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韵珊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6-136-02
摘 要 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和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对于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对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学生的心理问题已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心理障碍已成为学生健康成才的主要阻力,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还可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力,防止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有助于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健康 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中学生
当代中学生处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面临诸多矛盾、冲突,加上他们生理、心理发展以及学习生活的特殊性(独生子女),常常会使他们产生这样那样的不良心理。因此,如何在中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如何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事情。体育运动可以使人获得有益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经验和机会,如何根据体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如何利用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非常重要,由此可通过学校体育手段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对广州第一中学、广州第三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体育锻炼情况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可以借助学院资料室、校图书馆以及网络资源等便利条件,查找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论文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按照社会学和统计学分析的基本要求科学设计并发放“广州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调查问卷”。本研究问卷的调查时间为2021年9月至2021年12月。问卷根据随机抽样原理、采用不重复抽样发放。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男生300份,占总人数的60%;女生200份,占总人数的40%;回收485份,回收率97%;有效问卷435份,有效率90%。
3.数理统计法。采用体育统计学、EXCEL中及有关应用程序进行分析。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学习态度积极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义务。心理健康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责任感强,主动认真的完成学习任务,对各科学习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即使对个别学科缺乏兴趣,也能理智地分析原因,并努力克服困难,争取学好。
(二)人际关系和谐
人是在一定的群体中生活的,并且要和别人交往相处,因而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如家庭关系、同学关系、社会关系等。心理健康的学生对人坦荡,尊重和关心别人,能够互相帮助,关系和谐。有了矛盾能正确认识,不为人际关系问题终日苦恼。
(三)情绪愉快稳定
心理健康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往往更加心胸豁达、乐观、不烦恼、不郁闷、也不喜怒无常,即使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能比较快地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四)适应周围环境
人生活的环境常常发生变化,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主动适应变化的环境,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并以积极的态度识别环境中的善恶、美丑,借助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发展自己;对丑恶的东西进行抵制。
(五)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中学生还不够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尚未达到成年人水平。但他们毕竟有了一定的自制能力,在遇到困难、学习挫折、身体患病、友情变化时能正确地分析认识,正确地对待,不引起心理上大的波动。
三、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还有因课业负担重、各种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单调性,面对父母、老师寄予厚望,形成无形的压力,很容易使其在学习、生活以及平时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四、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根据运动者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低年级。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讲,较多地采用游戏教学、情境教学,能够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
2.高年级。对于年级高的学生,心理比较复杂,单一的体育运动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应多选择综合类有竞争性的活动为主。如在“集体过障碍”这个体育活动中,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各成一路纵队前后拉手站在起跑线后,教师鸣笛后各队集体向前跑,滚过垫子,钻过栏架,走过独木桥,以动作快,脱手少和队形齐的一方为胜。
(二)运用心理学原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师要学会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体育运动,要耐心引导学生,不失时机地使其心理得到充分发展。
(三)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改善学生情绪障碍
体育活动的特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任何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一种体育运动,而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和身体练习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可以改善情绪的效能。
1.跳远项目。女生害怕跳不进沙坑,即使勉强跳过去的学生样子也不好看,还弄得满身是沙子,这样更没有学生愿意跳了。对此,教师首先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恢复自信,对动作分解进行练习,再以小组比赛形式练习,学生学习的情绪也提高了,而且获得了成功。
2.跑类项目。相当一部分学生听到跑,特别是耐久跑,往往很反感,有抵触情绪,容易退缩、泄气、害怕的心理。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了解学生产生惧怕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克服,引导和鼓励学生用顽强意志力去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四)融爱与体育教学之中,排除心理障碍
教师平常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有助于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能积极的表现自己,教师也往往因为学生的表现而变得更加敬业。
(五)创建合作与交往机会,优化人际关系
相当部分的当代青少年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关系,在客观上也影响了他们心理成长,主要表现为不合群、自私、任性等。教师可以通过集体项目比赛,让学生团结一致、协同作战、彼此鼓励,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及人际交往能力。
(六)要特别重视社会适应的培养
在心理健康的诸多定义中,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就是以是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健康与不健康的。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加大力度,可以多选用些集体项目,团结协作完成的项目,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碰撞”,以便发现和解决个性化的心理问题
五、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关系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他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瓣”,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
(二)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技游戏活动。
(三)采用灵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培养良好课堂气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過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团结一致过黄河,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六、结语
健康不仅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指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体育活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要利用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增强了学生的体质的同时,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武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冰.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04):112-114.
[3]常言珍.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5(108):59-60
[4][美]丹尼尔·阿门,肖轶,郭小社译.大脑处方—克服焦虑、抑郁、强迫、愤怒和冲动的突破性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徐亚妮.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1):50-53.
[6]张力为.诺贝尔奖心理学运动心理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9(03):289-294.
[7]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