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丽,王彦,徐小萍,王艳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2019年教育部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等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高职学生一专多能,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获取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宽就业道路。我校助产专业带头成功申报并立项母婴护理“1+X”证书试点院校,进行了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设置了母婴护理课程,本文立足于“1+X”试点制度进行母婴护理课证融通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研究对象为我校助产二年级学生,年龄19-21 岁,学制3年。母婴护理课程开设于第4 学期,共16 学时。全部理实一体,且学生同步学习助产技术、儿科护理、妇科护理课程。
针对孕产妇及婴幼儿护理岗位特点,根据工作岗位职能与特点,结合现代助产特点、高职护理及助产学生动手能力较弱的特点,以及母婴护理所需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力及知识培养要求,按照工作任务引领的项目化模块设置,对每个项目中的不同工作任务进行理论、知识、技能等要求的分析,将所有内容进行整合,避免内容分裂。采用“1+X”母婴护理考证教材,由本校教师和临床专家调研讨论采用该参考书,强调真实任务过程,开展实境教学,符合我校课程思政的改革理念,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将母婴护理新理念、新进展及时融入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教材中还体现母婴护理的职业精神等,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2.1 教法
我们充分利用母婴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方法。
(1)翻转课堂教学法: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和探求性思维,母婴护理每次授课前布置相关授课内容,学生完成网络课程视频观看以及习题练习,列出前期课程和并行课程中比较薄弱的家庭照护部分以及生活护理内容,提出问题反馈给教师。授课教师提前1 周左右布置小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内容,例如产妇的家庭照护发展史、婴幼儿的喂养方式、婴幼儿保健的最新发展技术等,学生6-8 人组成协作小组,通过课下查资料、临床调研,共同对主题进行研究,通过PPT 演讲、情景剧演练、分享调查研究等进行汇报。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的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开阔了思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2)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模拟母婴病房”“模拟家庭”设立情景剧,教师课前给予情景主题并提出表演要求,例如新手妈妈母乳喂养、新生儿沐浴等,学生穿上孕妇装扮演孕妇或打扮成家庭成员角色,使学生与“母亲”角色、“家长”角色互换,在临床情景中积极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母婴护理,培养学生评判性临床思维能力。
2.2.2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1)网络课程自主学习:借助母婴护理精品课程网站共享教学视频和课件、布置作业、在线互动、公布通知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另外组建QQ 群、钉钉群等交流工具,方便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通过腾讯视频或钉钉群进行直播授课和讨论。(2)母婴护理技术练习:课后开放实训中心,学生可以自由练习婴儿沐浴、抚触、气道异物梗阻急救、心肺复苏等技术。给学生准备绘本、玩具等用品,让学生随时练习早教指导训练,让学生准备米袋等材料,学生可在课外随时练习小儿推拿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有很大提高。
母婴护理实训包括多功能教室、分娩室、产科门诊、母婴同室产科病房等模拟实训室,利用高端模拟人CAE Lucina、CAE Lucina AR 技术、HoloLens 眼镜仿真操作设计步骤进行实训练习。配备大量的婴儿模型和婴幼儿教养设备,能满足全部学生的课外练习需要。授课教师均具有母婴护理培训师资格,每年到产科病房及月子中心实践,定期到社区进行母婴护理宣讲服务以及技术指导,有丰富的母婴护理经验。
课程考核包括期末理论考试(50%)、操作考试(40%)、平时成绩(10%)三部分。操作考试包括孕产妇护理技能和婴幼儿护理技能两个工作任务。其中孕产妇护理技能考核包括入院准备、母乳喂养指导、产后康复操、月子餐制作等;婴幼儿护理技术考核包括喂养、急救、生活照护、保健、家庭指导等。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活动及比赛的参与度、网络作业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学生自评互评等。
(1)问卷调查:参考相关文献[1-3],自行设计问卷。从课程安排设计、教学内容合理与否、是否有必要开设该课程、母婴护理能力是否提高、将来是否愿意参与母婴护理工作等对教学效果进行调查。采取不记名的形式,随机发放问卷39 份,回收有效问卷39 份,有效回收率100%。(2)访谈法: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感想和建议。
学生39 名,全部通过考核。最后学生总评成绩平均得分为87.5 分,90%以上的学生成绩在80~100 分,母婴护理考证通过率100%。
表1为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表1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结果(n=39)
在学生的心得体会和建议调查中,100%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母婴护理选修课程,并且建议在母婴护理实操方面能增加趣味性,希望能开设厨师实操课,实地进行月子餐及婴幼儿辅食制作,也希望能到顶级的月子中心会所进行观摩。学生认为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实践后通过上讲台与同学进行交流,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
根据专业《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学历教育方案》,多次进行调研,以及通过母婴护理师资团队的讨论,将课程工作任务与助产专业相关课程衔接,制订各个任务的融入方案,让母婴护理考证和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相融合,在学历教育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强化,不能与相应内容融合的部分单列为母婴护理课程授课内容,例如家庭照护、月子餐制作、智能家居等[3]。减少母婴护理课程的授课任务,通过母婴护理课程补充考证需求,在不影响学生现有学习进度的情况下,将“1+X”考证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设置母婴护理课程,保证考证知识的全面性,防止遗漏,在考证前起到强化辅导作用。
母婴护理师资团队包括校内专任教师10 人、医院母婴护理专家6 人,校内教师大部分为妇产科教师和儿科教师,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行业专家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在相关行业工作5年以上,均参加了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项目培训师及考评员学习,并获得母婴护理师资证书和考评员证书。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轮流进入临床实践,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定期对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并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对比同期课程,详细分析内容,反复认真论证,调整教学方式。
原有的助产专业实训中心偏向于临床助产,母婴护理实训室特点并不突出。在现有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结合课程内容,孕产期护理借助助产技术实训室,在妇科护理和助产技术课程的基础上,融入家庭照护、产后康复技术等。婴幼儿护理借助儿科护理实训室,在儿童保健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小儿推拿内容,在婴幼儿教养策略基础上强化早教的形式和效果,增加婴幼儿急救(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高热惊厥)内容。改造早期教育实训场地,设置游戏场地,更方便情景模拟授课,月子餐制作的授课任务采用案例和视频导入的形式进行。
课程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让学生能够应用母婴护理知识。因此,组建“关爱母婴”服务团队,教师与学生进社区、进医院积极开展过多次志愿服务,受益人群约1 000 余人次。先后开展了孕产妇知识讲座、婴幼儿急救技能培训、育婴知识与技能讲座等公益活动,让学生学有所用,提升自我价值感。
团队经过初步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有以下几点思考。
相比同类院校母婴护理课程,我们的课程更偏向于实用性和实践性,同时也照顾到学生学业压力,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融合,避免相关内容的重复和遗漏[4-6]。“1+X”证书旨在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提供学生多样化的就业途径[7-9],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让多样化和趣味性融合,达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让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课。学生实现“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想”。
工作压力大是影响学生从事母婴护理工作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给予正面引导,分享金牌母婴护理师的案例,提升学生的职业价值感,分享英国诺兰学院的案例,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拓宽学生眼界,改变学生的观念。同时注重实操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和国家政策的介绍,让学生从观念上、能力上和行动上都能适应社会对母婴护理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