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政治文化视角下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实践透视

2022-07-07 03:54:26郭彩琴黄泽成
关键词:卫生新冠防控

郭彩琴,黄泽成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31)

一、问题的提出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也对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疫情暴发两年多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疫情防控成果,为新冠疫情防控这次大考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然而国内外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复杂,疫情多点散发多链并行、隐匿传播的趋势依然存在。面对如此状况,一方面,部分地区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出现“过度防控”和“放松防控”等不良倾向,各类防控问题不断暴露,由此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与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包括学术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国家“动态清零”等防控策略所持的各种态度、观点、诉求在网络等媒介中碰撞与发酵,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国家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施行。

如何从学理角度审视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实践呢?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观点。学者们对于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科学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关系持不同见解,有时甚至产生激烈争论。卫生学界大多从新冠疫情防控机制视角对防控技术进行研究;政治学界主要基于中外实践对比分析新冠疫情防控与国家制度之间的逻辑关联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新冠疫情防控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如何在政治学专业知识框架内,从政治、文化、卫生三者有机融合的视角构建一种全新的研究框架来透视新冠疫情防控实践是我们尝试探讨该议题的新面向。

政治是以一定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围绕国家政权而展开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1)徐勇:《地方政府与政治(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页。,新冠疫情防控中各主体所表现出的行为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政治属性。政治又蕴含着文化之维,文化是“以文化人”之意,所以人的行动背后也折射着相应的文化底蕴。而新冠疫情防控各主体的行为背后也往往蕴藏着某种文化驱动力——卫生政治文化。本文试图将政治文化引入卫生领域,从卫生政治文化视角实现政治、文化、卫生三者的融通,从更宏观的视角来透视新冠疫情防控实践。

二、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卫生政治文化: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卫生”一词在我国最早源于《庄子·庚桑楚》中记述的“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在中国传统语境中,其本意是“保卫生命、维护身体健康”。现代意义上的卫生是指“为维护和增进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心理需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个人和社会的一切行为与措施”(2)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页。。保卫生命和维持身体健康需要国家、社会和其他各主体共同完成,但主要责任在于国家。“承担生命的责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职能之一”(3)原文为:“社会或国家,或应当代替国家的东西其主要职能是承担生命的责任,安排它,繁衍它,补偿它的偶然事件,全面限制生物学的偶发事件及其可能性,这个观点我觉得被社会主义原封不动地重新采取了。”([法]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钱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85页)笔者将其理解为社会主义国家采纳了以下观点,即国家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承担生命的责任,在整体人口层面排除威胁生命的风险,从而确保全民族的延续。,国家有调动和主导各主体共同保卫人民生命健康的责任,国家做出的相关决定需要被各主体共同接纳并且产生相应的约束力,可见政治文化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将政治文化引入卫生领域来透视新冠疫情防控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

从卫生政治文化视角来透视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实践需要构建一个分析框架。本文试图在借鉴政治文化理论基础上,联系我国社会实际构筑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一般认为,政治文化这个概念,在西方学术界是由阿尔蒙德和维巴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逐步形成了“政治心理学路径”的政治文化研究范式,政治学语境中的政治文化研究主要就是基于“政治心理学路径”。(4)钱力成:《把政治文化带回来——文化社会学的启示》,《社会学研究》2020年第3期。然而,由于阿尔蒙德的政治文化理论产生于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行为主义比较政治学兴起的大背景(5)刘彤、柏维春:《论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结构——兼议我国政治文化的研究取向》,《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其诞生的最初目的是服务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比较政治学,即从文化视角对比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成因,从西方的立场解释各国政治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政治文化研究是西方主体意识输出的产物”(6)马文辉:《论“政治文化”的实质与属性》,《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4期。,其本身难以摆脱西方政治学意识形态的桎梏,不能直接将其运用至我国的政治分析。因此,本文摒弃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下规范层面的“政治文化”,仅从分析工具的层面使用“政治文化”的概念,借鉴其政治心理学路径,将政治文化理解为“政治共同体通过政治行为体现出来的基本政治倾向,包括政治共同体所共同具有的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的总和”(7)郝宇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国外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与此同时引入其“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从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解读与构建卫生政治文化。

卫生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在卫生领域的具体表现,是一个国家在卫生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政治倾向。本文涉及的卫生政治文化特指我国的卫生政治文化,是我国人民在卫生实践中所形成和表现出的政治倾向,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8)张晋:《卫生政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35页。。阿尔蒙德的政治文化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作为政治角色的公民,主要探究公民文化对其政治行为和国家政治体系的影响,属于狭义政治文化的概念。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我们无法脱离国家整体的政治方向单独研究人民的政治倾向,而是从广义与狭义辩证统一角度来解读与构建政治文化,研究卫生政治文化也是如此。所谓广义的卫生政治文化特指整个国家对卫生健康工作的总体政治倾向,既包含国家的价值导向,也包含人民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狭义的卫生政治文化主要关注人民对国家卫生权威的态度,侧重于人民群众的卫生政治素养。在我国新冠疫情防控中,卫生政治文化的运行是一个国家与人民两维互嵌过程:一方面是国家之维的卫生政治文化影响国家和政府的防控策略,是新冠疫情防控体现合法性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人民之维的卫生政治文化体现人民群众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种种认知、态度与行为,是一个认同新冠疫情防控合法性的过程。因此,本文从人民和国家两个维度对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实践进行剖析,既分析国家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表现出的价值导向,又分析我国民众对新冠疫情防控的认同与行动倾向。

与其他各项卫生工作一样,新冠疫情防控需要政治体系发挥其功能才得以运转。按照阿尔蒙德的观点,政治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一般可以从体系、过程、政策三个层次来考察。(9)参见[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16、61页。卫生政治体系作为我国政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卫生政治实践的载体,因此可以从体系、过程、政策三个层次进行考察。“卫生政治体系是指国家为了行使卫生政治权力而设置的政权组织、卫生政治组织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制度,是国家管理卫生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10)张晋:《卫生政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51页。,发挥着基础性框架和价值导向功能。卫生政治过程是卫生政治体系中所有政治角色为了实现各自的卫生权利与目标,由国家主导而进行意见综合与决策的制度与活动,发挥着卫生相关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功能。(11)笔者借鉴其广义上“卫生政治行为”的概念,原文为:“广义的卫生政治行为是指政治体系中所有政治角色(包括政党、政府、利益集团、社会组织、个人等)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卫生权利与卫生利益,参与社会卫生资源分配与管理的活动或行为的总称。”(张晋:《卫生政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参考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中将政治过程总结为“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决策规则和决策等过程”,因此基于卫生政治行为的定义将卫生政治过程概括为此。卫生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卫生工作目标而确定采取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其既包括卫生领域内的措施,也包括其他领域的措施”(12)张晋:《卫生政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94页。,发挥着制约、规范和管理人们的卫生行为等功能。卫生政治体系、卫生政治过程和卫生政策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从卫生政治文化视角透视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实践,可以从卫生体系文化、卫生过程文化和卫生政策文化三个层次进行。与“国家与人民两维互嵌”角度相一致,“三位一体”分析框架中的每一个元素具有特定内涵:其一,卫生体系文化是国家对于卫生健康工作的总体倾向,包含了国家卫生政治体系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表现出的价值导向,也包含人民对于新冠疫情防控中国家卫生政治体系的认同与维持。其二,卫生过程文化是国家对于如何维护人民卫生权利的整体倾向,包含了国家对于人民参与新冠疫情防控的态度和回应意识,也包含人民对于如何参与新冠疫情防控的认识与行动。其三,卫生政策文化是国家对于卫生政策的整体倾向,包含了国家根据人民意志形成的防控政策导向,也包含人民对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内心倾向与外在配合。

如上所述,卫生政治文化通过卫生体系文化、卫生过程文化、卫生政策文化三个层次影响卫生政治实践,而三个层次的卫生政治文化又涵盖国家和人民两个维度的各项要素,因此本文构建了卫生政治文化“两维互嵌、三位一体”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基于该框架,对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实践进行透视,总结其优势,揭示其问题,探索优化新冠疫情防控的路径。

图1 卫生政治文化分析框架

三、“两维互嵌、三位一体”分析框架的应用: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实践透视的立体视角

卫生政治文化是人民群众在卫生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同时又在卫生实践中发挥能动作用。在政治文化构建中,体系文化是“源”,过程文化是“流”,政策文化是“形”。(13)曾楠:《转型与应对: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文化建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5期。本文运用“两维互嵌、三位一体”的卫生政治文化分析框架对我国当前的新冠疫情防控进行立体透视。

(一)卫生体系文化——新冠疫情防控实践的文化之源

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卫生体系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政治规范体系上的宏观价值理念,是新冠疫情防控的文化之源。在国家维度上,卫生体系文化是卫生政治体系所体现的价值,覆盖卫生系统内外、由中央到地方,代表国家意志引领体系内各部门协同运行。在人民维度上,卫生体系文化体现人民认同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国家卫生权威,人民群众参与新冠疫情防控的全过程。

从卫生体系文化视角来看,新冠疫情之下,国家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础行使卫生权力,同时人民群众又对国家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体现了国家和人民的两维互嵌。在国家维度上,“以人民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国家卫生政治体系,建构起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国家卫生权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命政治理念是中国战“疫”的重要理念之一(14)任平:《论中国战“疫”的哲学理念与世界意义》,《阅江学刊》2020年第3期。,“以人民的健康为中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在卫生领域的延展,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理念,也是新时代我国卫生健康工作的基本内涵,这意味着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覆盖全人群与全生命周期,并且以人民的健康为唯一目标。在卫生系统内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等各体系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筹与指挥下协同合作,共同实施新冠疫情防控。卫生系统之外,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领导下,包含卫生及其他职能部门的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紧密配合,共同开展纵横交错的疫情联防联控。在人民维度上,人民群众在疫情面前对国家有一种强烈的归属与认同意识。我国古代统一而漫长的传统社会孕育了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整体性概念,当国家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生活上的苦难与文化上的归属会自然而然地催生强烈的国家认同感。(15)陈冬:《集体主义的中西方思想渊源》,《理论月刊》2014年第5期。这样两维互构的卫生体系文化驱使着全国人民在两年多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保持对国家卫生权威以及各项制度的高度认同,使我国的新冠疫情防控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有效地抗击疫情。

然而,个别地方政府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出现了“过度防控”和“放松防控”的不良倾向,本质而言都是对“以人民的健康为中心”理念的偏离乃至损害。部分地区以完成新冠疫情防控任务为中心,出现“过度防控”,使防控制度僵化,应付主义严重。疫情应急处置阶段各级医院,特别是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承担过重的核酸采样等防控任务,导致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和质量出现问题。有的地方对上级防控政策“层层加码”,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反而损害人民健康。有些地区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偏向于经济建设,出现“放松防控”,公共卫生体系的疾病预防与防控能力受到限制,常态化防控中感染源无法被及时发现和控制,造成大规模社区传播等严重问题。严重影响与损害国家卫生政治体系的权威性与合法性。

(二)卫生过程文化——新冠疫情防控实践的文化之流

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卫生过程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卫生政治过程上的倾向,是新冠疫情防控的文化之流。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卫生政治过程既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过程,又是一种国家引领、全民参与“上下结合”的政治过程。在国家维度上,卫生过程文化决定了疫情中国家实现人民卫生权利的方式,针对人民的需求、诉求进行意见综合并且做出及时回应;在人民维度上,卫生过程文化影响着人民参与新冠疫情防控并且表达自身需求的方式。

从卫生过程文化的视角来看,在我国的新冠疫情防控中,国家与人民之间形成了一种“参与—回应”型的卫生过程文化。国家在关注民心所盼、回应人民需求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新冠疫情防控手段与路径,人民在参与并配合新冠疫情防控的过程中表现自身需求,体现了国家和人民的两维互嵌。国家维度上,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国家权力被赋予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道义责任,国家必须时刻关注民心所盼,回应民众的民生需求,这也决定了新冠疫情防控中国家对于回应人民需求的积极态度。(16)张亚泽:《当代中国政府民意回应性的治理绩效及其生成逻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疫情暴发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务服务平台第一时间开通疫情相关诉求反馈专用通道,基层政府通过街道和社区主动对封控区、管控区内居民需求进行摸排,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倾听人民所需。针对人民所需,国家通过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布会、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政策文件等多种形式回应人民所需,使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始终保持严格、科学、精准之态势。在人民维度上,“我国政治文化的效能和力量来自大众的认同或不认同,感应或不感应,纳入或不纳入,而非一定要身体力行”(17)王沪宁:《转变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结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我国卫生过程文化的效能并不局限于使每一位成员在制度层面上“确实去参与政治生活”,人民群众配合新冠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本身就是卫生政治过程的一部分,人民的需求也在其中展现。在疫情多点散发的过程中,各地人民群众均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愿,配合地方政府和卫生系统做好应急处置与常态化防控工作,全员核酸、全员接种、健康管理等防控措施在各地有序开展。

然而,部分群众对于参与新冠疫情防控的意义和途径认识不足,在个人利益与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发生冲突时,缺乏合法表达诉求的参与观念,加之部分地方政府对于群众诉求的回应不及时,导致“参与—回应”的良性过程无法形成。部分群众将负面观点通过网络等渠道进行宣泄与扩散,地方政府在管控与辟谣的过程中不断损耗公信力,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不但降低了人民群众对于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接纳程度,甚至酝酿各类极端行为。此外,虽然人民群众对于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认同度较高,但是其参与范围有待拓宽,参与意愿有待加强,卫生过程文化尚未成为一种真正的民众参与型政治文化。群众对于新冠疫情防控的参与主要表现为对政策的被动服从,主动参与部分则是集中在与自身利益高度相关的“社区团购”等方面。由政府主导和动员的社区防控志愿服务等工作,其志愿者的主要来源以党员和体制内的公务人员为主,普通群众的参与度并不高。而只有当人民的参与贯穿整个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时,才能体现其真正理解和接纳国家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也只有当人民的需求得到真正满足,我国卫生政治过程的优势才能够被充分发挥。

(三)卫生政策文化——新冠疫情防控实践的文化之形

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卫生政策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卫生工作目标实现方式上的倾向,是新冠疫情防控的文化之形。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产生是卫生政治体系通过卫生政治过程而输出的具体行动方案。在国家维度上,卫生政策文化影响着国家对于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选择和调整;在人民维度上,卫生政策文化影响人民群众对于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倾向以及防控政策推行的社会环境。

从卫生政策文化的视角来看,科学理性、以人为本是国家和人民对于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共同政策倾向,二者具有高度的文化同源性,因此防控政策的推行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体现了国家和人民的两维互嵌。国家维度上,新冠疫情防控政策遵循我国卫生方针中的“预防为主”原则。在两年多的防控实践中,我国逐步确立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形成了科学理性的政策导向,保证了各项防控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逐步加深,以人为本等理念成为我国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政策文化价值。(18)佘廉、雷丽萍:《我国巨灾事件应急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思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疫情暴发后,《关于做好儿童和孕产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老年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多项针对特殊人群的专项政策逐步出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政策导向。人民维度上,中医药文化孕育了人民对卫生与健康的科学理性认识。古人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规律,《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味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行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健康之境。同时,“治未病”的理念贯穿于整个中医药发展史,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些传统健康理念在现代医学进入中国后,逐渐演变为重视预防、重视个人卫生等科学理性的卫生政策倾向。此外,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在两汉之际人本思想就已经成为政治社会的共识。(19)孙煌:《古代以人为本思想的时代价值》,《人民论坛》2021年第9期。这就意味着新冠疫情防控中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健康都应受到尊重,我国社会在面对灾难时并没有放弃“少数人”的功利主义文化传统。这样国家与人民高度同源的卫生政策文化,不仅为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推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使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中体现的原则和方针在人民心中具有内生性,大大增强了人民对政策的正确理解。

然而,防控实践中的卫生政策文化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部分。一方面,人民维度上卫生政策文化中仍旧存在一些负面倾向,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在疫情暴发后,社会舆论呈现出“零感染”和“完全放开”的两极分化,部分群众存在对防控政策“过严”或“过松”的主观与非理性判断,甚至质疑“动态清零”总方针,这些现象的集聚可能破坏各地新冠疫情防控政策施行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健康中国所要求的“共建共享”理念在防控政策中体现不充分,防控责任重国家而轻社会,各地鲜有针对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新冠疫情防控的专项政策。特别是在疫情应急处置阶段,由于缺乏相关政策的引导、扶持和保护,企业和社会组织难以及时有效参与抗疫;由于政府和各社会主体之间缺乏明确的事务清单、责任清单,社区自治和邻里互助等活动难以自主有序运转。此外,由于“共建共享”理念的悬空与缺失,各地政府在实行疫情跨区域统筹、增援等政策时,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巨大压力,人民群众对于建设方舱并收治其他区域患者等政策有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抵制,这些现象都不利于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

总之,我国的新冠疫情防控“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卫生体系文化为引领,充分发挥“参与—回应”型卫生过程文化的优势,贯彻“科学理性、以人为本”的卫生政策文化导向,从国家和人民两个维度,实现了卫生政治体系、过程和政策的三位一体,充分彰显了我国新冠疫情防控的制度优势。与此同时,也暴露了“过度防控”“放松防控”“共建共享”理念有待澄清等问题。因此,如何从卫生政治文化的视角探索新冠疫情防控的优化路径具有必要性。

四、完善“两维互嵌、三位一体”的卫生政治文化:我国新冠疫情防控的优化路径

政治文化既是政治分析的主要内容,又是政治分析的重要途径。(20)俞可平:《政治文化论要》,《人文杂志》1989年第2期。卫生政治文化是透视新冠疫情防控的途径,同时其本身又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重要内容。针对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暴露的问题,本文从完善“两维互嵌、三位一体”的卫生政治文化视角提出如下优化路径。

(一)坚持生命优先的公共价值理念,构建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价值导向的抗疫卫生政治体系

坚持生命优先的公共价值理念,是疫情防控工作的出发点。生命优先理念体现了人人平等享有生命权的公平正义逻辑:无论是新冠患者,还是一般患者,在生死攸关之际都应该得到优先治疗;无论社会地位如何,人人都有保护自己生命健康的权利,也有保护他人生命不受威胁的义务。因此,生命优先的公共价值理念是构建抗疫卫生政治体系的核心与基本前提。在我国,生命优先公共价值理念又具体化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卫生政治文化体系。

避免和消除新冠疫情防控中出现的“过度防控”“放松防控”两种不良倾向,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政治理念,并将其作为一种公共价值嵌入卫生政治体系。公共价值理论强调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作为创造者,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对公共价值的理解,改变组织职能和行为,创造新的价值。(21)丁希、王俊华:《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嵌入公共价值理论的制度设计》,《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最大的公共价值就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新冠疫情防控相关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这一个核心展开,主动创造与始终坚持人民健康这一公共价值。一方面,政府作为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在新冠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应当将创造“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这一最大的公共价值置于优先地位,不能因为经济建设而弱化新冠疫情防控力度。另一方面,卫生系统本身的统筹与协调必须以人民的生命健康为目标,而不是机械地完成防控指标和任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体系之间应当树立共同价值理念,保持战略意识同步,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树立合作分工、高效联动的协作理念,营造协同信念。(22)赵春琰、郭维淋、黄泽成等:《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多体系协同机制研究——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1年第3期。在地方政府层面,由于其角色的双重性特征,地方政府既具有执行性职能,又具有领导性职能。(23)徐勇:《地方政府与政治(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第74—75页。因此应当在执行上级政府防控要求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实际情况和疫情形势,灵活调整卫生系统配置,尊重当地人民群众的偏好,强化服务意识,杜绝“一刀切”“层层加码”等不良现象。

(二)强化两维并重的公共责任意识,实现以政府及时回应与人民群众政治素养不断提高为关键环节的“双增互嵌”抗疫卫生政治文化过程效应

强化公共责任意识是提高新冠疫情防控实效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既包括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各类需求的及时、有效回应,体现有责任心的人民政府形象,也包括人民群众提高政治素养,积极参与国家抗疫活动的责任意识,提升有效抗疫的各项能力,体现有责任心的国家主人形象。政府与人民责任意识都得到提高,互相嵌入,共同投入以疫情防控为重要活动的卫生政治文化过程之中。

针对人民参与和国家回应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我国顶层设计时要将“强化公共责任意识”纳入实际行动之中。一方面,强化政府对人民需求的回应意识,另一方面注重培养人民群众的卫生政治素养。政府与民众双方增强公共责任意识,互相有机嵌入,保持“参与—回应”的良性循环。新冠疫情防控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过程,更是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的治理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24)《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xinwen/2020-02/14/content_5478896.htm2,2020年2月14日。人民真正认同的新冠疫情防控一定是人民群众参与其中的全民积极防控实践。“国家治理是全体公民都参与的治理,如果没有全民参与或者参与不足,就不能是国家治理,只能是政府管理或者其他治理,参与型政治文化能够使国家治理获得较高效能。”(25)张波、李群群:《现代政治文化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共生逻辑》,《理论探讨》2020年第4期。一方面,应当强化政府对于疫情中人民需求、诉求的回应意识。各级政府应当畅通沟通渠道,重视12345、12320等政府热线对于疫情相关诉求的回应力度,针对人民群众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的特殊情况、特殊诉求进行精准对接、精确回应。与此同时也需要建立相关考核与监督机制,可以依托现有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疫情诉求回应的评价机制,为政府回应人民疫情诉求的质量提供一个量化与考核的途径。另一方面,政府应当通过卫生政治社会化途径,提升人民群众的卫生政治素养,使人民群众学会在疫情中合理合法地表达自身诉求。应当使人民群众意识到主动参与新冠疫情防控的过程也是表达自身需求的政治过程,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公共参与意识,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各类志愿活动。

(三)营造崇尚公共精神的社会氛围,促进“共建共享”理念有效转化为抗疫卫生政治文化政策

营造崇尚公共精神的社会氛围是提高新冠疫情防控效能的社会基础,也是真正体现和有效落实卫生政治文化政策的前提。新冠疫情防控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与公共精神的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各相关主体因先天缺乏公共精神的基因,后天缺少培育公共精神的环境,面对新冠疫情,往往为了一己之利,违背防控政策,造成比较严重的社会负面效应。因此,营造崇尚公共精神的社会氛围,将培育与弘扬公共精神与防控政策有效结合成为提升新冠疫情防控实效、体现卫生政治文化政策效能的重要环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疫情防控,相继出台各类科学防控政策;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积极行动,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优秀人物与先进事迹,防控成效显著。与此同时,“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也得到高度概括与精确提炼,并成为激励全国人民积极抗疫、精准抗疫的精神动力。实践证明,没有公共精神,就不可能形成各责任主体之间的协同治理,新冠疫情也难以有效防控。因此,新冠疫情防控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需要通过加大弘扬公共精神,积极培养人民群众的公共理性,并且使“共建共享”融入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等措施加以解决。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手段,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全社会公共理性的培养,使人民群众“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基于科学事实和公共立场看待问题”,从而提升人民群众对于谎言、谣言、流言的判断力,避免社会中的负面舆情影响疫情防控政策的不良倾向,并且提升人民群众对疫情跨区域统筹等政策的接纳程度,使各项防控政策能够顺利执行。另一方面,“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价值导向,更是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理念、重要环节与优化路径。新冠疫情防控中“共建共享”并不意味着政府从新冠疫情防控中退出,而是在各级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各治理主体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积极性、能动性与责任心。政府要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抗疫责任意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抗疫精神,通过恰当、有效手段,利用家庭、学校、社区、单位、媒体等不同空间,在全社会进行全覆盖、立体式有效传播与正面宣传,营造崇尚以抗疫精神为标志、共建共享为价值引领的公共精神的社会氛围。并以此为背景,将公共精神及时转化为疫情防控具体政策,建立各主体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事务清单,以公共政策的形式引导和保障社会中各个主体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的合法有效参与,提升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实效性,体现卫生政治文化政策良好的社会效能。

结语

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26)汪晓东、张炜、赵梦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健康基础》,《人民日报》2021年8月8日。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背后离不开坚持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政治文化。国家应当重视卫生政治文化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从国家和人民两个维度,覆盖体系、过程和政策层面,建设与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新冠疫情防控需要的“人民性”卫生政治文化。不仅如此,还要使之根植于全体人民的观念之中,成为一种政治共识和文化共识,并将其价值、态度、信仰、观念融入整个新冠疫情防控的体系、过程、政策之中,以此提升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效能,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用行动实现卫生政治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卫生新冠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环球时报(2022-04-25)2022-04-25 17:20:21
新冠疫苗怎么打?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11-27 19:19:53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18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38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人大建设(2020年3期)2020-07-27 02:48:40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卫生与健康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9-18 01:21:44
卫生歌