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郑智维(本刊评论员)
在安徽省某地,幼儿园里搭起简易水池,孩子们争相下水抓泥鳅。幼儿园内的这一幕,引发网友热议,还上了百度新闻的热搜榜。接受媒体采访时,幼儿园园长说,组织抓泥鳅是希望孩子们能释放天性,同时也能借此进行安全教育。
登上热搜的同时,该条新闻也引起网友的热议。支持者认为,当孩子们将来长大了,这个场景将会成为他们儿时最温暖的一个回忆;也有家长持反对的态度:万一孩子摔了怎么办?着凉了怎么办?晒伤了怎么办?
如今,孩子被照顾得越来越周到,安全防范措施也越来越周密。与此同时,孩子的童年少了很多乐趣,也欠缺了成长过程应有的历练。
毋庸置疑,对孩子的安全保护应该有底线思维。溺水、触电、坠落、交通事故……每一种风险,都可能给家庭带来不可承受之痛。底线之内,家长们无疑需要格外用心,容不得半点儿马虎。
尤其假期,是儿童安全事故的高发期,教育主管部门发布暑假安全提醒,非常必要。近期发生的多起儿童溺亡事件,足以给家庭和社会敲响警钟。
不过,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任何伤害,有些父母对孩子进行过度保护的做法则不可取。从儿童成长的角度来看,“零风险”同样也是危险的。毕竟父母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不受任何危险的侵害。遇到危险时,真正能派上用场的还是孩子的风险防范意识、应变能力和自救能力。
家长追求“过度的安全”,学校势必会受影响。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曾撰文谈到该话题。他认为,重视校园安全本无可厚非,但而今的学校大都谈安全色变。
事情往往有利也有弊。给予孩子过分保护,则势必会影响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这种保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孩子虽然知道“不能做什么”,但遇到风险却不知道“应该做什么”。
一个现实是,我们无法屏蔽所有的危险。面对大小程度不一的危险,也是人生常态。只要在一个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应该允许孩子去接受一些小的挫折、小的风险。父母要让孩子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从而锻炼他们独立面对和处置的能力。
少年强,则国强。除用书本上的知识外,孩子也需要拥有强健的体力与坚韧的毅力。父母对子女的爱没有错,但也要讲求方式和方法,要符合孩子成长的特点。
走出父母保护的“舒适区”,孩子才能迎来更广阔的天地。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捉泥鳅”既让孩子体验到回归大自然的乐趣,也得到防溺水安全教育的知识,有何不可?
笔者认为,把握好看护与放手之间的度,对每位家长来说尤为重要。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在托底保护的基础上,应该适度学会放手,而不是给孩子打造一个完全无害的真空世界。过度保护孩子,恐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