包括抗击打能力等。三是准职业形象,相由心生,一个人的形象其实反映出他的状态,是他综合状态由内向外的投射。
就业肯定不只是毕业那年的事,就业是贯穿人一生的事情。我们迫切需要基于国情的生涯规划教育,现在很多生涯规划流于浅表,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都可以做生涯规划教育,但侧重点不一样。给小学生或中学生做生涯规划,测试他们适合做什么工作,是很可笑的,因为他们处在强大的发展过程中。
小学、中学更多的是职业认知。比如,带小朋友到消防队看看,看消防员叔叔干什么工作,让他们知道世界上有一个消防员职业,他们看到后会思考。等他们成年后,根据自己对职业的认知,决定是不是要做消防员。大学生入校后,也要进行生涯规划,如果打算毕业直接去工作,就要清楚工作需要的素质,并且有目的地去锻炼。
一个现象很有意思,一方面毕业生找工作确实不容易,但企业也在喊招人难,招一个可用的人更难,毕业生中能力强一点的,往往是有多家企业抢的。即便扩招,跟发达国家相比,大学生占的比例还是很少的。所以,不管客观就业形势怎么样,从总量上来讲,人才需求还是非常强大,但前提是你得是个人才,而不仅仅是个高文凭人。
年轻人很重要的素质是心理素质。很多年轻人抗挫折能力差,容易因为一次打击就一蹶不振。
毕业时如果没有找到理想工作,可以从一些起点较低的岗位开始。有一个提法是职业生涯三级跳,第一份工作就是自己愿意干一辈子并且热爱的工作的概率其实很小。
第一份工作主要是锻炼社会兼容度的。大学生往往被父母呵护得较好,毕业前社会化程度很低,第一份工作重点是完成社会化。
从第二份工作开始才去真正思考,哪个工作愿意长时间去做。所以起步阶段拿多少钱、获得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不重要,把心智锻炼得更加坚韧成熟,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